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事的设立
提到秘密警察,人们最先联想到的是两个组织,外国的是盖世太保,中国的是明朝的厂卫(中国最早的特务机关)。这些人权利巨大,可以对自己国家的人实施监控手段。想抓谁抓谁,想杀谁杀谁,悄无声息如影随形,然人不寒而栗。
其实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了秘密警察。
秘密警察,也叫特务,专门负责监视国内官员和百姓的职业。在曹操赢下官渡之战后,就设立了特务组织(也有学者认为,是在曹操封魏王时设立的)。不过,曹操没设立特务机关,只为特务设立了专职,叫“校事”。校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特务官职。
先秦也有特务,但有实无名,特务工作多由他职兼任。
有人觉得汉武帝的绣衣直指是秘密警察的最早发端,绣衣直指是具备先斩后奏权利的巡视组成员,类似于钦差督察,执行公务的时候,是亮明身份的。不象秘密警察,你根本不知道他就在你身边,说了些牢骚话,就被通知去喝茶。
官渡之战前,袁绍处在人生顶峰,他战胜了公孙瓒,拥有了北方四州,实力排行榜第一。为了一统江湖,袁绍带领着十多万的兵马南下攻打许都的曹操。
曹操可以使用的兵力不到四万,他手下很多人对袁绍真的好怕怕,但曹操认可了主战派的想法:跟Y死磕!最后曹操以少胜多,建立了霸业。
官渡之战结束了,曹操在袁绍留下的文档中,发现了自己部下和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劝曹操把这些玩儿无间道的给杀了,曹操却说:“袁绍当时那么强大,我都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况他人乎?”这话说的敞亮,事情办的也漂亮,曹操下令焚毁这些书信,对当事人概不追究。遇到这样的明君,大部分背叛者,必会死心塌地的为曹操卖命。
通敌信看似烧了,实际却留在了曹操的心里。
曹操被叵测的人心,所震惊。要知心腹事,但听背后言。他决定培养一批真正的自己人,专门刺探周围人的异心妄举,将叛逆消灭在萌芽之中。于是中国有了第一批专职秘密警察:校事。
校事的人选标准是曹操亲自制定给人事部的:不要什么读书人,特别是不要贤人君子,这些人根本干不了校事的活儿。
因为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要用卑鄙小人。
看着HR迷茫的眼神,曹操给了一个具体的理论依据:秦末汉初的叔孙通虽然是个儒家礼法博士,但他却使用贼盗来为他做那些君子不耻但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曹操接着制定了校事的岗位职能:可以监视百官,可以监视百姓,专门从事刺举(探听消息并揭发举报)的事业。校事由曹操垂直领导。换句话说,校事可以独立于整个国家监察系统之外。这权利,可以通天了。
2、校事横行
就这样,第一批校事上岗了。魏王曹操时期,最为显赫的两个校事是:赵达(想念成“找打”)和卢洪。
一次,魏国的尚书郎徐邈。在禁酒期间,私下喝酒,还喝多了,然后在酒桌上肆无忌惮的胡说,说自己是圣人。被赵达知道了,赵达立刻向曹操告发,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把徐邈收监待审。好在度辽将军鲜于辅跟徐邈关系不错,从旁斡旋,向曹操解释徐邈说的不过是些醉话,但做事还是很谨慎尽心的。最后被曹操放了。
卢赵二人,以自己的好恶断人是非,导致滥邢无辜,枉死者甚多。当时甚至流传:“不畏曹公,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这样的坊间热词。不过,后来赵达因为犯罪被曹操杀了。
