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以后东北那些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军队去了哪儿?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抗战胜利后,国共争夺东北,国军统帅陈诚因厌恶投敌者,拒绝收编那支几十万的伪满洲国军队,导致这些部队不得不投靠林彪,而后者全部“笑纳”。因为这些“训练有素”的军人的加入“大大提升”了中共的战斗力,使得东北国军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间接导致了国军在东北的失败。流传最广泛的是《陈诚传》中的介绍:“日军投降后,苏军将关东军六十万人的装备交给了林彪,除此之外,林彪又收编了四十万伪满洲国伪军及保安团队,组成四十个师。”并称杜聿明曾因此“大骂”过陈诚。
有关资料的显示,伪满洲国伪军的数量从来没有达到“40万”,1933年时只有6万,1937年才扩充到8万,1945年才扩充到15万。这还是苏军出兵东北前的数字。苏军出兵东北后,部分伪军投降,后被苏军遣散回家。也就是说,中共进入东北时,伪军的数量肯定要少于15万。如此一来,共军到哪里收编“40万伪军”?
这种说法是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据说,这和一封电报有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军政部大臣”邢士廉便向那些将领拍着胸脯保证,说他有办法,叫大家不用担心。邢士廉的办法很简单——投靠重庆。可仅凭伪满军这10多万人,筹码实在太小,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刑士廉吹了一个天大的牛B,他给重庆发电报,称:“他掌握130万伪满洲国军队,愿意效命国家,听命于中央,希望中央赶快派人到东北来主持一切。”于是一夕之间,伪军的数量坐地增长10倍!然而此时有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就是陈诚。在陈诚看来,收编伪军“不仅妨害国军的整编,且混淆了国军的血液,千万不能办。”但胳膊是拗不过大腿,最终还是领导们的意见占了上风,确定同意接受伪军投靠。不过由于陈诚掌握军政部,大方向定不了,小方向还是有些决定权的。他下令军政部不给收编伪军军师番号,而是分别给予纵队、总队、支队的名义,且在纵队、总队之前要加上“暂编”二字。同时陈诚又命把收编的纵队、总队军官人事档案与国民党军军官人事档案分放。一句话,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就这样,原伪军,在东北光复后,被改编为东北保安部队的4 个保安总队、20个支队,52个保安团,东北国民党军凡是带“暂”的、带“保安”的,几乎都是伪满洲国伪军的底子。这些部队差不多是伪军的全部了,但兵力只有10来万人,那剩下那“100多万”哪里去了?伪军将领当然不会白痴到告诉陈诚伪军其实只有这么点人,答案是现成的—被共军收编了。但东北共军直到四平之战,也只有40多万,说他们收编“100多万伪军”不是自己抽自己的耳光吗?于是根据东北共军的实力,这个数字被缩减的40万,收编“40万伪军”的说法就这样出炉了。
那么中共到底有没有收编过伪军?有,零散收编一些是有的,但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收编。
1947年,陈诚代替杜聿明主持东北,由于深感兵力不足,便将他过去瞧不起的伪军由保安部队升级为正规军,编出了10个暂编师:
新一军暂编五十三师;
新六军暂编六十二师;
新三军暂编五十九师 ;
新七军暂编五十六师、
暂编六十一师;
新八军暂编五十四师、
暂编五十五师;
第五十二军暂编五十八师; ,
第五十三军暂编三十师;
第六十军暂编五十二师;
东北野战军真正有伪军血统的只有五十军一五零师——前身为长春起义的暂编五十二师。除此以外,暂编五十八师在营口起义,新七军的暂编五十六师、暂编六十一师在长春缴械,第五十三军暂编三十师在沈阳缴械。这些部队都没有成建制的保留下来,人员被打散,愿意留下来的编入其他部队,不愿意留的发路费遣散回家。
总体而言,满洲国伪军是一支规模不大且战斗力不强的武装,在伪满洲国覆灭后,一部分被遣散,大部被国军收编,后在内战中被中共消灭。至于网上流传的四野收编几十万伪军的说法,实乃谣传。
注:到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完成整编,总兵力才达到70余万,并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老生的统计在1948年11月入关时,(不包括特种兵纵队,三个炮兵师和一个骑兵师),为648,903人,基本相符。
【信息收集自网络,加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