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回忆录,我和明月社(2)

打印 被阅读次数

02

黎锦晖回忆录,我和明月社(2)

 

二、明月音乐会的成立
根据上述经历,截至1916年止,
我在原籍湖南的音乐生活,有三点必须提一提:
1,由于喜爱音乐而接触音乐,没有任何目的,
全是逢场作戏;
2,对于一切音乐,浅尝则止,从不肯勤学苦练,
以致基础浅薄,无一专长;
3,偏爱俗乐,喜唱民歌,每受亲友的揶揄、耻笑,
甚或叱责。
从1917年起,
我接触各种音乐的机会更多了,
逐渐感觉新文化运动应利用音乐为宣传工具,
心想邀集知音朋友组成一个小型的音乐社,
以“宣传乐艺、辅助新运”为目的。
“凡事预则立”,自己必须作准备,
于是进行了观摩、阅读、抄谱、记谱,
要求自己能结合乐理了解乐曲的结构,
听懂不同的风调,哼出无法记录的韵味。
由于畏难取巧,妄想先博后专,
对于需要穷年累月才练得好的手上技能,暂不追求。
我经常上天桥和城南游艺场,
搜集一些民间小曲,跟朋友们研讨,
也没有人干扰我们的自由。
但是,把所知的俗曲歌词摆出来,
深感腐朽不合时代,或者猥亵不堪入耳,
绝大多数必须重新填配,进行这项工作十分困难,
摸索了四年以上,才找到一条出路--
保留原有曲调,改变唱腔,或取作新曲主题,
加以发展。
1919年新文化运动涌起高潮,鼓舞人们力图上进,
我也参加了北京大学旁听生的队伍。
当时“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简称北大音研)
在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的主张之下,
分为中乐、西乐两部,
而中乐又划为古乐、雅乐、通乐三类,
希望各展所长,互不侵犯。
由于古乐又有流派不同,雅乐与通乐界限不清,
虽说不上明争,但免不了暗斗。
并且除京昆戏曲另有组织外,
所有“下里巴人”的民歌和曲艺,
都不许登大雅之堂。
我当时被推为“潇湘乐组”①组长,
经常选奏湖南古曲如《满江红》,
雅曲如《鹧鸪飞》,
并制谱送北大《音乐杂志》发表。
而俗曲不给刊登,
我选了许多民间乐曲,音调爽朗,感情丰富。
要求采用,并由我们乐队试奏,
结果被少数会员反对,说是“俚俗不堪”。
我们不服气,由我写些短文提出意见,
并写了《国乐新论》,主张改进俗乐,重配唱词;
又发表《旧调新歌》--只登载歌词,
注明配用《小放牛》、《探亲家》等曲调。
这事引起俄文专修馆两个湖南籍学生--
李实、罗汉的注意,
他们发现我就是长沙《大公报》的“甚么”先生,
访谈甚洽。
当时有不肯露面的进步人士,
为把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推广到广大群众中去,
拟创办《平民周报》,
正需要用各种说唱形式的民间艺术
来传达新的事物或思想,
于是李、罗二人便介绍我为主编;
出版后,销路不错。
因此,我联想到“新音乐运动”
也需要“平民音乐”,
由于这个联想,促成我探讨民间曲调的计划,
当然也感到这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途径,
不组织团体是行不通的。
1920年秋,
我住在距北大不远的“斗鸡坑”,
院子大,屋子多,座上客常满,
大多数是喜爱音乐的朋友。
严菊朋
例如严菊朋,那时他才20岁,
唱京戏,奏京胡都很好,
希望我帮他钻研传统的音韵学。
我劝他别走这条弯路,
捷径是学注音字母,
短期就能把字音咬准,
声调也可运用自如。
为了互助,他介绍曲艺艺人,
几乎每天都到我家吟唱。
中秋夜,
大家谈到以前认为是粗糙的、单调的、
原始的民间乐艺,
其实是民族音乐的宝藏。
其中有一部分精彩的东西,
经过民间艺人长期钻研,具有高度的技巧,
丰富的感情,浅尝绝难熟练;
真要练得十分出色,也需八九年甚至二十年的功夫。
加以记谱很难,必须面授,
由于我们业余时间不多,仅能摸索一点轮廓,
可是,即使模仿到一点皮毛,一经演出,也很动人。
因此我们决定成立一个团体,在“兼容并包”之内,
特别重视“民间音乐”。
我说:
“我们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
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
就叫‘明月音乐会’吧!”
经过讨论,全体赞成。
1919年到1920年,
革命新潮澎湃,青年日夜奔忙,
音乐活动无多,会友不常私聚。
两年时间,我利用业余时间编了两种乐曲集,
一为《平民音乐新编》,以器乐曲为主;
一为《民间采风录》,以声乐曲为主。
每种按地方分编若干册,附有说明。
另外写了几篇漫谈,
对西乐、中国古乐和雅乐提出了标新立异的意见。
住宅文献被毁后,
仅存早被朋友借去的器乐集《梅县曲谱》一册。
三年之后,
这明月音乐会,终于得到可以凭籍的一种力量,
在1922年奠基于上海。
15年内,关于选材、记谱、配器、
排练、编辑、出版,
以及参加公开的器乐表演、歌舞伴奏、
唱片收音、电台广播和影片录音等工作,
都少不了会员的辛勤和协作,
也都是用这个团体名义负责。
实际上,
它始终没有订过会章,没有挂过招牌,
也没有印过会员名单。
谁有一技之长,自愿参加,就算是会员,
经过勤排勤练,就可参加工作,
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专业。
在明月社的历程中,
由于各个阶段必须适应环境,社的名称不尽一样,
如:
“语专附小歌舞部”、
“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中华歌舞团”、
“明月歌舞团”、
“联华歌舞班”、
“明月歌舞剧社”、
“明月歌剧社”等七种称谓,名异实同;
而始终与社休戚相关的明月音乐会,
对内服务,对外负责,它的名称始终如一。
一切关系,下文分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