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07
慧律法师主讲
佛陀告诉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够顺着真如自性而解脱呢?
一、证得诸法本来就空,决定能够解脱。
二、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自无相,所有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比如说,你贪染这些花,这些花,本来就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花凋谢以后,拿去火化,那就变成尘土了。所以,要证得无相,就能够达到真如自性的解脱。
第三、叫做无愿,无愿,就是无所求的意思。于一切二六时中,都无所求。这句话,勉励一下!
如来为什么能够解脱?因为顺着空,万法空相、空性、第一义谛大空,这个修行照见一切万法,当体即空,所以,如来解脱。如来的般若智慧照见一切相,本自空相,空相,就是实相啊,如来解脱。如来于自性具足,无量的慈悲喜舍,于世间、出世间,皆无所住,达到无所求。所以,如来解脱。当顺着空,无念、无相、无所求;无所求、无所住的时候,就能显现三明,三明,叫做……我们说六通,是什么六通呢?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那么三明,叫做天眼明、宿命明,又叫做漏尽明。三明,就是六通里面的三明,所以简单讲,就是六通的意思。当一个人顺着真如的心,达到万法空、无相、无愿,一定解脱、立刻漏尽,六通全部具足。
「非明而明、非至而至。」并不是你刻意的,想要达到如来的境界,如来的境界,不可造作,一定妙性天然,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明」,非明而明,并不是说,你加一层光明,那个就变成能明跟所明,那不是妙明,那个是无明,叫做非明而明,不是刻意地加一个「明」,而可以成佛的。加一个「明」,那个就是无明。非明而明、非至而至,如来,当下就是具足一切,而不是说,我要到达如来这个境界。我们说:发菩提心,达到如来的境界,这是对凡夫讲的;当达到如来的境界的时候,万法无可至,就是万法无可到,你到不了。想要一直求成佛果,那就永远到达不了!佛果不可求!方便说,求佛道,所以非至而至,并不是刻意的,我加功用行(hèng),加把劲,使我更接近佛。更接近佛,就是不是佛,不是原本的东西,所以这一段叫做「非明而明、非至而至」。如来的境界是什么?不是你加一层「明」,那一种明。也不是说:我要到达、达到、刻意地、勉强用动念的意识心:我要成佛,我要成佛!那就永远成佛不了。
有一个在家居士说:师父,大彻大悟的境界是什么?麻烦你告诉我,我跟他讲,告诉你的,统统不是!能说的,统统不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东西还能够用教的呀!
悟,来自于内心啊,教,只是一种方便啊,透过语言,慢慢、慢慢地去接近,试试看。要不然,怎么办呢?在没有任何的语言里面,就是最高超的禅。但是一般众生没有办法,为什么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拟议皆非啊?开口不对,动念也不对,拟议皆非啊!想要去揣测佛的境界就不对!就不对!非明而明、非至而至。
然后,至一切法无障碍。
而佛陀开采的真如自性,这是到达究竟圆满,没有任何的障碍。
接下来,如来是什么境界呢?
「实际非际、真如非如。」如来到达究竟的实际的时候,心中也没有一种到达的这个念头,叫做「实际非际」。实际非际,到达那个佛的境界。可是,佛并没有执著:我是佛!所以佛,他不会吹嘘!本来就是如此,诸法现前当下,本自大般涅槃,到了实际的大般涅槃,哪有说:我到达大般涅槃,我到达大般涅槃。哪有人这样讲的,是不是?到达大般涅槃,当下就是!没有任何语言、没有任何的形容,是这么的真实受用,所以叫做「实际非际」,到达如来的真实的境界,如来,不著自己的境界。
「真如非如。」到达真心本如,也绝对不会去执著说:我证得真心本如,若一直在口头上讲:我证得真心本如,那就不是真心本如。真心本如,本不可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故。
如来,是什么境界呢?于真如境常无所住,对于自己证得的真心本如,决定无所住。于真如智恒不明应。对于我们的真如智,是绝对的智。恒不明应,有能应,就有所应。
我们说:哎呀!我们与真如相应。诸位,这一句话在没有开悟前,说得通。修行,修行,修到跟真如的智慧相应。可是,如来不是这样,于真如的智慧恒不明应,没有一种东西,叫做能应,能相应,所相应的。说:我的心跟真如智慧相应,那么你那个相应,就是生灭的东西。真如智,不可相应!真如智,是绝对!你不能说:我从东边的虚空,来到西边的虚空啊!东边的虚空来到西边的虚空,那是你妄想,才定东边的虚空跟西边的虚空,虚空,本来就无相,虚空,本来就无所有,东边也是无所有,西边还是无所有嘛!所以,真如的绝对智慧,是没有能应跟所相应的,没有这个东西。
真如的境界、智慧,其性俱离。俱离,统统离的意思。意思就是:佛陀证得真如本心,充满着般若智慧,也绝对不会住著真如本心,也绝对不住著:我有摩诃般若智慧。因为摩诃般若智慧,不生不灭,大般涅槃妙性,不是生灭的东西,无所语言。所以,它不是因,也不是缘,也不是果。诸位,在缘起里面,为了要讲:生起的次第,必须建立:因、缘、果,因加缘,等于果,有了种子,这个因,加上这个缘,那么,就会产生种种的果。可是真如自性,非因所生,非缘所起。我们讲:建立的因果次第,是站在事相,是站在生灭的角度。所以,有因缘果、因缘果。为什么说:佛弟子要对因果负责?因为佛弟子,还是业力的凡夫的时候,没有达到如来的境界的时候,苦,就真的是苦。你砍人家一刀,下辈子人家砍你一刀,你是凡夫,你受不了的!
