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7)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再来看三十六页,【(K)】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7)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K】,K画一个三角形上面叫【种】,底下一个【现】行一个【种】子,画一个三角形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不可能超过这两种情形,哪两种情形?就是【因果同时】跟【因果异时】,什么叫做因果同时?譬如说我八识田中有一个种子,我前世已经有修行,也亲近过三宝,我现在很喜欢来听闻佛法起现行了,因跟果起现行,现在就在作用,种子,八识田中有这个熏习的种子,然后今生今世又碰到外缘就起现行,现行当下又熏种子,所以这个都是讲因果同时。什么叫做因果同时?就是因跟果同时作用,因的本身就是果,果的本身也是因,叫做因跟果是同时的。那么,种子跟种子来讲就是因果异时,什么叫做因果异时?就是就念头来讲没有起现行的情况来讲,譬如说我内心里面没有这个境界现前,但是我把眼睛闭起来我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这个种子熏习我自己的种子,自己观想佛像自己在家里面用功,也没有到三宝地来,就是用自己的意识熏习自己的意识,这个叫做种子熏种子。用自己的意识熏习自己的意识,譬如说自己发愿随时走路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加强内在里面那种理念,等到有一天有机会拜佛、念佛听经他就更欢喜心,包括临命终境界现前。所以我们平常就是要强化我们种子生种子的力量,所以也不必要等到现行,你八识田中有这个念佛的种子有宿世的善根,现在你就随时随地都在念佛,就是种子熏习种子。自己用意识去观想自己调整内在,所以因果异时意思就是说种子因为没有起现行,所以现行没有办法熏种子,也只有前一念强化第二念,第二念强化第三念,那个叫因果异时。因果异时,第一念强化第二念,我念佛我要往生,我自己坐在这里观想,也没有起现行我自己观想,自己观照,使我的理念里面一直充满着自我意识上的熏习,我并没有去道场拜佛,没有去打佛七,没有去参加拜忏,就是用这个理念来强化内在这个叫做种子强化自己的种子,叫做因果异时。所以因果异时简单讲就是因为时间上的不同,所以来立一个因果,简单讲因就是第一念,果就是第二念,果,第二念的话又作为第三念的因,第二念的这个果字,但是第二念又作为第三念的因,第四念的果又作为第五念的因,知道吧,所以种子又熏习种子。因果异时,因此因果异时并没有现行存在,现行存在就是因果同时,这个在唯识学里面有用这个灯,燃烧这个灯,以前的油灯,灯,点蜡烛跟这个炷,灯跟炷,蜡烛里面那个灯炷,灯芯,说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就是像正在烧的灯芯点燃了,火一点灯就像什么?种子,对不对?种子一点的话就起现行就燃烧了,可是燃烧还继续怎么样?继续烧下去,现行又变成怎么样?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就像灯的芯点燃一样的,这个火需要靠灯芯,灯芯也仗着火一直继续燃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唯识学里面有用灯跟炷就是火焰的那个焰芯,那一条芯来做比喻,灯芯就像种子,燃烧就像现行,一直继续燃烧这个种子就去起现行,种子一直起现行,现行就一直熏种子,这同时用这样来比喻的话是很恰当,因果异时就没有任何的比喻,也只能讲自我理念的强化,叫做因果异时,其实这是指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的问题。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7)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诸位!看【(L)】,L这个打字打错了,这个没有校对好,这个不是“一内依即种子”,“二外缘如眼识”,不是这样子的。这个要从一二三四五中间画一条线隔开来,底下的字跟上面没有关系,内依即种子,外缘如眼识,“三——需眼根、色境。四——等缘”,要这样念才对,他把它编排成一二三四五变成没有了,把笔拿起来,这个一二三四五就是眼、耳、鼻、舌、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所以这个L没有校对好,【内依】就是种子,【外缘】就是眼识。㈠什么叫【内依】就是【种子】呢?我们里面依靠两个,依靠什么?五根身还有八识田中的种子,可是五根身也是八识田中种子所感应出来的业识,起现行的叫做识,未起现行的叫做识种。这个你务必要搞清楚。万法唯识就是已经起现行了,叫做识,没有起现行的叫做识种,意识的种子。㈡如果说讲内依,里面依靠着种子,有这个种子那就五根身,也是种子幻化出来的,还有没有开化出来的善、恶、无记的种子,仗着【外缘】就是【眼识】。㈢外面的境界就必【需】要【眼根、色境】,眼识九缘生,九种因缘才能构成眼睛,眼识的产生,所以我们看L的圆圈圈里面一点一点的,就是有十八界的种子,这一点点的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好,内依一些……内依就包括两个五根身还有八识的种子,外缘就是器界,所以八识田中根身、器界、种子,都是我们八识里面幻化出来的,我们八识都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就是山河大地,可是我们又留了一些小小的相分做为自己的根身,就是我们的色身,因此我们称内四大还有外四大,这个叫做四大,因此我们这个身体是融合了物质跟精神的综合体,完全没有办法净化成精神上的作用,譬如说四空天,四空天——(空无边外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个完全没有色身,山河大地这个树木完全几乎可以讲没有意识状态,而这个人也不是四空天也不是山河大地,变成我们无量清净的本性受无明的染污,变成物质跟精神的综合体,所谓物质跟精神的综合体,你说我们是唯物,可是我们还有精神,你说是唯心我们还有物质,简单讲我们这个色身跟精神是和合的不可分开的。所以我们今天肚子痛、胃痛或者是手砍一只断掉,四大受到不调和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内在的平衡,会产生痛苦、挣扎,因为我们没有办法降伏这个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就是把我们无量的智慧化成聪明,把聪明转换成粗糙的四大而没有办法转换完全,变成精神跟物质和合的体,如果我们生生世世造愚痴的业,我们就会变成山河大地、顽石,所以外道修无想,在无想天以后落下来就变成大石头,在《楞严经》里面就有讲,如果我们内在里面一直升华像外道的厌恶这个身体,他就一直升华,升华就变成四空天里面的意识状态完全除掉这个色身,所以说我们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7)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这个就像两个综合体一样的,诸位,看我这里,这一个……你们学过几何,甲的圆圈圈勾上乙的圆圈圈,中间一点点的交会点。好,甲的圆圈圈画上乙的圆圈圈,这个甲就是精神,乙就是物质,一个意识状态不灵敏的就会完全落入非精神状态的,就是一种物质状态,这个宇宙就会呈现出死寂,譬如说我们到火星去或者是要到他方世界去没有动物,它那里的业报统统是怎么样?冥顽不灵的岩石,冥顽不灵的岩石统统没有什么知觉,所以偏向于器世间、偏向于物质状态。(本讲座第八集到此结束,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2437.html)如果说我们修外道的,不是修佛道的无漏慧,我们就会偏向于意识的净化,但是因为他没有无漏的智慧,所以产生了这个意识状态是暂时降伏第六意识的分别,暂时降伏这个执著,他就会偏向于精神上的领域,也就是说像外道所修的个无想天、四空天,他就没有色身了。人刚好是两个甲跟乙的圆圈圈的交会点就是物质跟精神,譬如说昆虫、马、人、畜生,就会交会在物质跟精神的交会点上,重复地有肉(色身)还有精神作用,所以因此……,我们一个人不善用用脑筋,这个人不亲近三宝,慢慢地就会落入愚痴,就会走向这些山河大地去变作这个树木,因为我们的心是没有形相的,所以树木的状态就无量无边的状态不一样,我们的心是没有形状的,所以化成什么形状的山河大地统统有办法,非意识状态就变成物质,所以极端的就是物质,要有极端的就是精神,人刚好是综合体。

佛就不一样了,佛融合了见分跟相分,回复到自体分那就不得了了,你说他绝对的怎么样?绝对的精神作用,那就是本性法身无量的大智慧,法身就无相,对不对?任何的都不能拘束他,他已经没有见分跟相分的对立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内跟外了,成佛他从本性里面幻化出来的就是福报就是智慧,就是实报庄严土,他那里所享受的就是无量无边的美味、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神通力,他把所有的相分不是透过业力转化出来,而透过愿力,愿力,通过本性的无量本性的功德,所以我们是透过无量的执著、分别、不净的贪嗔痴转化出来的是粗糙、束缚的世间,佛菩萨一直净化自己的心灵,心灵净化到时候幻化出来的相分就会清净,所以简单讲物质是随精神而转,要这个世间没有灾难除非大家都行善事就转了,这叫做共业才有办法转,才有办法转。因此我们了解物质跟精神就世间来讲是两极化的东西,可是就人类来讲,它是物质跟精神的综合体,就佛菩萨来讲精神跟物质都是虚妄的业力所幻化出来的,因此我们有内依,也是依靠着外缘,因此说根身、器界、种子是八识——就是第八意识的一切,根身跟种子是属于内,这个种子需要依靠要根身来起现行,如果你没有眼睛,你八识田中的眼睛所看的,你看不到,你种子有很多生生世世看到,可是你今生今世眼球坏了,眼球坏了或者是耳根坏声音听不到了,八识田中所有的这个都起不了作用,看不到,没有用,所以这个器界就是我们业报,就是我们所讲的依报,依报,根身跟种子就是我们所谓的正报,就是你这个人的思想,你要是有福报,出生,就出生在正知正见的父母亲,他一下子就带领你学佛,你要是福报不够的,就会投胎在邪知邪见的家庭,你一出生就熏习了这种恶知见的父母亲,就叫你伤害三宝、叫你攻击出家人,你生生世世就没有办法解脱,所以同学们!我们宁可……在戒律学里面讲我们宁可自己拿刀割自己的嘴巴、舌头,都不愿意去动一个不好跟不干净的言词去伤害任何一个法师、三宝,这样会断掉我们自己的慧命,生生世世也跟三宝没有缘分,因此这个很厉害,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今天在三宝里面都要结善缘,我来世自然……就算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有缘。我今天我伤害三宝,很奇怪,你邪道求佛法他就是会障碍,就是会障碍,所以由我今生今世我可以证明这一件事情的存在性。

