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她又在体验狗的生活,懒得管。她吃了一个鸡蛋和一片面包,但没吃任何蔬菜,我忍不住问:“为什么不吃青菜呢?”
她瞥我一眼, “Hobos usually don't have vegetable!" (流浪汉一般都没有蔬菜吃的)。
原来她是体验流浪汉的生活。
随后,她给我看了一段视频。据说片子的主人(可能已经成为了她的偶像)在YouTube上人气非常高。这段视频中,他装扮成黑衣隐者,给流浪汉们偷偷送去感恩节晚餐。挺感人,也不乏滑稽。看完,心又酸又甜。
“I feel so sorry for the homeless people..." (我为流浪汉感到好伤心啊)女儿眼里水汪汪地说着。说得我的眼也水了。
这就是我一直困惑的,同情心到底是礼物还是负担?面对个人很难改变的社会问题,同情心只能带来伤心。同情而落泪,被称为“妇人之仁”。
我转变心情,告诉她我和流浪人交流过。政府给予他们各种资金,食物,避难所,但是他们大部分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女儿瞪着我,半信半疑。“他们是主动选择无家可归吗”?问得我也不确信。
上学时,我有幸遇到一位很特别的社会学老师。第一堂课,他一进门就蹲在椅子上,要同学们用一个词形容他。“帅极了” (公认的美男子),“智慧”(多伦多大学博士),“幽默”,“友好”,等等,写了一黑板。然后,他问有没有人认为他是同性恋。有人笑了,但他没有开玩笑。虽然没人见过他的另一半,但是他在讲课中多次提到他的"Partner"。老师性格叛逆,还属于特殊人群。不知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但是他讲课独特,令人开眼界,有了很多难忘的经历。除了请变性人来课堂演讲,他还带我们走出去与流浪人深入交流。
那天,我们在社区中心集合,然后被分成几组,被流浪人带领,“游览”他们的日常路线。流浪人都在二十岁所有,为了这次活动,都梳洗打扮过,看来和我们没任何区别。酗酒,早孕,染上毒瘾,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流浪街头了。我的”导游“是因为早孕被逐出家门,不到二十岁,她已经有了两个小孩,由外婆帮忙照顾。她不去避难所,因为工作人员态度恶劣,证件还被其他借宿者偷掉。她每天都吸毒,只有毒品能帮她熬过每一天。领取的救济金,很快花光,然后就偷盗或出卖自己。有的买家文明,有的粗鲁。她讲得太平静,令人心疼。
活动结束后,回到社区中心集合。老师要大家交流感想,几十个同学,鸦雀无声。突然,一位男生放声大哭,随后大部分同学都哭了。那位男生的小组,还尝试了街头乞讨。他们的“导游”说,行人可以不施舍,但请不要漠视或躲避,请至少给予一个目光,肯定行乞人的存在。那位大哭的男生,妻子美丽温柔,有一儿一女,每天都笑呵呵。他喜欢写诗,能歌善舞。学校里有活动,听到音乐他就跳起印巴舞蹈。没人知道他有过抑郁症。这次活动后,他的抑郁症复发,很严重。我为他感到很悲伤。
富有同情心,容易被感动,也容易被环境影响。与这位男同学相似,我有一位同事, 大家都认为他随和幽默,积极乐观。有一次聊天,得知他对新闻报道很排斥。他不看报纸,拒绝新闻广播报道。他认为新闻中天灾人祸太多,令人悲哀,所以他拒绝所有新闻。他的做法,似乎是对的。记得有一次,读到飞机失事的新闻,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悲哀和心痛,情绪低落了好几天。有一句歌词,令我记忆深刻。“不让你的眼睛,再看到人世的伤心”。这应该是很深的爱吧, 所以就这样教育和保护孩子吧。
可是生活中,有阳光,就有阴影。而且,有些阴影是改不了也躲不掉的。那么就面对阳光,背对阴影吧。多感受正面和积极的事物,少沉浸于负面和消极的新闻。这应该也算是逃避主义吧?或是应用一下中庸之道吧。那么多少同情心算是刚刚好呢?
教育孩子去直面并改变阴影吧。听起来,像是象牙塔里的激情演讲。不过,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可以从点滴做起。将同情心化成行动,带领孩子参与社区活动,是不错的尝试。
“你是说,他们选择无家可归吗”?女儿再次追问。
我答道”在一定程度上,人可以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可能每个流浪的人,都有不同的困难。我们可以搜索一下,有哪些机构为流浪人提供帮助。然后再决定,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女儿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实话实说,之前,对于社会的阴暗面, 我有意忽略和逃避。是女儿引导我理清思路,改变心态。我应该谢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