在《大智度论》里面讲,有徒弟问佛:《大般涅槃经》里面也有这样讲,说:如来亦受果报乎?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受果报吗?是的,也受果报!《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也受果报。但是,如风吹光,如刀割水,了无痕迹!意思就是说:如来有没有、受不受果报?如来受果报!如来受果报,如风吹光,就像这个风吹向太阳光,没有痕迹;如刀割水,刀,切下去就像割水一样!那所以你看那六祖,有一个贼啊,要跑进去偷拿东西,看到这个六祖啊,对不对?拿起刀来,对不对?三挥其头啊,砍了六祖的三次,六祖无恙,没事儿!那是六祖啊,我没办法!你千万不要拿刀来给我试试看啊!不需要!我没有这个能耐啊,是不是?那师父,你有什么能耐呢?我饿了吃饭,累了就睡觉。我有这个能耐。
好了,如来的境界,非因所生,非缘所起。
因缘,就是生起的次第,生起的次第。诸位哦!佛弟子应当重视因果的,果报现前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如来是有功夫的呀!如风吹光,如刀割水,刚刚举的那个例子,人家砍你,你砍人家一刀,下辈子人家砍你一刀,你是业力的凡夫,你受不了的。如来不一样,神通自在。这一刀会还你,可是,不增不减啊!如来有大神通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如来的境界,非因所生,非缘所起,非有相、非无相,我们如来的般若智慧,摩诃般若,它没有相,叫做非有相,也是非无相,但是它作用的时候,就清清楚楚,也不能说:它没有相,因为它不离相,但是说:真如自性也不是相,所以,它非有相。但是,它又不离相,所以,非无相。所以摩诃般若,有什么相?有智慧之相。智慧之相,就是无相,能用,但是看不到,除了证悟的人能够相应,讲相应也是方便。
非自相、非他相,如来无相,所以,没有一个自相。非他相,也不借重任何的条件,凑合起来,可以见到真如自性的如来境界。非一相、非异相,如来,也不是一,一是数目啊,一个相,说一,就是数目,那就是概念的意思、观念的意思。如来真如绝对的境界,没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没有非一相,也非异相,也不能离开当下那个相,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这句话,就是这样子!非异相,不可以离开相,而找如来的,离开相,你找不到如来的,性相不二嘛!
非即所相,非离所相,如来的境界,不是你所缘的那个相,但是也离不开你所缘的那个相,当下就是!非同所相、非异所相。这并不是你所缘的那个假相,但,也不可以离开所缘的那个假相,在众生位来讲,叫做所缘。所以非即所相、非离所相,非同所相、非异所相。再解释一下:如来的境界,并不是你所说的,就是那个所缘的相。如来的境界,是绝对的寂灭,大般涅槃,当下就是寂灭,没有任何的生灭、来去、增减,所以,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指出来,说:就是那个相。非即所相,如来的相,就是那个相,你指不出来。除了大悟,自己能享受这一份宁静的寂灭涅槃之相,众生,其他没办法!这种东西,没办法分享!非即所相、非离所相,如来的境界,并不是能指出说,那个就是如来的相。非离所相,也不能离开当下那个相,当下那个相,空无自性,就是如来的境界。
非同所相、非异所相,也不是说:喔!你所缘的那个相,就是很像如来。不!如来无相!非同所相,也非异所相,也不能离开你所看到的外面同时那个相,同时那个相,了悟空无自性,如来就显现。问题在:迷跟悟!你是迷?还是悟?非即能相、非离能相,能,就是妄想心啊!能缘的妄想心,叫做能相,境界被妄想心所缘,叫做所相,所缘相。能缘心、所缘相,能缘的妄心、所缘的妄境,如果执著不断,时时刻刻相似境就一直现前。在座诸位,我们看的都好像有那么一回事,事实上,是没有!这叫做连续的错觉。生命,是一种连续的错觉,就像这个银幕,电影一放,一直放,一直放,一直放……放……放,哇!你在电影里面:喜、怒、哀、乐,跟着哈哈大笑啊!跟着哭泣啊、悲伤啊!电影演完了,剧终!剩下来是什么?剩下来就是一块银幕啊!那个银幕就是比喻:我们的清净自性的本体。那个放映的像,就是比喻:我们的妄想啊!这个妄想投影进去真如自性,我们看了什么东西都执著,看了什么东西都分别,白天,不放过自己;晚上,也不放过自己;白天,忙理想;晚上忙梦想;那没有办法!众生就是这样子,就是很忙!什么是凡夫?就是一大堆的妄想,叫做众生。师父,那众生拥有什么?有,众生就是拥有一大堆的妄想,这个就是众生相。