我寒假、暑假忏公叫我去莲因寺去煮饭,我在莲因寺是负责厨房的,我想去跟忏公帮忙是很好,可是我下学期注册费怎么办呢?想办法……我就去找头路,找工作,在外面找工作不是环境不好,要不然就钱太少了,我要是去外面找工作,它就会有障碍,怎么找它就是有问题,只要说……要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边,要参加明伦佛学讲座,它就是怎么样就是没有障碍,而且去都是当干部,在寒假、暑假就是在忏公那个地方跑,斋戒,要不然在煮老,就是我的上人在打佛七,要不然就是参加明伦佛学讲座,明伦佛学讲座高级班、初级班,我总共参加十一次,佛七打了十三次,斋戒学会在那边做解门学员长,解门的学员长就是跟同学上课的,我们莲因寺如果说一下子请不到老师就我上去,去跟他们上课,就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这个外缘就是一直一直没有办法抗拒,所以我今天顺理成章地出家、剃度,我前世就是给人家的无量善的因缘学佛,这个很明显的,我在学佛道没有碰到恶知见的,我这个宿世可能也有一点善根的,像我小学的时候我不是信佛教的,我们是信新基督教会,真耶稣基督教会那边去,大家就这样子会发抖祈祷,我也抖不起来,我看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他走来旁边说:弟弟,你这个是假的。就说:我看人家抖,不抖不好意思,所以就……(师父学人家祈祷身子发抖的样子)就是没有那种基督教的种子,以前就看到人家的那个讲的,台北近郊有一个四角亭,我也去看舍利子,看舍利子是什么?从小小学我们老师就带我们去远足四角亭,什么是舍利子?从小就知道有舍利子这种观念,是一个高僧大德火化以后所遗留下来的坚固不坏的舍利子,就对佛教产生很崇拜的,然后从小到大就很看得起出家人,从小那么小一点点我妈妈带我到庙里去拜,没有人教我就会拜,没有人教,我去受比丘戒的时候,比丘戒受完了,打开那个比丘戒马上就会背,从头到尾好像在哪里看过一样的,你说这个奇不奇怪,诵戒的时候二十几分钟把比丘戒全部就念完了,平常人要念三十五分钟或者四十分钟的,我二十分钟就念完了,那速度快得吓死人,就像看过一样的,所以我们内在里面有宿世的这种根,那就是在三宝门中一直结善缘,所以我说同参道友要是有什么争执不要结恶缘就是这样子,你来世就自然有学佛的因缘,不要伤害人家,大不了那个人讲不来就远离,keep distance保持一个距离以策安全,不要讲很多,不能讲话道理也讲不通,对不对?所以心正貌相就会很正,要心邪,我们不敢讲,你要心正,内心正外表就正,外表就正,所以说内依、外缘,离不开根身、器界跟种子,外缘就是器界。【等缘(即等无间缘)增上缘】

 

再来看【(M)】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7)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M就是讲【能熏】习跟【非能熏】习,在还没有讲以前你先听我这里的,听我这里的。

什么叫做能熏习?什么叫做不能熏习?都有定义的存在,我现在把这一段解释一下。我这里的资料,《唯识读本》的资料七十五页,那么,你们有机会你自己去买,其实也不一定看得懂。《唯识读本》杨白衣写的,杨白衣已经往生了,他已经往生,是一个在家居士,他这个日本(日语)的翻译,翻译得不错,不过这一本不容易看得懂,还是要听演讲。

七转识也跟六根、六尘、六识一样的,十八界一样的,还是第八意识中的种子起现行所发现出来的,意思就是七转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也是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的,所以是种子所生的果法,因此我们现在讲识不要误会就是里面的,不是,也是变成果报,七转识也是一种果报,潜伏在里面的完全不起现行的那个叫做因,七转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已经作用了这个就变成果了,所以种子所生的果法,就是我们所讲的七转识,由这个观点来看种子是因,现在七转识就变成果了,潜伏在我们第八意识里面的种子是因,七转识为什么讲转呢?转就是动的意思,转就是动的意思,七种会分别跟执著的意思。没有一时没有一刻不在转动,包括你晚上睡觉做梦、指甲增长,包括你的细胞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转动叫做七转识,白天的造作尤其厉害,所以种子是因,七转识是果,不过七转识跟他法不同,七转识是先有见闻觉知的认识作用,就是须要仗着六根,意思就是七转识要靠着六根才起作用,然后继续的熏习种种的法以及自己意识的种子,落入第八意识,简单讲就是熏习。简单讲就是说七转识透过见闻觉知认识作用,然后造作把自己熏习的法落入第八意识,这就会成为熏习的种子,所以七转识就变成是因,种子就变成是果了。

好了,我们就运用刚刚一开始师父所讲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叫做什么?就是七转识,知道吗?七转识当作因,落入第八意识的种子就变成果,变成果,刚刚一开始来在上课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七转识并不是全部有能熏习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能熏习的功能是必须具足四种意义的,意思就是说熏习必须有四种条件,四种条件才能讲熏习,没有具足这四种条件的不能讲熏习,第一个要有生灭的作用,没有生灭的作用,你哪里有熏习呢?就像这个点的香,你点这个香,你跑到外面去熏习虚空,虚空能让你熏习吗?点这个香你一直熏习然后明天不点你闻到虚空的香吗?所以譬如说你拿一块布,拿一块布,拿一块布在点香的底下一直熏,怎么样?它就会闻到香味。为什么?有生灭嘛,有生灭。第二有胜用,殊胜的胜,胜利的胜,有胜用就是有殊胜的作用,我们没有殊胜的作用,譬如说色法没有殊胜的作用,没有能缘的主观意识,这个有作用吗?没有作用,色法有生灭,可是它没有殊胜的作用。第三有增减,生灭是指时间的变化,就是有生生灭灭,意思就是说不是固定的,而增减是说这些条件有强弱会影响增加或者是减少,才能构成熏习的作用。第一就是生灭,第二就是胜用,第三就是增减。第四与所熏和合性,跟所熏习的能够相合,合得起来,譬如说你那个水拿去点香,譬如说我们洗澡水,还是说清水拿去去熏这个,你说那个水会香吗?和合不起来,合不起来,所以你说我们衣服拿去熏,这可以,与所熏的要能够和合性。

我们再解释一遍:第一个有生灭是指能熏的条件,不为生灭变化的有为法不可,意思就是说无为法是不生灭的,所以不能使种子长生,简单讲无为法不能熏习,所以熏习的条件一定要是有生灭的才能讲熏习,换句话说我们八识田中有生生灭灭的宿世的种子才干,你熏习才有用,像本性来讲那没有作用,本性本来具足不是你用生灭法可以熏习的。第二有胜用,能熏习的条件除了具足了上述的生灭的条件以外,还要能缘跟强盛,能够攀缘而且强盛,这个盛不是胜利的胜,茂盛的盛,能够攀缘而且要强盛两种势,势,势就是大势至菩萨的的势,能缘的势力,强盛的势力,这个作用殊胜才可以。第一个能缘的势用是什么呢?势是大势至菩萨的的势,能够的能,攀缘的缘,能缘的势用为什么讲能缘呢?因为指主观的心王跟心所的作用这个不同于色法,色法虽然有强盛的作用,但是没有能缘的作用,色法只摆那个地方让你看的,它没有主观的心王跟心所。还有强盛的势用,第一个已经讲了叫能缘的势用,第二个要讲强盛的势用。什么叫强盛呢?就是三性——就是善、恶、无记中里面,三性里面具足善性或者是恶性,当然这是不同于无记性,因为异熟的无记心,虽然也有能缘的作用,但是没有强盛的作用。什么叫做异熟的无记心?譬如说讲话夸张的人,他讲起话来就摇头或者是摆手,为了让人家相信他比这个手势,因为他习惯了,这个也不是所谓善,也不是所谓恶,前世就有这种习惯,今生今世带来,然后他讲话也是摆手势摇头,这个叫做异熟的无记心,就是经过一段的日子成为果报,他的果报还受着习惯性的支配,但是你不能说他不好,他没杀人也没有放火,他讲话是稍微夸张一点,他也没有杀人也没有放火,他讲话用这个手势动得很厉害,他也没有说……也不叫做善也不叫做恶,所以这个叫做异熟的无记心,虽然也能够缘有攀缘的作用,但是没有强盛的善恶的力量。第一个是生灭,第二个是胜用,殊胜之用,胜用又具足了能缘跟强盛,第三个解释有增减,除了上述的生灭、胜用两种意义以外,在作用上还要有增要不然就有减,譬如说佛果的无漏法、四智——所谓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因为那个时候已经达到最圆满的境界,没有增减的余地,所以就不能够熏习,本性具足不能熏习,本性能够熏习的话就变成生灭法了你说那像什么?这就是上述所讲的佛果没有熏习的理由,没有熏习的理由。与所熏习的和合性是除了具足上面三种的意义以外,还要与能熏、所熏同时同处能熏、所熏和合不相离,这个才能讲熏习的意义。

好,诸位,看你们的表,看表格。三十七页的表格,这样子的话我们看这个M就会比较清楚。

能熏、非能熏,能熏(底下)右边有一个【因位】一个【果位】,因就是凡夫没有究竟佛果的,统统讲因位,包括等觉菩萨随时都可以讲因,除了究竟的佛果,因位能熏、非能熏跟果位的能熏、非能熏。看(底下)右边,因位(底下)右边分【前六识】,前六识强盛的两种力量就是【善】跟【恶】,善、恶这个都是能够熏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常常讲说远离邪恶的朋友,结交这一些善知识们,那是一大福报,善能够熏习,恶也能够熏习。你一天到晚一天到晚在讲堂那就是熏习,来这里不可能让你造业,来这里你可能杀人放火吗?你可能说你证果阿罗汉吗?或者是你可能喝酒吗?所以这个善,来到讲堂这个地方就是具足一切善,每天念佛、拜佛,而且就是看经典看佛像,看三宝、出家清净的法师,善的能够熏习。恶呢?也能熏习,你要交到坏的朋友,那你就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劝这些年轻人男众出家这一条路是比较好,因为这个熏习的力量太强了,譬如说你结婚,你结婚,你结婚当然有它的好处,不能讲结婚全部不好,但是就熏习的能力来讲的话在家的烦恼力量比较强,为什么?熏就是境界嘛,就是这个境界来熏陶你使你落入八识田中的种子,在家的烦恼重,对不对?所以熏习的比较控制不住嘛,有时候你不想生气你都不行,譬如说太太一直闹你,你说你能不生气吗?不可能的呀。

