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系列共14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YTKglQWVw&list=PLF_JTVGdzyqnlAdo5TSBTfT4WnRAW3K2q
文字版来源:http://daoyi1961.blog.163.com/blog/static/886493582011726491968/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唯识简介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唯识简介
1990年11月10日
慧律法师讲于台湾高雄文殊讲堂
(学习)唯识这一门课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个地方,只有简介,还不是唯识哦!是简单地介绍,就整整听了七、八次以上,那么听了七、八次以上还不是……这个观念还是很模糊的,这个idea还是很模糊的,不是很容易的,后来我接受中原大学的邀请,要到中原大学去上课,那么自己非看不行,你不看你就没有办法教,不看你就是没有办法教,所以就自己要用功,即使用功,有很多的地方,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个唯识学没有下十年以上的功夫谈不上专家,十年。唯识实在是太深,这个名相也很繁琐,但是唯识它是开启《大藏经》一个最重要的课程,唯识不懂的人,你跟我讲说:他说法有说得多了不起,那是不可能。
说: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
古来的高僧大德,他就算是他开悟,如果不研究这个教理,他也搞不清楚的,开悟的人懂得这个本性不生不灭的,咦!但是很多的名相,你要度众生,那么要度众生就必须很多的名相,那么你很多的名相,你搞不清楚,你叫人家悟从哪里下手?没有下手的地方,那么说通教不通宗,你这个教义跟教理研究得很好,但是你不通这个自性,本性上的东西,那就在那边团团转,如水灌竹筒,如水灌竹筒叫做不通,不通。因为你不了解这个本性上的东西,你这个讲经说法讲得再好,有漏洞跟瑕疵,因为你本性不了解,你怎么讲呢?你怎么讲怎么不对,这个本性就像一只马,你要画这匹马,对这个马完全不了解,你画得不熟练,马画起来就变成狗,这个讲经说法也是一样的,没有彻悟到自性的,他谈一谈、谈一谈会很矛盾:唉!讲到这个地方不晓得对不对?对自己都没有把握,悟道的人,他没有所谓不把握的事情:佛佛平等,自性就是,无智亦无得。你谈到八不中道:非一非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道理,他清清楚楚;你要谈到华严哲学的事事无碍法界,他清清楚楚;你要谈到中论里面的非因非缘非果:唉!奇怪!佛教讲因果,在《十二门论》里面不能讲因果,《十二门论》里面讲因果是生灭法的东西,是有增有减,如果说本性是因果的话,那本性也是生灭法了,那本性如果是一个不生不灭法,那怎么叫做因果?那么如果说本性脱离了因果,那什么叫做不昧因果?那也没有什么成佛的因,也没有什么成佛的果,造恶也不会得恶果,造善也不会得善果,还弄一个不昧因果,搞不清楚那不昧因果又是什么东西了,不昧因果就是在生灭法里面当下就可以超越因果,不离因果而超越因果,这个叫做不昧因果。一个教义教理通的人,彻悟到自性的人,然后通达这个藏经的人,你纵横怎么讲,他统统有办法,你难不倒他的。为什么?他通嘛!你要是自性不通,或者是教义教理懂一半,那你讲那一半就失去这边,讲一半又失去这边,你自己也搞不清楚状况。人家一问,就说:下次不要问,这么浅的东西问什么!其实他自己本身也不懂,不要问,老师下次再告诉你,自己也搞不清楚什么。这个唯识就是一个开启《大藏经》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钥匙,key,关键。
我之所以要弘扬这个唯识学,因为这个太重要了,不管你将来当法师也好,或者是说你将来要自修也好,你不懂得这个心上的东西,那就完了,你怎么下手也不知道,这个唯识学有多重要,它影响你每一分、每一秒。你不相信,我随便举两个例子,随便举两个例子:
过去有一个修行者(夜间)在山间打坐,打坐的时候口很渴,那么随手拈来一点这个水喝得很高兴、很清,那么第二天早上发现:噢!这个水是从这个坟墓流出来的。噢!开始呕吐了。他本来还不知道那是死尸的水。唉!你看!当一个人不执著、不分别的时候他就清净了,当他知道,他恶心,所以说这个完全是心的作用。一个人常常自己觉得很痛苦,他常常讲给别人听,那你放心,这个人的烦恼断不了的,他内心里面一直告诉人家他有多烦恼,他告诉人家他内心里面意识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执著,你告诉人家我有多委屈,你告诉人家我有多委屈,这个加深又一层意识的力量,又加深一层意识的力量。大修行人不会这样,他对我……大修行人会反过来:他对我这样已经很有良心了,很了不起了,很了不起了!所以他内心里面就没有痛苦,他不感觉人家对不起他,他常常感觉我对不起别人,这个完全是心的作用,一念之间而已,这种超越的心态,如果你没有具足,那你活得(是)多痛苦的东西,很痛苦,你不知道怎么样来安排你的生命,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没有办法用功嘛!对不对?所以这个心也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一切,唯识嘛!
