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讲灭法国的故事,这个故事,1986版西游记电视剧里没有单独演,而是把这个故事合并到玉华州了。其实在原著里是两个故事。
灭法国的国王,因为被和尚骂了,所以特别讨厌和尚,许愿要杀一万个和尚,已经杀了9996个,正好唐僧师徒四人来到。观音菩萨及时报信,孙悟空就进城偷了四身俗人的衣服,师徒们穿戴起来,假装俗人,进城找店投宿,找借口睡在一口大柜子里。不料晚上柜子被强盗当作财物抢去,很快又被官军缴获。孙悟空就半夜作法,变了千百个小猴,钻到灭法国的国王、王后、满朝文武家里剃头,第二天,君臣发现都没了头发,才幡然悔悟。这时捕盗官员将大柜送到。师徒四人钻出,告诫国王要遵信佛法,并把国名改为“钦法国”。
灭法国王和鸯掘摩罗
这个故事,和佛教的鸯掘摩罗的故事有点像,不妨讲一讲。
鸯掘摩罗,也译作央掘摩罗,央仇魔罗,央崛鬘、鸯崛髻。佛陀在世时,住在舍卫城里,他相信杀够一千个人,就可以得涅槃。于是在城里杀害了九百九十九个人,切取各人之手指头,戴在头上作为鬘饰。然而还差一个。这时他的母亲拿着四种美食给儿子送饭。鸯掘摩罗就想:不如把我母亲杀了,让她升到天上。就拔剑上前要动手。这时佛陀到来,向鸯掘摩罗说法。鸯掘摩罗终于忏悔,放弃邪见,皈依佛法。
佛祖点化鸯掘摩罗。
这里面发愿杀千人,杀了999个;与灭法国王发愿杀一万个和尚,杀了9996个,岂不是很像。
在灭法国里,孙悟空使了一个神通,使一国君臣都没了头发。原著这一段,写得笔墨开张,十分精彩:
现原身,踏起云头,径入皇宫门外。那国王正在睡浓之际。他使个“大分身普会神法”,将左臂上毫毛都拔下来,吹口仙气,叫:“变!”都变做小行者。右臂上毛,也都拔下来,吹口仙气,叫:“变!”都变做瞌睡虫。念一声“唵”字真言,教当坊土地领众布散。皇宫内院,五府六部,各衙门大小官员宅内,但有品职者,都与他一个瞌睡虫,人人稳睡,不许翻身。又将金箍棒取在手中,掂一掂,幌一幌,叫声:“宝贝,变!”即变做千百口剃头刀儿。他拿一把,分付小行者各拿一把,都去皇宫内院、五府六部、各衙门里剃头。咦!这才是:法王灭法法无穷,法贯乾坤大道通。万法原因归一体,三乘妙相本来同。钻开玉柜明消息,布散金毫破蔽蒙。管取法王成正果,不生不灭去来空。这半夜剃削成功。念动咒语,喝退土地神祇。将身一抖,两臂上毫毛归伏。将剃头刀总捻成真,依然认了本性,还是一条金箍棒,收来些小之形,藏于耳内。
其实“管取法王成正果,不生不灭去来空”已经透露出这段故事的原始出处了。瞬间让人没有头发,这正是佛祖的大神通!如《增一阿含经》十五:
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便成沙门。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着衣囊尽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以经七日。’
也就是说,只要佛祖肯向你说一句“善来比丘!”话音一落,那你的头发就嗖地一声不见了,而且不是新剃的,就像剃了七天一样。而且,你的衣服就自动变成袈裟,身受具足戒。而且不用一个人一个人地说,无论面对多少人,只需要一句话!这里佛祖只要面对迦叶及五百弟子说一声“善来比丘”,五百多人的头发齐刷刷地落个精光。
“善来比丘”,也说成“善来苾刍”,苾刍是比丘的另一种译法,例如《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佛给五百长者剃度:
尔时佛言:“善来诸苾刍!”即时诸长者。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苾刍相。
一句“善来诸苾刍”,就把五百长者的头发剃了!让人家当了和尚。
鸯掘摩罗呢?当然是被佛祖用这样的方法剃度啦,佛祖还亲手找刀子么?例如《佛说鸯崛髻经》,说鸯崛髻(即鸯掘摩罗)被佛祖点化后,发心皈依,佛祖就向他说了一句“善来比丘”。于是,“时鸯崛髻须发自堕。身着袈裟在世尊后”,头发和胡子自己就掉下来,这就更明显了,和国王一夜之间没了头发很相似。
所以说,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里使了诸多神通,唯独这个神通了不得!它已经接近了佛祖的境界了!黄周星虽然没有看出这个神通的出处,但也隐约觉得这一段写得漂亮,就在这里评论说:
此一番普会神通,不但全部西游所未有,亦六合内外、亘古亘今所未有。奇哉奇哉!