今天我结婚,我也会生气也会打她,怎么可能那么有修养碰到一个愚痴的太太,他怎么不打她,怎么可能呢?叫我们如何不打她呢?这不可能的,以我这种个性我会让她太好过?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说我今天我在家居士我有学佛我有念佛我有拜佛,我有听慧律法师讲经为什么脾气还是一样,为什么?这个没有办法,孩子早上起来,爸爸,我要缴什么学费,然后自己又病得很重,然后老婆又在那边念经,给你念一部你家的《金刚经》,都不拿钱回来买菜没有钱,人家说你外面有女人,念那一部《金刚经》,受不了,你说你能不生气,不可能,不可能,那个境界太强了,所以为什么讲讲在家不好修行,你知道吗?在家这个烦恼太重,已经不是圣人了,你再回去到这个境界,你说一个人跑到厕所里面出来,以前的那种厕所,你就进去出来没有闻到臭味,那才怪,对不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一个人里面都是卖香水的,是不是?你家都是香水的出来就会闻到香味,这个老婆要抓先生很简单的,很简单的,回去你都不要看看你不在的时候你老公有没有偷吃,很简单的我教你一个绝招,你要出国以前,换一个全部洗过的枕头,统统没有人睡过的,而且你老公不知道的,你把它换好,回来你拿来你统统不要管他,你就拿那个枕头起来闻,稳当的,看你往哪儿跑,我这个人要抓那个太简单了,你都不要打草惊蛇,都不要打草惊蛇,你多行?还会找人回来家里,你实在很行,所以说我今天是走出家路线,我要搞调查局的我也有一套的,所以说我们要是能够有善的境界,我们修行是一定比较有办法的,你没有听过一句话吗?宁可与智者同哭不愿与愚痴者同笑,与智者同哭是福,与愚痴者同笑是祸,你跑去龙发堂,龙发堂那一些跟你笑那不是福,你跑来我这讲堂大家一起哭,那是福,所以与智者同哭是福,与愚者同笑是祸。境界,境界是很重要的嘛,因此你碰到善的碰到恶的还有一种叫做可惜的,什么叫可惜?他已经碰到三宝了,已经碰到佛学了,已经知道生死要了了,他东跑西跑然后自己业障深重,他都不会看我们的优点,就是专门看缺点的,然后自己失去信心,然后又定不下,安不住这个心出来,这个也是很悲哀的。

底下这个比较难懂一点,【无记——①非业果——能熏;——②业果——】就是【非能熏】。业果就是我们所讲的正报,这个色身果报,无记的果报,譬如说我们今生今世已经做人了,第六意识也跟着起来了,那里面有某些习惯性,这个就是我们所讲的能熏跟非能熏里面的问题。非业果就是已经还没有成为事实了叫做非业果,非业果就是种子,就是我们所讲的种子。已经成为事实了,譬如说这个色身,这个不能讲熏习,这个是肉,色身怎么能讲善跟恶的呢?这个色身也不起心也不动念,起心动念是善、恶的问题,是第六意识的问题,不是这个果报的色身,对不对?所以说业果是不能熏习的,业果就是还债的意思,业的果报我要还这个债务,我要还你这个债务,你怎么讲我是善是恶的,我欠你的钱我要还,你怎么可以讲我是善还是恶的呢?非业果叫能熏,为什么非业果能熏呢?因为非业果它具有强烈的心灵作用,强烈的念头作用,非业果就是种子,这个能够熏习,能够熏习。还有就是【第七识】也【能熏】习,第七识当然能熏习了,第七识是最执著的怎么不能熏习,所以前六识的善跟恶,无记的非业果可以熏习,还有第七意识的执著可以熏习,无记业里面的业果就像这个色身不能熏习。还有【第八识——非能熏】,第八意识哪里能熏习?它就是一个仓库,它专门被熏习的,它没有这个能力去造业,它既没有分别的能力,也没有执著的能力,它哪里能够熏习呢?第八识不能熏习。再来就【果位——四智】,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四智,四智【非能熏】习,意思就是说我们绝对的平等法身,无量的智慧这个不能熏习。

 

(附:《唯识读本》杨白衣著

第四节           种子和七转识的关系

七转识亦与他法同样,仍为第八识中的种子现行开发的,所以为种子所生的果法,这是不用说的。若由此观点来说,种子是因,七转识是果了。不过,七转识和他法不同,它是先起见闻觉知的认识作用后,再熏习诸法及自识的种子于第八识内的。所以被熏习的种子,七转识是因,种子是果了。但七转识并非全部有能熏的作用,因能熏的功能是必须具足四义的。即: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与所熏和合性。

有生灭是指能熏的条件,非为生灭变化的有为法不可。因无为法是无生灭的,所以不能使种子长生。

有胜用是:能熏的条件,除了具足上述的生灭的条件之外,还要能缘、强盛二势用殊胜才行。

能缘的势用是:指主观的心、心所的作用。这是简别色法的。因色法虽有强胜之用,然无能缘之用。

强盛的势用是:指在三性中具足善、恶性。当然这是简别无记性的。因为异熟无记心,虽然亦有能缘之用,但无强胜之用。

有增减是:除具足上述二义之外,在作用上尚要有增减的性质。例如:佛果的无漏善法——四智心,因系达到最圆满的境界,毫无增减的余地,所以没有能熏的作用。这就是上述佛果无熏习的理由。

与所熏和合性是:除具足上述三义之外,还要与所熏同时、同处、能熏、所熏和合不相离。这和上述所熏的意思相同故不赘述。

在诸法之中,具足上述四义的,唯有七转识的非业果。诸识和能熏的情形如下: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7)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M、【(N)】,诸位,看三十七页N,N来看那就容易了,圆框框就是所谓的第八意识。【眼浪】造业,【耳浪】听声音跳disco,【鼻浪】喜欢香味,【舌浪】吃这个……杀生,【身浪】就是我们的身体,【意浪】就是我们的分别,【大那浪】就是我们第七意识,【深渊】,就像深渊的转动,【色境风】,然后眼睛对色法就像风吹进来,耳就是【声境风】,鼻就是【香境风】,舌就是【味境风】,身就是【触境风】,意就是【风境法】,法尘的风,这个深渊……我们无量的众生,深渊就是漩涡,就是一直在这个漩涡里面,没有一个可以跳得出来的,没有一个可以跳得出来的,所以说宁可千日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近小人,尤其不能近邪知邪见、恶知见的众生,你宁可跟师父在这个地方同样吃饭同样起居作息,宁可在我的身旁,里面就算没有念经,跟师父在旁边也胜过那一些在外道的身旁里面在精进用功,因为那个不是成佛的因嘛,不是成佛的因嘛,所以说境界的重要,境界很重要。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7)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再来,三十八页,三十八页,诸位看【(O)】最底下的【前七业力】,把笔拿起来,前七就是七转识,【他】就是七转识,这个七转识拼命地造业,然后第八意识很倒霉,一定要接受,就接受了这些业力叫【阿赖耶】识,【自】就是阿赖耶识,第八意识。这个阿赖耶识受前七识的业力的熏习,然后继续去转世投胎,譬如说【欲界一地】,五趣【杂】居地,【色界四地】就是四禅,【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那个妙就是第三禅,【舍】念清净地就是第四禅,离生喜乐地就是初禅,定就是定生喜乐地就是二禅,最上面的那个妙就是离喜妙乐地,就是三禅,舍念清净地就是四禅,四禅,然后有时候我们阿赖耶会跑到四空天,如果很不幸碰到外道的四空天,四空天,哪四空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以都是用一个字来代表,【无色界四地】,意思就是阿赖耶识就是三界九地、二十五有统统去过,哪一个人都当过牛,谁都下过地狱,我们因为生生世世都有死亡,所以我们对死亡恐惧,死亡这不好玩的游戏,环绕在生命的不幸就是死亡。谁都没有办法,所以当你对境界很爱很执著的时候,麻烦你用这个死亡来观照一下,当你很生气愤恨哪一个人的时候,你用无常法来观照一下,其实现在都是一种执著,明天都会过去的,你不要因为今天的太过无知而造成明天的后悔。你今天对人家好你也是过一天,你今天害人你也要过一天,你今天痛恨别人、嫉妒别人,或者是说你今天那个内心里面充满了烦恼你也过一天,你今天充满了情执,为了感情上的挫折,痛苦、烦恼得不得了,你还是要过一天,明天太阳还是从东边起来还是从西边下去,你一样接受无常法的支配,你这一念看不开除了自己痛苦以外,谁也不能解决你的痛苦跟烦恼。心的问题只有用心去解决,心灵上的缺陷只有心去解决,谁都帮不上忙,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要念佛,可以,要先讲求放下,不记恨、不计较,远离这些小人,不要跟他们打交道,然后好好地来调整内在,千万不要让你的恨逗留一丝一毫,别人的侮辱、伤害、攻击,我们都当做这是我们的业报,我们逃不掉的。我们今天如果病苦病得很厉害,我们也告诉自己说,我们前世业造得太重了,忍受一切的委屈,慢慢地培养这个圣胎,对于一切的境界你都可以忍受,对于一切的内在,你就让它无所住、无所逗留,这个人生多安祥多自在,宁可让对方赢我向他对不起而除掉烦恼,也不要为了输赢的观念拼命地跟对方吵架,吵得很不高兴结果你赢了,你赢得怎么样?心脏病都快发作了,宁可不要赢活得很快乐,不要赢得很痛苦,要记住师父的话:宁可输。所以我如果跟某人吵架,我就说你赢,都是你赢,让你赢当做我输就好了,我输也没有损失什么,省得大费周章。这样的观念也许比较好一点,比较好一点,所以学这个唯识很伟大的、很伟大的,真的也很洒脱,宇宙天地万物没有一件事情,解释不通的,生气也是你自己,要解脱也是你自己,成佛做祖也是你自己,要做魔也是你自己,是吧,统统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下就是不会怨天尤人了,你的貌相也是你自己造的,你的高度也是你自己的,你今天有福报没有福报出家也是你自己,你今天赚钱赚得很顺,随便股票一投资马上就赚钱,结果有的很倒霉,只要他一投资那间公司就倒闭,前世有亏空的人,一被他靠近全部都倒。你不晓得有那一种人真的没有福报的人,还有一种女人,哪一个男人靠近她那就一定要死,很严重,你知道吗?那个很可怕的那个女人,你不要靠近,那就一定要死的。还有这个世界有一种奇怪的事情:英国有一部车子是一九三九年制造的,到现在那一部车子已经死了六个人了,换了六个主人,六个主人全部都死,你就不晓得为什么会这样,那一辆车子好像有邪灵附身,那六个:第一个死,第二个死就很自然,第三个到第六个就是不相信的,专门不信邪的,去,每一个都死,你一开上那部车子,就很奇怪他就会死,不是车祸,就是相撞,要不然在家里生病就死亡了,很不可思议的,所以我那一辆车子最好等一下要放一个咒轮,放一个咒轮比较好一点。好了,那是题外话。