唯识简单讲就是除了这个心的作用,没有真正的境界叫做唯识,唯就是除,除掉一切境界,纳归到最后就是心灵的作用,识就是我们的心,离,简单讲就是离心没有境界,简单讲所有的境界都是幻化出来的意识,比如说当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会梦见山河大地,其实那个是意识里面动,动,动就有梦,这个梦境就一直出来,所以我们晚上做梦,我们不知道那晚上是在做梦,所以在这个梦境里面我们一直觉得那个是实在的东西,我们现在也是,我们现在就是在做梦,我们以为这个是实体,那是因为透过无量亿劫来我们的我执、我们的法执,我们的贪、我们的嗔、我们的痴,是因为这种业障障住了,所以我们看这个世间是真实性的东西,圣人看这个东西叫做体虚如幻,没有实在的本体,就像幻化,表面幻化一样的,体虚如幻。咦!你看!修行是一个念头而已,他一点点的idea而已,你会运用这么一个念头你就解脱,你就活得很快乐,但是研究唯识并不是说像你吃红茶一样那么简单,也不是说随随便便你吃这个什么粥那么容易的,这一方面你要不是下很大的功夫,还不是很容易了解,所以,我就是很害怕,这个实在很不容易讲,这个东西是很不容易讲的,讲简介就很不容易了,但是还是要讲,你不讲你还是不清楚。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师父讲一句众念一句)
大家一起念,念:
高雄文殊讲堂清规(大声念)
一、真观照,保持秒妙安详,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
二、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
三、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
四、常念经,虔诚报答四恩,信口念出四句,自成大藏全文。
五、敬师长,随力随时供养,百孝不如一顺,不可回头倔强。
六、学老成,第一不可夸能,猖狂硬气粗疏,神人一见生瞋。
七、教子弟,不可随他游戏,谆谆教诲成人,好作人中大器。
八、除懒惰,凡是向前去做,你若避懒偷安,人神那得卫护。
九、学定力,直把私心尽绝,誓死往生极乐,自然万缘俱息。
十、近善人,死心塌地亲敬近,学些好样在肚,自然脱俗离尘。
十一、离恶友,一恶般般出丑,王法不怕恶人,恶人披枷带杻。
十二、轻财物,不可千方百计,一口气若不来,一文拿它不去。
十三、甘淡泊,自古圣贤皆然,莫嫌粗茶淡饭,有道高僧如是。
十四、持戒行,戒是佛祖正令,受戒不守毗尼,徒老丧身失命。
十五、要听教,不宜开口乱道,无念无挂无相,佛祖开颜含笑。
十六、断烦恼,一了千百俱了,终朝烦烦恼恼,此身那得悟道。
十七、明因果,粒粒米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马还补。
十八、和大众,慎勿互相争斗,聚头说是说非,空把光阴来送。
十九、吃些亏,又要带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从何处来。
二十、常知足,莫管衣衫淡泊,休想他人财物,不顾自己福薄。
二十一、惜物资,一针一草勿弃,随心恣意损毁,福享与你计算。
二十二、趁少年,诸般要去向前,当此臂力强健,莫待老来悲残。
二十三、起得早,迟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寿命难保。
二十四、口谨默,不可多嘴饶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狱少你不得。
二十五、立主意,勿使顿明心地,妄为颠倒攀缘,阿鼻谁人可替。
二十六、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传,忍辱少罪多福。
二十七、远俗事,俗家人事如麻,杜绝尘缘烦扰,自然别有生涯。
二十八、断妄心,妄心好事难成,若依妄心行事,必有祸患临身。
二十九、达道理,切莫非人是己,谦和每让三分,相见人人欢喜。
三十、信佛法,三藏一口吞却,方知源远流长,可接佛祖一脉。
文殊讲堂四大根本戒规
一、不说是非;二、不听是非;三、不传是非;四、不打妄语。
菩萨学处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注:每逢初一、十五日于佛前恭诵一遍,如法修行,必成佛道。)
这一本《唯识》是李炳南老居士他编述的,那么这一本的资料是……虽然很简单、简化,但是它所包含的义理,对整个唯识那是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这个资料很重要,那么这个没有人用简单地来解释的话,唯识很不容易去了解的,很不容易了解的,所以这一本称为《唯识简介》,《唯识简介》,那么我们这一学期所开的课程,如果时间许可,为期一年的上课时间,讲《唯识》,讲《般若心经》,讲《八大人觉经》,然后最后讲《百法明门论》,时间许可。那么因为这些都是对我们修行非常有帮忙的,那么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如果你们不努力,那就辜负了师父一片慈悲心,开了这个重要的课程,尤其这个很重要,你们要好好地用功。