所以,非即能相、非离能相,如来的境界,不是妄想心可以达到的!可是,妄想当下就是空,就是真如自性!如来的境界!简单讲,如来的境界,不可以离开能缘的妄心,不可以离开所缘的妄相,所缘的妄相,当下就是空,能缘的妄心,当下就是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这是如来的境界。如来的境界,必须回归当下,也只能这样讲。事实上,没有当下。何以故?一切智本自如如,哪来的当下呢?不这样讲,也无从形容起。什么是当下?智慧的现在!也只能这样子形容。所以,如来的心,般若智慧之相,不是能缘的妄心之相,可是不能离开妄心,当下,妄心即空,就是如来相。如来相,不是你所缘的外在的境界,但是,外在境界当体即空的时候,就是如来的境界。
非同能相、非异能相,如来的境界,并不是能缘的那一颗妄想心之相,但是也不能离开妄想心,而找菩提,离开烦恼,找不到菩提的。
如来的境界,并无所谓此岸,也无所谓彼岸,更没有所谓的中间。我们常常讲: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诃。说:我们的生死此岸,然后到达如来解脱的彼岸,是不是啊?说:快呀!快呀!此岸是生死啊!彼岸是清凉啊!在座诸位,如来的境界,没有所谓的此岸,也无所谓的彼岸。如果有此岸。有彼岸,那就变成「分别心、分别见」了,就变成生灭的东西了。所以要知道:佛法有真实义、有方便义。要鼓励众生哦!要鼓励众生。在现在,我们业力所牵,是生死烦恼的此岸,六道轮回的此岸,那我们要好好修行,要达到涅槃的彼岸。诸位,对凡夫鼓励作用,是这样讲的。但是,如果真有此岸跟彼岸,那就不叫究竟了。所以如来的境界,绝对的般若智慧。无所谓此岸,也无所谓彼岸,更没有所谓中流。佛陀讲经,有时候用河流来比喻:此岸、彼岸、中间,河流,叫做中流。
如来的境界,非在此、非在彼、也非在中间,如来无所谓:如来的境界是绝对的空相,等如虚空。并没有说:在此,是如来;或者是在彼,那个地方叫做如来,在中间,叫做如来。没有的!在此、在彼、在中间,都是妄想的产物。诸位,时空,是人类编造出来的、妄想刻划出来的。这一点,史帝芬·霍金也讲了。史帝芬·霍金说:时间本是不存在的。好,再回到史帝芬.霍金的思想,这是个黑洞,它是黑洞,强大的重力跟质量,我们这个时钟,这个钟啊,就是这个钟,如果我们把这个钟,往黑洞里面一直运送过去,送过去,这个钟,听到的话会这个:达、达、达,这个其实钟的声音,好,就送、送、送,史帝芬.霍金,英国的天文物理学家,说:把这个时间送到黑洞,时间停止!所以史帝芬·霍金说:我没有那个意思,挑战宗教的权威,我认为:这个世间没有上帝!因为《圣经》说: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天地万物,而在黑洞的理论,存在大爆炸的理论里面,大爆炸的那个质点,并不存在有时间,时间来到黑洞,完全停止!所以,上帝并没有七天创造天地万物,我无意挑战宗教的权威,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会用最简单的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个宇宙的道理。我认为:没有来世!这个世间也不需要上帝,大自然本来就是如此!这是史帝芬.霍金说:我认为宇宙是无中生有的,我们人生跟宇宙是一场免费的飨宴,它就是这么自然,这么存在。所以,(史蒂芬·霍金)他这个科学家说:时间,钟表送进去黑洞的时候,时间完全停止。可是佛不这么说!时间跟空间是对立、是妄想创造出来的坐标,也是人类妄想定位,定位,定东、南、西、北,是人类妄想刻划出来的,时间,也是人类妄想刻划出来的。很简单,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知不知道,现在几点?知不知道?说:我知道。那就是还没睡着啊!对不对?那么如果说:你今天,你睡觉、睡觉,睡觉,睡熟了,有没有人知道说:我现在睡觉,还可以知道时间的?不可能,对不对?可是,醒过来的时候,你第一个步骤,做什么动作呢?看表,对不对?看表,第一个时间看表。现在几点了,诸位,是由我们内心里面,妄想刻划出时间啊!你知道吗?
你不相信?我告诉你:心情很重要!我举个例子,有个女孩啊,谈恋爱谈得很火热,她这个男朋友跟她约好了,要相见,你知道吗?她就等待,一直等,时间到,她男朋友还没来,还没来,她的心一直等、一直等,你知道吗?拿起那个毛巾(上人学她拧毛巾的动作。)……这还没有来,是不是啊?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她等了好久好久了,其实只有五分钟,那个一时一刻,就像等一年一样的不耐烦!不耐烦,时间怎么会过得那么的慢?是不是?才五分钟,她就觉得很久了,因为她没有耐性再等,她急着要见男朋友,是不是?等到结婚了,不久,闹翻了!按照一般正规的,结婚就是这样子嘛!甜蜜期嘛!再来,就是适应期嘛!第三,就是吵架、吵架。最后,第四个叫做冷战,这冷战,是不是?冷战啊!所以啊,刚谈恋爱的时候,就像篮球,大家抢着要!因为希望拥有对方,就像篮球,是不是?到了结婚十年、二十年了,就不一样了!就是玩躲避球了,躲得愈开愈好!到最后,年岁愈来愈大了,有的很甜蜜,可是有的吵得很厉害,那就像什么?高尔夫,啪!打得越远越好! 所以啊!人生就是三种球的阶段:篮球,大家抢!躲避球,避都避不开来!最后,啪!咻~……躲得愈远愈好!这就是人生总是这么样子的,如梦幻泡影的世间,就是这样子!
