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11
慧律法师主讲
2015年4月27日
司仪:大众向师父行三问讯礼。一问讯。
好,一问讯就好!
司仪及大众合掌:阿弥陀佛。
请坐!请坐。
首先讲一件抱歉的事,那么,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排队,那么排队呢?因为中间要留给我们尊贵的比丘,有时候很多人就很早就来排队了,结果就被发配到边疆去了。欸!你的内心非常地不舒服,昨天才讲的,没有前也没有后,也没有中间,什么是开悟见性的人?你坐在哪一个位子,那个位子就是最好的位子,那个就是开悟的人!哪个位子统统好!
今天我们是来听经闻法的,不是来相亲的,不需要正对中间,你看我,我看你,要一不小心对上眼了,那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啊?听法,用耳朵就行了,对不对?
还有昨天在散场的时候,做得特别地好,大家循规蹈矩地排班下去,所以咧,昨天散场的时候,大家特别地好,但是这个也没有办法的事,这个大众人很多,那么陆陆续续地到前面来,那么大家,你看!那个手机拿起来就霹霹霹霹……一直照,那么工作人员就说:哇!一直……快!因为三、四千人要散场,如果没有用一点点方式啊,那要散场散到什么时候?没有办法。这一点请大家见谅,主办单位有主办单位的立场,那么各位听经闻法那么虔诚,其实大家都很赞叹,只是这个规矩要如何去磨合让大家能够接受,又可以符合大会的规定,因为大会是站在整体的角度,那么你那个照相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所以大家各退一步啊,各个退一步,我理解、体谅主办单位的辛苦,那主办单位也理解大家的虔诚,那么这样子彼此之间有一个尊重,有一个圆满的互动,不必一直说、挂碍怎么怎么怎么……在座诸位,今天不管你坐在哪一个位子,能够进来听经闻法是大幸运的人啊!所以不要计较,不要计较。那有一个人很伤心啊!以前有一次我演讲很伤心的:师父啊!我这找不到位子坐,怎么样……我说:要不然我这个位子给你坐,剩下最后一个位子,你要不要啊?没位子了。
有一次在台北那个体育馆演讲,人多到什么程度呢?我第一次去演讲,然后人多到那个体育馆一开喔,我叫主办单位一定要用闭路电视,外面一定要用闭路电视墙。他们说:不可能人那么多,怎么会有人那么多呢?这台北几百年来,也不会人那么多。
我说:你相信我的话。可他不相信。嗯!一定要相信我的话,一定会爆满,外面再用电视墙。他们说:不可能啦!It is impossible!That’s mission impossible!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啊!我跟他讲:好!那主办单位不弄,我也没有办法,我们做法师的人慈悲,第一天来多少人?所有的体育馆爆满,外面多少万人没有办法进来,多少万人没有办法进来,我就说:大门打开!哇!大门统统打开,全部都冲进来,把师父、包括所有走廊行道,统统围起来,围到剩下只有我这个位子,水泄不通!那还有外面的人挤在那边,在那边掉眼泪,很难过,他要进来进不来,外面又没有电视墙。我早就跟他们讲过要用电视墙,他们不要,说:这个电视墙没有临场感,大家都要看本尊啊,哪里要看分身呢?他说。没有想到我们还有少许的这个魅力喔,不好意思喔!结果那个四天,有的人要去排队,还带着椅子、草席喔,还带着水瓶儿,凌晨几点就去排队了。喔!这个是求法让人很感动的。那么这个三千多人,已经是极限了,这里已经……所以你能进来,那么师父看到这么虔诚,那么你算是够幸运了。所以不需要有任何的挂碍,师父赞叹大家,坐在哪一个位子认真听法,那个人最受用,而不是看着师父呀!所以《金刚经》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那么意思就是:重视我们的般若智慧的心性,比较重要!所以如果你排队排得很辛苦,没有坐在你理想的位子,是不是啊?咱们坐在正中间尊重尊贵的比丘,那么你没有坐在理想的位子,师父在这里给你道歉,真的很不好意思!