雪庐居士编述
慧律法师整理资料
唯识简介
唯识简介第一表
唯识简介
(甲)定义
诸位!现在请翻开《唯识简介》第一讲表(第一页)——《唯识简介》。
《唯识简介》(第一页)这个“甲”是“定义”,那个“甲子”是“性识之别”。
翻过来第2页,这个(第一个表)是“法性如是”,就是我们的本性,就世间人来讲它是怎么说。
第二表
第2页中间,有一个第二个讲表,就开始讲第八意识跟第七意识,前五识的分法。
好!翻开第4页。第4页这个是第三讲表,万法分作三分:体、相、用,识跟境起这个作用有四分。
五、识所能缘的量它有三——现量、比量还有非量。
识所缘的这个境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
第6页第四个讲表就是唯识的修观法——三性的观性,叫做五法三性,那么念过唯识的人都知道“五法三性”的重要性,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那么再来就是五重唯识观,换句话说要修唯识的人要一层、一层的深入,那就是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遣相证性。然后到最后转八识为四智。这个就是整个四个讲表。
第三表
(甲丑)万法概况及部分(释万法唯识)
第四表
(甲寅)唯识修观
(寅一)三性观法
那么为什么要先打在前面呢?让大家一览无遗。
好!现在请翻开第9页——“唯识学的起源”。
唯识学的起源
《南海寄归传》(唐义净法师)云:西土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一为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咸遵圣教(大正五四?二O五下)、并契佛心。】这个《南海寄归传》,整部的名称叫做《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大小的大,唐朝的唐,《南海寄归内法传》,内外的内,法,法律的法,《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是整部书的名,简称《南海寄归传》,那么这一本书,这本传是唐朝的义净三藏法师(撰写的),义净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义,净就是清净的净,义净三藏法师在西元671年,也就是咸亨二年,咸就是咸丰的咸,咸亨,元亨寺的亨,咸亨二年,也就是西元671年,(义净三藏法师)从广州到印度留学,学成归国,他在途中,在南海有一个叫做尸利佛逝国,在这个地方停留,就撰写本书,撰写《南海寄归传》,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录这个《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以及《杂经论》等十卷,那么写完以后就委托一个叫做大律禅师,大小的大,我这个律,慧律的律,那么就是托这个大律禅师送回国家来,送回这个中国来,所以这个《南海寄归传》就是因此流通到今天。那么本书《南海寄归传》就是研究印度、南海的诸国、跟佛教的一些教团的组织,还有研究一些结夏安居的戒律,做什么羯磨等等,那么这是《南海寄归传》的一些贵重的资料。
好!诸位!看第9页。《南海寄归传》那么大致上已经有一个idea:
西土大乘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法,不会超过两种,一个是《中观》,《中观》就是讲空;一个是瑜伽,那是讲有。那么《中观》,我们常常听到的八不“(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就是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么就是这一些八不,像我们讲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那么这个都是一种中观的思想,所以这个“中观”的思想,有四个字就是:单破不立。只有破一切相,却不立本性上的东西,我们唯识学里面还有讲一个圆成实性,《楞严经》里面还有讲一个如来藏心,我们禅宗里面讲清净的自性,这个“中观”什么都没有,色法来破除色法,心法来破除心法,心所法破除心所法,无为法破除无为法,单破不立,只有破除一切相,却不立自性上的东西,他认为自性也是名相,也必须要舍,到最后自然显出本性上的清净,意思就是说本性上的清净他都没有谈到,不用任何的语言,他是用破除的、破除的。当你烦恼除掉的时候,清净的本性自然显露,根本不必讲,简单讲“拨云就会见月”,拨云就会见月,那么自自然然的,“拨云”就是你只要破除这个虚妄的相,你自然了解自性清净心是什么,这个是中观的思想。“中观”的思想如同一个大火炉,碰到什么东西烧掉,什么东西都立不起来,碰到什么东西破除什么观念,到最后讲毕竟空,毕竟空,这是中观,是渊源于般若的思想,般若的思想。
