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得知关于教育的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最可能成功) 要在Lynbrook高中再次上演,本虾立刻上网锁定一票。 高兴之余,随口告诉了女儿,她马上要求也一起去看, 于是她自己也订了一票。
女儿想看这部电影由来已久。去年四月(刚好一整年) 此片在本高中首映,本虾和女儿赶到片场只看了个尾巴, 倒是从头到尾听了片后的讨论,有点缺憾。现在机会来了, 当然不能放过。
昨晚本虾和女儿匆匆赶去观看,回来的路上还热烈地讨论了一番, 很有收获。现将一年前和昨天的情况分述如下:
4.29.2015
今天下午一点至五点, 备受瞩目且关系到本校应否改革怎样改革的课时schedulin g委员会又开会了。作为委员之一,女儿全程参加。 这个会议对采用90分钟还是75分钟等诸多方案争执不下, 沒有达成共识。女儿说,每人都很顽固, 为此未来几天还需增开会议解决问题。
下午六点,女儿又要赶去学区参加每两周一次的另一委员会( 减少学业差距)例会。 好在九年级的生物荣誉课老师正好与她一样两会均参加, 就坐她的车一同前往。车上这老师邀请女儿下学期作她的助教, 但女儿日程已满,只好拒绝了。
这次例会不同往常,由新任学监请客,二十多名委员共进高级晚餐, 以庆祝几个月来的努力终于有了接近尾声的成果。 学监还送给女儿一个很漂亮的保温水瓶。
餐后会议于八点半结束后,本虾飞速带女儿回到高中观看记录片" Most Likely to Succeed"的首映,此片尚未在美国公映, 即将参加著名的犹他电影节。此次选择本校作首映场地, 导演亲自来参加此活动,用心良多,一票难求。几个月前, 女儿就第一时间在网上抢得一票,但她也明知今天要开会, 不能从头看起,曾想转让本虾。现在奔去, 只能观看影后的访谈部分,但也很值得。但见剧场座无虚席, 另有新体育馆也因观者云集而辟为分会场。
坐在台上的除导演外,还有Khan Acedamy创办人Sal Khan,新学监、斯坦福一著名教育专家、一著名媒体记者等人。 主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Paly新闻主任、 被称为白人虎妈的Esther Wojcicki。这位大拿的丈夫是斯坦福物理教授,育有三女, 个个牛B的吓死人:老大Susan是YouTube的董事长, 老二Janet是富布莱特获奖者、儿科医生和研究员, 老三Ann是如日中天的生物公司23andMe的共同创办人( 30岁的美女董事长)。
(虾注:这位老大Susan就是最近微信圈疯传的那个怀孕还拼命 工作、生了5个娃、成为价值5000亿公司CEO的奇女子)。
观众踊跃递送写有问题的纸条,发言人精彩的谈话时时被掌声打断。 屏幕上还打出观众当场对五个绝佳问题的应答统计(通过手机回答) 。现场互动十分热烈。
事后女儿质疑这种现场统计出来的结果的有效性, 因为观众刚看完影片,对影片推崇的理念会有认同感, 如果没有平衡的相反论点呈现给观众,整体统计结果会有误导偏差( bias),这在新闻工作上是大忌。看来美国的教育就是不一样, 孩子们得到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有质疑的精神。
4.25.2016
今天终于看到这部电影了。容我对影片作一简要介绍。
电影全长89分钟, 选取在南加州圣地亚哥的一所公立学校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作为素材,向观众介绍了这所学校的另类和全新之处。
这所学校的学生按邮政编码抽签决定, 因此来自各区各族裔各社会阶层的家庭。该校没有课本,不考试, 没有给家长的成绩单,甚至根本不按加州教学大纲来! 雇来的教员完全随心所欲地教学。 学生所学的科目没有严格划分为数学、英文还是历史, 完全混在一起没有界限,是一种整体教学方式(holistic approach)。学生学习的方式通过兴趣和完成课题, 使他们遇到问题不是去图书馆或查百科全书解决问题, 而是通过玩本能自然地寻找答案,同时逼着他们思考, 并增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
影片探讨了学校怎样把冒险、 合作和真实世界的课题这些重大因素结合在教学大纲中。 影片揭示学校背后的哲学理念, 他们如何安排每天的结构和面对的挑战。
通过一系列对此校的父母、学生、教师、雇员和行政人员的访谈, 影片探讨了为适应21世纪要求而重塑教育经验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影片也表现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学生希望有标准化考试的训练,学生和组员的冲突, 以及更深刻和系统的问题:什么机构决定什么课目需要学习, 未来经济的机会怎样促进教育的重点所在。 片中有教师问了学生一个深刻的问题: 你是想应试教育还是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ace the test or apply to life)?
