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史学天才林嘉文的遗书想到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5年12月,林嘉文出版了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林嘉文是2月23日晚上在家里跳楼自尽的。校方目前掌握的信息是,林嘉文患抑郁症有段时间了,一直是靠吃药控制。23日晚8点,他吃过药后在家完成作业;夜里11点左右给其中一位平常接触较多的老师发了封邮件;24日晚上该老师试图联系他时,从林嘉文家长处得到林嘉文跳楼身亡的消息。

林嘉文出生于1998年5月,就读于西安中学高三26班。生前,林嘉文已连续出版两本史学专著,被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其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者”。

遗书全文:   

   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离世前唯一的担忧是我的遗体大概会很难看且任人摆布,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人很难有个体面的活法,连小小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举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学楼内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的门窗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或者干脆办公室靠走廊一侧就没建窗户,而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这就是种显而易见的对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套用周振鹤先生的概念,可谓之校园政治地理学。可叹很多老师从没意识到过他们这种不自重,用寡鲜廉耻评价毫不过分,因为他们一面对自己享有的这种特权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却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却不反思自己),这样的社会风气里,容不下安乐死这样很个人主义的事的,因为总有人想榨取别人,自然不能放别人自由地生死。

  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留与后人评说”——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更何况我相信那些芸芸大众里的旁观者,只会给出那种为我所不屑的轻薄、庸俗的解释。

  你们知道吗,在这最后的时刻,在我给除刘雅雯外的每个人——包括我的亲人与学友——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内心竟然有种施舍般的悲悯。我想我应该坦白地告诉你们这一点,好让你们以对我的狂傲和自以为是的嘲笑,来减少点你们心里的恐惧。

  遗嘱见下:

  1、本人去世后,我所有著述的著作权都转赠给刘亚雯。这是我对刘雅雯的心意,两年多来我一直对她有爱恋。另外,我觉得她是最能确保不让我的任何著述在我去世后被出版、再版的人。

  2、我的藏书,凡是摆在书房书架和卧室书架上的,全都转赠刘雅雯处理。余下书籍,由我父母处理。转赠刘雅雯的藏书中有一些与西夏学、黑水城研究、民族史相关的书籍以及一些古籍,如果刘雅雯觉得用不上,烦劳刘雅雯挑出来转给王荣飞和胡耀飞处理。

  3、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太爱出去跟别人骑自行车,其实是不够挂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种单身宅男才会有的饮食习惯了,不健康,且这种饮食习惯是对性格和责任心的投射,说明人活得浑浑噩噩。

  4、希望我的母亲能振起精神来多抓抓工作,多去挣钱。这样若我父亲先离开,至少还可以维持生活。一个志在过小日子的人,精神也会很脆弱,要学会找些东西依靠。金钱是可以依靠的,另外还有志业也可以支撑人。

5、剩下两次心理咨询,建议我父母分别去找郑皓鹏谈一次。我的离开不需要、不应该追责任何人,尤其是郑皓鹏,否则就是在侮辱我。我连我对刘雅雯的爱恋都没对郑皓鹏坦白过,而且我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郑皓鹏似乎比较适合解决诱因比较具有现实性的心理问题。

6、感谢西北大学招生办刘春雷主任邀请我报考西北大学,很抱歉辜负他一片诚意。谢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将我评为夏令营的优秀营员。谢谢邓小南老师的关照。

7、每次去李裕民老师家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体会到的温馨和安稳感。我对不起李老师夫妇对我的关爱。

8、谢谢李范文老师一年多来对我的提携,答应给李老师整理《同音研究》的事也做不到了。恩情难报。

9、向我的“朋友”们致歉,抱歉我给过你们一些错觉,我曾自私地想让我尝试去适应与世界相处,努力过放下我自以为是的精神洁癖。但我天性敏感,总是善于从在貌似愉快的氛围中的发生的小小分歧里窥探出自己与别人的殊途,让你们为我这么一个于你们活下去无意义的人耽误了些许时光。

10、我要承认我对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之前在媒体上抑或私下里,总冷冰冰地说历史研究只是渐渐随年岁长进而被我习惯的工作而已。但活到最后,对之还是曾有过牵挂。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无用的历史研究曾让我底气十足。虽然我的两本著作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对我的学问有信心。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问太多、想太多是种折磨,因为这样的情况下人会很难活得简单肤浅起来。好像说远了,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

说放下也就放下了。

林嘉文

2016年2月23日 于西安

评论:毫无疑问林嘉文是有天赋的,他的悲剧是中国式的揠苗助长所造成的悲剧。中国社会太喜欢少年天才,太喜欢出名需趁早,太喜欢各种光环....从林的遗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畸形的功利的社会,从父母,到学校,到社会,到对自我的怀疑,对未来的无望,对做“学问”的失望。

遗书中唯一的暖色调是写林对老师刘雅雯的爱慕,放在了遗嘱的最前面两段,可是在很多转发的链接中,出于奇怪的原因,这样单纯的普遍的少年歌德似的爱恋竟然被删掉了。看着那些欲盖弥彰的省略号,我感到好笑,中国社会病得太厉害了,扭曲而虚伪。我为那些不得不在其中成长的孩子们感到痛惜,没有一个让人坦然面对内心的成长环境,如何期望孩子们长大后成为光明磊落,勇于追求自己人生和梦想的人?林嘉文研究的是宋代历史,又不是走的戏说,穿越,民俗这种符合大众口味的路子,曲高和寡,他的孤独感是必然的,哪怕是如此拼命的做学问,也逃不了被嫉妒,讥讽,排斥的命运吧,看透了自己无路可逃的未来,林的选择再合理不过,他不想当父母的光荣奖牌,不想当学校夸耀的台面,甚至不想为自己的虚荣心忍耐下去。

