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一十四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丁死后的第二年,姬发的小宇宙大爆发,悍然发动对商的战事(这似乎暗示了他有点怵文丁)。文丁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幸亏他没有机会看到那一幕,对于他来说是幸事,否则他死不瞑目。

帝乙在《五帝本纪》中连文丁的“待遇”都没捞到,文丁好歹还有两个动词“立”与“崩”,乙只有一个“立”,连“崩”都省了,乙任内商朝内忧外患交加,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殷益衰”)。

《竹书》里倒是有几笔关于乙的记载,不过个别地方有穿帮之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受限于技术手段,资源分享有限。

乙即位于殷邑。《太平御览·卷八十三·皇王部八》引《竹书》:“帝乙处殷二年,周人伐商”,就是说文王替父报仇来了。没有任何史料透露双方交战的结果,不过从后来发生的事不难推测,那是一次两败俱伤的战争,谁都没占到便宜,这正是文丁不愿得罪季历的原因。

《诗经·大雅》里有很多颂扬周朝开国的事迹,对帝乙二年发生的商周之战只字不提,因为《大雅》是表功的诗篇,不胜之战入诗不宜,中国人“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其来有自。

《周易》里的泰和归妹两卦,六五爻辞里均有“帝乙归妹”。“归妹”是嫁女(或妹)的意思,那么帝乙把女儿或妹妹嫁给谁?顾颉刚先生认为娶亲的对象便是周文王姬昌。

这个推测是合理的。可以想象,商周打了一阵子后,双方都发现,他们谁都赢不了这场拉锯战,必须停手,否则就成扯蛋战了。季历打下的那些夷族一直找机会蠢蠢欲动,周军忙于和大商开战,正是他们的机会;“熊市”的商朝本就乏力,边境的夷族,尤其是东夷、徐夷一直在和商朝玩游击战,势利的诸侯们早早就抱着胳膊站在一旁瞧热闹,乙如果和姬昌僵持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形下,商周很容易达成休战的共识,何况那种方式是姬昌先生所喜闻乐见的。

商王乙表达了足够的诚意,情愿让女儿或妹子做姬昌的侧室。姬昌的正妃是太姒,《诗经·大雅·大明》里记述了当时姬昌和太姒成亲的盛大场面,以后再细说,这里先略过。

如果《周易》的爻辞里没有“帝乙归妹”这一卦象,后人甚至都不知道姬昌还是商王室的女婿。有意思的是,据说《周易》的六十四卦(其实一共有六十六卦)和其爻辞是文王在被纣王双规期间推演出来的,那么让我们来看个究竟。

泰卦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意思是帝乙嫁出女子,以获福祉,如此才大吉大利。如果这个爻辞是文王写的,那就明显带有沾沾自喜的意味。反过来解读便是如果“帝乙不归妹”,那便凶多吉少。无论正反,周都是胜利者,这种语言上的胜利是阿Q式的。可以肯定的是该爻辞作者是周人,否则他也不至于煞费苦心编一个让帝乙完败的卦象来。

归妹卦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利”,说的是帝乙嫁出的女子,正室的衣饰,不如侧室的衣饰精良。月亮接近满而不盈,吉利。此卦蹊跷的地方在于,帝乙嫁出的女子成了正室,姬昌的正室明明是太姒啊?太姒是有莘氏诸侯的长女,和帝乙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有莘氏历史悠久,正宗的名门望族,所以《大明》里称之为“大国”。成汤的太太便是有莘氏,大禹的母亲修己(也叫女志或女嬉)也出自有莘。

帝乙所嫁之女子连个名字都没有,怎么可能是正室?写此爻辞的人明显想当然了:商王乙的女儿或妹子下嫁诸侯,一定是做正室的。其实姬昌接替他爹为周室大当家时,他已经和正室太姒生了十个儿子,太姒太能生了!姬昌是个早婚早育的反面典型,他在TEENAGE时就生了长子伯邑考,关于姬昌的恋爱故事,我等到写周朝时再细说。

从归妹卦爻辞的疏漏我们不难推测,此卦爻辞的作者不应该是姬昌,他不至于谁是正室谁是侧室都不记得吧?他不记得自己儿子倒是有可能,据《封神榜》,大名鼎鼎的雷震子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谁的儿子,于是逢人就宣告:“吾乃西伯文王第百子,雷震子是也。”如果是姬昌被囚于羑里期间所写,那么就说明他为了通过帝辛(纣王)的思想检查,可着劲装孙子,表示他不惜废掉原来的正室,把帝乙嫁给他的女子扶正,以示对大商的忠心。

让我们暂时告别多字多孙且长寿的姬昌,一起来关注一下帝乙的帝王生涯,他就要变成史书上一个干巴巴的名字。

《竹书》说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这个条目明白如白话文,不需要翻译,但偏偏这个地方问题最多。

昆夷据郑玄说:“昆夷,西戎也”,西戎不是匈奴,《诗经·小雅·采薇序》:“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猃狁即“熏鱼”才是匈奴,西戎、北狄泛指匈奴以外的西北方少数民族,顾名思义,西边的是西戎,北边的是北狄,西北交界的就不好分了,只得以戎狄统称。

“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这个事件确实有,《诗经·小雅·出车》隆重回顾:“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不过这个“赫赫南仲”和帝乙八杆子都打不着,和帝乙差了将近三百年!他是周宣王时名声显赫的太师,被宣王尊为“皇父”,所以他又叫南仲皇父。《诗经·常武》如此歌颂:“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大师即太师。

不明白《竹书》为何出现如此低级失误,把周宣王做的事情移植到帝乙头上。如果非要让这段说辞说得过去,只能说帝乙时有个大臣也叫南仲,他做了三百年后的同名人所做的同样的事,如此巧合实在太罕见了。帝乙时的南仲只有《竹书》提及,不见于任何史籍,而周宣王时的南仲有诸多佐证,《竹书》里也有:“(宣王)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仲即南仲,巧的是,时间也是第三年。这个错误也许是因为竹简脱落,后人增补时出现的疏漏。

抹去可疑的“南仲”,帝乙只剩下“归妹”这一出“民族大团结”了。

帝乙三年,倒是发生了一件不小的事,不过事情与帝乙无关,“夏六月,周地震。”,帝乙坐失了一次伐周的良机,他什么动作都没有。想当年,三苗让大禹头疼,大禹趁三苗闹地裂之机,伙同《山海经》里的一位人面鸟身的大神,在三苗人翘首等待救灾援助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三苗给灭了。帝乙说不定还真给女婿或者妹夫送去了抗震救灾物资,真是个厚道人啦。

《竹书》里没有提帝乙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箕子,一个叫比干,在民间知名度甚高,因为群众很喜欢看《封神榜》,尤其是比干,以“伤心”者的死亡永远活在中国人心中。这哥俩据说是著名仁者,位列孔子“殷有三仁”排行榜中两席。帝乙很信任他们,位高权重,分别受封太师和少师(宰相),他指望这两个弟弟作为辅政大臣辅佐他的儿子。

        帝乙在位仅九年就去世,他儿子帝辛闪亮登场。帝辛像个重金属摇滚歌手,他一出场,把所有人的风头都抢走了,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无论你是喜欢他或是跟着圣人们不喜欢他。(本节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