到了文帝曹丕时期,国家秘密警察更加猖狂。
曹丕对告密者有了倾斜政策,被告者基本被杀,而告密者可以获得奖金,这下让人性之恶找到了肥沃的土壤,告密之举“蔚然成风”,没告过密的人,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据《三国志》记载,仅校事刘慈一人,在黄初时期的最初几年,告发的官吏和百姓的人次以万计。
黄初是魏国的第一个年号,从220年到226年,一共7年。史料中的“黄初初年”最多不会超过三年,如果按三年告发一万人次算,刘慈一个人平均一天告密十人次。这赏金估计可以让刘慈上福布斯的富豪排行榜了。
刘慈告发的这些事到底严重不严重呢?陈留人高柔(是袁绍外甥高干的堂弟),官拜魏国治书侍御史,是位刚正不阿的大臣,他从曹操建立校事之初就反对,他认为这种让小人调查政府官员的秘密警察制度是不合适的。
高柔对刘慈的控告做了调查和研究,发现被检举告发的事情,大部分是小题大做,涉及不到颠覆国家政权罪。顶多罚款惩戒而已。
好在曹丕并非昏君,一看势头不对,调整了检举政策:如果告发不实,诬告者要获罪,你诬告别人的罪名归你自己。
想想也是,你凭空构思出来的作品,版权当然是你的,归别人属于侵权。新政策出台,才遏制了诽谤满天飞,人人各自危的情况。
不过,校事们继续耀武扬威。黄初中期,校事刘肇,带着小特务们执行公干,路过成皋县(今河南荥阳市区西北),刘肇让手下去把县政府的人叫来,要求立刻提供粮食,但当地正在闹旱灾和蝗虫,官仓里根本没有粮食。县里马上召开临时大会,商量筹措粮食的办法。刘肇的人等不及了,冲进县令沐并的屋子,大骂成皋县上下,污言秽语不堪入耳。别看沐并只是个县令,但他成名多年(是四大清介之一),而且以不畏强权出名。婶可忍,孰不可忍。沐拿着刀就冲出来了,后面还跟着不少衙役,打算把刘肇抓起来。
刘肇不愧是特务头目,竟然有所察觉,以博尔特的速度跑回魏都。很快,曹丕的旨意就到了成皋县,诏书上说:“刘肇是为国家办事的人员,而沐并竟然要拘押,这种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行为,是沐并自恃清廉公正有名望吗?”于是把沐并收监准备杀掉。
也许是有人说情,过了一段时间,曹丕免去了沐并的死罪,但曹丕对反对校事的官员深恶痛绝,他要借沐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知道沐并爱惜自己的名声,就故意羞辱沐并,给沐并剃了阴阳头,让他带着阴阳头继续当县令。十几年后,曹家才重新起用了沐并。
到了明帝曹叡时期,洛阳的宜阳县典农(典农相当于地区负责人),跑到天子的苑囿中,射猎兔子,这可是皇家禁地,一般人不可擅自闯入。结果让人发现了,检举揭发到了校事那里,校事立刻把他抓进了大牢。这件事说明曹家的秘密警察制度,一直被沿用下来没有废除。
我突然很好奇,身为首都下辖的县官,职位不低了,没事儿跑禁地里猎杀兔子干嘛?猎头老虎麋鹿什么的,还说得过去,也能晒下微信圈装man。就为了杀个兔子,还冒着被抓杀头的危险,好无聊。
查了下这位典农的名字,理解了,这人叫刘龟。他是想在第二次的龟兔赛跑中,再得第一啊。
曹操为了“广耳目,察群下”建立了校事制度以后,吴主孙权也知道了,屁股决定脑袋。同样是集团领导,他赞同曹操的做法。也招募了自己的秘密警察,来巩固政权。
孙权属于海派,善于学习和创新,他在曹魏的基础上,做了改动,让秘密警察的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中书的职位。这个位置类似于中央秘书处负责人。校事不但可以告密,还可以查阅官府及各州郡的文书档案,这等于让宵小之辈登上了庙堂,拥有了上察宫庙,下摄众司的大权。
所以,跟曹魏的校事比,东吴的秘密警察是校事2.0版。