好,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我们今天进入第三天,第三天,我们就不做早课,改变成弘法,因为这个大悲咒水也发下去了,我们剩下早上两个小时,下午约莫两个小时,时间很短促,跟大家多说说这个法啊!让大家对般若智慧、清净自性的启发,能够得到大自在、大解脱。
佛法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解决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科学家……佛法解决科学家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譬如说:科学家分析、分析…分析到最后颗粒微尘。佛陀就问:这颗粒微尘是有?还是无?若说有,还不能说分析到最后是空;若说是空,集多少空变成有?所以我们……科学家能带给我们科技的方便,我们也无尽的感恩。我们并不否定科学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方便,这就是科学家的努力,科学家,佛法解决科学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佛法解决了哲学家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个哲学家是philosophy,称为形而上的东西,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理念,所谓的哲学家不是像佛陀经过了信、解、行、证,证量的解脱境界,证到第一义谛大空,心性所流露出来的那一种真实的般若智慧讲出来的话。所以这些哲学家也可以说:自己有自己的理念,发挥自己的理想,包括我们中国的孟子、老庄,都有各自的主张,朱熹、或者等等,宋、明理学的王阳明,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不究竟。儒家有儒家的思想,所以科学家……佛法解决科学家没办法解决的;佛法解决哲学家没办法解决的;佛法解决了心理学家没办法解决的;佛法解决了医生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佛法解决了教授professor也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就是你一个学校的校长,principal,校长,也没办法解决你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上、宇宙,哪一个人能够解决生命当中真正的迷茫?没有!佛法解决了其他宗教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他们都信仰一个上帝啊!所以我说:佛法根本就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只是方便讲,大家~:嗯!就是佛教是一个宗教。那我们内行的人听了,笑一笑就好——世间人也没有办法深入来探讨佛法它到底是什么?所以佛法因为解决了所有的世间的学者、这些世间的所谓的圣人、这些所谓的这些理论、还有其他的,包括一切宗教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才叫做佛法,是如此的伟大、超越。天上天下无如佛,所以,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十方世界亦无比,这一句话形容得很贴切!对不对?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一点都不虚假!这是真实的,我们的教主是如此的伟大!那么在赞叹教主的当下,我们进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你也是佛,你肯努力,你也是佛,我们跟佛当体都是平等、平等,平等、平等。
好,那么今天剩下最后一点时间,首先我们再讲三个故事,然后给大家有一个启发,有的听法不容易吸收,但是这个故事是很深刻的,但是有的听法也听不来,故事也没什么启发,他拿的笔记专记我的笑话,回去要讲给别人听啊!所以我们今天剩下一点时间,给大家一个启发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讲到提婆达多,这个提婆达多,从《阿含经》记录的、记载的,在《阿含经》记载的,跟这个《法华经》记载的不太一样。《法华经》记载的提婆达多,生生世世示现逆境,成就释迦牟尼佛,提婆达多五百世已经做佛的老师,提婆达多入地狱如坐三禅天,这个是《法华经》所记录的,那么提婆达多也被授记;那么《阿含经》记录的,就不是这样子。所以大、小乘有一点差异,有一点差异。好,那么我们现在来谈提婆达多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那么,我们根据《阿含经》来谈。
说:当我们被自己所信赖的人背叛的时候,我们会痛心疾首,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在这个人心惶惶、变化的世间,许多众生要面对现实,有时候,你最亲近的人背叛你会是常有的事情,你还是要用诚恳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众生。在基督的十二个门徒里面,犹大也是为了贪财的缘故而背叛了耶稣基督,也是把耶稣基督献给了祭司长,这一段故事是很有名的,如果你研究这Bible,《圣经》,你就知道有这一段。简单讲,佛陀被提婆达多背叛,耶稣基督也被犹大背叛。
那么,在《杂阿含经》里面的记载:释迦牟尼佛遭受他的表兄叫做提婆达多的背叛,这个提婆达多非常嫉妒释迦牟尼佛的名声,想要杀害他。在座诸位,不是每一个法师都有这样高超的情操,不是的!近代有一个法师,我就不讲哪个名字了,近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法师,他专攻唯识的,这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这个很了不起,学问也非常好,口才、辩才、他的著作都非常好。后来有一次喝了别人的一杯茶,这一杯茶也不晓得到底是装什么的,喝了以后,从楼上楼梯晕了,从楼上,哆哆哆哆……掉下来,这个法师死了,到现在查不出任何的原因。听说因为他太出名了,接受了很多人的供养,名气太大,挡住了人家的财路,也抢走了其他的光环,其他人的光环,到底是谁下手的?这个男众的比丘死得莫名其妙,而且是很有才干的,是教界的人才,但是,是不是被害死的?到底那一杯水掺的是什么?到现在为止,也查不出是谁,那一杯水到底出什么状况,也不知道,但是死了,这个是事实。(上人拿起桌上的水喝。)嗯!我看一下这一杯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越出名的人、法师,记得!要越低调,名声跟利,这个是断头之斧啊!能够避开来就避开来。所以,低调,再低调,要更低调!
所以,我们一个出家人,记得!把名送给别人,要把利,分享给所有的三宝,把我们压到最低点,因为我们要的就是:那两口饭、那一块小小的床铺,最多也不过是如此,少许的。抢名、抢利,抢到最后,就会进去棺材,没有任何的意义,我告诉你:世间人迷茫啊!怎么会做一个法师还这么迷茫于名利咧?这个要冷静一下:你到底出家是所为何来啊?你到底是为生死而来?还是为名利而来?要冷静,扪心自问啊!喔!我是为了生死而来,我是为继承续佛灯明而来,我为了佛陀的法身慧命而来,我为了推广如来的正法而来,那么你这个坚固的菩提心是正确的,是不是?
