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 改变世界的那一周

(破冰之旅)

(历史性的会晤)

(尼克松总统和随行媒体人员合影)

中国报道(Assignment: China)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赞助的一个研究项目。它将通过回顾有关中美历史上一系列的新闻报道,重新采访那些参与过新闻报道的美国驻华记者和外交人员,以一个独特的角度还原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并把这个项目分时间段拍摄成了一个纪录片系列。它由前CNN中国区主任Mike Chinoy 主要负责,中外大量的媒体人物、外交官、研究学者、以及在校学生等都参与了这个有意思的项目。

 五年以前,曾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一个酒店里,参加了一个中国报道纪录片观摩会。那天观看的是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前的中国报道,以及1979年后中美建交初期外国记者在中国的纪实。次年2月22日,又有机会观看一个长达50多分钟的片子,它记录了美国总统尼克松中美关系解冻之旅的幕后媒体团队花絮。片子的题目就叫“中国报道– 改变世界的那一周”(Assignment: China – 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当时正值中美联合公告发表四十周年之际,放一个这样题材的纪录片,真还是蛮应景的。

影片以尼克松宣布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的访华邀请拉开序幕,谈及1971年末美国媒体对能够跟随总统访问那闭关了二十多年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共产主义新中国”的兴奋和踊跃。有意思的是由于当时中国政府只批准了美国总统带87名随行记者参与报道,于是美国媒体圈里一场混战,大电视台的那些总裁级人物为了在代表团里挣得一席之地,甚至不惜会冒充音响师什么的技术人员。影片展示到尼克松总统把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名字从媒体团队名单划掉的纸片时,前阵子刚观摩过话剧“五角大楼文件”筒子们不禁笑出声来。据工作人员所谈,尼克松当时的确是骂骂咧咧地宣称不准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派记者参与的,但是,参谋总长(chief of staff)和其他幕僚劝告他不可意气用事,毕竟这是全美最有影响力的两家报纸。尼克松终究还是听从了劝告,允许了这两家报纸的记者同行。

无论是毛泽东主席在代表团访华第一天就突然决定接见尼克松总统的场景,还是那些双方就上海公报进行谈判的镜头,可以看出中方对这次访问充满希冀的积极态度,也可以看出美国方面早就打算摈弃台湾转向中国大陆的现实心态。当然对尼克松来说,1972是大选之年,年初这场令全世界都瞩目的破冰之旅为他连任的竞选绝对是加分的。事实后来也证明是确实如此。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由于毛接见尼克松本不在议事日程上,来宾到达后是由周恩来临时过去通知的,而且只见尼克松总统和时任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博士。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美国总统的工作人员那方发生了一系列可想而知的混乱和惶恐。负责总统日程安排的官员到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地对着镜头嘟囔“没有人知道总统去了哪里!”。美方媒体完全不知情由,被排斥在这个这么重要的活动之外,只好把一肚子气撒在总统工作人员那里。更有意思的是,中方告诉美方可以带一名工作人员作会议记录,于是基辛格带了他的特别随员,也就是后来1985~1989的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一起前往,而代表团里时任国务卿的罗杰斯先生却整个儿蒙在鼓里,没能参加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会见。当时尼克松和基辛格为了不让国务卿的罗杰斯难堪,特地要求在新闻发布中删去洛德的名字,照片上也裁去了洛德。在这个纪录片里,还原了中方后来送给美方的原始照片,呈现了在座的洛德先生。如今年事已高的洛德对着镜头笑着说,“当时总统和基辛格告诉中方说不要把洛德先生的名字放上去,中方一脸迷茫,完全不知道所以然的样子。”看到这里不禁莞尔,洛德跟中国人打了那么长的交道当然知道中方不是不理解这里的“政治正确”,人家只是装傻不说穿罢了。

第一次体会红色中国的严格媒体控制的美国媒体团队,在经过几天的无所适从和无可奈何之后,立刻以他们自由散漫和无法无天的天性与看管他们的中方工作人员展开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当时年轻貌美的Barbara Walter 居然哄着她的工作人员迷迷糊糊地接受了电视采访;CBS的Dan Rather 则和摄制组人员以四散分头行动的方式甩掉中方工作人员,溜到马路上去拍摄街角的便利店;ABC 的 Ted Kopple 则率团不上接他们的车辆,躲在房子后面,偷偷拍下中方组织人员收走“群众演员”手上的相机和半导体收音机的场景。时过四十年的今天,看着这些当初的一切,想象当初很欢乐的现场,观众们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大笑。不过想想那些捣乱不服管的美方媒体人员,一定让当初的中方工作人员头痛死了。

在那个阴雨交加冷得要命的星期三晚上,在那个没有暖气没吃没喝的放映场地,50多分钟的电影居然一晃而过地紧紧吸引着在场的中外观众。那些上个世纪70年代的北京和上海的镜头,居然令人有恍如隔世的梦幻之感。不得不承认,中国今天的城市风貌和那个时候比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天一同观影的一哥儿们告诉我,1972年尼克松团队访华到上海的那个周末一直令他记忆犹新。那时候他小学两年级,记得被通知那个星期天要去学校,老师带着同学们做游戏,为的是让大家不要到大街上去以免遇上美国记者。那时候起他就一直又害怕又好奇地想知道美国记者究竟是什么样、干什么的。“做梦也不会想到四十年后的今天看到这样的影片,世界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那老兄一脸的无限感慨。

时代无可避免地在进步。交流和沟通是促成理解和互惠的前提。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和Mike Chinoy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工作,对中美双方关系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无疑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

回来后去看了一下美中学院的网站,发现上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http://china.usc.edu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