吴国校事的官职称谓也更高大上一些:中书典校事。根据史料记载,至少有三个人担任过这个特务头子的职位:吕壹、秦博、钱钦。其中吕壹最为跋扈苛烈。吕壹抓住小问题不放,夸大事实,小题大做,大案办成重案,诬迁后台(摘抉细微,吹毛求疵,重案深诬)。
吕壹仗着孙权的支持,对待江东豪门名士,展开大肆整治,见谁灭谁,那心情就是:扫货剁手党,喜逢双十一。他的购物车里,堆积满满。我拿出几件贵重的展示一下。
顾雍:丞相,醴陵侯。顾雍是个少言寡语,每言必中的政治家。他认为吕壹处事严苛不当,向孙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吕壹怀恨在心,他秘密检举顾雍的过失,孙权大怒,当面严厉质问顾雍,并把顾雍软禁起来。
诸葛瑾:大将军,宛陵侯。诸葛瑾的德才不用多说,大家都很清楚。但在吕壹打压东吴国家干部的十几年里,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诸葛瑾的声音,可见诸葛瑾当时的处境。
陆逊:上大将军,江陵侯,孙策女婿。吕壹横行期间,陆逊驻兵武昌,距波澜壮阔的政治漩涡较远。吕壹虽然无法直接打压陆逊,但他一直伺机压制陆逊的势力。陆逊知道这是东吴的大气候,为此常忧心忡忡,甚至垂泪。
是仪:年轻时做过孙权的骑兵警卫营营长。后来是孙权孩子们的老师,是太子孙登的佐臣,是孙权的秘书之一。吕壹多次诬陷将相大臣,有的人竟被他告发四次,唯独找不到是仪的借口。
不过,是仪还是被牵连入狱了。他被吕壹带走协助调查。是仪当时的职位是侍中兼任中执法,负责官员人事安排兼诉讼。爵位是都乡侯。
当时吕壹诽谤江夏太守刁嘉妄议国家政治(谤讪国政),就把刁嘉抓了起来。定罪前,需要人证。吕壹找了几个人,他们都迫于吕壹的淫威,屈招承认听到刁嘉说过。但吕壹觉得这些人不够分量,就逼迫是仪作证,连续审讯是仪很多天,是仪一直说没听到过。连孙权都亲自要求是仪配合,但是仪一直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他不肯违心说谎,冤枉无辜的人。他向孙权抗辩说:“刀都架在我的脖子上了,我为什么要包庇刁嘉呢?难道我要做不忠不义之鬼!”最后孙权也只好把他放了。
东吴的太子孙登,反对秘密警察制度,他多次向父王谏言,取消这种白色恐怖,这样对待为国家打天下的江东老臣,不公平。
孙权没同意,孙权比孙登想得更多更远,他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为后辈子孙筛查叛逆,清除隐患。想想也是,有多少开国皇帝,为了后代江山对待功臣比孙权更狠毒。
还有一些老臣,比如步骘,多次上疏表章,劝诫孙权,痛陈校事四项罪责,希望革除。但孙权都没有听从。不过这些人里,行动力最强的是刘阳侯,太常潘濬(又作潘浚)。
负责荆州事务的潘濬,在武昌办公。他了解到吕壹的所作所为,打算当面尽力劝谏孙权。上书请求进京朝见吴主孙权。回到南京后,听说太子孙登已经多次劝说孙权无效,于是潘濬广撒英雄帖,暗设鸿门宴,宴请群臣。计划借聚会之机清君侧,亲手杀掉吕壹,罪责由自己一人承担,替国家除去祸患。
特务头子吕壹,是专门搞情报的,耳目众多,很快知道了这一情况,赶快到医院开了个张病假条,说是间歇性精神病发作期,推脱没去饭局。使潘濬得计划落空。
眼看吕壹的特务势力羽翼渐丰,已无法撼动。这些开国元勋们也只有明哲保身忍气吞声了。每每提起吴国的现状,甚至到了竟无语凝噎的地步。
没有监督的权利,像肥料一样,浇灌着吕壹的欲望之树,使之茁壮成长。他开始向孙权的驸马、左将军朱据下手了。
嘉禾五年(236年),朱据部队的军饷出现了财务亏空,应该到账的三万缗[mín]不知去向。
三万缗大约有多少呢?古代的钱,换成现代的钱,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很难准确,容易挨板砖。不过为了给大家有个概念,挨就挨了吧。粗算一下:大约二百万元人民币。