诸位看最后的【注四】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7)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八识四部”前五部、第六部、第七部、第八部。】前五部是因为作用相同功能相同,所以列为同样的角度来讨论,讲眼就是耳鼻舌身同时讨论它,第六部就是第六意识,第七部就是第七意识,第八部就是第八意识,叫做八识四部。

【“名称异同”同名心、】八个识全部叫做心,【亦同名识。】也全部叫做识,如果用不同的角度来讲,【异八名心、】八,第八意识叫做心,【七名意、】第七意识叫做意,【余名识。】其他前六识叫做识。

再来,【“名称之别”即五蕴、前五即受、】前面五识就是受,【六即想、】第六意识就是想,【七即行、】第七意识就是行,【八即识。】第八意识就是识。五蕴——色、受、想、行、识名称不同,前五识它只能领受,第六意识就是我们所讲的想,第七意识就是行就是造作,思惟、造作,准备发动命令,第八叫做识。

【“八识功用”前五分别、六恒转易、】恒转易的意思就是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分别,不停止的分别,【七恒思量、】恒思量就是打主意准备发号司令,恒思量,【八含藏异熟。】孕育着将来成熟的果报,叫做含藏异熟。孕育着将来成熟的果报,就是种子就会起现行,所以我们刚刚来出生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个意识,父精母血结合了我们来投胎,就是那一点点灵的力量,使我们到今天有这个色身的存在,含藏异熟。

用这个唯识来解释天地万物,你就不会对天才、对愚痴有所困惑,天才还是生生世世得到的,顿跟渐,顿是顿悟法门,那也不是今生今世所修的,渐也是累世不修才会产生渐的根器,因此各有因果莫羡人,不必羡慕人家,掌握现在才是最了不起的人,好好地在现在用功,过去有过去的因缘种子,现在有现在的因果,我们如果没有前世一切推给上帝,有很多的道理讲不通的,有的人跑到维也纳去学音乐,像我好几个徒弟到维也纳修音乐写信回来,去的时候他有来看师父,他去维也纳学音乐,学、学、学了几年以后,在维也纳学音乐很难,很难,维也纳两种第一个就是歌剧,第二个就交响乐,就是世界的音乐的首都——维也纳,音乐之都,他没有这个天分他虽然有一点点音乐的细胞种子,可是到维也纳学习了老半天领不到证书,领不到证书。

阿玛迪斯·莫扎特,阿玛迪斯就是莫扎特,阿玛迪斯是个很了不起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就是魔笛是歌剧,交响乐就是丘比特,我们讲爱神什么丘比特,他生于一七五六年,一七五六、一七九一,莫扎特只有活三十五岁,这个人了不起到什么程度,你会吓死人的,穷也是穷得可怜到极点,莫扎特五岁就会写谱,五岁就会写歌谱,五岁,他三岁的时候坐在旁边有人在弹音乐,结果一个音符弹错了,他就说你刚刚那个音符弹错了,三岁,五岁就会写歌谱,十二岁就轰动了整个维也纳,二十六岁皇帝陛下就召见,维也纳的皇帝就召见,就开始写歌剧,歌剧的意思就是从头到尾没有对白用唱歌的,一重唱、二重唱、三重唱,一直重复地唱,平常的歌剧如果写三分钟到四分钟这很平常的,写到七、八分钟这歌剧已经很了不起了,莫扎特写歌剧一次写二十分钟,莫扎特写歌曲怎么写法你知道吗?就像旁边有音乐响起来,然后他听着音乐把歌谱一直写下来没有停留的,他把这个歌谱写起来的里面没有修正一个音符,莫扎特你会吓死人的,你说那是什么才?我们能吗?他写歌谱就等于听音乐这样写下来的,中间没有修正一个音符,还世界的名曲,所以你常常看到指挥那一种就是交响乐,都是莫扎特写的,像电电到的,(师父学交响乐指挥的动作)到最后就完了结束了收回来,然后再……左边就,然后收回来,(师父学交响乐指挥的动作)指挥家,这个交响乐你看过吗?看过,然后小声的时候如我们放屁一样的,然后到最后的时候,……所以你看过交响乐的话,我还好没有出生在维也纳,要不然也是指挥家,表演给你看的。莫扎特这个人也很可怜,他讨一个老婆生一个儿子英俊得不得了,莫扎特这一种名气还有这种天分,会引起当时候的音乐界的嫉妒,在陛下王宫里面专门在教音乐的,看到莫扎特的作品当场就发愣了,他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皇宫里面的乐师,从小到大就在皇宫里面作曲、作谱的,看到莫扎特的作品愣在那个地方,半个钟头讲不话来,他说:世界上竟然有这么伟大的人。半个钟头讲不话来,看到那个稿件里面说:这里面怎么没有修正音符。他的老婆跟那个乐师讲过一句话,莫扎特的老婆跟那个乐师讲,她说:我的先生作稿从来没修正过一个音符。然后她说:这个都是原稿,从来不copy的。都是原稿,吓死人了。那一种高难度的交响乐能够写到这种程度,莫扎特穷到什么程度呢?怎么后来没钱?没钱。一七五六年到今年一百多年,穷到没有钱了他老婆一气之下就带着孩子回娘家去,回娘家去,莫扎特因为他热衷于他自己本身的音乐,他最后躺在病床,他要死了,死前就跟皇宫那个乐师,莫扎特已经病得脸都发白了,没有办法了,然后他还在写交响乐,然后他一讲那个乐师就把它记起来、记起来,后来他老婆感觉对不起他,对不起他就从娘家回来,回来以后,莫扎特已经病得脸都发白了,到最后莫扎特就去世了,穷到什么呢?穷到没有棺材,穷到没有棺材,穷到没有棺材的时候,好朋友就用一个棺材,把他抬、抬……抬到荒郊野外去,荒郊野外挖一个洞结果不是把棺材放下去,棺材有开一个孔就把那尸体滑下去而已,尸体滑下去棺材再抬回去用,那个莫扎特的死是死得这么样穷,穷到没有棺材 ,然后是尸体放到土上而已。今天你到维也纳去,郊区里面就竖立一个莫扎特的牌位,到一百年我们今天来说那个交响乐,所以莫扎特就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之父,被封为古典音乐之父,他的代表作就是《魔笛》,交响乐就是《丘比特》,你看穷到这种……一七五六到一七九一,三十五岁,中国人算是三十六岁,旷世的天才就是活不过四十岁。

你看,所以人还是不要太厉害,要不然会早死,我不骗你的,会早死,到今天为止,维也纳都写过一句话,到今天为止从莫扎特死亡到今天,还没有看过一个才华超过莫扎特,到今天死了一百多年,还没有一个超过莫扎特的这种天分,你知道吗?我希望我死了以后也不要再有人超过,很自私、很自私。

我现在讲这个故事就告诉你,我们的唯识学才有办法解释先天性跟后天性的这样子的,这样子了不起的人,所以皇宫里面那个乐师,他愤怒上帝,莫扎特的个性跟我一样不庄重,莫扎特他听到好笑就……,莫扎特很不稳重,然后他讥笑人家,他讥笑人家他不会用语言的,他说你就像放屁,莫扎特常常用放屁来讥笑人家,很不稳重,那个人很不稳重,但是那种天分就是吓死人,连那个皇帝听到他那个……不得了了,可是很不庄重,常常笑,呜、呜……笑人家,呜……这莫扎特真是不得了的人,可是很可惜三十五岁,如果说今天莫扎特再活几年,就不得了了,可是天嫉良才,早日就把他带回去了,很了不起,奥地利、维也纳,了不起的人。

 

(附:莫扎特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之家。3岁已显露音乐才能,4岁随父亲学钢琴,5岁即作曲,6岁又随父学小提琴,并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起到欧洲各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结识了J.C.巴赫等作曲家,并向他们学习作曲技术。但繁重的演出任务摧残了他的健康。1773年年底返回萨尔茨堡弥补中断的音乐与文化学习,1777年起又进行了2年旅行演出,1779年初再次返回萨尔茨堡。1781年他与大主教决裂,提出辞职,并到维也纳谋生,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友谊,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对共济会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启示下写了许多作品。1789年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轰动一时,但未摆脱经济困境。1790年他向皇帝请求接任宫廷乐长职位,未能实现。1791年他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追思曲》,最终未能完成。

创作      莫扎特在短暂一生写出大量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各个领域,留下许多不朽杰作。他的主要创作领域之一是歌剧,11岁时就写了第一部歌剧,此后所作有《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卢齐奥·西拉》、《假园丁》、《牧人王》、《伊多梅纽》、《后宫诱逃》、《女人心》、《蒂托的仁慈》、《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等20余部,其中以后三部最具代表性。《费加罗的婚姻》于1786年首演,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这部歌剧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增强了抒情性,并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唐璜》于1787年首演,是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它加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矛盾冲突。《魔笛》是莫扎特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它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关系。这部歌剧是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交响音乐是莫扎特另一个重要创作领域,包括约50部交响曲和50余部协奏曲。交响曲中41部有编号,因风格的不同可分为若干组,具代表性的有7部:第31“巴黎”具有法国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35“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38“布拉格”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模仿,常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第36“林茨”反映了受J.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第39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第40交响曲富有戏剧性和乐观主义情绪,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第41“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on贝多芬英雄性交响曲的出现。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协奏曲是除歌剧之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27部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地位,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7部小提琴协奏曲中,G大调、A大调、D大调比较突出;其他还有单簧管协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圆号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长笛协奏曲、风琴协奏曲等。

