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孔子与学生颜渊的故事

颜渊,名回,字子渊,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比老师孔子小整整三十岁。颜渊的父亲颜路曾经是孔子的学生,颜路非常敬佩老师的为人,非常赏识老师的学识,于是等儿子颜渊长到该上学的年龄的时候,就把颜渊送到老师办的学校里上学读书。

颜渊自从到老师孔子那里上学后,读书非常用功,进步很快,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在德行方面尤为突出。但开始的时候,颜渊的表现并不理想,很少说话,给人一种笨笨的感觉,一次上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什么是“仁”,同学都已经弄懂了,但颜渊却还不甚明了,于是站起来问老师:“老师,您讲的‘仁’很好,但我还有点不明白,到底什么是‘仁’呢?怎样才能做到‘仁’呢?”孔子看这个平时不大爱说话的学生提出了疑问,感到很高兴,于是便告诉他:“克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标准,这就叫‘仁’啊。假如全国的人们都能做到天天克制自己的行为,都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标准,那么,全国都会达到‘仁’的境界。要想达到‘仁’的境界,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么?”颜渊听老师这么一说,一下明白了许多。他继续问道:“老师,请问有没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孔子看颜渊继续提问,知道这个学生在深入地思考问题,非常高兴,于是告诉他:“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听老师说完后,恭敬地表态:“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会按照老师您说的这个话去做。”(《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慢慢地,颜渊不仅喜欢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且在课下,颜渊也喜欢提出一些问题请教老师。一次课间休息,颜渊凑到老师跟前,问老师:“老师,请问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孔子微笑着告诉他:“使用夏朝的历法,乘坐商朝的大车,头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舜时用的《韶》和周武王时候用的《舞》。舍弃郑地的音乐,远离讨好献媚的坏人。因为郑地的音乐不和谐,那些讨好献媚的人非常危险。”(《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不过,颜渊虽然喜欢向老师提问,但他每次与老师探讨问题时总是只静静地听老师讲解,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让老师有点不太高兴,因为孔子是提倡师生互动,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一次,孔子不无遗憾地说:“颜回这个人啊,看来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所讲的没有不欣然接受的。”(《论语·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当然,老师孔子对此还是心中有数的,他说:“我跟颜回一起探讨问题,即使说上一天的话,他也从不表示不同意见,像个傻子一样。但从他独处时的行为做派来看,他把我平时讲的道理回去后私下里又作了充分的发挥。颜回这个人并不傻啊。”(《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甚至,有时候,孔子自己都觉得比不上颜渊这个学生了。有一次,孔子对颜渊的同学子贡说:“你跟颜回比哪个厉害些?”子贡很有自知之明,回答说:“我哪里比得上颜回呀?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而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我比不上颜回。”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老师都很佩服颜渊,同学就更不用说了,颜渊俨然成了大伙儿立身处世的榜样,为此,就连老师孔子也非常感慨,孔子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我的其他学生都更加亲近我了。”(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但也有一个例外,就是那个争强好胜的同学子路,他有点不太服颜渊,一次,老师孔子表扬颜渊说:“任用我们,我们就好好地干;不任用我们的话,我们就隐藏起来。这大概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子路听到老师表扬同学颜渊,很不服气,立即反问老师:“老师,您若是带领军队打仗呢,将跟谁在一起呀?”孔子瞪一眼子路,说:“赤手空拳去与老虎搏斗,舍弃船只徒步跨越大河,这样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一定要是面临任务小心谨慎,喜欢精心谋划而能办成事情的人,我才跟他在一起。”(《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老师了解到颜渊跟子路的关系有点紧张,于是想缓和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把他们叫到一块坐坐聊聊天,聊着聊着,孔子就跟他们说:“你们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愿呢?”争强好胜的子路抢先说道:“我愿意把我自己的车、马以及珍贵的皮大衣拿出来与朋友一起使用,就算用坏了,我也不会感到有什么遗憾的。”等子路说完后,颜渊接着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显示自己的功劳。”颜渊一说完,子路马上问起老师来:“老师,我们也很想听听您的志愿。”孔子用慈祥的目光看看子路,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的志愿是:使老年人安心,使朋友们相互信赖,使未成年人得到关怀。”(《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家里很穷,但他不会因为家里穷而放弃学业,相反,颜渊更加发奋读书;颜渊也没有因为家里穷而郁郁寡欢,而是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一次,孔子到颜渊家进行家访,发现颜渊家住的地方很差,吃的东西也很差,而颜渊却发奋如常,快乐如常,于是感叹道:“真贤良呀,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居住在这样一个破旧巷子里,别人都禁受不住的这种令人忧愁的艰难的生活,颜回却能自得其乐。真贤良呀,颜回!”(《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孔子在赞叹颜渊贤良的同时,又对颜渊贫穷的生活倍感惋惜,孔子说:“颜渊的学问修养差不多了,只是穷得丁当响。子贡呢,不听我的劝告,不好好学习,而去做什么生意,倒是推测市场行情还推测得蛮准的。”(《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也许,正是因为贫穷,颜渊对“仁”的追求更加坚定,与“仁”的境界更加接近,由此,也更加得到了老师孔子的赞赏,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内心可以长久地不违背‘仁’,别的人就只能偶尔达到‘仁’的境界罢了。”(《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老师孔子对学生颜渊倍加赞赏,学生颜渊对老师孔子更是崇敬有加。颜渊经常深深地感叹:“越是仰望,就越感到高大;越是钻研,就越感到坚固。看到它在前面,却忽然又到了后面。老师就是这样善于一步步地引导我,用广博的知识丰富我,用严肃的礼制规范我,即使我想停下来歇会儿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全力了,好像也能够高高地站立起来了,但一旦想要继续跟着前进的时候,却又不知该如何走了。”(《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正是颜渊对老师怀着这样崇高的敬意和对老师所倡导的“仁”的思想的极力的追求,颜渊几乎一生都在追随着老师孔子,自从到老师孔子那里读书求学后,就几乎没有离开过老师。后来跟随老师周游列国去宣传“仁”道思想,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却无怨无悔。

