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讲话客观,也就是四平八稳。由于此前对她的工作的科学含金量和个人的贡献有一点儿争议,所以她很驯服,谦虚,估计她讲话之前做了功课,也许还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写出发言稿面面俱到,不让别人认为她贪天之功据为己有。
12月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除了给其他参与研究人员足够的功劳外,她回顾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到了中国中医学和相关古典书籍。
老实说,事前我还有些担心,没有洋墨水的屠呦呦怎么给世界知名科学家们介绍如何原因导致她获诺贝尔奖的杰出成就。但事出意料,她还是地道的把自己作的部分说得清楚,把不该属于自己的也说得明白。因此包含了青蒿素发现,提炼,改进,最后功能和机制,加上临床应用的大餐。说到底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巨大团队的合作工作。
一个亮点(也是惊人之处)是提到早已作古的毛泽东的功劳,并把毛的语录“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大力提高”打出来,大屏幕介绍给全世界。大约有39年吧,毛泽东的话再没有机会在国际大舞台上公开被展示和传播。因此,屠呦呦把人们的视线倒回了三十几年,回到轰轰烈烈的文革和523寻找疟疾药的运动,使那些对文革还有所印象的人记忆再度刷新。
与其说是科学讲演,她讲到的内容很像中国文化的大餐,其中现代科学的含金量似乎不怎么高,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在座的听众要是对中国文化没有兴趣,听完她的一番谈古论今一定会失望。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过程充满对中国古代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对先人智慧传承和再次发掘。实际上是强调了老祖宗的智慧,加上上帝的帮助,还有毛泽东周恩来的无私组织,让40年前的国人的工作登上诺贝尔这座高峰。难怪有人怀念文化大革命呀!
屠呦呦最关键的贡献在于,当年面临研究困境时她温习中医古籍,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启发了她实验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取得关键性进步。
她强调中医源远流长,最早2000年前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已经讲到青蒿入药,其后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内容。然而,古籍虽多次提及,但没有很精细的研究对其植物种类和药效成份一无所知,这是传统中医的缺乏理论的缺点。
屠呦呦通过在中医及中医古籍著作的一些见解和经历,警示大家认真对待中医,去粗取精,不断传扬,这其实比获得诺贝尔奖和获得奖金还重要,本来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初衷是照顾中国,那个伟大而古老,但近年来科技落后了的民族。所以是一个安慰奖。回头想起几年前那股倒中医的歪风邪气,心里的正气不打一处来。当然诺贝尔奖并不是奖励中医,是奖励曾经辉煌的文明中国人,在研究中自觉和不自觉的应用了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
个人的体会更有说服力,我曾经多次受到中医的“关注”,小时候闹关节炎,老娘总是催我吃中药。后来我又自学针灸中医药,业余时间为民治病。在马路边,在飞机上都用穴位按摩的办法抢救过中暑或急需晕厥的病人。我也亲眼见到不少的中医治病有效的案例。也见我妹妹的骨折被夹板固定而自然愈合的例子。不用手术,有时也许不是那么衔接无缝。但是在艰苦的年月,只有赤脚医生的过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有不菲的功劳!
意想不到,文革,毛泽东,集体经济,大锅饭科研,中国传统医学的发扬光大,第一次通过屠呦呦登上了诺贝尔讲演大厅,也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国际科学的大舞台,令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