莫扎特的其他作品还有:钢琴奏鸣曲17首、小提琴奏鸣曲6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5首、弦乐四重奏23首,弦乐五重奏、单簧管五重奏、中提琴五重奏以及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突出的有A大调、c小调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降B大调、A大调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献给海顿的6首弦乐四重奏,C大调、g小调弦乐五重奏、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等。

影响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暂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他的音乐风格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利,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反映了18世纪末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尊严的追求。他音乐的价值越来越被后世所认识,长盛不衰。 ——《在线辞海》

http://www.xiexingcun.com/cihai/M/M1342.htm)

 

 三十九页,

【心动变识】就是你心一动,这个心就是真如,真如一动就变为识,就是分别跟执著。【境因识现】,我们所讲的外境实在是我们意识的相分,并不是真实的。

【盖一切众生、皆由一念而生也(自心动而成)。一切善恶等事皆由一念之差而起,】就是一念嘛。最近那个绑票案抓到了四个,那个还是留美的硕士还没念完,所以一念之差。所以我们再穷,穷得贞洁,今天你完蛋了绑票、勒索,掳人勒索唯一死刑,还是有计划的,还查到枪械,还是双警命案的枪,这个事情大了,事情大了,所以这个一定死刑的,这个没有办法逃得过的。像上次那个五千万的,好像是唐荣,对不对?是唐荣的儿子还是唐荣,我不晓得,儿子嘛,也是死刑,他的什么妹妹还是……来哭,是吧,向总统哭,总统如果说:好!可以不枪毙。那还得了,你叫总统怎么做人,不可能的,这个一定死刑的。四条人命,现在抓到四个。所以我说我们再穷也不需要去做这种事情,我常常讲你现在身上有钱,然后草木皆兵,你晚上睡觉都草木皆兵,风吹草动都是让你恐惧,你得到这一些钱你做什么,没有过平安的日子,对不对?我们宁愿每天都吃阳春面,每天假设说很穷,可是我们是心安理得,我们不要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个事情多好过,这日子多好过,对不对?何必要这样子呢?你这样子拥有一亿你心惊胆跳、草木皆兵,风吹草动你都恐惧,这个日子等于是煎熬,你再多的钱也没有用,是不是?所以说我们宁可穷,没有钱,没有钱没有关系,还是安分守己嘛,我这个人是很知足的,我常常想说:今天,我要是没有出家,对不对?也没有什么特殊才干,我就去路边摆地摊,要不然就去给人家洗那个面,卖面我给人家洗碗,晚上卖剩下的他一定会一点给我吃的,我常常就观想我自己是面摊里面的小弟,帮人家洗碗的最没有用的,在那边想一想,卖完了至少还剩下一些猪头皮,生意也不会那么好,对不对?切一切,切一切,老板他就说:林小弟,收工了你去吃吧。就吃一点,吃一点,我这个人我很知足的,我也不会去想到要什么,大大的享受也没有这样子。我说我今天要是在俗家来讲也不会去作奸犯科,也不会去伤天害理,你只要能够知足,只要知足,所以学吃亏你就学会了一切,懂知足你就拥有一切的真理,所以说这个日子是哪来的不好过呢?只是一念之差而已。

【所以者何?当知心之动者,由心对境而起,心之变者,因心意受境所转而起,尚亦应知心目未对境时、未受境转时、有想时、无想时、睡有梦时、无梦时,乃至一切时、刹那刹那、念念生灭而无时不动也(心动即无明)。】动就是无明,心要是有动到念,无明就起来,【是故凡夫不能洞明自己本具常住真心(真心常如不动)。所谓本具真心常如不动,乃真常无念之念,】

所以无念是先破除众生的分别跟执著,之念就是由自性自然照的能力,无念就是寂,念就是照,就是寂而常照的意思,就是真常无念之念,【故动上有不动也】的本性【。】这一句话很容易错觉。底下一个【(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一句话是很勉强讲的,这是中国的东西,佛法没有这样讲,佛法只有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法只有讲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没有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在经典里面没有任何的根据。所以这个讲只能讲方便讲,因为怕落入两边,落入空或者是落入有,落入变或者是不变,随缘就是变,不变就是如嘛,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讲也不能讲错,方便,也只能这样讲。如果说动上有不动,这个很容易让人家误解,他会认为生灭法里面有一个不生灭法,拼命地追寻这个不生灭法,那又完蛋了,记住师父……底下师父要讲一句真实语、佛语、不妄语,而且要契合本性的东西,就是动当下就是空,无常法里面不是里面有一个常的东西,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无常本来就空,放下一切的分别跟执著,自性自然就显现出来。但求往下,别无圣解,只要你放下,意思就是说无常自性本空,就是不生不灭法,而不是说无常法里面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所以说动上有不动就是说……这一句意思不能搞错,不能说这个动里面你要去找一个不动的东西,这是完全误会,所以学佛法就是困难就困难在这个地方,这种东西就唯证相应,只有你悟到空性的人,你在念什么我很清楚,但是要用这样子来解释,实在很困难,转来转去他还是搞不懂,所以每一个人都会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是方便讲,是不得已的才这样讲,这是中国的东西,中国人是混合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在佛经里面根本没有这四个字,没有这四个字。所以动上有不动我们应该讲刹那之间的变化的动态里面,自性本空所以说它不动,缘起自性本空所以它不动,【凡夫皆因无始一念,】就是一念无明,【盖覆真心而显妄心。】把真心盖起来而都是虚妄的心,【因凡夫不知此心之动者有:㈠粗动、】这是凡夫之道,每一个人生活里面都看得清楚的,譬如说眼、耳、鼻、舌、身,这个就是粗糙的。【㈡细动、】譬如说你梦境或者是打坐,定,这个都是细。再来,【㈢微动、】就是说指第七意识执著第八意识刹那之间生灭这微动,譬如说你指甲的成长,头发的长长(高),或者是外太空的不能了解或者是我们山河大地的变化,包括你每一个细胞包括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呼吸、意识都是存在,那一种微动就是说没有办法让我们凡夫去觉悟、觉察到的,统统讲是微动。【㈣微中微动】那就最后一念无明,微中之微就是最后的一念无明,我们所讲的生相无明,《大乘起信论》讲的生相无明。【(动者即是念也)。】

【是故将此四种动略解如下:】

【㈠粗动:】就是我们凡夫了解的,【第六意识与五识(眼、耳、鼻、舌、身)俱起时之心念(审而非恒之思量),】有分别有能力,但是不是永恒的思量,【乃五俱意识。】

【⑴意识与眼识俱起名之为“眼俱意识”。】眼睛看第六意识附着在里面就是看同时分别,这个叫眼俱意识,眼睛还附带着分别的能力,叫做眼俱意识,因为眼识看没有分别力量,加上第六意识叫做眼俱意识,简单讲就是第六意识加上眼识叫做眼俱意识,与眼睛同时起来的分别能力,叫做眼俱意识。

【⑵意识与耳识俱起名之为“耳俱意识”。】耳朵叫做耳俱意识。

【⑶意识与鼻识俱起名之为“鼻俱意识”。】鼻叫做鼻俱意识。

【⑷意识与舌识俱起名之为“舌俱意识”。】舌叫做舌俱意识。

【⑸意识与身识俱起名之为“身俱意识”。】身叫做身俱意识。

四十页,【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皆不定须视俱缘不俱缘,总称之为五俱意识。】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是两个起来,有时候是三个在作用,有时候五识全部在分别要看缘,眼睛要九缘,耳识要八,鼻舌身,三,这是七个,这要看他的缘,我们已经讲过了,【而其状况,即吾人现前见、闻、觉、知对境攀缘,发生分别思虑之妄心。终日昏昏扰扰、随尘逐境,境现则有,境灭则无,起灭无常,离前色等六尘,】离前面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六尘,【此心本无、】意思就是说我们因为仗着境界才产生这个心的,所以我们如果知道它是【虚妄不实。】我们当下就是无生,因此有一句哲学说,当我们知道我们人生是如梦境的时候,人生就是修行,当我们也知现在一切都是梦境的时候,现在就是在修行,当你每一分每一秒都知道你是梦境的时候,你每一分每一秒都契入无生,既是梦境你就不执著了,既是梦境你就不分别了,既是梦境你就不可能在这个错觉里面强加分别、痛苦,对不对?所以【正如大海水上波浪遇风则起,风静则灭,随风起灭,本无自体,惟大海水偶而动起之一种聚沫】沫就是泡,小水泡,【现象耳。】人生也是这样子,转眼间我已经三十九岁了,年迈不惑之年了,年迈不惑之年了,再一个三十九就七十八,再一个三十九就一百一十七,一百一十七。我现在照镜子还可以看,再三十九就会变成鸡皮鹤发,鸡皮鹤发,那时候洗面皂可能用不着了,早上起来只要脸擦一擦就好,三十九岁,人生三十九、七十八,我想不可能再活三十九年了,我这种身体怎么可能活三十九年,不过我已经早有觉悟了,没有关系就来吧,所以如果你不觉悟到这个那实在是人生一大悲哀,还在错觉里面拼命地追求,那是很可怜的人,所以【今此妄心亦复如是,仍不足为吾人之心。】还不是我们的心。

【㈡细动:第六意识(独头意识)即单第六识起时之心念也(审而非恒之思量)。独头乃对五识俱而言,】五识,把笔拿起来,五识须藉境界,独头不须要境界,【因意识与五识同时而起,是以称为“五俱”,不与五识同起,是以称为“独头”。】第六意识,这个不必跟五识起来的,它单独就可以起来,它单独作用就是了,前五识要配合着第六意识,还有境界,这里不要。【此“独头意识”有四种名:⑴梦中独头意识:】当你在做梦的时候并没有境界,并没有境界,【此是就睡时缘“梦”中境界之意识。】在梦中单独起来的的意识叫做梦中独头意识。

