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在北京散养(Cage free)的孩子

我经历的,我认可的,我喜欢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小李二年级毕业了,这位超爱孩子的骨科医生在圈里发了这样的信息

“小李结束了二年级的学习生活,今天正式开启假期模式。三年级继续努力。”

我很喜欢这段朴素的话,没有夸赞,没有期待。“努力”是唯一的要求。

我很欣赏这位父亲散养孩子。

教孩子书画琴棋,不是为了拿什么名次,修心养性就好。让孩子参加球队,不是为了将来升学加分,学会团队合作就好。带孩子和同龄人郊游,能够在生活中和人相处就好。

没有了父母期待的束缚,孩子就会孩子般地成长。有一天,孩子就会有自己的目标,那时的动力就是自发的,孩子的付出就会有结果。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切莫忘记鼓励孩子“努力”。天上掉不下馅饼,努力是未来生活的保证。从小鼓励孩子学会做尽可能好的自己是很多成功人士父母的育儿经验。

老扎夫妻就是一例。他们在支持所有小扎们的爱好同时就附加了唯一一条建议:“努力做好。”

别忘了老扎养娃还有一条金律,就是“发现和支持(孩子们的)长处”:

“我和我的妻子都相信一点,那就是不要强迫你的孩子,也不要试着把他们的生活引向某一个特定的方向,而是要去发现他们的长处是什么,并且支持他们的长处,支持他们会富有激情做的事情。”

我想下一步,对这位爱儿子的父亲来说,就是发现上帝给儿子的那桶金在哪?然后支持儿子带着兴趣,激情开发那桶金。

继续努力吧,小李。

 

 

 

 

 

 

 

 

 

 

 

 

 

请勿转发图片

yy5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努力高兴' 的评论 :
谢谢阅读和评论。 也有几个人和你有一样的疑问。
我之所以称小李为散养,是因为父母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
孩子学什么,学多少,实在有个体差异。让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哪怕就一样,也不可称为散养。
我记得马友友的母亲在她的书里讲了一个马友友小时候的故事。
那时马友友很想跟他的大提琴老师学习巴赫的大提琴组曲,老师认为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拒绝教他,而他的父亲,儿童交响乐团的著名的创办人深知马友友能做到。
记得在马友友演出前,他们也曾担心别人会控告他们虐待孩子,后来还是马友友想了个主意,让他父亲在他每演完一个段落就站起来鼓掌,这样大家就不会有这是一个很难的演奏。 结果演出很成功。
教育孩子是一个很复杂的事。
有人赞同多方教育,有人认为是打酱油?有人认为快乐教育,就是舒舒服,有人认为是兴趣和激情,努力是一定的。

我觉得给孩子快乐的父母是合格的,培养孩子毅力的父母是成功的父母,而能挖掘孩子天份的父母就是天才父母。

我大概至多是个合格的。有机会想做个成功的,再高咱也不想。
努力高兴 发表评论于
还漏了弹琴和画画。六项活动的娃叫散养,真让羊妈无地自容了。呵呵
努力高兴 发表评论于
呵呵,这叫散养啊。这么一看就四项活动了,篮球,围棋,游泳,武术。带过娃的父母都知道这不是散养娃的节奏啊。
yy5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nasastar' 的评论 :

希望有可能改变。

谢谢阅读和评论
nasastar 发表评论于
北京孩子还是不错,有很多空余时间。想我老家的老师就知道布置作业,孩子每天要做到半夜,哪有精力去干别的?
yy56 发表评论于
请勿转载图片。
图片主人评论
谢谢!写得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