他没法选择为自己而活,所以选择为自己而死,林嘉文其实是个明白人。

走马读人 发表评论于
林嘉文 vs. 袁腾飞
Yangtsz 发表评论于
因为总有人想榨取别人,自然不能放别人自由地生死。
横塘雨眠 发表评论于
楼下有人说应该等到他上大学后才出那些书,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两本书的卖点不是学术,是“初中生”和“高二学生”,等进了大学就失去卖点了。他完全是被这个社会环境给害的。
横塘雨眠 发表评论于
根本就是个被出版商,学校,媒体以及那个所谓的宋史专家一起吹捧和包装出来的“天才”。按他自己的说法,直到高二才知道研究历史需要引用原始史料,说明他连研究历史的门还没摸到,而此时他已经出了两本所谓的史学专著了。充其量也就是个历史爱好者,写了些读书后感,读的还不是原始典籍。
胡小海 发表评论于
一个陷入师生恋不能自拔的少年。人生都有一个坎啊,跨过去就好了。我现在也在努力跨一个坎。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十全老人' 的评论 : 天才的精神世界确实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不过说白了所谓天才就是对某一个领域有异于常人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知能力的那些人。他们或许感情脆弱,精神容易走极端,但给予耐心和时间,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天才最不需要的是人为的让他们过早的开花结果,中国式的天才都有人为的色彩,有五分能力,一定要爆发出十分的光彩才行。

可以肯定的说,林嘉文是一个对历史研究有兴趣很天赋的孩子,是不是天才不太好说。纵观研究历史的大学问家,陈寅恪,钱穆,钱钟书这些人,包括李敖这样的才子都要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才敢著书立说,17岁的林嘉文写一本《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这样的题目,除非是鬼魂附体,完全看不出创作的激情和写作的动机,如此辛苦就是为了要竖个天才少年的牌子,有何意义?

而且林嘉文自己说(遗嘱的最后一段):“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无用的历史研究曾让我底气十足。虽然我的两本著作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对我的学问有信心。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这不是对学问的不满,而是对生活的不满!

揠苗助长好像被说的太多,所以显得“庸俗”,但这种扼杀天才于摇篮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我认为这比“抑郁症”三个字更好的解释了林嘉文的早逝:明明林嘉文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著书立说的地步,却一定让他去写,去研究,去发表,等于把好好的兴趣变成了压力和使命,一个天才的脑力和潜能就这样给透支了,加上高考逼近造成了他精神上的迷茫和厌倦。如果林嘉文不自杀,我觉得另外一个可能是,他上了大学后不久就遁入空门,什么研究也不做了。
十全老人 发表评论于
"拔苗助长"是 "庸俗的解释"
十全老人 发表评论于
天才眼里的世界,以及他内心来自自己的压力和一般人是不同的。这和"拔苗助长"没有关系。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Pirouet_Bos' 的评论 : 感谢分享你的观点,说的非常好!
Pirouet_Bos 发表评论于
谢谢转帖遗书全文。作为一个母亲,觉得很痛心!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而需要理解,需要自由的空气,更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前没有那么深的感悟,读了这封信觉得是个对父母的教育。诚然,不能将孩子的所有决定归咎于外因,但也不能一概以精神疾病推卸社会责任。大学也不是避风港。我自己就曾接触过大学里高智商的抑郁症患者。在高校,的确每年都有自杀的例子,有开氦气的,有跳楼的,有跳河的(跳下桥),学生或老师,不一而足。深深惋惜。。。培养一个孩子的社会成本绝对是高的,而他们还没来得及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却陨落了。会时刻提醒自己多给些正能量!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hamrock100' 的评论 : 谢谢点评,恕我孤陋寡闻,能给我几个“自杀的少年英才各国比比皆是”的例子么?

写这个案例是因为林的遗书将自己的想法表述的非常完整清晰,而很多时候悲剧发生了,家长老师都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抑郁,为什么会自杀。

青少年自杀的案例在哪个国家都有,各种原因都有,遗传,失恋,家暴,疾病等等....中国没有特定性,但是一个心智聪慧,刻苦研究,身体健壮的17岁男孩,被捧为少年天才,最终不胜负荷,选择自杀,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就会发生,值得我们反省其中的问题,减少悲剧的发生。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hunderwolf' 的评论 : 谢谢点评,是啊,如果林能熬到上大学,遇到志同道合的老师和朋友,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那两本书是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早出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给BURN OUT了。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aofengjiayuan' 的评论 : 谢谢点评,应该是个很有潜能的人。
星有灵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菊香书屋' 的评论 : 谢谢点评,林可能也没法“留取丹心照汗青”了,最伤心的还是家人。
shamrock100 发表评论于
为什么总跟中国挂钩。 古来圣贤皆寂寞, 再加上一些个人精神因素, 自杀的少年英才各国比比皆是,中国有特定性吗?
thunderwolf 发表评论于
真不敢相信18岁的孩子能对人性人心想的这么透彻。不过,他的结论下的有点早了,他没有熬过这个让人困惑的阶段,可惜啊
xiaofengjiayuan 发表评论于
talented, but lonely boy
菊香书屋 发表评论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