【⑵定中独头意识:此是就“禅定”时缘“定”中境界之意识。⑶散位独头意识:此非于“梦”亦非于“定”,而是吾人“未睡”之时,因散乱心起。往昔、现在、未来甚多之妄想,因名为“散位独头意识”。】凡夫位的妄想。所谓散位独头就是坐着打妄想,我们所讲的你作白日梦,坐在那边傻呼呼的,还叫了好几声:你在叫我吗?散位独头意识,精神不正常的。

【⑷狂乱独头意识:狂即“癫狂”,如精神病者自言自语,即使傍人不见,而精神病者之意识,却为(沉溺于)所缘之境界,此即名之为“狂乱独头意识”。】狂乱独头意识这个就见佛就抓,抓着粪便就吃,说他自己证阿罗汉果,这个不犯戒。狂乱独头意识的人永远不犯戒,因为戒已经没有了,他也没有所谓的戒,没有所谓的戒,你就是杀人犯戒,狂乱独头意识的人杀死人他不犯戒。但是要受果报,因为他的意识心里面不是要让他死,他根本就不能主宰自己,有时候哭有时候笑这很严重的,像龙发堂用铁链链起来的,那本来是链狗,现在变链人的,很可怜的。人的一生一世会狂乱,这个大部分都是有两种力量:第一个就是灵界的力量附身,第二个就是身体的状况,精神系统受损开始产生狂乱,还有一种就是压抑得太强烈了,一个人感情受到挫折也会严重的狂乱杀人的,会杀人的。当她强烈的爱对方的时候,对方一定要离开,她说:我一定要跟你在一起。他说:我一定要跟你离开。那就完了,这个就会闹出人命了,闹出人命了。所以报章、杂志常常看到女人杀死她的丈夫,丈夫或者是伤害到她还是说丈夫外面有女人,她一下子控制不住了,就让她先生死,这个就狂了,发狂了,两个眼睛睁大的,等她杀死人才发现,完了,完了,完了杀死人了,控制不住的。(本讲座第九集到此结束,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2316.html

【㈢微动:第七识(意根)即前第六识之根故曰意根,亦名生灭心,即此意根识心,即一切时中俱起微细刹那生灭之心念也(亦恒亦审之思量)。然前六识念念有间断,而第七识生灭心自生自死,刹那刹那、念念生灭不停,盖覆原来面目,】就是我们的本性,【故曰恒行无明也。】永远的。所以这个我执很难断,法执就不必谈了,法执是菩萨断的,我执是很难断的,恒行无明,这个无明要分成枝末无明跟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就是我执,枝末无明分两个:一个就是阿罗汉所断的我执,菩萨所断的法执到最后,根本无明就是等觉菩萨所断的根本无明。所以无明又分成三种:见思无明、尘沙无明还有根本无明。见思跟尘沙是枝末,根本无明就是根本无明。【第七识戴了“无明见分”之眼镜,】我们所讲的太阳眼镜,戴黑眼镜,【而观察第八识之“见分”。】意思就是说第七意识没有境界可言,我们说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都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八个识,四、八、三十二,第七意识没有境界,没有境界就必须以第八意识的见分,附着在第八意识的一分执著就是我们所指的第七意识,换句话说,第八意识的见分跟相分本来是和谐的,不是对立的,就是精神跟物质并没有分开,但是因为我们第七意识的强加分别,就是把第八意识的染分,那一分污染,就是成立了我、法二执,强烈的分别说山河大地是我的,这是我的,我在主宰,就强加分,本来无我,现在变成我,所以把第八意识的见分跟相分强烈的分开来,那也是第七意识的执著,所以第七意识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本来非一,它误认是一;本来非常,它误认是常;本来非遍,它误认是“遍”;本来非主宰,它误认为有“主宰”】的自我【。】非一的意思就是说有一个存在性的真正的自己,其实这个都是假的,他误认这是一,我的,宇宙随我而转,非一就是事相上有千差万别,他都认为这个统统是属于他的,本来无常他认为是常,本来非遍他认为是遍,本来不主宰没有能力去主宰他认为是主宰,所以说遍一切处执著,非遍就是遍一切处,遍一切处执著,都是他的,【执第八识为我生出我执,即是我见,因有“妄见”,】为什么虚妄的见?因为这个我本是虚妄的我,当然生出一个虚妄的见。所以女孩子长得很漂亮,她自己就自己照镜子自我著迷,看到自己镜子你真是造业,造业怎么长得这么漂亮。

我们以前有一个来这边出家的,来出家第一天来跟我谈,我叫他住下来,我觉得这个杀气很重,还有就是世间的俗气很重,然后第二天他来跟我谈,第二天来跟我谈,他就说:师父,我有一个困扰。我说:你什么困扰?他大言不惭地说:师父,我就是很有女人的缘,我就是长得太英俊了,我这样带给我很大的困扰,我有好多的女朋友,然后我来出家都会障碍我。你不要脸,你师父都没有说有困扰换你这样说,你这样说对吗?住了没几天那个时候我就想这个不跟他剃度了,这个人讲起话来他还误认为自己……就是他长得很英俊,他怎么样有多少女人爱他,这个叫做犯了自恋狂,自己在跟自己谈恋爱叫做自恋狂,后来他也自己走了,自己走了,这很糟糕,很糟糕,他还自己称赞自己长得很漂亮,人家我们以前也没有讲说我们长得很漂亮,我们都讲我们差不多,你为什么不用差不多呢?为什么要用长得很漂亮呢?叫妄见,所以因为你有妄见,【故以非为是、执无为有。斯我执为根深蒂固,不易拔出,乃生死根源无明心识也。此生灭心,强名为七识,其实为八识之动念。】

【略举一喻:八识如大海,前七识现如波浪,根境作意】根、境,作意就是识,根、境、识、六根,境就是六尘,作意就是六识,【等如狂风,种子如水流。】水流就是卧底的,水流就像卧底一样,随时大风一吹海浪就起来。境界一吹我们八识田中的烦恼种子就起来,所以我说能够走修行的路线是尽量走修行的路线,没有家庭之累是我们的福报,如果有家庭之累我们可以观照,另外一半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正因为我们有家庭之累,我们更应该精进地修行,更应该精进地修行,所以也不愧是善知识,因此无论有家庭没有家庭,我们都要赶快精进行道。

所以【兹将第七识、第八识之关系如表:】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7)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第八识——大海,种子——水流】有种子像水流,【前七识现——波浪,根境作意等——狂风】,狂风一直吹大海里面有水流,水流就产生波浪,所以这个图一看就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因此我叫诸位要远离恶知识,远离俗家,那些不学佛的人要远离他们,我们要亲近这些善知识们,你发现那个人会造口业,会挑拨离间,你就一定要赶快远离他,境界会困扰到我们,困扰到我们。

【㈣微中微动:第八识(藏识)最微细动念也(恒而非审之思量)。第八识被前七识之现行法】就是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所以叫现行法【(杂染法)所熏习,故亦名为无明藏识。】就是蕴藏着很多的无明,叫做无明藏识,微中之微是第八意识的最微细的,我们所讲的生相无明。《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叫做生相无明,唯识学、天台讲的叫做根本无明,被前七识那个染污法所熏习,落入第八意识的无明种子,有一天我们会起来,所以因此我说我们不清净的念头,伤害人家的念头、挑拨离间的念头,统统不让它起于心,我们宁可让人家欺负我们也不报复,我们了解、知道就好,清清楚楚,然后我们享受我们内在宁静、清净的生命,千万莫使它这个种子存在我们不必要的念头里面。

 

(附:无明

 

   梵语avidya^,巴利语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就十二缘起中无明支解之,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阿含经谓,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且其与渴爱具有表里之关系。说一切有部以“三世两重”之因果来解说十二缘起,谓其中之无明系指过去烦恼位之五蕴,由于该位诸烦恼中,以无明之作用最强,故总称宿世烦恼为无明。唯识宗则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释,谓无明与行能牵引识等五果之种子,故为“能引支”;其中,与第六意识相应之“痴”,能起善恶之业,称为无明。

     有部与唯识宗又将无明分为相应无明与不共无明二种。相应无明,系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共起;不共无明,则无与之相应而起者,以其独自生起,故又作独头无明。且成唯识论卷五将不共无明更分为恒行不共无明与独行不共无明。恒行不共无明,系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无明,即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而起,此无明无始以来恒行,障碍真义智,故称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无间之观点言,乃与相应于第六意识之无明有异,故称为不共。独行不共无明,系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无明,以其与其他根本烦恼不相应,单独而起,故亦称不共。此独行不共无明复依其与随烦恼俱起与否,更细分主独行无明与非主独行无明。  唯识宗又区分无明为种子与现行,其中,常随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之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对此,无明之现行,缠缚众生,系着生死(迷之世界),称为缠无明。又缠无明有相应与不共,即为随眠、缠、相应与不共等四种,称为四种无明、四无明。此外,无明复可分为根本与枝末、共与不共、相应与不相应、迷理与迷事、独头与俱行、覆业与发业、种子子时、行业果、惑等十五种无明。

     据《胜鬘经》之说,与见惑及三界之修惑(贪等)相应之相应无明,称为四住地之惑。所谓四住地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指见惑,后三住地则指三界之修惑。又独行不共之无明为无始无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则称五住地之惑),此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唯如来之菩提智得以断之。

     据大乘起信论之说,无明为不觉,此不觉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二种。根本无明,又作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忽然念起无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达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动差别对立之念的元初,即为诸烦恼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烦恼所生者,故谓“忽然”。以其极微细,故难以区别心王与心所之状态。故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而诸种惑、业、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故称根本无明。此即无始无明住地之惑。枝末无明,又作枝末不觉,即依根本无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细六粗之惑业。

