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去年开始玩微信,因为不入微信就没有朋友;入了微信就开始入各个群,舌尖、理财、旅游、买车、政经、社区、团购等都不说,光是教育群经过仔细筛选后,就有三、四个。图清静可以少入可不行,话题可是天天都在群里产生的,咱总不能有了朋友没话题啊。朋友们为了我一个,还得打电话送Email。我不以为我是谁,所以自觉入伙,不劳大家烦心。
解释一下“教育群”,来这里的基本上都是觉得自己家里的小孩需要受教育于是就身体力行先来接受接受教育的家长们。以前老说国内的教育是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我觉得不够形象。社会大方向已经打左灯向右转了,而国内一考定终身四十年没变。美国高考其实更像指挥棒。家长是观众,孩子们是台上乐队的,指挥就是八藤加几根偏藤,简称八藤麻斯。家长盯着孩子,孩子盯着指挥。如果你不会玩,搞不清下一拍是往哪个方向,跟着棒子忽上忽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搞晕了算什么,没人不晕;忧郁是轻的,轻伤不下火线;最好能有不伤大雅的残,身残志坚,得,一只脚进藤了。
进了这圈才发现真不能托大,群真不缺你这一个。热门话题的那可是开一个满一个,开二群满一双,三群四群接着开,人数噌噌往上蹿。我们几个线下好友那几天是日夜有人值班蹲守,一旦发现空位,立刻小范围通告,能进则进,进去以后发即时邀请,再一个个往里拉;即使不幸五分钟就满员了,也要不离不弃,再坚守一段,等着里面的姐妹递消息出来,随时补位。
我有幸在群里的鼎盛时期得以加入当时最热门的教育群,见识了特别多“别人家的孩子”,因为群主不仅挖掘本群的藤爸妈还延请平时大家口口相传的牛爸妈们来开讲座,传经验。群员们更是上传数不尽的动态贴、数据贴、光荣榜贴和鸡汤贴。补充一句:后来发现,我2015年的好运都集中用在进教育群一次了,怪不得其余诸事不顺。
俗话说,家有家法,群有群规。进了教育群的第一件事是改名。把什么云淡风轻蔷薇玫瑰师奶杀手全换掉,按照格式改成:所在州-学区或学校-年级。接下来小娃爹妈要清掉,虽然爬藤要从娃娃抓起,但还是要急高中生所急;长期潜水不冒泡的要清掉;乱贴无良小广告的要清掉等等一系列纯洁革命队伍的行动结束,剩下的群友们就有了一种手挽手肩并肩共同战斗的宿命感。
群员们绞尽脑汁不辞辛苦前仆后继地进群接受二次美式教育,群主全心全意呕心沥血日理万机,不都是指望这些熊孩子将来能苦尽甘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嘛。所以我特希望孩子能理解我的苦心接受我的良言至少感染到我的热情。为此,我不仅转了好些鸡汤给各个群,偶尔碰上有英文的或是简单中文的,也转给小孩。我家小孩特乖,一点不嫌我烦。我有时问一下看没看,他就冷着一张脸,多热的鸡汤泼上去都能结冰那种,问,“勺子呢?你要我怎么做?”
后来又看到有新鸡汤说,特爱转的人智商低,容易被忽悠。本来大妈我红颜尽失靠着“我是大妈我怕谁”行走江湖,现在竟然还被戳软肋。孩子,我可都是为了你啊。
我有时候把这些“群”想象成一个个陕北的窑洞,每个洞里都在开小会,总有闲杂人等在门口探头探脑,听听看看,来来去去。有些大群,人头数到五百,小门一关,怎么砸门都没用,不是群主说了算是系统说了算啊。这样一来,门外候着的人可就有些急,虽然里面的人一个劲的嚷嚷,鸡肋鸡肋,不进来也罢,那您怎么舍不得扔了让我也啃啃呢?
家长们一个个在窑洞里已经用美式武器把自己武装到牙齿了,各种排名,各种竞赛,GPA、SAT、AP/IB、SCA5还有虎妈狼爸已经过时,Turning The Tide最 时髦。
可惜出门应战的终归是孩子们,可怜他们在家长眼中永远只有小米加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