所以讲到这个提婆达多害这个释迦牟尼佛啊,就是因为这一念嫉妒心,很糟糕!想要杀害他,但是呢,佛有大神通,这个提婆达多每次都失败,每次都失败,但是这个问题大了,这个提婆达多根据《阿含经》记载的,这个提婆达多从不知悔改,从来不知悔改。那么有一个比丘尼就苦苦地劝提婆达多,一个尼僧苦苦地劝他要改过:世尊是天中天,是四生九有的至尊,三界的导师,如何发这种恶念来害这个世尊?提婆达多不接受劝告,一个人在迷茫妒火攻心的时候,他失去了理性,他只要用恶劣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正是世间许多人的写照,而不只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就跟这个比丘尼讲,说:你不要管我,你不要管我!这提婆达多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反过来喔!把这个比丘尼活活地打死,打死喔!我看了这一段以后,感触很大!如果有比丘的行径很恶劣,还有比丘尼的行径很恶劣。师父,你要劝劝这位比丘啊!嗯!我不敢啊!你为什么不敢?反过来被他打死了,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喔!师父,有这么恶劣的吗?当然这个是极少数、极少数啦!但是《阿含经》有这么样一段记载,很可怕的!这个提婆达多不但不接受劝告,反过来,把那个比丘尼打死。
还不止这样子,这提婆达多这个恶行还不是一次,根据《杂阿含经》说:连续一次又一次的恶行要害佛啊、害佛啊!后来不晓得什么原因,可能突然良心发现了,欸!到最后咧,因为恶行太多了,最后这个提婆达多良心发现了,开始一直苛责自己。人一病,心理一病,身体就会垮,终于啊,这个提婆达多病倒在床铺上,每天,内心里面的心里都有一种音声在责备他,说:他如何敢谋害世尊啊!你这个十大的罪恶的人啊!后来这个提婆达多那一种心的良心苛责,没有人责备他,他现在良心发现,这种自我苛责像椎心之痛,痛,一直痛,懊悔不已啊!但是忏悔来不及了,害了佛多少次,佛有大神通,当然没问题了。提婆达多现在诚心地忏悔了,懊悔不已啊!希望释迦牟尼佛能原谅他,接受他的忏悔,这个提婆达多祈求自己的病快一点好,因为病垮了,根据《阿含经》这样记载,因为病到实在是连坐都没办法了,因此旁边的人就用轿子把他扛上、扛上,扛着病恹恹的提婆达多,用轿子扛着来见世尊,当轿子停下来的瞬间,由于残害世尊起这个大恶念啊,轿子停下来,这个地上突然一阵大风,土地裂开来,十恶不赦的罪人想残害世尊,提婆达多全身着火,活生生掉进地狱,阿鼻地狱里面。这个目睹这种情形,这个鹤勒夜那,鹤勒夜那不忍心地向世尊说:世尊,你就原谅他呀!快救救他吧!世尊说:我要原谅他,要救救他,要先救他的心啊,他的心要先有正念啊!恶人要先改过,不是从他的行为,是从他的内心先彻底改过,才有办法改变他的行为,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这么说了:好,我原谅他!但是你要注意喔!要救一个人、要宽恕一个人,希望他好,要从他的心开始教育,须端正他的心,要先端正他的心,就是心要先有正念,不能有恶念、不能有邪念、不能有嫉妒的念,如果能够端正他的心,我才有办法教诲他,也才有办法让恶人釜底抽薪地从心里彻底地忏悔、改过,这样才有效。但是,佛陀说:这个比枯木拿来雕刻更难!孔子讲: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朽木不可雕,这朽木哪有办法拿来雕刻?所以说,要使一个极度的恶人从内心釜底抽薪地悔过自新,佛陀说:那比枯木上拿来雕刻,枯木上雕刻,还更困难!我们大家都知道枯木没办法雕刻。这个鹤勒夜那听了以后,立刻跑到提婆那儿去,提婆看见了他,因为大家都有大神通,看到提婆痛苦呻吟啊,说:我现在在地狱所受的这个痛苦,就像什么?他形容地狱的苦:就像这个铁的轮啊,这个铁的轮还是高温、高热的这样蹂躏我的身体,压过去、压过去、压过去……人因为有业力的变现,会变现出正、依二报。你今天你行十善业,一刹那之间,到天堂去,刹那之间,正、依二报就变现出来,你现在念一句佛号,发大菩提心,坚决地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你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你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刻上你的名字,这个动念,你的正依二报,种子就在你的八种田中里面,八识田中,慢慢地演化,改变你的正、依二报。所以,为什么要念佛?念佛,就是用佛陀无量光、无量寿的正、依二他,无量庄严的极乐世界作为我们的本修因,借着、借重佛陀,还有借重自己的清净自性,这样一直念佛的时候,要做什么?就是要转依我们正、依二报,当我们的愿力,信、愿、行具足的时候,福、慧具足的时候,我们的善根深厚,福德因缘完全具足,到极乐世界,这个正、依二报,立刻,它就转换,立刻就转换。所以,有的人还没有死,就看到自己是畜牲,这经典这样记载的,极度恶劣的人,人还没有死,怎么看到一只老虎?那个老虎,他知道是他,神识都还没有出来。所以我们今天修这个善,绝对是对的!修这个净土,绝对是正确的!可以转依我们正、依二报。那么,这个提婆痛苦不堪,他这个身体被这个类似火车压过去,痛苦,还不是这样子喔!每天时时刻刻,根据《阿含经》这样子……那个铁杵、铁槌敲打、撞击他的身体,哀嚎、哀嚎……还有被这个大象,在这里,《阿含经》所说:这黑象践踏,踩在地下,他的头从这边伸进去,这个火…里面都是火山,那一种痛苦,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忍受,业力使之然也,也不是阎罗王。你没有造那个恶业,阎罗王也拿你没办法呀!若不造恶业,阎罗王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啊!可是因为业力转变下来,他就是这样子。
譬如说:你一转变的业力,你被你爸爸、妈妈所生出来,你的业力,一出生,出生在香港:一出生,出生在中国;我一出生,出生在台湾;有人出生在美国,谁使之然也?没有人!业力使之然也!造什么恶、什么业,它就一直转变。
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正报跟依报,正报,从心下手:依报,要修福、多结善缘,记得:多帮助苦难的众生,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很简单的例子,譬如说:你洒……在座诸位,很简单,为什么要对众生好?诸位,如果我拿了这一瓶,是香水,是香水,拿起来的时候,(上人像洒大悲水那样做洒香水的动作。)洒出去、洒出去……不小心自己也会沾到一、二滴啊。我替你洒香水,诸位,洒香水,自己会怎么样?香香的,是不是?香水嘛!如果说:我讨厌这个人,我洒这个大便、尿液,恶臭的大便。诸位啊,拿起来的时候,还没有洒的时候,自己就先闻到什么?恶臭!所以记得:对众生好,其实就是对自己好,一定要了解:万法唯心现量的境界,千万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使内心变成一种永远的遗憾啊!