     据天台宗之说,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此中,无明即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为障碍中道之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关于断除无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别教,于十回向伏无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觉等十二阶位,断尽十二品无明。此际,十回向中,最后之第十回向断除最初之无明,进入初地;此最初之无明复分三品来断,故称三品之无明。在圆教,则于初住以上至妙觉等四十二阶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此际,第五十一阶位(等觉)之最后心即显妙觉智,由此能断除最后之无明(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最后品无明)。然以上为过去之说,实则圆教不立三观之次第,而主张持一心作观,三惑同体,同时可断。[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成实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经论卷八、俱舍论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观卷六上、胜鬘经宝窟卷中末]——《佛光大辞典》

    (术语)梵语阿尾儞也Avidy&amacron;,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烦恼的别名;指于法无所明了。“明”是智慧、学识。因此,“无明”的语意就是无智。 此外,有将一切烦恼通称为无明;或将迷于真如本际之理,特称为无明;或将不能明了抉择、解了诸法事理的烦恼,称为无明(即痴烦恼)。吉藏《法华经疏》卷八,立通别二途,就通义而言,一切烦恼皆有闇惑迷理之义;就别义而言,无明烦恼迷于本际,集起生死。 由此可知,有关无明的解释不止一途,此因宗派、场合不同所致。今择其中较为主要者,略述如次︰ (1)俱舍宗、唯识宗之说︰此二宗皆以无明为痴烦恼。根本烦恼之一。即迷闇于种种事理而不能明了抉择。此无明烦恼,一切烦恼起时,必以之为本,故其作用甚广。若加以分类,可分为相应无明、不共无明等二类。此中,唯识家更将不共无明分为恒行、独行。独行中又分主独行与非主独行。但就心所的分类而言,俱舍家以此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家以为根本烦恼之一。 又若以无明为十二因缘之第一支而言,则俱舍家以为无明系宿世烦恼之总称,而唯识家仅指与第六识相应的分别无明。 (2)《起信论》之说︰《起信论》称此为不觉。即(大正32·585a)︰“此识有二种义,(中略)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分为本觉、始觉,“不觉”分为根本与枝末。根本无明是最极微细的动心、一念起动之刹那。例如有人暗夜见杌木,不了彼乃杌木而心动。此一念起动之心又称“不如实了达真如法一”或“以不达一法界故忽然念起”。至于枝末无明,是指进而更起“彼是人?是杌?”之分别,作法执、我执、善恶业等,沉沦于苦海。亦即以三细六粗为枝末无明。此等惑、业、苦皆以彼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因此,以彼为根本无明,以此为枝末无明。但是三细中之业相,正是一念起动之心,与所说之根本无往全同其旨趣,故称之为根本业不相应染。若离乎此,就是始觉的究竟,是所谓始本不二之境界。又转相及现相皆是“王所未分”之微细惑,因此,对其次的六粗而言,它是根本的。大致说来,《起信论》的根本无明、枝末无明计有三重。即{1}以忽然念起的无明为根本,三细以下为枝末;{2}以三细中的业相为根本,转现以下为枝末;{3}三细皆为根本,六粗为枝末。如是义门重重,自在无碍,系因《起信论》乃以根本、枝末为一惑之粗细,与法相宗依别体之惑论本惑、随惑,大异其趣。因此,《起信论义记》卷中(本)云(大正44·256a)︰“若约诸识分相门,本觉本不觉在本识中,余二在生起识中;若约本末不二门,并在一本识中。” (3)天台宗之说︰天台宗以无明为三惑之一,指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障中道之惑。三惑为空、假、中三观所破;即以空观断见思,以假观断尘沙,以中观断无明。若配于五十二位,初信断见惑,二信至七信之间断思惑,最后之三信尽尘沙,初住以上断无明。又,无明分为四十二品;在等觉之后心,妙觉智现前而断尽者,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或最后品无明。然此系傍附于别教所作之大略分别;若实论断证,则是三惑同体,三观一心,前后无有次第。如《摩诃止观》卷六云(大正46·80b)︰“就文字论,乃当如此,意则不然。见思即是无明,无明即是法性,见思破即是无明破,无明破即是见法性。”《止观辅行传弘决》承此意云(大正46·347b)︰“若论元意,一见一思无非法界,不同次第,(中略)若从文说,见思障真,无明障中;若从意说,见思之外,无别无明。无明体性既即法性,当知见思亦即法性。”由此乃可知三惑同体、三惑同断之旨。 因此,别圆二教虽同断三惑,但别教以三惑之体不相即,圆教以三惑同体,而有粗、中、细之别。又,别教以为三惑系异时断,而圆教则认为三惑系同时断。 ◎附一︰〈无明〉(摘译自《佛教语大辞典》) (一)(梵avidya^)指最根本的烦恼。迷的根源。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是带来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的原因。无明若灭,吾人之苦即可消灭。 (二)指说一切有部所说的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学派以之为根本烦恼之一。又称痴烦恼。指由于迷妄而不能理解真实的事物。分为与根本烦恼相应而起的相应无明,以及单独而起的不共无明。唯识学派另分无明为随眠无明与缠无明。前者指常随有情,隐眠于阿赖耶识中的无明种子。后者指无明之现行,系缚众生,系着生死使之不得出离。 (三)指不能了达唯一绝对之心的真相,与心的本性不相应,忽然生起种种烦恼。《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7c)︰“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四)(梵abha^svara)即“不明白”之意。 (五)《部执异论》谓︰无明与无知同义。为五事之一。 (六)天台宗所谓三惑之一。即迷于非有非无之理而妨碍中道之惑。中观所断的对象,分为四十二品。 ◎附二︰印顺《辨法法性论讲记》(摘录) 众生所以有生死,由于“无明”,这是佛法所公认的。什么是无明?无明是蒙昧错误的认识。我们对宇宙人生没有体悟得到真理,所了解到的,都是虚妄错误,不实在的。由于这样,我们常在错乱、颠倒中,起烦恼,造业,受生死,一生一生的生死不了。所说虚妄、颠倒、错误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唯识宗给我们指示出来︰我们的无明──最根本的错误,就是觉到心物对立,好像心外有客观实在的世界,离外界而有内心。错误由于虚妄分别,成了生死的根本。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心在内,境在外,山水在外;外物是与心无关,自己就是这样的。大家都为无明所蔽,都有根本错误,所以谁也解决不了生死,谁也不得究竟解脱。 ◎附三︰T. R. V. Murti着·郭忠生译〈无明〉(摘录自《中观哲学》第九章) “绝对”本身是不可定性的(空);任何思惟范畴概念盖不能适用于它,而我们日常经验所见闻觉知的种种“有颜色的形象”,完全是无明加诸于“绝对”的妄见。无明是表象的“因”。如果说“绝对”是究竟的真理(真实谛,paramartha^ satya),则无明即是属于表相──世俗法,甚至可说就是世俗法本身。 无明障碍“真实”,并由此而产生那不真实的表相。《大乘稻秆经》(S/a^listamba Su^t-ra)称无明是“不知真实”(non-apprehen-sion of the Real,梵tattva apratipattih!)的一种“妄知”(mithya^ pratipattih!)。所以无明有两种作用︰(1)挂碍性(a^varan!a)──障碍事物本来的面目。(2)构作性──发生虚妄所知(asatkhya^pana)。这种看法与吠檀多的“无明观”相当。吠檀多亦认为无明有两种功能︰障覆(avr!ti)、创发(viks!epa),这二种功能是相互关连的,没有“不知真实”,即没有“妄知”,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拥有真知,则虚妄根本无由生起。中观认为无明的本质乃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耽溺于概念构作(san%kalpa)的习气,“真实”是无定性的(空),而以思惟模式来看“真实”就是无明,譬如把“真实”当作“实体”(我)、一或多、常住(s/a^s/vata)、断灭(uccheda)、“有”(astitva)、“无”(na^stitva)等等都是颠倒妄见(viparya^sa)的形式之一。 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Sautra^ntika)谈到无明则认为把独一、常恒、普遍等等范畴加诸于本来是多元的、无常的、各别的,这就是无明。在此一系统之中,“真实”与那“无常流变的模式”(changeing mode)──即所谓的“法体”合一。无明是“萨迦耶见”(satka^yadr!s!t!i)在个别的无常的个体(无我法──ana^tma dharmas)之上加了实体、独一、常恒等等属性。吠檀多的无明观恰好与此相反︰“真实”是常恒不变的“纯粹存在”──即“我”,它在一切时中均无变化、无差异,是独一的,而所谓的“无明”就是将那本质上不可分、无有差异可言的整体强割裂为“你”、“我”等等区分。唯识宗认为“真实”即“净识”(vijn~aptima^trata^),它没有能知与所知所取(gra^hadvaya)的二元性,而无明就是把外在的表相认为是一独一存在的个体,而与“识”没有关系。 中观学派则认为︰差异、同一都是无明,一多、常恒无常、主观客观都是不真实的,它们相互关涉,彼此相连,所以同样是不真实的。“真实”全无定性,而妄想把它与存在(指“有”)、转化、“识”等等强拉在一起,使其合而为一,这全都是妄想分别。所以龙树说︰“把无常当作是常,这种看法既是虚妄见,为什么把不可定性者当作无常者,就不是虚妄见呢?” 阿毗达磨、吠檀多、唯识等以特有的概念来看“真实”,中观则认为这些看法还是无明,不得究竟真理。此三家固然也提出各自的无明观,而且彼此又不同,这已如上所述,但是中观所说的无明较之更来得广泛、普遍。只要是“概念化”即是无明,而理性乃是概念化的功能,所以它就是无明。阿毗达磨佛教认为萨迦耶见(“实体见”)是无明,而唯识宗认为“外境为实”(ba^hya or vis!aya-dr!s!t!i)是无明,吠檀多则主张“差异见”(bhedadr!s!t!i)为无明。中观则认为一切“见”都是无明,“见”(dr!s!t!i)就是分别妄想,而分别妄想就是妄加一些不实的标志于某物之上。