所以说:如来,没有任何的妄想,而妄想,时间跟空间,由人类的妄想创造出来,人类的妄想创造出来。如来的境界,非内、非外,非俱、不俱,如来的境界,不在内、也不在外。你说:哎!我在内、也在外,都不对!如来不在内、也不在外。
如来不在此、也不在彼。如来的境界,非已去、非当去、非今去,如来的境界,并没有所谓的消失的过去,也没有所谓的未来,也没有所谓现在、当下,失去、消去的观念。非已来、非当来、非今来,如来的境界,也不是已经来到、或者是当来、或者是今来,如来的境界,无关于过去、现在、未来,如来的境界,也无所谓十方,我们说: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下、上,遍十方,那是因为我们有定位的,有定位的。在座诸位啊,伽利略,意大利的天文学家,这个世间,有时候讲真相,还很危险的,伽利略是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你们知道那个比萨斜塔,知道吗?比萨斜塔。伽利略在十七世纪的时候,提出了个理论,天文望远镜就是伽利略为主,先发明的!望远镜。他观察,这个木星外边有卫星,后来,再观察这个地球不是宇宙的主导,它是绕着太阳转动的,地球不但是自转,而且带着月亮绕着太阳公转,所以以太阳为历算,叫做阳历,以月亮历算,叫做阴历,所以中国人过的是农历年,以农立国的,用月亮来计算。那么用太阳计算,叫做阳历,用月亮计算的,叫做阴历。那么阴历跟阳历,每四年接近差一个月,所以阴历每四年或者每几年,它就会补上一个月,叫做什么月?闰月!答对了!有知识!闰月!这闰月,知道。阳历跟阴历每几年,它会差一个月的时间,所以补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好,现在我们重点,要解释什么?解释说:人类无知是很可怕的!这个伽利略后来提出来,发表文章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主宰,地球是……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是绕着太阳转,它是我们太阳系里面,接近太阳的第三个星星,水星、金星、或者是火星、地球。这个一发表,不得了!当时候意大利,它叫做教廷,叫做政教合一,教廷主导一切,又是政治的主导,因此这个教廷,他当时候,他发表:地球不是宇宙当中的主导,是太阳,太阳才是永恒的,太阳是恒星,而且太阳,只是这星系里面,一个小小的一个点。这一发布出去,不得了!这个教廷立刻就抓起来,抓起来,判他什么?判他死刑!伽利略被判死刑喔!被判死刑。这教廷判他死刑,叫做……罪名叫做妖言惑众,藐视教廷、藐视《圣经》啊!《圣经》不是这么讲的。好了,讲真相不行了!好,那么被抓起来以后,被抓起来以后,开始审判了,审判了,判死刑!后来,人家就劝劝他,说呀:你不要这样讲。伽利略距离我们今天二、三百年了,那个时候讲是很可怕的理论。好,教廷说:我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要说:地球为主,其他星球绕着地球转。后来也没办法了,伽利略为了保命。你只要这样讲,我就不判你死刑!后来伽利略就说:是,是,你这样讲好。不敢讲真相,就隐瞒起来,听说判他终身监禁,判伽利略终身监禁,不能外出。结果,这伽利略关了接近十年,死在被关的地方,软禁啊!被关起来。关了十年,经过了二、三百年,我们今天经过了哥白尼,经过了天文望远镜、哈伯的望远镜,这样一照,银河系、太阳系、所有的超星群系,就我们这个银河里面,有二千亿个太阳,才发现:哇!原来我们这么渺小!而在三百年,二、三百年前,他讲的是对的!可是,再讲下去会杀头、会砍头,所以他不敢讲。师父啊,这个弘法利生也是一样的!也是一样的!碰到相应的,大家就很赞叹师父了,碰到不相应的,就会把我的法宝拿去烧掉,真的!真的!当然这是少数啦!是不是?所以这个世间,讲绝对的真理,还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接受,不一定每个人接受。伽利略就是这样子!所以,后来才证明,咦!二、三百年后证明,伽利略是对的。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可是这个三百年前的那个时候,是很惨的!教廷是权威啊!是执法者啊!
所以因此,当然这个是例子,我这重点在强调什么?重点在强调:如来的境界不是妄想,而因为有妄想,才设定:过去、现在、未来,才设定: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如来的境界,没有这样子的。所以,人类的妄想刻划出时间,有时候感觉很慢,有时候感觉很快,事实上,时间对每一个人的安排,都是一样的,感觉快、感觉慢,或者感觉这个时间太煎熬的,完全是心情的问题。如果,你保持着愉快、般若智慧,时间就过得很惬意,很快,没有障碍。如果你今天痛苦不堪、度日如年,你就会觉得这个时间太煎熬了,太煎熬了。
接下来,如来的境界,不著自己的智慧,叫做非智、非境。如来的真实境界,是绝对的般若智慧,绝对不会著一个智,说:我很有智慧,也绝对在一切境界找不到,但是也不离当下那个境界。非能识、非所识,不是众生所能理解的,所能认识的,但是,也不是你所能理解,佛的真如自性,不是能理解,也不是一般众生所能理解的,除非你大悟。
如来的真实的境界,非隐、非显,不是隐的,也不是显露,为什么?他没有什么神秘啊!为什么是隐?他也不是显露啊!问题是:你不悟,不得啊!法就是这么简单!悟即得,不悟不得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就是:清净自性,本自具足!悟即得,不悟不得啊!没有开悟,就是没办法!所以清净自性,如来的境界,也无所谓隐藏,也没有所谓说:显露。非暗、非明,如来的境界,无关于光线的暗跟明啊!在座诸位,问你一个问题,当我们打开电灯的时候,在座诸位,你看到什么?看到一群比丘,看到一群护法居士,对不对?对,现在,如果把电灯全部关掉,里面一点光线都没有,诸位,你看得到吗?啊?看得到!看到一片漆黑!如果你看不到,怎么知道那是黑的?光线能显相,无关于清净自性啊!明、暗,无关于清净自性啊!光线是显这个相,把光线全部关掉的时候,那一刹那,你有没有看到?有,你看到的是黑的。简单讲,我们的见性,是不灭的!无关于明跟暗。诸位,举个例子,那么如果开电灯,开悟的人才看得到,好,那么进去山洞里面没有电灯,那个开悟的人,没有光线不就变愚痴了?