这个提婆达多那个苦不堪言,没有办法忍受,提婆达多就呼唤了,说:世尊,快救救我!那么这个圣者鹤勒夜那,他说:世尊,你赶快救他吧!一再地恳求哀嚎。这个鹤勒夜那尊者就说:你要好好地求忏悔,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才能得救。提婆达多自己觉得罪孽深重,决心从心底彻底地改过。于是这一念忏悔,突然,痛苦一下全部消失。
因此,在座诸位,知耻近乎勇,人不怕改过。你不改过,就是不给自己机会。在座诸位,选择坚固自己的恶劣的恶行,这样坚持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你不替你的将来,正、依二报考虑、考虑吗?你今天所做的,在座诸位,人的八识田中,就像开银行,诸位啊!如果你今天向银行借十万,明年借十万,一直借、一直借、一直……表示:这个人一直造恶业啊!到最后,四个字,债台什么?高筑,债台高筑!如果一个人每天干十恶业,喔!这个不得了喔!所做非人啊!畜牲的行为啊!好,那么,如果反过来,我每天到银行里面存一点儿钱,存一点钱、存一点钱……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不可以少因缘,得生、往生极乐世界,而事实上,往生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重点是他有般若智慧,我现在就要改变我的正依二报,我的心,如同佛的心,我的这个依报,将来要靠什么?善根、福德跟因缘。所以,作为一个人,那么,修福、修慧,都有这个能力。你要变一只狗,那完了!我今天跟他讲:狗狗……这狗啊,我今天讲这个正法眼藏,前面一只狗,正法眼藏,听得懂吗?汪呜……汪汪呜……听不懂啊!是不是啊?你不然就丢几根骨头给它啃,它还比较快乐一点。所以,人啊,能珍惜这一辈子的正、依二报,好好地修福,好好地修慧,诸位,千万不要怕吃亏!千万不要怕布施。哲学家说: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大布施的人是个贫穷的人,没有的!
接下来,《阿含经》这么说:人如果不知道要悔改,这个就是很可怕。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座诸位,大丈夫不怕犯错,就怕不肯悔过,要好好地求忏悔。将堕落永劫不复的地狱,如果人不知悔改,就是堕落永劫不复的地狱。在座诸位,不要刚强难化,把这个……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子!我告诉你:在因果的面前,你的个性这样子,一点都不值钱,一文不值!不要把自己搞到后来没有办法救自己啊!
当这个犹大看到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才开始后悔,他想把这个金钱还给这个祭司长,要他放了耶稣,但是祭司长跟他讲:这件事情我没办法,我做不了主,你自己去想办法!最后这个犹大禁不起自己良心的苛责,他对不起耶稣基督,他就是上吊,自己上吊啊!自尽死了。
所以在座诸位啊!当我们遭遇友人的背叛的时候,你要了解:一定要解脱自己,不要难过。设法将友人背叛我们的原因找出来:到底是我对不起他吗?要不然,他为什么背叛我?我做的事情是不圆满吗?还是不小心,潜在地去伤害他,而我没有自己觉悟?我没有自己觉悟这样子,我做,我觉得理所当然,在他看来,我是伤害他,我是伤害他。所以,如果有人背叛你,且以宽心,自我检讨。那么,话讲过来,连释迦牟尼佛都会被叛,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生命,世间人的生命是只能拥有一半,拥有天,就有地,一半:有男,就有女;有支持你的,就一定有反对你的,还是一半;人会做对事情,也有可能做错事情,还是一半;世间人对好的东西能够喜悦,可是对恶劣的东西,就恨,爱跟恨,也是一半一半。所以,一般人来讲,来到这个世间,也只能拥有一半,但是唯有佛陀、开悟的圣人能拥有生命的全部,世间人没有办法拥有生命的全部,他只能拥有一半;有钱的时候快乐,没钱,苦恼,对不对?人家对他好,喜悦,对不起他,恨,他的生命只拥有一半!可是我们不一样,大悟见性:人家对我好,我们随喜赞叹。诸位,如果人家对不起我们,记得:如果你想要拥有生命的全部,你必须要宽恕众生,要包容众生,因为你想要拥有生命的全部,对不对?你拥有一半的爱,但是另外一半恨,你没有办法宽恕、释怀,你的生命将会打折!到百货公司Discount,打折是很好的:生命被打折了,剩下一半,那你会很辛苦的。你想拥有真实的、真正的生命、全部的生命吗?记得:要永远大慈悲的心、大自在的心。记得!听师父一句话:不要跟众生百般地计较,你就拥有生命的全部!你就找到真正的佛性!因为佛性是绝对的嘛!所以,为什么要学佛?就是找到完整、真实、圆满的生命,完成生命的觉醒,就在于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以,这一段故事也给了我们重大的启示啊!
