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上哈佛,你为什么不高兴
一剑飘尘
昨天写了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立刻就有人表示相反意见了。没有问题,世界是多元的,即使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思想,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看起来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目标,当然应该作为一元而存在。但是,这个天理其实很成问题:因为圣经好歹印刷成文,而天理没有。那么什么是天理呢?就完全变成了社会中掌握了话语权者的人欲了。比如,君掌握了臣的生死,天理就是:君乃臣纲。当然,不仅是臣纲,还是臣妾的纲。现在的电视剧中,动不动来一句:“臣妾做不到啊!”这是明显不懂历史啊:臣妾一定可以做到啊。
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存权贵的天理,而灭屁民人欲的历史。今天所谓的媒体要姓党而不能性交,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党是天理,而性交是人欲。当然,我承认中国文化有精化的部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就是一砣屎,也化石成古董了。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不能靠古董生活。我们靠满足我们的欲望,获得生存的动力。所以,中国文化对于人性的压抑、对于人际关系的那种重视,早已经扼杀了中国社会的创造力。真诚劝一句:为了今天的幸福,忘记那些古董吧。
得,打住了!今天讲哈佛,扯什么中国文化呢。但是,显然,中国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比如吧,在我文章的所有评论中,有一个观点就很有意思。我文章中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个父亲没有把孩子被哈佛录取的喜讯在朋友圈里发,而这个父亲平时的朋友圈是非常活跃的。
这个评论就大赞这个父亲,说他有情商,懂得心理学:如果在朋友圈发了,朋友们知道以后,心里会痛苦,因为他的孩子上哈佛了,而我的孩子没有上。
坦白说,我是醉了。刚刚在那篇文章里,批评了一些身在美国的华裔的“食洋不化”:把孩子自杀完全归罪于忧郁症。现在又是一个食洋不化:情商。显然情商、心理学,都是西方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朋友圈是自己私有的领域。如果在自己朋友圈分享幸福(那个父亲也是非常为儿子读哈佛这件事情感到幸福的),就会惹得一些朋友不高兴,我就好奇:他交的都是什么朋友呢?连我这样一个不认识他的、非常反对爬藤的人,都为他孩子被哈佛录取感到高兴呢。
这就好像是奥林匹克的金牌,中国把它当作是体育的终极目标,举国体制,浪费巨大资源去争夺。我反对!不过,对于那些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本身,在获得金牌的那一刻,我还是会为他们高兴:无论是否举国体制,但是这个成绩对于他个人的努力,是一项褒奖、一个回报。而如果像美国这样的体育孕育于民间,里面一些有天赋的人才自己花钱训练,最终获得金牌。这个成就当然更值得庆贺了。
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朋友圈宣布一下自己孩子考上哈佛,别人就要痛苦!相反,我如果在他的朋友圈,我倒是会非常高兴。因为道理很简单啊:首先他的孩子能上哈佛,与我孩子上不了哈佛,就根本没有逻辑上的对应关系。如果像在中国那样,他孩子因为顶替了我的孩子的名额上了北大清华(这个确实发生过),那我会生气。但是在美国这个系统里,人家孩子上了哈佛,并不是靠不正当的竞争把我孩子顶替啊。如果他是我朋友,我更为他高兴啊:难道不应该为朋友的喜事高兴吗?至少通过他,我也和哈佛亲近了一层吧。
中国人有一个很坏的毛病,就是看不得周围的人比自己好。虽然说,孩子上哈佛,还不一定是比自己好的事情。如果上哈佛就意味着一个孩子一辈子的成功,那么美国把大学全改称哈佛好了。其实,许多华人看不到的是:上哈佛这些名校的孩子,有他们的特殊之处。他们即使在未来人生成功了,也并非是因为上了这名校,而是他们自己的素质在。比如智商,比如意志力,比如雄心,比如奉献的精神。等等。作为一个朋友,看不得自己朋友的孩子上了哈佛,这是什么心态呢?你不承认人家孩子的优势,你也不敢面对自己孩子的劣势,你就是嫉妒罢了,而且嫉妒的仅仅是个面子而已。
我这样写出来,应该不需要按照这个读者的要求,去看心理学的书了吧?为什么要一个喜悦的父亲去看心理学,然后因为担心朋友圈的一些人的阴暗心理,而克制自己的喜悦呢?中国人已经生活得够悲催的了:一个个不知道表达快乐,表达爱意。好不容易社区里有了一个喜悦的事情,还要翻心理学的书,去克制自己。我相信这个评论我的读者,一定是要我看看中国人的心理学,而不是人类的心理学。
作为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我了解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心态,心理学上说:就是嫉妒心。我相信,许多人都会有。我也不例外。但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是:看不得身边的人好。我现在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个同桌的同学。每次考试不如我,都会表现得很不屑:哎呀,如果我不是在这里算错了,这次成绩就比你高了。当然,他每次都会有错。
其实,比我高又怎么样呢?我还不是全校第一呢。再说,当时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考大学。一定要把我作为参照物,也应该是希望我考得更好啊!参照物越高,你会飞的越高啊。
最近硅谷有许许多多的印度人,爬到了大公司CEO这一类的职位,包括Google的,包括Microsoft的。我在生活中也接触了许多硅谷的码农,估计骂我的和欣赏我的掺拌。我就问他们:硅谷里华裔和印度人基本上在人数上是对等的,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做到这样高的职位呢?