诸位,举个例子。把一个大悟的人关在黑暗里面,暗室里面,没有光线,开悟的人,有没有继续开悟?(众答:有。)有,当然是开悟啊!开悟见性,无关于明、暗,知道吗?喔!那我们就知道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如来的境界无关于暗、也无关于明。
如来的境界,无所谓的住,执著那个住,也无所谓的去,如来境界无所住,也没有来去,所以,无住也无去。如来,摩诃般若、涅槃的妙性,没有任何的名字,无名,如来的境界,唯证相应,没有任何的名字,没有任何的相。所以啊,如来,就是佛陀,方便安立一个名词,叫做佛陀,叫做如来、叫做真如。
如来的境界,无强,也无所谓弱,强,是对弱讲的;弱,是对强讲的。所以,真正的契入如来的境界,一视同仁!当他看到残障的人,他是如此的怜悯跟慈悲,看到极恶的人,如来不生一念嗔恨之心,如来一定会等待因缘,来度他。看到有善根的人,如来无比地随喜、无比地赞叹,而如来,不曾动任何的一个坏的念头,因为他的心是如此的平等,无强也无所谓弱。
如来的境界,不住方分,「方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空间,不离方分。方分」这个名词,出自唯识,唯识学,方分,那是古时候的名词,现在名词叫做时空,Time and Space,时间跟空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space,空间。那么,如来并无所谓的方分,也就是说,如来不在任何的空间里面,也不在任何的时间里面,也不离时间,也不离空间。
如来的境界,非杂染,如来的境界,非杂染、非清净,也不会著一个我很清净,又加上一层清净,就不是本自清净,所以,如来境界无所谓杂染,也无所谓加一个清净。如来的境界,非有为、非无为,有为是生灭法,如来绝不住著,但是也绝对不会说。照见有为法,本自空寂,契入无为法,也无所谓的无为,所以,如来不著有为,也不住无为,因此如来的境界,真是了不得!如来可以……比如说:如来布施出去一百亿,他也绝对、绝口不会说:我布施一百亿。诸法本来就空啊!如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他也不会执著说:我在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为什么?众生相本不可得,如何叫做度众生?所以在座诸位,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有没有这样念过啊?有!每一个法都不离清净自性,所以,虽度无量无边生,实无众生可度,为什么?没有众生啊!你度什么咧?喔!方便说:脱黏解缚,脱去众生的黏住,解众生的缚,名为:说是度众生啊,所以如来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为什么?诸法永自寂灭啊!所以,非永寂灭、非不寂灭,如来的心,大寂灭,因为大般涅槃,可是,时时刻刻体如、相如、用如,用无量的善巧方便普度众生,所以说如来进入永远的寂灭,但,如来方便度众生,法界都是他的儿女,所以如来非永寂灭,如果永远寂灭,就变成断灭了,他的体,是不生不灭,如来是寂灭的,大寂灭涅槃,但是,如来永不寂灭,永远契入寂灭,那就变成断灭见了,是不是?所以如来的境界,非永寂灭、非不寂灭。如来,无少事可示,「少事」叫做无有少法可以指示,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开示你,这禅宗的最高境界,嗯!对不对?