接下来。宋朝有一个大慧杲禅师,在山林里面修行。有一位从沙场退下来的将军,有意随着和尚出家,但是以前是将军,杀人无数,驰骋沙场啊,杀人无数,但是,他跟禅师讲,他说:禅师、禅师,我等到把自己的坏习惯断除了、断尽了,我才来出家。大慧杲禅师知道他习气很重,所以笑着、笑着也没什么回答,平时大慧杲禅师只是简单跟他说一些佛法,大慧杲禅师也没劝他出家。有一天,这个大将军一大早怀着一颗兴奋、喜悦和期待的心,来找禅师了,跟禅师讲:我已经除却心头火啊!特来参喜禅,除却……我已经除掉心头那个火,我已经除却心头火,特来参喜禅——特别来参禅,令心喜悦,所以特别来参禅,叫做参喜禅。喜欢的「喜」,欢喜的「喜」。这大慧杲禅师当然是个悟道的圣人啊!他只是微微地一笑,内心里面……就说:真的吗?内心里面这样……大慧杲禅师说:你真的除却了心头火?真的要来参禅?参喜悦的那一颗禅?因为喜悦是生命的本质啊!大慧杲禅师就稍微……拿着扇子搧一搧,考试一下,要试试看他是不是真的功夫。他就说:缘何起得早啊!妻与他人睡?说:哎呀!你起得这么早,你不怕你的老婆在家跟别人一起睡吗?哇!这个大将军没听到这一句话不打紧,听到这句话勃然大怒,勃然大怒啊!我来早了,你就说我老婆在家跟别人睡觉。脏话就骂出来了!他怎么骂呢?何方僧秃子,就是秃头,没有头发啦!(众笑上人亦笑)一生气,忘记他是三宝了:何方僧秃子,焉敢乱开言?怎么敢乱讲?我今天稍微起得早,你就说我的老婆跟其他男人一起睡觉!才一考试就不过关,刚考试就不过关啊!还自己觉得功夫很行。这大慧杲禅师拿这个扇子,就说了一句偈颂:叫做:轻轻一拨扇,炉火又起焰。听得懂意思吗?轻轻一拨扇,我只是拿这个扇子轻轻地一拨,说:轻轻一拨扇,炉火,那个炉中的火,看起来像没有火了,好像是没有火了,我才轻轻一拨扇,炉火又起焰,又冒出火焰,那冒出火焰,当然是嗔恨心,是不是?炉火,这比喻作习气。喔!在座诸位,那个木炭,外面看啊,统统熄火了、熄火了,有没有真的熄?那还不一定喔!那个里面还有微火啊,轻轻一拨扇,炉火又起焰,呼~!火又烧起来。我这句话就告诉你:我们的习气还真是难断喔!很难断喔!大慧杲禅师就笑着对他说:你要出家还早得很咧!回去,再修几年方可出家。
所以,断习气必须要有志气,这里还附带的,附带地劝劝这些出家众:如果你已经剃度了,那就是你的福报,我希望我们的法师,比丘、比丘尼不要没有观察,然后,庙里缺少人、没人帮忙,然后,就乱剃度。这个在戒律学里面,四分律里面、十诵律里面讲的:是增加佛门的累赘跟负担。一个人如果不观察一点时间,就把他剃度,能不能教化?习气改得了?改不了?不一定。那有的人穿了这个出家衣服,那所作非法,那该怎么办呢?那该怎么办呢?他又现僧相,在家居士也不方便说什么。所以,在座诸位,要剃度徒弟以前,要遵守律学,也就是要观察。如来观察是以四个月为一期,如果根器够了:哎呀!这个孩子好、善良,四个月观察足够了,确实没话说。但是如果这个人四个月内,习气还是太重,做上人的人还是要考虑一下。所以佛陀说:太老的,如果年岁真的很老,他行动又不方便,你给他剃度了,徒增佛门的负担;或者太小了,他还不懂事,太小了;或者是病得很严重,台湾有一种不是很正确的观念,就说:我在临命终的时候,就怎么样?一定要现僧相、现出家相,因此就等到儿子长大了、孙子长大了,然后年岁也大了,那个鸡腿也啃不动了,牙齿也快掉光了,他说:我在临命终前一定要现着僧相,听说出家一日一夜,二十小劫不堕三恶道。他是为了要现这个僧相,他的年岁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死以前也要现僧相。我请问你:这个有什么意义呢?又生病、又那么地老,如果你……有的人七十岁、八十岁很健康喔!那这个还有得说,有的年岁真的是没有办法,太大了,太大了!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八十岁的喔,算是老爷爷啰,要出家,被佛陀的徒弟挡在外面,可是他身体很行喔!佛陀说:行!准许,来,剃度出家。三年,证阿罗汉果。八十,不过人家身体好,做得了主。所以每一个出家人都有这个责任,为了延续佛灯明,还是要稍微选择一下。以前的出家要考试的,要考试的,从清朝的时候,才除掉、废除出家的考试制度,那么各有利弊啦!像六祖没读什么书,出家也是一代祖师。所以也不是说学历低就不能出家。所以因此,做师父的人要稍微过滤一下,为了我们下一代,为了整个佛教,要冷静一下!这是附带的跟大家一个劝告,师父真的是为佛教好,那么已经剃度出家了,你已经剃度出家了,譬如说:你在寺庙里面,比丘尼摔断腿了,那不算,那已经出家了,你拿着拐杖也行,坐着轮椅也没关系,因为是你事前已经出家了嘛!