许多人就总结说:印度人喜欢抱团,他们高层的管理会帮助自己族裔的人。而中国人呢?作为高管,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可能不仅不会帮助自己族裔的人,还会更加严苛。作为下级的,可能是不仅不为自己族裔的人获得高管的职务高兴,反而会不屑:他那个水平,还不如我呢。
其实,中国人不是没有认识到抱团的重要性。我到美国以后,就不断听到抱团的说法,但是这么多年,好像就最近的梁警官案件,抱成了一团:抱团骚扰社会去了。他们不管这件案件的是非,而是凭着“血缘”的关系,抱团游行去了。但是,真正在工作、生活中,你让他欣赏自己族裔的人、让他帮助自己族裔的人,却难比登天。所以,中国人的抱团是一哄而上的抱团,热热闹闹以后,也就鸟兽散了。除了让整个社会得出一个“中国人越来越像黑人一样喜欢聚众上街”以外,没有任何正面的结果。当然,有人就说了:梁警官不是轻判了。呸!在你们上街之前,我就在文章里说了:一定会轻判。而检察官的说辞里也解释了:认定有罪并非为了报复!这一点,我是在美国的法庭上感受到的。美国的法官给我的感觉是真正的既坚持法理,又通融人情的,一般情况下都是量刑从轻。
真正的抱团不是一个族裔在政治上的抱团。坦白说,政治上就不应该整个族裔抱团。对于我来说,我一定是选择共和党的。因为我交税高,因为我享受不到福利。但是要一个在中餐馆工作的帮厨师傅,要一个做按摩的女士,也去投共和党的票,我就说不出口:他们那么点收入,上有老下有小,再没有福利,可能生活都会困难。所以,抱团是应该在具体利益上抱团。SCA5很容易就抱团了,因为整个利益都是一致的。而在硅谷这种工作场所、在孩子考上哈佛这样的事情上,也是可以抱团的:哪怕不指望你帮上一把,至少看在大家都是同族或者同一个朋友圈的份上,为我的晋升、为我孩子上了哈佛,高兴一下总行吧?
如果说大陆的中国,已经在媒体不可以性交的情况下,形成了特有的垃圾文化。那么,我们在海外的华裔,总应该自省吧?学习了西方社会的“忧郁症”这个学名,至少也看看西方同类研究:忧郁症可能会自杀,但是并不一定自杀,相反,自杀的比例并不高。这样的话,就不至于每次硅谷孩子自杀了,就归罪到忧郁症的头上,而不反省父母的责任、整个社区文化的问题。学习了心理学、情商,也应该思考一下: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这个氛围健康吗?而不是一味地媚俗:啊,为了避免引发你的嫉妒,我不表达我的喜悦好了。他凭什么嫉妒呢?考上哈佛的孩子那么多呢,一个个告诉他,让他嫉妒到失眠吧。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前清举人,李鸿章的幕僚,好像姓冯还是啥(我人老了,糊涂记不住了)。许多人看中国历史,对于中国清末开始的堕落耿耿于怀,对于清末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扼腕叹息。而这个人可以说是洋务运动之父。对,不是张之洞也不是李鸿章,而是这个幕僚。是他在陪着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样说的话,许多人可能还会觉得没有问题。其实,他原话里还不是“中学”,而是用的“中国伦理”这样的词语,意思就是保持中国的伦理道德不变,学习西方的技术。
洋务运动至今也一百多年了,而中国的现状我们有目共睹。可以说,“西学为用”,实际上是做到了,虽然成为了山寨之国,但是毕竟能够山寨了。但是整个社会的堕落,却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伦理、“中学”,恰恰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这个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起源的,经过几千年专制社会强化的思想体系,早已经充满了腐臭味。而许许多多人却不仅不反思,反而抱着祖宗牌坊不放。这种对于朋友孩子考上哈佛的嫉妒,就是典型的“中国伦理”引发的变态心理。这种心理学,不学也罢。
记住:有这样的人,一定要在朋友圈拉黑。
2-16 -3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