吕壹这下可逮着理了,他认为越是打压位高权重的人,越能显示自己的权威。他怀疑朱据把军饷贪污了。就拷问朱据手下主管钱粮的财务官,结果财务官被杖打致死,也没承认朱据贪腐。朱据可怜死者为自己无辜受刑,就厚葬了他,并抚慰他的家小。吕壹没拿到口供并不死心,他给孙权上表说,财务官肯定隐瞒了对朱据不利的真相,否则朱据干嘛要厚葬财务官。
拿这样的推理当罪证,是符合吕壹为人的,但不符合朱据,他乐善好施,经常帮助他人。做出厚葬为自己冤死的下属的事,再正常不过了。
小人总是这样度君子之腹的,因为坏人永远不知道好人有多好。
孙权心里对吕壹的判断也相信了几分,但没有证据,就没有下结论。他多次责问朱据,朱据清者自清,却无法为自己辩明,只好先停职反省,被软禁起来。《三国志》上描述他:躺在草垫上等待判罪。
几个月后,典军吏刘助发觉事情的真相。
因为经济繁荣,在嘉禾五年春季,东吴开始了货币改革,铸造大钱。一个大钱,可以当五百个小钱用。换句话说,东吴发行了五百圆面额的大钞。新币发行初期,大家都不熟悉。铸钱的工匠王遂利用这个机会,贪污挪用了那三万缗。
这个结论使剧情反转,也使孙权突然悔悟,不无感慨地说:“我的驸马朱据都被冤枉了,何况一般的官员和百姓!”他重奖了刘助一百万钱。
于是开始彻查吕壹的罪责。
这一查,才发现,大权在握的吕壹不仅冤枉好人,而且知法犯法,渎职贪腐,把一些税收,特别是涉及到酒水的交易都垄断到了自己名下,酒水行业历来是利税大户。那时候,不像现在,监察手段多,当官儿的想腐败还要左弄个亲戚开户,右找个朋友当法人的。吕壹简单粗暴直接划拨。
审理吕壹案,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在审讯过程中,东吴的大臣们,确实高风亮节,并没有在吕壹成为阶下囚的时候落井下石。曾被吕壹诬陷的丞相顾雍担任主审,审问时照样和颜悦色,尽量让吕壹申述,最后还平和的问吕壹:“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以致吕壹只有叩头无言。
当时很多人提议,要火烧或车裂吕壹,孙权也觉得这个可以有,但这些重臣们劝阻了孙权,说没必要使用这么残忍的死刑。最后,处置吕壹并没有从重从严,而是按照吴国律法判处死刑。
虽然吕壹死了,孙权还为此发了自责书,公开向大臣们道歉。但秘密警察直到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时期还有。因为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角度,这种国家机器还是很有效的。
由于中书典校事的事情,也寒了江东老臣们的心,大家再也不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成了导致东吴覆灭的重要因素之一。
3、校事的消失
随着三国时期的结束,秘密警察也消失了。
校事在魏、吴两国,存在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随着司马家族的兴起,魏国校事先被取消。因为司马家族作为魏国最大的门阀势力,是校事监视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也是校事制度的受害者,他们深感其中弊病。在司马家族掌控魏国以后,不等曹魏彻底灭亡,就把校事裁撤了。吴国被灭以后,校事也随之消失。
从三国的校事,到明朝的厂卫,再到纳粹的盖世太保,历史已经证明,滥用职权的秘密警察并不能解决各种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国家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