接下来,说:从前有个小村子里,有一个非常有钱的老太太,她经常到庙中供香,而每次在佛像前面顶礼,都这么说,说:我的年纪一大把了,你要什么时候……阿弥陀佛你要什么时候来接引我,都行!讲到很自在啊!哎呀!她每次……这老太婆说:这娑婆世界实在是太苦了,然后希望你时时刻刻……什么时候来接我都行!话是这么说啦,这一句话已经变成她的口头禅了,拜佛(上人合掌):阿弥陀佛,娑婆世界很苦,你什么时候来接我都行!我一定跟你走!每次都脱口而出,而没有什么心,变成她的口头禅。在这个庙中,有一个很顽皮的小和尚,经常喜欢捉弄别人。有一天啊,这老太太又来了,嗯!小和尚就躲在佛像后面,这老太太又拜,跟往日一样,顶礼过后,一定会念一段连她自己都不相信的愿言:阿弥陀佛,我……娑婆世界太痛苦了,随时都可以来接引我。这个小和尚很喜欢捉弄别人,躲在佛像后面,前面看是佛像,没人啊!这佛像突然有声音出现了,这小和尚年岁很小,但是很调皮,小和尚就装腔,装这个腔:老~太~太~那么今晚,我就请你来呗!这个老太太听到佛祖突然要接引她走,吓坏了,突然昏倒了!从来没有想到这么灵感啊!随呼随应,太感应了!不过感应得吓一跳!
人啊,每每都会讲……当自己生命碰到障碍的时候,就说:佛祖啊!你早一点来接我吧!可是等到佛祖真的要接引她的时候,却又舍不得娑婆世界:哎呀!我的孙子才几岁,是不是?我的大儿子现在事业还没有成功,对不对?我多留几年照顾孙子,挣一点钱,好让大家过日子,平常说得富丽堂皇,脱口而出的口头禅啊,在这个时候,生死的交关当中是一点都不管用!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说我们……这一段故事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旷古绝今的天才,我们也没有达到禅师那种大无我的境界,也没有那种高深的定力跟智慧,不是生死自在啊!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只是念一念、求一求啊,有没有真的那个功夫?也没有坚定的意志说:我啊!就是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是不是平常真的努力充实自己,下定决心和毅力,把生死当作第一顺位,最重要的!我们一般众生只是缺少思考,没有下定决心、脱口而出那种口头禅,那种非常肤浅的、所谓的愿望,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等到生死现前的时候,一点都不管用!吓坏了!所以因此,我们凡夫所作所为,只是代表一时的兴趣、一时的冲动、或者是感情,等到事过境迁以后,咦!你发现:我原来不是这么了不起,原来我是这么地脆弱。每天不是祈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吗?正当我要接引你的时候,又害怕了。所以,我们的愿发出去,要实行!要信、愿、行,是站立在真正的了生死,而所做的、每一个念头,都变成有意义,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变成口头禅。信、愿、行,每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不对?如果每天都念阿弥陀佛,你喜欢吃的东西放在冰箱,是不是?比如说冰棍儿放在冰箱,你儿子突然第二天把它吃完了:这个兔崽子!你敢吃我的冰棍儿!念佛突然忘记了,只是一包冰棍儿,起大火了。所以我们祈求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有那一回事儿?是不是真的要想:真的要往生极乐世界?那就要付诸实际的行动啊,要不然很快就被世间的假相所击溃,刹那之间,就溃不成军啊!
我们如果把坚固的心,当作西方极乐世界军队,信,深信!切愿!实行!形成一股坚强的军队!在座诸位,不要被世间的、外面的境界,随便一打,溃不成军!起不了作用!这个就是师父今天跟大家提出来互相勉励,互相勉励。
接下来,另外一个故事,另外一个故事。
唐太宗对玄奘大师这么说:我很想供养僧宝,但是我听说现在的出家人都不守戒律,也没什么修行,我想供养,提不起劲儿,欸!真的是很奈何啊!很无奈啊!这玄奘大师就回答唐太宗这么说,说:昆山有玉,但是都含着泥沙。昆山有玉,但是都含在泥沙里面,意思就是:你要去挖这个泥沙,挖出来,才看得到那个玉。说:丽水产金,但是这个金也都掺杂在这个瓦砾里面,大的石头、小的石头、瓦片、瓦砾里面。这些罗汉虽然是假的,譬如说:土做的、木雕的都有,金、银、铜、铁都有,虽然是假的,但是喔,跟唐太宗这么说,玄奘大师就说:如果我们对着泥塑、木雕的阿罗汉来恭敬,则生福喔!恭敬心,就生福德喔!虽然它是金、银、铜、铁塑造的阿罗汉的相,金、银、铜、铁所塑造的佛像,这个金容毁掉它则有罪喔!虽然是金、银、铜、铁所塑造的,可是因为你发恶心毁掉它,则变成有罪了。同样的道理,虽然是泥土的龙,泥土啊,龙啊,天龙八部,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那个龙,虽然是泥土所雕塑的龙,虽然不能降雨,但是向龙祈祷,你想要祈求这个雨,还得向泥土做的那个龙祈祷。玄奘大师对唐太宗这么说:也许这些平凡的出家人不能降福给人,但是你要想修福,还必须尊敬凡僧,还必须尊敬平凡的出家人。
这唐太宗恍然大悟。这一句话,所有的居士要背起来:我从现在起,虽然见到小沙弥,犹如敬佛。
注1.朱熹zhū xī(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注2.阿含: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教、传、归、来、藏。近代学者更有将阿含之义解释作来着、趣归、知识、圣言、圣训集、经典等。即指所传承之教说,或集其教说所成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各论典对于阿含之解释如下: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异部宗轮论述记、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八、玄应音义卷二十三、卷二十五、瑜伽论记卷六上、慧琳音义卷十八、卷二十六、卷五十一、希麟音义卷八、圆觉经大疏钞卷四之上等皆释阿含为被传承的教说之意。善见律毗婆沙卷二,以阿含为容受聚集之义,但此可能是指集会或纂集意之巴利语nika^ya 言,而非 a^gama 之释。又法华论疏卷中举东晋道安之说,谓阿含名为趣无,因一切法皆趣于毕竟空法之故;僧肇之阿含经序谓,阿含义为法归;可谓皆不合阿含之正意。
盖传承教说之阿含,乃佛陀入灭后次第集成,成为三藏中修多罗藏(经藏)之内容,分为四阿含或五阿含,其中四阿含即般泥洹经卷下、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大智度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撰集三藏及杂藏传等所称之中、长、增一、杂(或相应)。又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三、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二等,亦载有四阿含之名。关于五阿含,在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等,指为长、中、僧述多(相应)、殃堀多罗(增一)及屈陀迦(杂类)。又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四分律卷五十四、分别功德论卷一中,将五阿含中之屈陀迦阿含称为杂藏。此五阿含相当于巴利佛典中之五部经,依巴利文毗奈耶小品、一切善见,及长部经注序等之记载,五部经即相当于今之长、中、相应、增支、小等五部阿含。