今天讲:正法眼藏,按照道理,举办了三天,最高境界是什么?最高境界就是:第一天,来的那个第一天,(上人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下课。糟了一个糕!我们那个戒师常常讲,我们戒师是江苏如皋,他常常讲:我的抚尺一拍,我的抚尺一拍啊,台湾话叫做我的抚尺一拍啊,我的抚尺一拍,下课!好,那么第一天大家集合了三、四千人,我的抚尺一拍,下课!(上人用如皋方言。)阿弥陀佛,那是什么东东啊?你~是不是啊?回去就骂声连连啊!这个什么师父啊?是不是啊?我从黑龙江来,我家住在漠河啊!漠河儿,(上人用方言。)你知道吗?靠近西伯利亚边境的那个漠河,我来这坐了多少的火车、飞机啊,来了,我的抚尺一拍,再见,下课!这还得了!所以,法虽不能说,但是要怎么说?要善巧方便说!今天我们说的语言、文字,都是善巧方便说。
好,所以无有少事可示,没有一点少许的事相,无有少许的法,可以指示给你。如来也无有少义可说,因为,他超越一切语言文字、超越一切义理,无少义可说,没有任何的义理可以指示你。无施,如来的境界里面没有作大功德,没有所谓的布施,他不觉得:有所布施,叫做如来境界无施。无悭,如来绝对不会贪染正依二报,缘起的任何的假相,绝不贪染这个五蕴身,也不贪染任何的事相、外在的。在座诸位,你想想看:一个人可以看破这个五蕴身,再来,可以看破身上所有的外在,不被假相所羁绊、束缚,你说那个日子是何等的自在啊!何等的自在!是闲人,非等闲人啊!闲人,非等闲人啊!对不对?两个人虽咖啡,比如说:我们坐在海边的饭店,Hotel,师父也拿一杯咖啡,对不对?那叫一个没有学佛的人,他也拿一杯咖啡。我喝,他也在旁边喝,你说:我能够喝到咖啡真正的禅味,他绝对喝不出来,为什么?心境不一样啰!心境不一样啊!所以,如来当他不贪染任何的相的时候,整个宇宙都是他的财产。
为什么整个宇宙都是他的财产?我举个例子比较实际,台湾有一对夫妻,搞了私人的土地,用大陆的语言讲:几千亩地,搞了一个很漂亮的公园,绿色、小桥流水,哎呀!美不胜收!常常外景队有时候会取景啊,拍摄连续剧都会找他们,是不是?在二十多年前,这两个夫妻吵得很严重,后来搞到不幸离婚了,两个最后生病,死亡了,没有过过一天宁静的日子,听说,听说啦,搞了几十个亿,甚至几百个亿哦!可是他有没有享受到他的花园呢?小桥流水、青葱翠绿的树木咧?早上小鸟来叫的时候,他有没有欣赏咧?没有!我只要买一张门票啊,我只要买一张门票,以前那一张门票,五十块,一张门票,我买一张门票就进去了,用我们这种佛的心境,不贪染任何的相,方便走一走,哪里都是极乐世界,他花了几百个亿,谁来享受?大悟见性的人就能享受,他没办法享受,他没有佛法,煎熬,吵架再吵架,搞到后来离婚,离婚又两个人重病,一个癌症,一个残废。你说:佛的心法有多么的重要!这无悭。
接下来,如来境界无所谓的持戒,也无所谓的犯戒。在座诸位,这里哦!出家人要小心唷!无所谓持戒是说:他持戒清净,而不著于持戒之相,犯戒的事情绝对不会去做,纵然有众生去犯了戒律,有如来的境界里面会给个机会,他也不会置人于死地,也不会说:排除、摒除在外,好好地拜八十八佛,好好地持诵大悲咒十万八千遍。
有一个女众啊,台湾有一个女众,堕胎总共堕了十几个,后来,我就是叫她拜八十八佛,持诵大悲咒啊,大悲咒啊,她很虔诚地忏悔,后来,人家慢慢地体认圣道,也充满着喜悦。所以在这里,还是要警告大家:男女的事儿,我们出家人不方便说,那么等到有孩子再打胎啊,这个不好,所以事先防范一下,免得残害无辜的生命。所以有一个人,已经生了三个了,后来不小心,又有了,因为那个又有了,统统是不小心的,都不是故意的。来问师父,说:哎呀!师父,我现在这个第四个,我不想生,能堕胎吗?喔!我说:你佛法问我,你这个东西不能问我的,要我说:可以!要这条命,因为我慧律法师一句话,你把它拿掉,这还得了!我欠一条命啊!那是一条生命啊!是不是?这个你千万不要问我,是不是?我说:你跟你老公参考一下,已经生了三个了,我说:你经济好不好?她说:经济还可以!那就生了吧,生了吧!哪有法师叫人家堕胎的,生了,生了,生了!她说:喔~她就说:师父,那我呀!等到她生下来,如果是男孩子,三岁的时候带来给你作侍者?我说:你有没有弄错啊?你……他三岁带来给我,是我作他的侍者?还是他作我侍者?我还要买电动玩具给他玩啊!三岁唷!晚上,还给他嘘嘘哦!还撒泡尿哦!师父,我尿急了!哎呀!真是!我这个大和尚还替人家换尿片啊!还真是苦恼无边啊!有一个人更妙,挺着八个月的肚子,以前科学没那么发达,八个月的肚子,这个孕妇来,手都插在背后的,(上人学孕妇的动作。)还有一个角度,就问啊,她就问了,人家是问佛法,她就问:师父,你看我这个是男的,还是女的?我说:这个要去妇产科啊!连这个也问上人!我又不是搞妇产科,我怎么知道那个是男的?女的?我说:嗯~我看一下!大致上这个肚子尖尖的,它是生男的啦!大致上这个肚子圆圆的,大部分都是生女的啦!哎呀!没办法啊!以为我是观世音菩萨,我说啊,你去看看外面那个,那个叫做文殊讲堂啊,不是文殊妇产科啊,你搞清楚一点啊!问这个问题,真糟糕!好,说:没有所谓的持犯这个问题。
接下来,如来的境界,无所谓忍辱,如来的境界,也无所谓的嗔恚,简单讲,释迦牟尼佛绝对是忍辱,而不著忍辱之相,释迦牟尼佛一辈子,我看过三藏十二部经典,释迦牟尼佛一辈子,成佛以后,从来没看过他起一念嗔恚心,世尊是宇宙当中,最精进的修行人,可是不著于精勤之相,释迦牟尼佛也绝对不会懒惰,不著于懒惰,无所谓的懒惰之相。
世尊,如来的境界,无定、无乱,无慧、无愚,佛陀时常在禅定当中,不住著禅定,心,永远不乱!如来开般若智慧,不会著于般若智慧,如来从没有愚痴过。无谛,「谛」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那个「谛」。无谛,就是佛陀所讲的真理,但是也不著于真理。无妄,也绝对没有虚妄。无出、无入,无去、无来,如来境界回归当下,就是绝对的真如,绝对的空相和空性,等如虚空。所以如来境界,无出、无入,也无去、无来。一切语言施为断灭。一切的语言、一切的造作,「施为」就是造作,在如来来讲,都空无自性。「断灭」就是除掉、除去的意思。
如来的境界,一切语言不能及,一切的造作所不能及。非福田、非不福田。也不能说是福田,但,如来在事相来讲,也给众生种了无量无边的福田。所以啊,我常常告诉大家:金钱就像种子一样,放在口袋是不会长出水果的,这种子要怎么样?撒出去。但是要撒对地方,要撒到良田啊,要撒错地方,长不出东西了!佛陀说:包括布施,都要用智慧,比如说:你布施外道,他不能成佛,对不对?不能究竟涅槃,可是,你布施给有修行的三宝,那是大福田!能成圣、能成佛啊!所以虽是福田,但不著福田之相。
非应供、非不应供。十号里面:如来、应供,应受三界供养,但是也不住著于应供。非能执、非所执,如来的境界,没有办法,不是一个你能执著,也不是你所执著,有办法去执著任何东西。非能取、非所取,如来境界无有能取,也无有所取。
如来的境界,非相,可是又不离相,叫做非不相,如来境界无相,所以他是空相、是非相,可是又不离一切相,叫做非不相。非为、非不为,「为」就是造作,如来境界非有造作,因为寂灭,无为故,也非不为,一切皆为,当体即空,一切皆不为。
注1.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
就十二缘起中无明支解之,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阿含经谓,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且其与渴爱具有表里之关系。说一切有部以「三世两重」之因果来解说十二缘起,谓其中之无明系指过去烦恼位之五蕴,由于该位诸烦恼中,以无明之作用最强,故总称宿世烦恼为无明。唯识宗则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释,谓无明与行能牵引识等五果之种子,故为「能引支」;其中,与第六意识相应之「痴」,能起善恶之业,称为无明。