另外,灭法国这个国名,应该也是根据“灭髮(为了和发展的发区别,暂时用一下这个繁体字)”的这个梗取的。要知道,“髮”字虽然在中古是个入声字,但是在《西游记》的时代,早就归了去声了。所以大蟒精那一回,就有这样的韵文:
风生云起,径至庄家。僧和怪斗,其实堪夸。一递一拳捣,一递一把抓。和尚还相应,相应没头髮。
这个“髮”字,已经不作入声字对待了。还有,法原也是入声字,后来变成上声字,民间评书里,法官、斗法、法国、法兰西,“法”字往往读成去声,我们听刘宝瑞先生的《斗法》就很清楚。里面的“法”全都读成头髮的“髮”。所以清代的黄周星就说:
灭法国竟成灭髮国矣。孰知彼髮不灭,此法不生耶。
另外,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里,提到了鸯掘摩罗的故事,所以。这个故事变一变形式,进入到《西游记》,是完全可能的。
观音报信
唐僧师徒经过灭法国前,还有一段观音菩萨报信,原著是这么写的:
正行处,忽见那路傍有两行高柳,柳阴中走出一个老母,右手下搀着一个小孩儿,对唐僧高叫道:“和尚,不要走了,快早儿拨马东回,进西去都是死路。那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无端造罪。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勾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要等四个有名的和尚,凑成一万,好做圆满哩。你们去,若到城中,都是送命王菩萨。”
这段菩萨报信,其实在南传五部经藏中部的《鸯掘摩罗经》里,就有类似的记载:
在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领土中,有位名叫鸯掘摩罗的盗贼,是凶暴者、血手者、执意杀害者、对活的生物不同情者,由于他,村非村;城镇非城镇;地方非地方。世尊取钵与僧衣,走上前往盗贼鸯掘摩罗的路上。 牧牛人、牧家畜人、农夫、路人看见世尊走上前往盗贼鸯掘摩罗的路上。看见后,对世尊这么说: “沙门!不要前往这条路,沙门!这条路上有位名叫鸯掘摩罗的盗贼,是凶暴者、血手者、执意杀害者、对活的生物不同情者,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成群前往这条路,他们仍栽在盗贼鸯掘摩罗的手上。”
然后释迦牟尼使出神通,鸯掘摩罗怎么追也追不上。鸯掘摩罗于是醒悟,把凶器扔到了山涧里。可见,鸯掘摩罗故事本来就有报信的情节的。
灭法国与明代制度
灭法国,是整部书里唯独一个没有妖怪的国家。所以这里面写的是人类社会,当然是比着当时的明代社会写的。
纪晓岚就注意过灭法国的问题,他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里记:
吴云岩家扶乩,请来了丘处机降坛。在场的一个人问道:“《西游记》是不是您老人家写的?”乩笔批道:“是。”那人又问:“您是元初的人,但书中祭赛国里有锦衣卫,朱紫国有司礼监,灭法国有东城兵马司,唐太宗有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都是明朝的制度。”乩笔就不动了。再问,也不回答。原来这位“丘处机”已经逃跑了。
祭赛国不但有“锦衣卫”,提奔波儿灞、霸波而奔两个小妖审问,居然还用到了“驾帖”,原文说:“行者道:待我们奏过了,自有驾帖着人来提他。”真是像模像样!
灭法国这一段也是这样,书中写到官军缴获了大柜,报到朝廷:
只见那武班中闪出巡城总兵官,文班中走出东城兵马使。当阶叩头道:“臣蒙圣旨巡城,夜来获得贼赃一柜,白马一匹。微臣不敢擅专,请旨定夺。”国王大喜道:“连柜取来。”二臣即退至本衙,点起齐整军余将柜抬出。
这一段,是活脱脱的明代制度。东城兵马使其实就是五城兵马司之一。这是是明代官名,分东、西、南、北、中五城,管理京城捕盗和疏理沟渠、街道等事务(有点像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的公安局)。但是为什么属于“文班”?可能是因为明代五城兵马司隶属于主管监察、弹劾的都察院,所以才叫“文班”。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词“军余”。军余,是指未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明史·华敏传》:“又有华敏者,南京锦衣卫军余也。”
《西游记》的明代制度还有很多,例如宫城的后门,都叫“后宰门”。不仅乌鸡国的宫城后门叫“后宰门”,连狮驼国宫城的后门都叫“后宰门”。明代北京和南京宫城南门为正门,均称正阳门。北门为后门,均称后宰门。如吕毖《明朝小史·崇祯纪》记崇祯帝“缢于后宰门煤山之红阁”。这个后宰门,其实就是今天的故宫神武门。
另外,师徒四人在金殿见假的乌鸡国王,有这么一段:
唐僧道:“都进去,莫要撒村,先行了君臣礼,然后再讲。”行者道:“行君臣礼,就要下拜哩。”三藏道:“正是,要行五拜三叩头的大礼。”
五拜三叩头是明代朝见皇帝的礼仪。俯首至手为拜,五次;叩头至地三次。到了清代,才改为“三跪九叩”,《明世宗实录》嘉靖元年元月一日,“上御奉天殿,文武百官及四夷朝贡使行五拜三叩头礼。”今天我们说见了皇上要三跪九叩,这是清代制度。有好多小说影视,以为从有皇上开始,朝见的礼节就都是三跪九叩,不管唐宋元明,都这么编这么演,这是欠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