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突尼斯纪行:阿拉伯文明融入法兰西风情

世界太大了,书本里读到的未必都是真相,出去看看才知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非突尼斯纪行:阿拉伯文明融入法兰西风情。
 
2015-11-02 陆一
 
漫步在被称之为北非香榭里舍的 Ave Habib Bourguiba 林荫大道,你会错觉似乎置身于欧洲。
天主教堂,
歌剧院,
法式建筑,
当然还有街边的咖啡。
然而,清真寺塔楼的喇叭里吟诵的古兰经却将你带回道一个阿拉伯国家。
仔细观察,不免会感到突尼斯城市犹如法兰西贵妇被蒙上一层薄薄的伊斯兰面纱。
在老城区里(Medina)仍能体验到中世纪阿拉伯文化。
庭院幽静
房屋素雅。
街道蜿蜒,
廊拱叠加。
小贩的吆喝,会让你想到天方夜谭,阿里巴巴。
穿出老城,历史的烟云带你飘过几个世纪,走进宽阔的卡斯巴 (Kasbah)广场。周围遍布着现代突尼斯的政府机器,
和被突尼斯国旗环绕的纪念碑。
国防部大楼前布有重兵,戒备森严。
走远几步,恢复宁静,回归轻松。
Sidi Bou Said 是突尼斯市城郊的蓝白小镇,
似乎很轻易就被淹没于蓝天白云。
南地中海午后的阳光令人迷醉;
一杯咖啡,谁人能不忘却尘世间的烦恼 ... 举目发呆?
然而突尼斯走过的经历的远不如眼前的海水平静,其历史源于地中海另一端的文明。3000多年前从地中海东岸来的腓尼基人在此建立了迦太基(Cathage)王朝。
迦太基文明强盛,在地中海沿岸先后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抗衡。公元前两世纪左右达到顶峰。汉尼拔(Hannibal) 大将军帅兵北征罗马帝国,一度打到阿尔卑斯山下,几乎灭了罗马,险些改变历史。可惜功亏一篑,终将被罗马帝国打败。迦太基城池也被罗马军队所毁。
罗马后来将迦太基的地盘开辟为帝国的一个省,重新大兴土木;神庙,圆形剧场,澡堂浴场和斗兽场…
现在看到的遗迹大多反映了古罗马帝国时代的辉煌。
罗马时期的女神栩栩如生;
最值得一提的是古罗马的引水渠,是古人聪明和智慧的体现,将突尼斯的土地变成了帝国的粮仓。
罗马帝国之后彻底改变突尼斯历史的事件当属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的西侵,把整个地中海南岸并入阿拉伯世界的版图。在苏斯(Sousse)的一处阿拉伯城堡里古罗马的廊柱被废物利用当作顶门柱。
新统治者大举修建清真寺,推广阿拉伯语,把伊斯兰教植入突尼斯民众的灵魂。
十四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没有改变当地的伊斯兰文化属性。相反,突尼斯享受了相对宽松的独立自制。
19世纪奥斯曼帝国衰落,法国人趁虚而入,将突尼斯列为其保护国。近百年的殖民统治使法语变为政府和商业通用语言,也把西方观念点滴注入突尼斯人的思维。
还引入了法兰西式的欧洲的生活方式,使突尼斯成为最开放的阿拉伯国家。
规划了现代规模的城市,修建了基础设施,把突尼斯带向现代文明之路。
二战期间,战云再起。英美联军为登陆意大利,反攻欧洲在北非与纳粹德国厮杀数月,抢占突尼斯港。数万英美军人血洒北非沙漠。这是一处美国海外墓地,长眠着两千多名美军将士。
许多烈士连姓名都不曾留下。
1956年突尼斯获得独立。首任总统Habib Bourguiba 执政30 余年,奉行非宗教化的治国方针,重视国民教育。经济发展迅速,为非洲之首。
1987年,时任总理本•阿里(Ben Ali )通过不流血政变夺权。虽是强人专制,但基本上奉行了前任的治国方略。经济发展继续领跑非洲,联合国国民素质培养指数为阿拉伯世界之首。
进入21世纪,总统家族腐败丑闻不断,失业率高居。2011年一街头小贩自焚引发茉莉花革命,后蔓延成阿拉伯之春。
阿里总统明智,举家逃离,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相比之下,其它阿拉伯之春国家现在是血流成河,一片狼籍。不过突尼斯也难免风云莫测,政局不稳,经济受损。
几次选举,政治暗杀频发,伊斯兰保守势力得势,国家进入微妙的十字路口。今年西方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突尼斯四方和解委员会,寄希望该国能和平演变成西方民主。
伊斯兰保守势力不会善罢甘休。突尼斯的“伊斯兰战士”远赴叙利亚参战。邻国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恐怖分子频繁向突尼斯渗透。几次恐怖袭击使突尼斯经济遭受重创。
最近一次是今年六月在苏斯(Sousse)海滩的恐怖屠杀,三十多名西方游客横尸沙滩。旅游业经济雪上加霜。
游客逃离,酒店关门,旅游行业萧条。我在突尼斯四天未遇见一位亚洲游客,别说华人。(在海外没见到华人实属第一次。)尽管时常有当地人用汉语对我打招呼,“你好”!
据说这是地中海最好的沙滩,是欧洲游客晒肚皮的首选。这是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太可惜!衷心祝愿突尼斯能尽快变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