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论坛上看到几篇电影的观后感或影评,都是外国影片。我觉得我应该推荐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借钱》。
《借钱》讲述来自河南的农民工顺子在北京打工,为了给儿子凑齐上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万块钱学费四处奔波借钱的故事。顺子先后找到他的工友、表兄和他的同乡黄教授等才借到学费的一小部分,然而村长得知消息后送来了村里人集资的钱。影片到此并没有结束,学校得知顺子的经济困难后,为他免了儿子的学费,由此引出顺子把筹来的学费捐给学校的义举。
文艺作品需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结尾顺子捐钱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作为影视作品,这样的结尾将主题升华。在我看来,经济困难的顺子将大笔钱捐出的行为等于扇了那些为富不仁的大款一巴掌,对观众有着强烈的心灵冲击力。
在顺子四处游走借钱的时候,大部分的工友亲戚都选择给出一点儿,并说不用还,就算是给孩子上学的心意。一方面被借之人并不富裕,能给一点儿已经不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借出去的钱不能指望还,所以只给不借。借给别人钱时容易,但是要求别人偿还时往往很难,因此还会影响到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
我公司的一个同事因为要买房拿不出足够的首付,向我提出借四万美金,并答应支付6%的利息。我惊讶在美国这个同事朋友之间淡如水的文化环境里,他居然能开口向我借钱。我感到有点受宠若惊,至少他还看得起我,把我当成患难中的一棵救命稻草。我迅速在脑海中评估了一下他还钱的可能性。他手机一直用最新版,而我总是用过时版。他要买房的上限是35万,需要7万的首付。而他工作多年才只攒了三万美元,不够首付的一半。买完房后,他的经济压力更大,还上这四万需要的时间恐怕远远大于他攒那三万。而且我也有银行贷款,等于我的钱也是借的。还有万一他丢了工作或换了工作,我到哪里去找他要钱?出于不愿意得罪同事,我急中生智,替他想出从退休计划里借钱的好主意,并把有具体操作步骤的网站发给他。因为退休计划里钱其实是他自己的,利息只需4%,他很快就拿到了钱并买了房。
我同事轻易从退休计划里借到钱与电影《借钱》里顺子借钱的困难相比较,我联想到一个发达健全的社会应该是能提供给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借到钱的机会。借钱的负担应该由体制或社会系统来承受,而不是靠个人的亲戚朋友关系。因为个人实在是靠不住。在美国,如果孩子被大学录取,家里也有交不出钱的情况。如果你的孩子是被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录取,那么恭喜你,你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着了,你拮据的经济给你带来了上大学费用全免的好处。(如果你收入高,活该你都得自费。)如果是没有奖学金的学校,你的孩子可以申请到教育贷款。总之,只要你被大学录取,绝不会出现因为交不起学费不能上的现象,除非你自己不想上。
电影《借钱》被广电部极力推荐,因为它呕歌了农民工淳朴善良的高尚情操。旅居海外多年的我,还是从电影中看到了中国教育投资的必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普通老百姓不应该落到为筹教育费用焦头烂额的地步。而且需要交的学费和收入不成比例,对农民工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其实电影里提到北京重点中学的一万人民币学费是个非常保守的数字。我记得94年我在北京时,一位同事的孩子考取了某高校附属中学,学校要求考分够了的学生家长还要交四万人民币的赞助费。在美国,只要你不是上私立学校,中小学教育学费全免。而且很多公立的中学也相当于中国的重点中学,当然你得住在那所中学的学区。
《借钱》这部电影要带给社会的思考是深刻的,然而一个电影人能够带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我写这个剧评带来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希望所有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能够关注这部电影,更关注这部电影暗示的一些社会问题。希望人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下一代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让他们不再需要为借钱而犯愁。
注:数字电影《借钱》摄于2005,获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优秀数字电影提名,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借钱》编剧,导演魏大航,河南南阳人,199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影视导演专业,2005年创办北京海融基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艺术总监,首席导演。代表作《借钱》,《银饰》(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数字电影技术奖),《凤凰岭》《甲天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