有部与唯识宗又将无明分为相应无明与不共无明二种。相应无明,系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共起;不共无明,则无与之相应而起者,以其独自生起,故又作独头无明。且成唯识论卷五将不共无明更分为恒行不共无明与独行不共无明。恒行不共无明,系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无明,即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而起,此无明无始以来恒行,障碍真义智,故称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无间之观点言,乃与相应于第六意识之无明有异,故称为不共。独行不共无明,系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无明,以其与其他根本烦恼不相应,单独而起,故亦称不共。此独行不共无明复依其与随烦恼俱起与否,更细分主独行无明与非主独行无明。
唯识宗又区分无明为种子与现行,其中,常随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之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对此,无明之现行,缠缚众生,繫著生死(迷之世界),称为缠无明。又缠无明有相应与不共,即为随眠、缠、相应与不共等四种,称为四种无明、四无明。此外,无明复可分为根本与枝末、共与不共、相应与不相应、迷理与迷事、独头与俱行、覆业与发业、种子子时、行业果、惑等十五种无明。
据胜鬘经之说,与见惑及三界之修惑(贪等)相应之相应无明,称为四住地之惑。所谓四住地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指见惑,后三住地则指三界之修惑。又独行不共之无明为无始无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则称五住地之惑),此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唯如来之菩提智得以断之。
据大乘起信论之说,无明为不觉,此不觉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二种。根本无明,又作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忽然念起无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达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动差别对立之念的元初,即为诸烦恼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烦恼所生者,故谓「忽然」。以其极微细,故难以区别心王与心所之状态。故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而诸种惑、业、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故称根本无明。此即无始无明住地之惑。枝末无明,又作枝末不觉,即依根本无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细六粗之惑业。
据天台宗之说,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此中,无明即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为障碍中道之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关于断除无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别教,于十迴向伏无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觉等十二阶位,断尽十二品无明。此际,十迴向中,最后之第十迴向断除最初之无明,进入初地;此最初之无明复分三品来断,故称三品之无明。在圆教,则于初住以上至妙觉等四十二阶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此际,第五十一阶位(等觉)之最后心即显妙觉智,由此能断除最后之无明(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最后品无明)。然以上为过去之说,实则圆教不立三观之次第,而主张持一心作观,三惑同体,同时可断。〔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毘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成实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经论卷八、俱舍论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观卷六上、胜鬘经宝窟卷中末〕 p5094——《佛光大辞典》
注2.[㈠所缘:为「能缘」之对称。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俱舍宗建立「六识」之说,故主张所缘之境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即眼识以色境,耳识以声境,鼻识以香境,舌识以味境,身识以触境,意识以六境之诸法为其各自之所缘。法相宗建立「八识」之说,故除上记之外,尚论七、八二识所缘之境,即第七识以第八识之见分,第八识以种子、有根身、器界等三境,各为其所缘。且依法相宗所立「万法唯心」之旨,故谓所缘六境之诸法系由「六识聚」所起之影像相分,其影像以第八识之相分为本质,亦即相分系由第八识之业力所任运变现者。
此外,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五,就所缘举出:非有所缘、有所缘,乃至须臾所缘、随转所缘等二十九种。俱舍论卷二(大二九?七上):「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所缘。」
又「所缘」有亲疏之别:(一)亲所缘,即内识所虑托之影像,亦即内识由作用所产生之影像。(二)疏所缘,即外在对境之本质。于成唯识论卷七,谓上记之亲疏二缘并为四缘中之「所缘缘」;然唯识二十论则认为亲所缘为四缘中之「所缘缘」,疏所缘为四缘中之「增上缘」。〔大毘婆沙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一、俱舍论卷七、成唯识论卷二、观所缘论释〕(参阅「能缘」4298)p3250——《佛光大辞典》