关于无明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中观认为︰无明源于那松散随意的注意力──亦即是漫不经心,随意而发的曲解事物,这一种“散乱心”像蝴蝶一样随处乱飘,不能制心一处,随意的执着于每一事物,它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比较、差异化、认同、综合各类的事物,亦即以“关系”来看诸事物,这种“关系见”仅能获得表相。而般若却是志不纷、制心一处,以获得如实知见──就事物本来的面目而认识事物。 无明是无始以来即存在,因为现象界的存在并没有可确定的极限,而且连续不断之现象存在(sam!sa^ra──指轮回世间)必须有无明及其伴随的烦恼存在。无明虽然是无始的,可是却可以有终端,我们不能说凡是“无始”的即没有终端,树芽是由种子而有,而树芽成长以后开花结果,又出种子,如此循环,而何者是最先并没有办法确定,但是种子、树芽、花果等都可能被火或其他因缘毁坏──结束其循环。同理,无明及各种烦恼──现象界的根源会被般若智慧的火花燃烧殆尽。那么无明的本质为何呢?无明是实在的呢?还是不实在的?实在论者主张︰无明为引发“虚妄行相”的本源,所以其本身不能为不真实的。梦中之物固然是不真实的,但是做梦的行为与那构成梦中之物的心理条件应该是真实的。如果无明本身是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那么它如何能成为表相之因呢?根据此一论证,则不仅无明是真实的,而且其“因果律”也应该是真实的。甚至连那唯识宗的绝对主义,“心”(citta)本质也具有两种真实的功能──最初烦恼的生起与后来烦恼之净化。此一论证意味着解脱与系缚都是真实的,他们认为如果这一些不是真实的,则人类的精神生活即成为不可能。系缚是由无明与其他烦恼引起的,如果这种生起的过程是不真实的,无明如何产生其影响力呢?关于这一点说一切有部与唯识宗的看法并不一致,虽然此二者认为︰此一历程确实是真实的,但是后者认为烦恼之生起与净化纯是吾人内心的功能,而前者却认为这都是由心理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 中观学派认为︰无明本身是不真实的,无明是一种迷幻(ma^ya^),如果无明是真实的,则其所生之物亦必然真实的,如此一来则根本谈不上改变现有的世间,任何的努力均于事无补。龙树说︰“若烦恼性实,而有所属者;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若烦恼虚妄,无性无属者;云何当可断,谁能断无性。”(《中观论颂》〈观颠倒品〉)前一颂的颂文比较易解,后一颂则是︰假定说“烦恼”是虚妄的,没有它的实在性,也“无”有它的所属,这岂不是空无一切的烦恼,怎么说可断呢?假使说是“可断”,试问︰又是“谁能断”这“无性”的烦恼呢?如第二头是无的,谁能斩刽它呢?所以连同上一颂文,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中观学派的正解︰如果要有烦恼可断,这烦恼必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烦恼,在缘起假名中,又是必有的。可以从缘生起,有他的作用,也是属于假名的众生所有。这样的观破烦恼、离系烦恼才是正观。 至于另一主张︰无明应该是真实的,它才能散发其影响力,不真实的决无法产生任何事物。笔者认为︰不真实者亦能产生影响力,而且甚至连那错误的“添附”──即错把某些性质加诸于某事物之上,它都有相当的效力。根据《宝积经》(Ratnakut!a Su^tra)所载,有五百位比丘听了佛陀甚深的教法之后“心不信解、不能通达,从坐起去”。于是“佛即化作二比丘,随五百比丘所向道中”,经过此二比丘的诱导劝解,这五百比丘终于受教得脱。《宝积经》是一部阐述中观思想的佛典,它在讨论一些理论之后,加上这一段说明不是没有意义的。因果或其他相关的“关系”(如高下、前后)根本上只能求诸于表相、现象界,这正是不真实的标志。 关于此点,中观学派与吠檀多的“无明观”非常接近,无明是无始存在的,而唯有真知才能击破无明。无明的“不可定义性”(non-difinability,梵anirvacani^yatva )说明了无明之存在仅有“认识论上的地位”(episte-mic status)。吠檀多亦如中观学派认为不真实者亦可以有作用,可以产生影响力,而“因果律”并不是判定“何者为真实的”之标准,反而是“不实的”之标志。但是吠檀多特别着力于讨论无明的“依止”(as/raya)与“所知”(vis!aya)。无拓于“纯粹存在”、“梵”,因为它不能属于较低级的存在(惰性存在者──jade avaran%a-kr!tyabha^va^t);只有一个能认知的心识才可能有无知的情形,而该心识仅能为“纯粹存在”,因为纯粹存在乃是没有差异性,且是普遍的存在,而无明的功能正是在刺激引起差异的生起,个别的、特殊的存在即已假定其存在着各有不同的差异。所以无明不能属于(依止)个别的、特殊的存在者;而无明的“所知”是“梵”;因为当我们知道“梵”的真面目时,即是除去无明的“所知”的时候。无明的“依止”与“所知”是分不开的,一切的无明基本上都是“自我无知”(self-ignorance),而一切的认知都是“自我认知”(self-know-ledge)。中观本着反思辨的倾向,拒绝涉入讨论“谁无知?”等等的问题(即无明之依止等等的问题)。龙树在《中观论颂》〈观颠倒品〉第二十三中说到︰“可着著者着,及所用着法;是皆寂灭相,云何而有着?若无有着法,言邪是颠倒;言正不颠倒,谁有如是事?”什么是颠倒呢?就是因为无明──不能正确的如其法相而了知思考;不能“如实知见”,所以就执着境相;由于执着于所知境的外相,就会生起妄想分别;由于妄想分别,就生起贪嗔痴等颠倒烦恼。所以龙树菩萨在〈观颠倒品〉一开头就说︰“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反过来说,颠倒与否的产生主要在于是否有执着,而谈到执着,就必须谈到︰ (1)“可着”,这是所执着的境界,即是无明的所知。 (2)“著者”,是能着的人,即是无明的“依止”。 (3)“着”是在生起执着时的着相,就是无明不能“如实知见”时的那种“窘状”。 (4)“所用着法”,是执着时所用的工具,就是无明用以吸取外境的六根。吠檀多等学派认为要有这四者,即有无明,有了无明就会有颠倒。但是中观学派认为︰透过辩证智慧的观照,此四者都是“寂灭”离戏论,也就是说此四者是没有实在性的,是相依互存、彼此关涉的,既然“无有”真实的“着法”可得,我们就不能说“邪”执“是”错误的“颠倒”,而“正”观是正确的“不颠倒”,在那无自性的智慧观照之下,到底是谁有这种颠倒不颠倒的事呢? ◎附四︰〈十一殊胜〉(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十一殊胜,指无明的十一殊胜事。《唯识论述记》卷八(末)就此十一殊胜云(大正43·527b)︰“一切烦恼皆能发业,而无明力发业用增胜余烦恼,以具十一殊胜事故,(中略)如缘起说。”即(1)所缘胜︰谓无明遍缘染净。(2)行相胜︰谓无明能隐真显妄。(3)因缘胜︰谓无明为惑业之生本。(4)等起胜︰谓无明能发起能引(行支)、所引(识等五支)、能生(爱等三支)、所生(生等二支)之缘起法。(5)转异胜︰谓无明与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者转起之相用殊异。(6)邪行胜︰谓无明迷于谛理而起增益(有执常见)、损减(空执断见)之行。(7)相状胜︰谓无明微细自相遍于爱与非爱之共相而转。(8)作业胜︰谓无明能作生死所依之事业,亦能作障碍涅槃之事业。(9)障碍胜︰谓无明能障碍胜法(无漏有为)、广法(无漏无为)。(10)随转胜︰谓无明能从三途随转至有顶。(11)对治胜︰谓无呻有漏智所对治,而为见修二道之无漏智所对治。 ◎附五︰〈根本无明〉(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根本无明(梵mu^la^vi^dya^,藏ma-rig-pa-dn%os-gshi),又名根本不觉、无始无明或元品无明。即众生烦恼之根本、迷妄不觉之心。为无始以来,众生流转生死的根元。《胜鬘经》〈一乘章〉云(大正12·220a)︰ “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7c)︰“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又云(大正32·577a)︰“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此即说无明住地力最大最胜,能为恒沙上烦恼之依,也能令四住地烦恼久住,此唯有如来之智始能断之,二乘智尚不能断。又,《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云(大正44·267a)︰“根本无明最极微细,未有能所王数差别。”又云(大正44·267a)︰“唯此无明为染法之源,最极微细,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如璎珞本业经云,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名无始无明住地。是则明其无明之前无别有法为始集之本,故云无始。即是此论忽然义也。”此意谓《起信论》忽然念起之说,与无始无明住地同义。 法藏在《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云(大正44·256a)︰“又由无明中覆真义,真如中隐体义,从此二义得有根本不觉。”法藏认为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无明也有“无体即空”与“有用成事”二义。真如之“违自顺他”也有二义,即“隐自真体义”与“显现妄法义”。而无明之“违他顺自”则有“覆真理”与“成妄心”二义。其中,由真如之“随缘义”与无明之“有用成事义”而成生灭门,又由无明之“覆真理义”与真如之“隐自体义”而有根本不觉,由无明之“成妄心义”与真如之“显现妄法义”而有枝末不觉。 ◎附六︰〈枝末无明〉(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枝末无明,即自根本无明生起的枝末染心,又名枝末不觉。《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三云(大正44·309b)︰“于中有根本枝末之异,枝末复有三细六粗。”此谓依根本无明而生业相、能见相、境界相等三细,及依境界缘生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等六粗,总谓枝末无明。然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别记》云(大正44·291c)︰“约惑者,三细中是根本无明,是法执中细惑;后粗中,前二是枝末无明,法执中粗惑,后四是人执惑也。”此以三细为根本无明,六粗中之智相、相续相二者为枝末无明。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十二;《长阿含》卷十〈大缘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五十八、卷八十四;《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以上解释为电子版,网址http://www.ebud.net/fgdick/)

 

四十二页,【(甲丑)万法概况及部分(释万法唯识)】

解释万法唯识的道理。

【(丑一)万法皆有三分】

 

(文稿206页)

 

(注:【《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全部由莲友sjmnfdz 提供,在此末学表示感恩感谢!阿弥陀佛!兰草2011年9月9日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