再来瑜伽:“瑜伽则外无内有。”瑜伽是外无内有,《瑜伽师地论》总共有660个法,这个瑜伽翻译成中文叫做相应法,与心地上相应的东西。简单讲我们心有660个法,那么后来人觉得这个太繁了,就把它整理起来,就变成《百法明门论》,换句话说《百法明门论》的渊源就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因为讲的法很多,那么后来的人觉得这个很繁琐,这个不是凡夫的心力、时间、精力有办法研究的,那么因此就把六百多个法删减掉成百法,这个就叫做瑜伽,就是相应法;那么这个叫做外无内有,外就是境界是没有的,只有意识的作用,内有,只有意识的作用;众生都认为这个境界是实在的,那么在唯识学来讲的话,这个也是心所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则是中观,一为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为什么讲“中观”是“俗有”呢?世间人认为有来有去,有增有减,有一个实体,在中观来讲没有这样子,缘起自性本空,哪有什么来跟去?无常也是自性本空,你所谓的来去那是一种妄想、妄动的执著,本不来、本不去,自性本空,所以它就这个缘起空性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中观不研究也不容易开大智慧,研究了中观,那就辩论就所向无敌。“体虚如幻”,你就悟到这个人生、这个宇宙如虚的不实在,如幻化的继续……如幻化出来的一样。瑜伽则外无内有,外无就是没有外境,外面的境界是没有,内有就是里面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一些意识的作用变化。“事皆唯识咸遵圣教”,事就是万物,天地万物都是从我们意识变现出来的,咸遵圣教,并契佛心,统统遵守佛陀的教化,并且符合佛的心。
【本学派分别诸法性相,以其明万法唯识的宗旨,故名法相学,亦名唯识学,】本学派就是唯识学,是分别,它建立六根、六尘、六识、五法、三性等等这一些,是分别种种的法性、法相,来说明万法统统是唯识所变的宗旨,所以名叫做法相学,又叫做唯识学,【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之请,说《瑜伽师地论》。无著菩萨又造《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阿毘达磨》、《广集论》。】无著菩萨【其弟世亲菩萨】有的人是翻译成天亲菩萨,天亲菩萨就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就是天亲菩萨,同一个人,天是天地的天,那么无著是哥哥,世亲是弟弟,那么这个兄弟是不得了的,哥哥造了这么多论,弟弟看不过去,我也来【造】一本【《二十唯识论》等。是本学说的起源。】
【按照一般藏史记载,佛灭后四百余年,龙树菩萨(八宗共主)曾】经【根据般若】就是智慧,般若的【义】理【,阐扬真空学说,以缘起即空义,】以缘起当体即空的道理,来让这个众生【悟入诸法实相,广大悲愿,行六度、修十地,而达于佛果的目的。此法经其弟子阿梨耶提婆、徒孙马鸣】菩萨【、觉护】菩萨【、月护】菩萨【……等等大德大力弘扬,倡导后慢慢在中观学方面中产生偏差。】为什么产生偏差呢?因为【站在悟空最高见地,】他一切都空嘛!虽是修六度,其实没有六度可修;虽然修十地,却没有十地可修。慢慢地偏,而且曲解了这个般若的实义,那么因此【否定了行六度、】不必修嘛!一切缘起嘛!一切性空嘛!也不必修六度,就否认了事相,只重视理体。【修十地】也不必修了,就否定了六度、十地【的重要性,以为修行不过是人为的伪功。】这个都是如虚嘛!如幻嘛!修什么呢?就偏了。【佛灭后八百五十年至九百五十年间,弥勒菩萨出,】出世了,弥勒菩萨出世了,【有鉴于中观学者的理论与实践,未免矛盾不足之嫌,】弥勒菩萨出世以后,就发现学中观的人,这个理论跟实践互相矛盾,理论是很好,可是就不实践,【既缺组织又乏系统之说明,动辄】就是往往,往往容【易使人走入歧途,】误入歧途,【因此根据因缘所生之原理,特以唯识之论组织万有成立之顺序,以说明成佛必须播种------菩提种子,而助其成长则必须修习六度、十地行的理由,著书立说,大弘唯识学说,】弥勒菩萨弘扬以后,【经无著、世亲二大士之宏扬,始建立起此一学说的基础。】所以有一个好的师父,还是必须有好的徒弟来接棒,弥勒菩萨如果没有无著跟世亲也接不下去的。好!第10页,