关于阿含之传承,长部经注序谓,第一次结集之后,长部经由阿难,中部经由舍利弗,相应部由大迦叶,增支部由阿那律之系统分别传承。又据异部宗轮论、俱舍论卷二十九、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二、成唯识论卷三等之记载,知诸部所传之阿含似互不相同。又窥基之法华经玄赞卷一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澄观之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八等记载,四阿含与摩诃僧只律皆为大众部所传。法幢之俱舍论稽古卷上以为中阿含及杂阿含是萨婆多部所传,增一阿含是大众部所传,长阿含是化地部所传,别译杂阿含是饮光部所传;但此亦非定论。要之,阿含系由诸部各自传承,然其后随大乘经之发达,与之对比,遂以阿含作为小乘佛典之异名。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卷四十九、卷一○○等之记载,知阿含之名称亦通于大乘,故大般泥洹经卷六有‘方等阿含’之称,而其所谓方等阿含一词即指大乘经典。[瑜伽论记卷二十二上、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希麟音义卷八、翻梵语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九、异部宗轮论述记发韧卷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七章(印顺)](参阅‘阿含经’3619)——《佛学大词典》
注3.妙法莲华经:凡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法华经、妙法华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共有二十八品。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据推测,其原典之成立可溯自纪元前后。该经主旨,认为小乘佛教各派过分重视形式,远离教义真意,故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乃採用诗、譬喻、象徵等文学手法,以讚歎永恒之佛陀(久远实成之佛)。称释迦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重点在弘扬「三乘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归于一佛乘,调和大小乘之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其表现虽为文学性,然主旨则契入佛陀教说之真思想。各品成立之年代虽互异,然自整体观之,仍不失浑然统一,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学史上具有不朽之价值。 汉译妙法莲华经有六种,现存者有如下三种: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286)、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八卷(406)、闍那掘多与达磨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601)。其中以正法华最详密;妙法华最简约,然流传亦最广,一般所诵者即为此本。印度早有世亲为作略解,称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二卷(菩提流支、昙林等译)。我国自鸠摩罗什后,注释者亦屡有所出,初有南朝宋代竺道生之法华经疏二卷,继之有光宅寺法云之义记八卷、智顗之法华三大部、吉藏之义疏十二卷与玄论十卷、窥基之玄赞二十卷等;其中,智顗且基于本经创立天台宗。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古来即受到尊信。最澄于日本开天台宗后,该经更成为佛教教学之中心、新佛教之主干,而支配日本佛教界。本经之梵文本近时于新疆之喀什噶尔(Kashgar)等地发现,于一八五二年,法国学者布诺夫(Eug?ne Burnouf)自梵文译成法文本出版。其后复有英译本、日译本(梵和对照)。
本经为古来流布最广之经,于大般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及大智度论、中论、究竟一乘宝性论、摄大乘论、佛性论、入大乘论等诸论中皆尝举出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于道教典籍中,亦屡盗用本经经文与经说,然每加糅合窜改。此外,敦煌出土本中,有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马明菩萨品第三十,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书写法华经之风气自古兴盛,最早书写本经而有文字可稽者为西凉建初七年(411),即鸠摩罗什译出本经六年之后。〔法华文句卷八下、历代三宝纪卷八、出三藏记集卷四、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卷十四、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二、阅藏知津卷二十四〕(参阅「正法华经」1994)p2847——《佛光大辞典》
注4.《圣经》:(英语:Bible),可以指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宗教经典,又译《耶经》。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圣经《旧约》部分,即《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而基督宗教的《圣经》则指《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犹太人的圣经《塔纳赫》从耶和华如何创世开始,然后讲述古时犹太人的历史,并记录先知预言。
基督宗教的《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基督和其门徒的言行,以及早期基督教的事件纪录、使徒保罗写给教会或其他人的书信、或其他使徒写给教会的书信,即神借着人手而写下他的话。