注3.能缘:具有认识作用之主体为「能缘」,被认识之客体对象为「所缘」。缘乃依赖、依靠、攀缘等意,即表示心识非独自生起,必攀缘外境(客体对象)方能产生作用。唯识家又称能缘为见分,所缘为相分,而以能缘之法分为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者。能缘产生作用时,见分缘相分,自证分须缘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此外,转识论亦举出能缘分为果报识(阿赖耶识)、执识(阿陀那识)、尘识(六识)等三种。〔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卷七、成实论卷五立无数品〕p4298——《佛光大辞典》
注4.境:意为感觉作用之区域;意为对象;或意为心之活动范围。又译作境界、尘。
即根与识之对象。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之对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觉思惟作用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其能污染人心,故又称为六尘。唯识大乘自本质之有无将境分为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种,以论见相二分种子之异同。此外,境又有内境外境、真境妄境、顺境违境等分别。
又境或指胜妙智慧之对象,即是佛理(真如、实相)。如天台教义之中,有「观不思议境」,为一种观实相之理的观法。(参阅「六根」、「六境」、「尘」、「识」)
分限之义。如佛与众生,凡与圣,各因其所知所觉之程度不同,而有分限差别。无量寿经卷上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胜鬘经〕p5765——《佛光大辞典》
注5.[㈠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倡导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对近代科学的最重要贡献。
伽利略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用实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规律,反对经院哲学的神秘思辨。深信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只有能归结为数量特征的形状、大小和速度才是物体的客观性质。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伽利略对17世纪的自然科学和世界观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从伽利略、牛顿开始的实验科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
注6.[㈠极乐世界:音译作苏诃缚帝、须摩提、须阿提。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关于该净土之情况,在阿弥陀经中有详细之解说,而阿弥陀佛今仍在彼处说法。据无量寿经等所载,往生于该佛土者身受诸种快乐,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对境非常微妙,心中舒畅清凉,在心中闻法,供养佛陀,即得开悟。然在该净土中,有所谓边地、疑城、胎宫等处,乃为怀疑阿弥陀佛之救度者之往生地。——节录《佛学大辞典》
◎唯心净土:净土乃唯心所变,存于众生心内。依唯识之理,净土为佛、凡夫各各心之所变。若就如来所变之土而言,如来心无漏,故土亦无漏;若就凡夫所变之土而言,凡夫心未得无漏,故土为有漏。又所观之佛亦为自心变现之相,心外不能见佛之真相。故佛、净土皆非心外之法,皆唯心所变。天台宗基于摩诃止观之说,而谓阴妄介尔之一念心具足十界三千性相,佛界乃至地狱界之依止皆本具于此一念心中,故净土非存在于心外。此与唯识所言相分变似之理,意旨不同。又禅宗以维摩经之心净土净说为根据,谓直了心性,即心即佛,自心明白之处,即是净土,称为唯心净土己心弥陀。〔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释净土群疑论(怀感)卷一、卷六、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遵式)、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知礼)卷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元照)卷上、万善同归集卷二、乐邦文类卷四〕(参阅「己心弥陀」)——《佛学大辞典》
注7.[㈠谛:审实不虚之义。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真理。增一阿含经卷十七载,如来所说之理法,真实不虚,称为谛。
诸经论关于谛之种别,有诸多异说,如唯一之真理,称为一谛;此外又有真俗二谛、空假中三谛、苦集灭道四谛,及七谛、十谛、十六谛、二十五谛等。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开展四谛而为七谛、十谛,依此阐明迷悟、因果之理。其中,七谛与四谛之关系如下:爱味谛(集)、过患谛(苦)、出离谛(道)、法性谛(灭)、胜解谛(道)、圣谛(灭)、非圣谛(苦集)。十谛与四谛之关系如下:起初之逼切苦谛等五者,系显示八苦,表苦谛;其次,业谛与烦恼谛系表集谛;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与正见谛系表道谛;最后,正见果谛则相当于灭谛。
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载,第五地之菩萨教化众生,为令其明了真理,故说十谛,即: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说成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令入道智谛、一切菩萨次第成就诸地起如来智谛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则将此开立为十六谛。 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正理学派所立十六谛,系将认识及推理论证之方式分为十六种,亦称作十六句义。即:量(得真智之方法)、所量(知识之对象)、疑、用(指动机、解疑之作用)、喻(实例、例证)、悉坛(立论者之主张)、支分(论证之形式,即五支作法)、思择(熟虑推理)、决(断定)、论议、纷议、坏议、似因(立论之根据含有误谬之性质)、难难(故意曲解对方之非难攻击而作之非难)、诤论(相当于十四过类)、堕负(论诤败北)等。〔中阿含卷八众集经、大毘婆沙论卷七十七、成实论卷十一、二谛义卷上、摩诃止观卷三上、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金七十论〕p6294——《佛光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