【综观唯识学的起源,固然经由弥勒、无著、世亲等诸大菩萨阐扬,始成一大宗派。不过探求它的思想根源,可是远溯自原始佛教】原始佛教,那么就是佛当时在世,以及佛灭度以后一、二百年,原始佛教的思想,那么是小乘的思想,就是原始佛教的思想,最显著的那当然就是《四阿含》,【的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就是三法印,【等,以及部派佛教——】佛灭度以后一、二百年到六百年中间,那么这个开始分裂。为什么开始分裂?因为见地不一样,这个叫做部派佛教,原始佛教那当然是由从佛陀的角度,从佛陀的生活、教法来讲,那么部派佛教,佛灭度以后意见不一样了,开始分裂,慢慢就产生了小乘的思想,最后就产生了这个大乘的思想,最后就产生了密宗的思想,所以说原始佛教思想、部派佛教就是小乘的思想,那么再来就是大乘的思想,再来就是密宗的思想,那么这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特别是犊子部的“非即蕴我,非离蕴我”的思想。化地部的“九无为说”、“穷生死蕴”、“种子相续说”;经量部的“种子薰习说”、“细意识说”,都可看做其思想的具体关系,】也就是它的代表,
那么这个稍微解释一下:部派佛教特别……部派佛教又分成好几部,当时候分成十几部,有分成十一部的,那么犊子部的“非即蕴我”,这普通看这个字不好懂,“非即蕴我”意思就是说:不能说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我们平常这个色、受、想、行、识就认为是自己。那么“非离蕴我”意思是也不能说离开五蕴外面还有一个我。再讲一遍:“非即蕴我”,蕴就是五蕴,也不能说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那么色、受、想、行、识就是我的话,那就变成五个我了,因为“非即蕴我”,五蕴不是我。“非离蕴我”,离开五蕴你也找不到一个“我”,这叫做不即不离嘛!这种思想是犊子部的思想。
化地部是把无为法开展成九种无为法:九无为说,穷生死蕴,就是深入地研究第八意识,种子相续,一直不断地叫种子相续,生死不断嘛!就是种子相续嘛!
经量部的种子薰习说,种子可以薰习,种子起现行,现行又薰出了种子,所以这个叫做种子薰习说。
再来,细意识说,“细意识”就是微细意识。什么叫做微细意识呢?比如说当我坐的时候,唉!不知不觉妄想就跑出来了,当我晚上睡觉以后,不知不觉头发就长了,指甲就长了,我们因为有意识的存在,所以这个物理跟化学的变化,这个DNA跟RNA的造作就不会停止,遗传的因子就不可能会停止,那么这个就是你没有办法觉知得到的,万法唯心啊!比如说外面的臭水的水沟,我们晚上也不在看那个水沟,隔了一个月、二个月,这个水沟就变臭了,既然是唯心所造,为什么我不去注意它,它也会发臭呢?因为我们第八意识实在太微细了,第七意识实在太微细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照顾无量无边的宇宙。好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无量无边外面的星河,无量无边的银河系,超星群系呢?那个就是我们第八意识的依报,但是是一种疏的因缘。我们今天的福报就只能住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地球,他方世界虽然是我第八意识所幻化出来的,可是对我并没有任何的作用。简单讲第八意识这个依报跟正报有亲疏之别,亲疏之别。什么叫亲疏之别呢?比如说你就跟台湾特有缘,美国就跟你没有缘,我们就跟地球有缘,就跟别的星球没有缘。虽然别的星球也是你第八意识幻化出来的,可是对你并没有任何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无明太多了,我们的无明太多了,无明没有断,我们见不到一真法界,那么所有的法界就化作无明暗淡无光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太阳?因为我们还留有一点聪明,所以这个太阳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没有办法发挥出来而产生的一种热,变现出来的一种热,人有小聪明,我们须要光线,其实太阳也是我们自性幻化出来的东西。
讲起来很玄,可是并不玄,要不然你告诉我那个田地里面的菜为什么会生?我现在随便问你一个问题:田地里面的菜为什么会自然会生?有土啊!有水啊!那么把水跟土,把它全部分析开来,那又为什么那个会继续成长?那个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在支持着那个地方,我们意识有生灭,那个叫做共业所感,我们人的频率一直影响那个地方,影响那个地方,因缘具足了就会成长出来。如果人的心愈来愈坏,我们的收成,农药就会用得愈来愈重,人的心愈来愈善,你不必用农药,你自然会有收成,你相不相信这个道理,内在那种强有力的力量会影响到外界的。