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头说到解放初期的户口制度实际控制是很松的, 人民的来来往往是很自由的, 城里的职工若是要把老婆孩子接城市是不难的, 问题有些人就是不接来, 原因呢? 有家长一边也有在外工作的男人一边的问题, 倒没听说过那个老娘们不愿跟着男人的。
传统老人, 希望子女不要走得太远, 所以逼儿子在老家娶了老女老婆娘子堂客婆娘(各地职称不同)生儿育女, 你总得一年回来一趟! 也有老人家里没人干活所以等于是娶个免费劳动力回来, 这是老人方面。 而男人呢, 有少数或收入不高, 觉得老婆带着孩子来了又挣不到钱, 生活会有困难。 也有的男人似乎有点花花肠子, 又嫌婆娘长得不称头,他的心目中女人嘛是干活上床生娃的,放家里就得了。
这类人的农村家属在可以比较容易就带进城的时候没带走, 到了带不进城的年头, 就更加心安理得了。好在那些时候呢, 离家很多也不算远, 很少有老婆在四川农村儿自己在哈尔滨当工人的, 最多就是省城了, 居多还就是地区甚至县城, 骑个自行车几小时到家了, 不耽误回家过星期天, 好歹回家老婆还给炒几个鸡蛋整一壶酒咪咪。
1958年后的形式起了变化, 想进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然少数人例外),恰恰这时候娶老婆的男人倒开始很想天天见到婆娘堂客了, 事情的变化造成了一些麻烦。
几个例子。
原先在舞阳有个校友同事, 河南禹县人,59年入的大学, 大约62或63年, 家里给他把原先的娃娃亲提他娶回来了, 他有些面, 娶了就娶了。 毕业时他被分到了包钢烧结厂(学团矿的), 过得两年, 也许是包头的特殊政策, 把老婆给整去了做家属工, 在那儿生了一窝孩子, 74年又调回了河南舞钢, 老婆还是家属工, 一家大多时间是在一起的, 还算修成了正果。
另一化验工也是河南人, 55年第一批义务兵, 当兵时就在老家好像是鄢陵娶了农村老婆, 复员时要求去了包头是不是为解决老婆的事阿拉勿晓得, 但后来也是将老婆弄去做了家属工74年调回了河南。
再一个就没这么幸运了, 河南人66届开封师院毕业, 也是上学期间结的婚, 他说是爹娘发病危电报把他哄回来的, 原先他上学时并没有下定最后决心与这位青梅竹马也是中学同学成家的, 既来之则安之, 打人一红一吓, 顺势进了洞房结了就接了, 这一下这个一头沉就一直沉到80年代末我出来, 还沉着, 那时已经有政策了, 工程师就可以解决配偶与18岁以下子女的农转非, 这老哥呢按说也够年限, 可不知何人卡一下, 原因是这货的大学不是学的工科!!他确实最早是分到子弟学校的。我和他一个办公室, 他说起这件事那个气愤哪, 懊悔啊, 咋说的呢? “日-他-姐(河南的省骂), 早知道这么难, 还不如当年寻个城市的哪怕是个驼背瘸子, 也不会有这些熊事呀"!
还有一个也是校友同事, 湖北人64年母校自动化系毕业的, 这老兄蔫得很,上学时娘老子咋说就咋做, 娶老婆就娶老婆, 毕业分到河南什么地方, 带老婆没门, 一直等啊等, 等到了80年代中期工程师可以解决家属的农转非了, 才把老婆孩子从湖北农村整来, 最大的儿子已经超龄了。
一个奇葩是老某, 河南黄河北很山沟沟一个农村的, 60年考进北京钢铁学院, 这老兄心眼范活, 打定主意绝不在农村寻老婆, 上学五年半(金属物理多半年)就是不回老家, 家里来电说老子病危不会, 心里想”就是真死了人, 我也不回来!!“表面上光面堂皇积极得很, 一放假就说家里没钱不回去又说要努力认真学习啥的反正还是上进话, 实际就是怕回家被绑架娶妻!66年上半年毕业分到甘肃, 又积极一回, 立刻去报到而为回家, 很快又是文革什么的了, 即便回家家里也没太多的劲道给他说媒了。
后来在甘肃找了个兰州医学院毕业的成了亲, 月月寄钱给父母倒十分准时, 第一回带老婆回河南老家探亲, 他的老父老母, 看到识文断字面目清秀的医生儿媳妇, 说”孩儿啊, 中, 还是你想得对做的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