一只螳螂造就几个名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螳螂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猛虫”。说它是“猛虫”,因为它食肉,小小的它,竟能捕食蝉、老鼠、青蛙、小鸟、甚至蛇!而说到它的“古老”,则因从战国时期就留下来两个著名成语,一是“螳臂挡车”,二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见三、四千年前咱们中华古人对它就已经很熟悉了。

 

“螳臂挡车”这个成语起因与越王勾践有关,含褒贬二意,褒意形容的是螳螂的大无畏精神。传勾践才待下令出发,不知怎地就看见一只螳螂举起双臂要挡住正要滚动的车轮。只见勾践跳下车来给它致敬,并对将士们说,敬的是它的勇敢。然后竟让车夫避开了它。将士们都将勾践的激励记在心中,在战场上个个争先,大获全胜。晋代的郭璞曾引用这件事作了首《螳螂赞》,是这样赞的:

螳螂飞虫,挥斧运臂。
当车不回,勾践是避。
勇士致毙,励之以义。

当然也有人把“螳臂当车”理解为不自量力,自然是贬意。如庄子在他的《人间世》中就说: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无独有偶,汉代的《韩诗外传》也说道:

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螂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刘向的《说苑·卷九·正谏》中是这么说的: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大画家齐白石曾画过很多幅捕蝉的螳螂,像是警告世人得意不可忘形,因为黄雀们也得吃饭。

 

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有一幅自拍,照片中沉思的他,正凝视着在他手背上爬的小螳螂。为了这幅自拍,他用一句话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Every child is an artist. The problem is how to remain an artist once we grow up.”

知道毕加索为什么这么成功吗,因为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永远是个陪着螳螂玩儿的小孩子。

 

明末清初,山东有位抗清义士叫王朗,他在观察螳螂捕蝉之后,却悟出了一种凶猛凌厉的拳法,名之为“螳螂拳”而流传至今。

请看当代武林名将张玉萍演练的“七星螳螂拳”,螳螂捕蝉的招式可见一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