你不晓得,两个人在谈恋爱,这个女朋友远在他方,可是她知道男朋友在关心她的时候,她那个生命就会活得很快乐,她的频率内在里面有感受到他那种关心的力量,她有幸福的感觉:我太知足了,我今生今世没有什么缺陷。所以你看那个谈恋爱的人那个皮肤就会很漂亮,你不相信吗?那种心力是不可思议的力量的,所以,诸位去谈恋爱吧!但是遭受到挫折就相反了,你知道吗?你不受他的宠爱,不受他的关照,就会很痛苦地挣扎,一个人内心里面得不到频率那种关照的幸福感,失落了,所以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就是永恒的快乐,那就是彻悟本性的人:他也不须要人家关心,他就活得很愉快。你回去,你要离开,那就你去死吧!你跟我扯不上关系,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一个人心地不受影响的,那就不得了,这就真的功夫,那么你就是世界上最解脱的人。
你说研究这个唯识不重要吗?很重要的。所以有的人常常想要换环境,你为什么不换心呢?这个环境不好,你换换环境,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心换一换呢?所以我告诉诸位!唯识两个钟头那会让你悟到很多的道理的,没有在唯识上下过功夫的,那么我说他一生一世的佛法只剩下一半的功力而已,一半的功力而已。研究过唯识以后,噢!那个智慧跟辩才那就不一样了,那个所向无敌,没有人有办法跟你辩论的,你就是心理学家来,他也没有办法,心理学家只有研究到潜意识而已,你说潜意识的东西是什么?潜意识就是我们微细的第六意识,什么叫第七意识,什么叫第八意识?他根本搞不清楚,他根本搞不清楚。所以潜意识在研究你的梦,梦,那么就是世间人所谓的我已经是博士了,心理学家研究的博士,这个在我们唯识学看来,那简单是小儿科,还不是内科、也不是外科,还只是个小儿科而已。底下这个就是微细意识说,都可以看做他的思想的具体代表。【由此可知大乘佛学思想渊源于小乘佛学思想,这是不可否认的史事实。】再来,
唯识的师资传承及在中国的发展
【唯识学在中国有二种师资传承的不同,兹将西藏与汉地所传承的列表如下:】
唯识学的传承表 |
|||||||||
地域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
藏传承: |
弥勒 |
无著 |
世亲 |
安慧 |
大苦沙利 |
小苦沙利 |
金岛尊者法称 |
庙田阿地沙 |
|
地域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
汉传承: |
弥勒 |
无著 |
世亲 |
陈那 |
护法 |
戒贤 |
玄奘 |
窥基 |
圆测、慧绍、智周 |
【⑴藏传唯识学的传承:初祖弥勒——二祖无着——三祖世亲】这个都是一样。汉就是中国(汉地,主要指汉族人居住的地区,或汉文化体系所在的地区。),藏:西藏。初祖、二祖、三祖都是一样,【四祖】藏传的是【安慧——五祖大苦沙利——六祖小苦沙利——七祖金岛尊者法称——八祖庙田阿地沙。】这个都是因为一种翻译的音而已,所以我们听起来会有一点怪怪的。
那么我们来听:
【⑵汉传唯识学的传承:】那听起来就很顺了:【初祖弥勒菩萨——二祖无著——三祖世亲——四祖陈那——五祖护法——六祖戒贤——】再来就是【七祖玄奘——】大师【八祖窥基——】大师——玄奘的徒弟,窥基大师的徒弟,【圆测、慧绍、智周。】传承下来了,那么在这里有……,诸位看第四祖的安慧,第四祖的陈那,在安慧的旁边就写一个:无相唯识。在陈那的旁边写一个:有相唯识。唯识分这个无相跟有相,虽然是唯识,藏传的那是无相唯识;无相唯识,就否认一切是无相唯识,无相唯识大部分是比较接近这个空宗的,比较接近讲空的,那么有相唯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
【附:近代唯识学者——】我们也应该认识一下唯识的泰斗,【——清末民初欧阳竟无、韩清净、太虚大师等。】其中以欧阳竟无的境界最高,【唯识传入中国以后,就形成三派系:】传入中国就形成三大派系:
【⑴北魏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传入地论宗,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五O八)508年,由中印度勒那摩提与北印度菩提流支等,在洛阳译出世亲菩萨《十地经论》而建立的。】那是翻译《十地经论》,在洛阳译出世亲菩萨的《十地经论》,把这本书翻译过来,就是印度文翻译成中文。【后来因为译者意见不同,逐分成继承勒那摩提说的慧光派,和高唱菩提流支道宠派。】又分裂下来了,又分下来。这是北魏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传入的地论宗。(《十地经论》所说:“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故主张净心缘起说。)