不同的基督教派别所承认的《圣经》旧约部分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认46卷,东正教版本承认50卷,基督新教版本承认39卷。《圣经》新约的书卷数比较一致,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承认27卷。在中国大陆,新教的和合本《圣经》人名地名等处理用英文音译的做法,天主教(思高圣经)《圣经》则采用拉丁文音译的做法,比如英文音译「彼得」,按拉丁文音译为「伯多禄」。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翻译成的语言最多,流行最广而读者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并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注5.犹大(Judas Iscariot),又名茹达斯,加略人犹大,耶稣基督的使徒;为三十枚银币而出卖了耶稣。耶稣基督死后,犹大因流了义人的血而自杀,吊死在一棵树下。
背叛经过:耶稣基督最初选立的12使徒之一,负责管账。《路加福音》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当主耶稣宣布了圣餐的意义以及作出立约的宣告之后,紧接下去,说了一句令当时的众门徒大吃一惊的一句话:「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这件事给门徒的印象太深了,以致当他们提起那个夜晚,不说「主与门徒守逾越节的那一夜」或「主设立圣餐的那一夜」或「主与门徒立新约的那一夜」,而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另一方面保罗也以此警诫哥林多教会信徒,在守主餐的事上,当加倍的警醒;要记得那卖主的犹大,他的罪是何等的大!我们也要小心,免得跌倒!
加略人犹大蒙主拣选为门徒,三年与主同在、同行、同桌、同吃;最后竟然以三十块钱(奴仆的价钱出21:32,太26:15)将耶稣卖给仇敌!主耶稣曾经给他许多可以悔改的机会,但他仍硬心到底,不肯悔改。
按犹太人习惯,坐席前主人会与每一位客人亲嘴,若是如此,主耶稣必也亲了犹大的嘴!未开饭前,主耶稣先为门徒洗脚,主耶稣也必不会漏掉犹大,主耶稣必也洗了犹大的脚!吃饭时,主也特别蘸饼给犹大吃!但犹大仍硬心不悔,按着与祭司长所约定的,当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趁众人不在跟前的时候」,领人来捉主,并以亲嘴为记号,主最后再以「朋友」呼唤犹大,希望能挽回其心。然而犹大最终不悔改。三本福音书都记载主耶稣论犹大的一句话:人子必要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路加与约翰都提到「撒旦进入犹大的心」。最后,主耶稣向父神作大祭司的祷告中,称犹大为「灭亡之子」。
注6.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注释:①杇(wū):同「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 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备。
翻译: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注7.依正二报:即依报与正报。略称二报。正报,即指依过去善恶业因而感得之果报正体,如生于人间,则具备四肢五官,受人间之果报;生于畜牲,则具备羽毛齿革,受畜牲之果报。依报,即指依于正报而受相应止住之所的果报,如受人间之正报者,则必有与其相应之家屋器物等依报;受畜牲之正报者,则必有与畜牲相应之巢穴等依报。
概言之,依报指国土世间,即有情依託之处所;正报指众生世间,即能依之有情。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淨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又以依正二报均属果报之一种,故又可分别称为依报依果(略称依果)、正报正果(略称正果)。〔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无量寿经疏(慧远)、观经玄义分、往生论注卷下、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七〕p3054——《佛光大辞典》
注8.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十七岁,出家于东山慧云寺之慧齐门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后参访洞山微、湛堂文准、圈悟克勤等师。宣和年间,与圈悟克勤住东京(开封),大悟后,乃嗣圈悟之法,圈悟并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付嘱之。未几,令师分座说法,由是丛林归重,名振京师。靖康元年(1126),承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大师」之赐号。绍兴七年(1137),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能仁寺,诸方缁素云集,宗风大振。绍兴十一年,侍郎张九成至能仁寺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为朝中之主战派。秦桧大权在握,竭力斩除异己,师亦不得倖免,于十一年五月褫夺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其间集录古尊宿之机语及与门徒间商量讨论之语录公案,辑成《正法眼藏》六卷。绍兴二十年,更贬迁至梅州(今广东梅州),其地瘴疠物瘠,师徒百馀人毙命者过半,然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化度当地居民。绍兴二十五年遇赦,翌年复僧服。二十八年,奉敕住径山,道俗慕归如旧,时有「径山宗杲」之称。师辩才纵横,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称为「看话禅」(即以考察公案、话头而求开悟之禅法),此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辉映。晚年,住径山,四方道俗闻风而集,座下恒数千人。孝宗归依之,并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元年八月微恙,十日亲书遗奏,又书遗偈,掷笔委然而入寂,世寿七十五,法腊五十八。谥号「普觉禅师」。遗有《大慧语录》、《正法眼藏》、《大慧武库》等书。嗣法弟子九十馀人,较著名者有思岳、德光、悟本、道颜等。〔明高僧传卷五、大慧年谱、嘉泰普灯录卷十五、联灯会要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九〕p881——《佛光大辞典》○杲gǎo:①日出明亮。②明亮;光明:「如海之深,如日之杲。」③高远:「是故民气~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④白。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