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穿没穿新衣?

方言控、文字控、音乐控、影视控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几天前,妻子与她的弟弟通电话,得知弟弟刚从新加坡回到广州,于是随口问问广州的情况。弟弟说:“哗!简直有如进了仙境!”


由于西风东渐的缘故,国内参与庆祝“耶诞节”的人多了起来,商人们看到此中的庞大商机,自然是推波助澜。每年到了这个季节,中国大中城市的街道、大厦多了些“圣诞树”、鹿车、“圣诞老人”;商场内“平安夜、圣善夜”、“铃儿响叮当”的歌声充耳可闻。妻子以为弟弟说的是这种节庆营造出来的意境,没想到弟弟接下来的那句话却带来了极大的反差。他说:“你想得美,是雾霾!到处灰朦朦,真是要‘朦查查做人’了。”“朦查查”是一句广州俚语,有“看不清状况”、糊里糊涂等意思。听得弟弟这样说,除了深深感叹,我们竟一时想不出有什么可说的。


自从登陆神州大地的头一天起,“雾霾”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不停地在扩展它的地盘,同时肆无忌惮地展示它强大的破坏力。人们从起初的不以为意到如今的临深履薄,预警信号由黄色、橙色到红色逐级递进。北京最近在十天之内两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使人担心这种现象会不会成为“新常态”。从政府到百姓都认同治理雾霾的迫切性,但是至今没能看到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新华网”本月 12 日刊发了记者张建、付昊苏的文章《雾霾成因说法不该相互“打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和意见。


文章说:关于雾霾是怎么来的,有关方面和专家竟莫衷一是。缺乏权威科学的说法,加重着公众的疑虑,也损害着相关方面的公信。


为了印证以上的说法,文章这样写道: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雾霾为例,环保部门专家认为与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密切相关。住建部门有关官员则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不是供暖。中国气象局专家认为,主要是外来输送。而北京市环保局不久前刚发布报告认为,雾霾成因中北京本地产生约占七成。
根据上面这段文字,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部门对于雾霾的成因“各自表述”,给人们的印象都是零碎的、片面的。因此,文章作者认为,“面对雾霾,公众急切需要权威的说法,也急切想知道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科学的措施来应对。在雾霾成因应该由谁来发布没有明确的前提下,谁都急急忙忙站出来说话,其中不排除一些部门极力撇清与自己行业关系的动机。”


文章最后这样说:把脉雾霾成因,是治霾的重要前提。各个地方、各个季节,其雾霾成因也可能不同,为此,追寻雾霾的成因,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难题。但越是如此,越需要相关各方加强统筹,相互协作,合力研究,共克难关。关于雾霾成因的分析,须持客观、科学的态度,不宜轻易下结论,尤其要避免相互“打架”的现象存在。


把脉雾霾成因,当然需要有专业人士来进行。来自民间的研究探讨虽然未必具备权威性,却也能够为专业机构提供参考。可惜,人们的良好意愿并非总是能够得到欣赏和重视。譬如今年 2 月份经由视频网发布的《穹顶之下》,通过演讲、数据展示的方式,加上外拍的映像资料,尝试探讨中国大陆的空气污染、相关治理以及现实中存在的行政不作为情况。这部纪录片的传播速度极快,范围也广,同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是,据外电报道:3月3日,中国互联网上传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传达的中宣部指令,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媒体、网站(含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一律不再报道,已刊播的网站和客户端等撤下报道专题或压至后台。对一些部门和单位就此片的相关议论、评论等也不再报道。”


而在两天前,也就是3月1日,新华网將原題名為《穹顶之下安能呼吸——柴静纪录片引发两会代表委员心中痛点》一文撤稿。3月5日起,各視頻官方發布網頁與人民網對该紀錄片導演的訪問链接均被撤下或删除。该部纪录片在逻辑、说服力、多处数据造假、情绪化这几个方面遭到部分网民的质疑。有些反对者认为该片“夸大危害,哗众取宠,制造社会紧张”。中宣部是否也认同这类质疑,因此为了维持社会安定而封杀了这部纪录片呢?中宣部不说,我们自然也无法探知。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这部纪录片有着上述的“硬伤”,正好通过对这些错处的批判,消弭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封杀的举措反而使得人们产生出“被戳中了痛处”的印象。


我不禁把《穹顶之下》的遭遇和《国王的新衣》里那个小男孩的故事联想在一起。在安徒生的笔下,那个国王明知道自己没有穿衣服,仍然坚持继续他的巡游。后来也有版本改成国王拉起小孩的手,匆匆跑回王宫。为了嘉许小孩的诚实,还赏给他许多礼物。


不管是原著还是改编的版本,故事里头的小孩都是幸运的。假如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时空,这个小孩可能首先会被看管起来,然后追查究竟是谁教他那样说。接下来还要追查为什么有人要说那样的话,是要破坏国王的形象还是想要造反!至于国王究竟穿没穿新衣,反而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