【⑵陈真谛】三藏法师。陈是朝代。你不要陈真谛,笑死人了。外行的人念:陈真谛。陈是朝代,真谛是三藏法师,【所传的摄论宗,】就是《摄大乘论》,《摄论》就是《摄大乘论》。【陈文帝天嘉四年】西元【(五六三)真谛译出无著的《摄大乘论》与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成为唯识学第二度传到中国,由此而导致摄论宗的盛行。它是主张唯识无境说,然后说到万有从如来藏缘起,便与法相宗大异其趣。】我在这边要解释一下:法相宗是讲赖耶缘起,那么这个是讲如来藏缘起,什么是如来藏缘起呢?就是有一个从这个……生灭法是从不生不灭法的这个本性而起来的,那么这跟法相宗就完全不一样。法相宗就是阿赖耶识是染净和合,它那边是说从本性。我再讲一遍:诸位!你看我的手,看我的手,我这个(右手)圆圈圈画的叫做第八意识,如来藏缘起就是这第八意识的后面还有一个什么?清净的真如,知道吗?清净的真如,这个圆圈圈是第八意识,就是我们所讲的仓库,那么这个就是清净的真如,那么这个如来藏缘起就是我们有一个真如,没了又变成第八意识,那么(这个在法相宗,不,)就阿赖耶本身有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看法不太相同,所以这个如来藏缘起,还有一个叫做阿赖耶缘起,不太一样。
【⑶唐玄奘所传的法相宗,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玄奘大师自印度回到长安,大量译出他所宗的】他所宗的,他所自己研究的,【唯识学的论典,成立法相宗。】所以玄奘大师是中国唯识宗的第一代祖师,那么一直到戒贤,这个都是印度人,弥勒、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等等,这个都不是中国人,从玄奘开始,这个就是中国第一代祖师,窥基大师是第二代的祖师。【这是唯识学第三度传到中国,主张万有现象从有情各自染分】你看!各自染分,【赖耶】就是阿赖耶的污染程度不一样,所以转识也不一样。再讲一遍:从有情各自染分赖耶,【而开发的。】染分就是你这个造恶造得太重,你的阿赖耶识这个坏的种子太重了,那么你这个就要下地狱了,你这个业比较轻就生天、做人等等,【故云:“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再来,
唯识学的所依经论
那么就是六经十一论,【唯识学说】唯识的学说它【所依经论有六经十一论。】经,这个是佛说的,论是后来祖师大德所造的。
【六经计有:】
⑴《华严经》,⑵《解深密经》,⑶《如来出现功德华严经》,⑷《阿毘达摩经》,⑸《楞伽经》,⑹《厚严经》。这是唯识学的渊源的根据的经典。
十一论计有:
⑴《瑜伽师地论》,⑵《显扬圣教论》,⑶《大乘庄严论》,⑷《集量论》,⑸《摄大乘论》,⑹《十地经论》,⑺《分别瑜伽论》,⑻《观所缘缘论》,⑼《二十唯识论》,⑽《辨中边论》,⑾《集论》,简单讲就是唯识的学说就是根据六经十一论,然后集合起来再继续讨论,发展出来一个非常严密组织的系统,然后很有系统地来去修行,那么就是唯识学的所依的经论。
好!诸位!我们看《华严经》,六经:
【⑴《华严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华严。唐实叉难陀】一个马再一个犬,就是阿弥陀佛的陀,这个音是一样的,叫做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华严。】我们有一本《地藏经》,也是唐朝的实叉难陀翻译的,所以这个实叉难陀的翻译的《地藏经》才是正确的,其他翻译的《地藏经》,尽量不要看、不要诵,因为里面有增减,知道吗?《地藏经》,有什么法灯,什么实叉难陀,是不是?那么有两种翻译的,那么这个实叉难陀翻译的就是比较正,那么看《地藏经》、诵《地藏经》,尽量用这一本的,【译的八十华严。】再来,【唐般若】法师,般若三藏【译的四十华严。】所以《华严经》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六十卷的《华严经》、八十卷的《华严经》、四十卷的《华严经》。为什么有六十、八十或四十的不同呢?因为这个版本来到中国的有多有少,所以《八十华严》的内容比较丰富,普通大部分都是用《八十华严》的,也有用《六十华严》的。
第【⑵】叫做【《解深密经》:】什么叫做《解深密经》?简单讲就是阿赖耶识很深、很奥秘,不为凡夫所知,所以这一部经专门来解说阿赖耶识的太深秘微细的东西,所以这个叫做《解深密经》,【唐玄奘译,共有五卷(《解说阿赖耶识之深密》)。】
第【⑶《如来出现功德华严经》:未译来中国。】
第【⑷《阿毘达摩经》:未译来中国。】
第【⑸《楞伽经》:刘宋求那跋难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他们这个名字都是译音的,所以念起来是很艰涩,没有像慧律这个念起来很顺,那么这个翻译的,没有办法,【叫做四卷楞伽。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有十卷,】那么这个《楞伽经》根据针对……大慧菩萨【称十卷楞伽。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有七卷,名七卷楞伽。】
