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报道,才知去年上半年刚过九十寿诞的徐捷叔叔已在半年前走了。
“东华大学享局级离休干部、原外语学院副教授徐捷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15年 10 月12日12时04分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徐捷同志(曾用名赵宗勤、赵辰琦)1925年4月生于天津。1948年1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9年8月进入华东革命大学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华东革大华东新闻学院、华东革大上海俄文学校学习。1951年2月,他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廿兵团、67军政治部翻译。1953年6月,他在朝鲜开城停战谈判中担任朝中代表团秘书、翻译。1954年8月,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基础部外语组担任教师。1985年11月光荣离休。”
徐捷叔叔是父亲生前工作的那个学院的一位外语教师。也是老邻居,和很多家一样,他家在那个小家属院也是一住几十年,大概也是直到91年拆迁时才搬出。他和夫人杜阿姨还都是我四姑(前面写过四姑)在复旦的老同学,以前四姑每次来我家时,也必移步到楼下他家一坐,反之也一样。记得徐叔叔总是面带笑容,非常和蔼,容易亲近,讲一口标准普通话。在院子里的下一代中,我上大学算是比较早的,当年我被北京某大学录取时,也收到过徐叔叔的至诚祝福。徐叔叔和杜阿姨都是特别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是我特别敬重的前辈。他们的两个恬静乖巧的女儿,是我妹妹的好朋友。
虽然后来我北上读书,毕业后也一直在北方工作,难得看见老邻居了。但是,每次回上海探亲时,总会去看看他们,有时候在楼门口就遇到了,自然是一番问候与关切询问。
一早就知道,他们夫妇俩都参加过抗美援朝,徐叔叔还担任过板门店谈判的翻译,佩服得不得了。可是直到看见有关报道,才知道他的“革命经历”。
“1948年1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9年8月进入华东革命大学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华东革大华东新闻学院、华东革大上海俄文学校学习。1951年2月,他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廿兵团、67军政治部翻译。1953年6月,他在朝鲜开城停战谈判中担任朝中代表团秘书、翻译。”
又在网上看到发表在《新民晚报》上、杜阿姨在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回顾了他们俩在抗美援朝前线所从事的敌工和翻译工作,还回忆了他们在战场上举行婚礼的温馨情景,转贴在此,以为纪念。
徐叔叔千古!
战场上的特殊婚礼 杜安群
1951年北京解放军总部向上海紧急抽调40多位外语人才支援朝鲜前线,我和当时还是恋人、如今已是老伴的徐捷双双被选中。5月我们一行到达北京,20兵团杨成武司令员接见了大家并做了动员报告,安排我们在华北军区政治部培训一下再上前线。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老徐带我去见了他父母,他父母因儿子已是27岁的大龄青年了,建议我们抓紧时间结了婚再去朝鲜。可我当时想,结了婚万一怀了孕怎么办?因此我和老徐商量,对外宣称正式订婚,婚礼还是等战争胜利后再办。
1951年7月我们随67军政治部敌工科过了鸭绿江。到了前线,条件很艰苦,领导尽可能地照顾我们,我们才参军几个月便可吃中灶,女同志到前沿不方便,让我留在师部工作。战争间隙,领导组织干部、战士短期英语培训班,由我教他们一些简单实用的单句如“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等。徐捷分配到前沿部队,审问美军俘虏收集情报,此外,他还经常到前线,在树上架个高音喇叭用英语向敌人喊话。
艰苦的五次战役后,敌人被迫同意与我们停战和谈。老徐因英语好又有与美军打交道的经验,被上级领导抽调出来参加板门店我军谈判组当翻译。联合国军队不了解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常有负面的假新闻报道,也不利于我方在谈判桌与他们的沟通。有一次,我军俘虏了美24步兵师师长迪安少将,美军费尽心思从各方面寻查都没有获得他下落的任何消息,只好对外宣称迪安将军已“光荣牺牲”,并在国内“隆重”举行追悼纪念活动。约定双方会谈日,会议休息时领导让老徐在和英国记者接触时偷偷将绝密消息“泄露”给他,第二天全世界都知道迪安将军还活着。这样一来,一下就拆穿了美国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阴谋诡计。
我在师部工作,与老徐所在地只隔一座山头,平时却很少有机会见面。两年内大概只通过一两次电话。1953年的某天,我接到老徐电话,他想趁目前和谈的空隙回国把婚结了。我正准备向领导打报告请假,可是因谈判还没结束,领导不放老徐回国。但领导也感到这样做不太合适,因此同意我们在前线结婚。欣喜之余又犯难了:在前线要什么没什么,连间像样的房间都没有,怎么结婚呀?而在这时,大家伙儿早就背着我们兴高彩烈地忙开了,托后勤从国内买回十几斤糖和茶叶,又将领导住的山洞打扫干净,烧了热炕把我俩的被子抱来算作我们的新房。婚礼当天,父母不在,就委任政治部钟主任出任证婚人,将指挥部的山洞贴上大红喜字,又把机关里的同志都请来,我和老徐换上干净的军装,胸前戴着大红花。证婚人钟主任站起来宣布婚礼开始,他深情地说,杜安群和徐捷同志是我军工作人员也是我军的子女,结婚是人生大事,可是因为工作需要他们不能回国举行婚礼,因此有了这个“特殊”的前线婚礼,“我们用茶话会代替婚礼,以前方的枪炮声代替鞭炮,以前线特有的方式表达同志们对他们的祝福……”钟主任又幽默地补充一句,“今天发言没规定,‘出格’不要紧。”晚餐时,炊事班同志按照领导的授意拿出了最好的罐头食品和最好的烹饪手艺,笑声、歌声、祝福声在静静的月夜飘向远方…… (攸华 整理)
原载:《新民晚报》 2010-10-29
2016-06-08 原载《几曾回首》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02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