影片显示该校教学的结果令人惊叹,98% 的大学录取率, 在加州高中毕业通考中的成绩高于加州平均成绩10%。 当然影片也谨慎地认为该校只有500名学生,属于小样本。 到底这种教学方式是否成功,可能还需十到十五年再看。
影片结尾提到,未来技术进步,机器人会替代人类许多工作, 包括智力工作。这对求职者非常不利。 教育应该着重在软实力的培养上,比如,坚韧( perseverance)、人际互动(human interaction)、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等。 现在软实力被作为智力训练的辅助效益或副作用(framed as collateral benefits or side effects),教育应该把它定位为中心目标才对。
影片结束后由三位大学毕业的新鲜人主持, 其中一位自Gunn高中和哈佛毕业, 一位自Lynbrook高中和加大柏克利毕业, 还有一位自Mission San Jose高中和加大柏克利毕业, 都是我们硅谷地区的名牌高中出去的学生,两小中男一小印男。
显然他们对教育有着特别的热诚, 坦诚记得自己当年所面临的压力和竞争, 也知道如何对付升学的游戏规则, 大学毕业后分别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 比如在Udacity和Khan做事),但现在回过头来看, 觉得高中生活应有不一样的过法。
在他们的主持下,观众发言热烈。 有人认为目前的教育体系没有使学生更好地做好大学准备, 高中教育和未来职业有脱节。 有观众认为以前所学对现在所做没有什么用。 还有人认为高中教育没能帮学生认识发现自己的热诚( passion)在哪里。
女儿也举手试图发言但没有得到机会。回家的路上, 父女有了深刻的讨论。 女儿觉得这次组织者虽然不象去年那么多大牌,但接地气。 普通观众反而成了主角, 他们由于视野不同其实比去年的明星更是专家。 女儿还认为影片只讲了这种教育的好处, 没有客观分析它的不足之处。 当然她也承认可能负面的情况尚未显露, 影片制作人也许并未了解到。女儿还认为, 影片结尾处提到研究者遍访了全美二十多家另辟蹊径( different approaches)的高中和大学等教育机构, 她很好奇这些机构的作法,但影片只是一笔带过,很不应该。
本虾趁机向女儿分享了自己关于三代大学的独到见解。 第一代起源于英国,非常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大学。 第二代兴起于1840年之后的德国普鲁士教育改革, 将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大学开始风靡全球。 现在美囯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就是第一代大学的典型,哈佛、 普林斯顿等精英综合性大学(elite university)就是第二代。 第三代大学就是以斯坦福为代表的集教学、科研、 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大学,这种大学会越来越多, 斯坦福因为有硅谷的得天独厚条件而领风气之先。 今天的电影显示这种第三代的教育理念已经向高中教育渗透了。 现在己涌现出各种另类教育机构,比如Alt School,Make School,Galvanize 大学等等。
女儿部分同意本虾的论点,但有质疑有补充。 她认为本虾的三代论是一种线性的看法,未成是实际真实情况,一代和三代并非优劣之分,而是互为补充甚至有部分重叠之处。 这部分讨论有许多细节和深度,在此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