第【⑹《厚严经》,亦名《密严经》,亦名《大乘密严经》,前后有两种译本:唐之地婆诃罗译,及唐代不空译,同为三卷。论如来不生灭义及演如来藏阿赖耶识等法相大乘教义。】意思就是唯识学就是根据这一些所开展出来的道理。
【十一论计有:】
【⑴《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玄奘大师译成百卷。主要论三乘人所依所行的境界,】所依所行的境界,【有十七地。】平常讲十地,它这里讲十七地。
【⑵《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无著造,玄奘译,取瑜伽论之枢要者。】枢要(即中心、核心、关键、纲领的意思。)就是简单的,《显扬圣教论》,简单讲《瑜伽师地论》太繁了,那么我们就把它讲少一点。
【⑶《大乘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有二部,无著造,波罗颇迦罗密多罗译】噢!这很长,波罗颇迦罗密多罗译【之《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再来,
【⑷《集量论》未译(辩乃因明学,宗、因、喻,科学化)。】
【⑸《摄大乘论》无著造,有三种译本不同(,建立阿赖耶识思想)】《摄大乘论》有三种翻译,【:后魏佛陀扇多译,三卷,名《摄大乘论》(认为第六意识没有办法解决受喜阿赖耶识)。陈真谛译,三卷,亦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三卷,名《摄大乘论本》。】要加一个“本”字。
【⑹《十地经论》:十二卷,世亲著,】那是无著的弟弟,【后魏菩提流支等译。(华严十地品才成立)】
【⑺《分别瑜伽论》:未译中土。】
【⑻《观所缘缘论》:一卷,陈那著,唐玄奘译,用因明】因明就是【三支(宗·因·喻)法】宗、因、喻。宗就是立一个宗;因就是讲出一个原因出来,到最后合起来用比喻来讲,宗、因、喻三支法,【来说明心外之所缘非有,心内之所缘缘非无者。】
【⑼《二十唯识论》一卷,世亲造,】世亲菩萨造的,【唐玄奘译,总有二十一颂。后魏菩提流支译。《唯识论》或《楞伽经唯识论》,陈真谛译,题曰:《大乘唯识论》】
【⑽《辨中边论》又名《离僻》、】离僻就是偏,离开这个偏,我们不是偏空就是偏有嘛!离僻那么就是偏,离开这个偏,那当然就是中间,【《彰中论》,】显出这个中道的思想,【弥勒造,玄奘译,一卷,对有为法之说明。】
【⑾《集论》具名《阿毘达磨集论》,无著造,玄奘译,有七卷。】14页,
唯识典籍研究之重要性
【在佛教教义的了解上,以知识系统来说,唯识典籍的研究,可以说是更重要、更基本的入门之课。因为许多术语】术语就是specialnoun,就是专有名词。因为许多术语,那是专有名词,譬如说“有覆有记”、“有覆无记”,那么这些术语没有人讲解也比较困难,【和修学程序,乃至断证方法等,唯识典籍较任何论典,都来得详尽条理分明,】这个那当然是当之无愧,这句话是绝对真实的,从我们所看过的教义、教理,这些这么多的经典,那还是唯识是最详细的,这是一点都没有错,【如不对此一门典籍作较深入地研究,通达其奥义则对整个佛法的认识上,都要大打折扣的。我们来举例《摄大乘论》的组织系统,证明唯识典籍研究之重要性。】那么我们就编在15页,那么15页这个地方,看下表,只供参考而已。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唯识典籍,并不是说要讲这个《摄大乘论》,所以我们就把15页这个表格——《摄大乘论》的这个……把它的段落、序分、本论、结论等等把它列出来,所以提供参考,有兴趣的人自己可以去阅读《摄大乘论》。
【古德说:“乃宗乘之究竟,教海之渊源之,不明百法规矩,难穷妙谛。”】是什么意思呢?“乃宗乘之究竟”,宗乘就是要研究这个教义、教理的,那么唯识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究竟是微细的地方,唯识都谈得很清楚,乃宗乘之究竟,如果你想要研究这个大乘的经典,那么谈得最详尽的那就是唯识。“教诲之渊源”,那么是他这个经典的根据,这种教导我们的这个义理,那是有相当来路的,如果你不明白百法规矩,百法就是心王、心所、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还有一种叫做无为法,加起来有这个百法,
(本讲座第一集到此结束,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3704.html 全部由莲友sjmnfdz 提供,在此末学表示感恩感谢!阿弥陀佛!兰草2011年9月6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