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攻博岁月-博士论文研究
对许多人来说,特别是对研究生的导师来说,一个博士毕业生的水平不仅仅是以成绩的GPA的高低来衡量 的,而更重要的是看她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成果又主要是从专利技术和发表的文章篇数及质量而反映出来。亚昌的导师就是这样认为的,並且要求亚昌也这样去做。由于是搞植物次生化学的,是一般的基础研究,又与搞医药没有明显的关系。因此,这些研究要获得专利技术的可能性较小。所以,研究的主要目标要发表文章。亚昌这一点在一进入博士生时就十分明确了。他决心要在博士研究项目中至少能发表两篇文章。导师还专门交底,如果能有两篇以上在本研究领域的好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就可以把论文订在一起,即为博士论文了。
有了导师的这句话,亚昌的目标就明确了。在具体的计划和如何执行这个计划过程中,亚昌采取的多项措施:
第一,选择一个较切合实际的研究课题。在反复阅读-导师从前的几位博士毕业生所发表的研究酚类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麦燕麦叶片中的分布以及环境因素对这些化学物质的影响等文章后,亚昌就定了自己的研究应和这些化合物有关,并应用草本科植物的叶子为实验材料。如果能结合的话,可以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引人课题。通过反复和导师讨论后,亚昌论文题目的第一稿是:酚类物质及其合成酶在燕麦大麦细胞壁上分布,定位,合成以及紫外光对这些酶的影响。后来由于这样的论文题目太大,最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合成酶上:酚类物质合成酶的分布,定位和环境对酶活性的影响。这个题目既连接了导师以前的研究,又是燕麦酚类物质继续。燕麦细胞壁含有大量的酚类, 而这些物质通过特定的由酶催化的化学合成反应与细胞壁上的多聚糖连接在一起,使得细胞壁具有它的特定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它能支撑起叶片作用,还有细胞提供保护的功能。
当时已知的与合成有关的催化酶有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多胺氧化酶,和脂解酶就是几个列子。要研究这些酶的分布,定位和环境对其的影响,首先就要把叶片中的细胞壁和细胞肉(即细胞膜内)的组织分开,然后才能提出蛋白酶,进行酶活性分析或定量。
第二,早准备,早动手。亚昌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开始得早,在第一年就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从第二年开始除了修课外,其它的时间都投入到实验中。
第三,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亚昌的实验做法是: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绝不在中途受到材料不足而导致实验中断。 一旦实验开始,就一口气干到底。这样做,可以提高效率。
第四,边研究边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减少浪费。
真的很走运,亚昌的研究进展得十分顺利。他的论文研究后来写成了五篇学术论文。第一篇论文于1989年发表在植物生理杂志上,成了博士论文的第一章。同时有两篇己被接收和待发表的论文,组成第二第三两章。第四第五两章也在毕业后发表。所以,亚昌的研究是当时植物系较有成效的。他也被认为成效较高的博士研究生之一。不但他的导师对此评价较高,而且亚昌本人也感到相当的自豪。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论文研究,使亚昌感受比较深的有几点:其一,做什么事都应该有计划,早准备,早行动,着手细节;其二,决定了的事就要做,並做到最后,不在半途而费;其三,做实验时,要集中精力,一干到底。断断续续的做事,往往是事倍功半。这些都是非常有价植的体会,为亚昌将来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