公元前497年,也就是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第一年,颜渊他们跟随孔子从卫国前往陈国经过匡地的时候,由于孔子的驾驶员颜刻曾经跟随阳虎欺凌过匡地的老百姓,而孔子又长得很像阳虎,匡地的老百姓误把孔子当阳虎给拘押了五天,而正是在这个时候,笨手笨脚的颜渊却掉队了,老师孔子遭遇这不白之冤,尤其又不见了颜渊,心里那个急呀。后来,匡人搞清楚后放了孔子,这时,颜渊这伙计也恰好赶上,老师孔子一见颜渊,气不打一处来,骂道:“我还以为你死到那里去了呢!”颜渊知道老师正为找不到自己而很生气,于是,壮着胆子跟老师半开玩笑半真正地说:“老师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颜渊的一句话把老师和同学们都逗笑了。笑过之后又继续赶路。

这样到了公元前的489年,由于陈国和吴国之间连年交战,楚国在帮助陈国作战的时候,听说了孔子就在陈、蔡之间,于是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准备到楚国去的时候,陈、蔡等国的大夫们害怕孔子到楚国后对他们不利,便派遣私家兵员把孔子和颜渊他们团团围住,由于孔子他们所带粮食不够,很快他们就断了粮,真可谓身是铁饭是钢,不吃饭会饿得慌,孔子和颜渊他们几天下来粒米不进,大家都饥肠辘辘,除了孔子这位牛高马大、身强力壮的老师依旧“讲诵弦歌不衰”和虽然身体并不很好但仍然坚持听老师讲诵的颜渊外,其他同学都已无心听讲了,子路发起了牢骚:“君子亦有穷乎?”子贡也一脸的不高兴。老师孔子这时表现出了异常的镇定和冷静,他采用他平常惯用的启发式教学法,一个一个地询问启发:“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何奔走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们宣扬的‘仁’道错了吗?我们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第一个问的是子路,子路的回答让老师不满意;第二个问的是子贡,子贡的回答让老师也不满意;第三个问的是颜渊,颜渊的回答让老师觉得找到了知音。颜渊的回答是这样的:“您的道至大,所以天下没人能理解、能接受。即便如此,您还是要推行下去,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世道,不被接受才显示出君子的本色。不修道、不推行道是我们的耻辱,道已经大修而诸侯不用道这是诸侯们的耻辱。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才显示出君子的本色。”(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回,《诗》云:“非兕非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也?吾何为如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渊回答完后,孔子十分满意,高兴地拉着颜渊的手说:“是这样的吗?颜家的好小子!如果你有很多钱,我替你去当管家。”(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后来,楚昭王派军队去把孔子及颜渊他们救了出来,并接到了楚国。

非常可惜的是,公元前482年,也就是孔子与颜渊等结束14年的列国周游后的第二年,颜渊不幸病逝,这对孔子打击非常大。颜渊的死让孔子悲痛欲绝:“哎,这是老天爷要毁灭我呀!这是老天爷要毁灭我呀!”(《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看到老师哭得太伤心了,学生们劝老师要保重身体,不要太过分伤心了,孔子说:“过分伤心了吗?不为这样的人过分伤心,还为谁过分伤心呢?”(《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后,在怎样安葬的问题上,孔子坚持按照“礼”来安葬自己最心爱的学生,坚决反对超出“礼”的范围厚葬,即使颜渊的父亲要求老师孔子卖掉其专车来为颜渊买一个外棺,孔子也坚决不同意,他对颜渊的父亲颜路说:“不管有没有才华,总是自己的儿子吧。我的儿子鲤死了,也只有内棺而没有外棺。我不能卖掉专车来替他买外棺,我毕竟是个大夫的职位,是不能没有专车而步行走的。”(《论语·先进》:“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但遗憾的是,虽然老师孔子坚决反对厚葬颜渊,最终,颜渊的同学们还是厚葬了他。为此,孔子十分痛心,他说:“颜回啊,您把我当作父亲看待,我却不能把你当儿子看待呀。这不是我要厚葬你呀,是你那帮同学搞的鬼呀。”(《论语·先进》:“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后,老师孔子还经常念叨起颜渊,一旦谈起颜渊,就会叹息道:“真可惜啊,死得太早了,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没见他停止过脚步。”(《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后来,季康子和鲁哀公分别问起过孔子一个同样的问题:“你的学生中哪位最爱好学习的?”孔子的回答也几乎是一样的:“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好学习,他不拿别人出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没听见有谁爱好读书学习了。”(《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http://www.jydoc.com/article/450230.html

 

林凡_圣路易 发表评论于
沙发。
多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