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李纨的“稻香村”里的大秘密

朱楼旧梦隐叙家亡血史, 儿女悲情婉书明亡华殇。逃亡帝子大展春秋笔法,贾事真史揭开惊天隐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稻香村”这名字可有大名堂,先看书中第十七回的详细描写:“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己夹:配的好!】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因为有红的“如喷火蒸霞一般”的红色杏花盛开,于是众人为它取名“杏花村”。这名字马上就会让人想起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清明》暗示了大观园处于明清两朝交替的时代背景。

  可宝玉却不满意,他要通过改名以进一步揭穿李纨这个杏花村的老底!“(宝玉)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己夹:妙在一“在”字。】四字。”宝玉的“杏帘”是从杏花村的酒旗化用来的,这杏帘----杏花酒旗到底有何玄机?

  让我们先看看杏花究竟有何深意!杏花很接近桃花和梅花,不易分辨。但杏花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却是别的花没有的,杏花会变色!!!杏花是变色花!!!杏花先红后白: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调落时就成雪白一片。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咏杏五绝》中写道:“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就非常形象的描述了杏花的变色特点。

   杏花先红后白,聪明的朋友看到这就一定明白了:杏花是先朱明“红”后满清“
白”的变节花!"杏花”李纨的“稻香村”里的大秘密



  杏花的花型外观看似梅花又似桃花不易分辨,李纨在第六十三回里抽到的是“老梅”,乃是对应殉国的梅花元妃张嫣!可是杏花李纨最终会由红转白变节投清,变作“桃红又一春”的桃花贰臣花袭人,这是在暗喻李纨之子----最是“不言利只言义”的圣贤君子东林党们后来一个个都变成了“光闪闪腰悬金印”做了后金奴才的伪君子贾兰!

  
那么宝玉提出的“杏帘在望”即“红杏梢头正挂酒旗”的深意就清楚了:旗就是“满清八旗”,杏花东林党正高高挂着满清的八旗!脂批的【妙在一个“在”字】正是痛挞东林党的奴才状正在当前进行时态!



  李纨自号的“稻香老农”乃是取自宝玉命名的“稻香村”,“稻香老农”谐音“盗乡老农”,令人联想到盗匪农民军李自成,可是朱慈炤偏偏写了稻香村“墙头上皆稻茎掩护”,脂批还特地强调这个“稻茎掩护” 【配的好】!这一是影射皇后张嫣实乃盗匪孙二之女的史实,我后面会详细分析二来寓意李纨看似盗匪李自成却只是作者以盗匪作掩护,实际上是曲笔指出:李纨所影射的东林党给朱明带来的危害其实是同盗匪---农民军头领李自成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朱明不仅是亡于盗匪李自成,更是亡于张嫣的清流东林党!



  宝玉又为李纨住的“稻香村”题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这对联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稻香村”的东林党实质。"杏花”李纨的“稻香村”里的大秘密

  
----“浣葛”是化用《诗经。周南。葛覃》中的“薄浣我衣”,借用“浣葛”称颂妇德,正是影射尚“”的天启皇后东林党张嫣, 因为东林党对张嫣极力歌颂,所以脂砚在此特批道【庚辰双行夹批:采《诗》颂圣最恰当。】,强调李纨就是东林党著史美化称颂的圣后张嫣。

  ----“采芹”:《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泮宫之水。泮宫即学宫,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宫称“入泮”或“采芹”。
宝玉所说的“采芹人”就是影射读书人东林党文官。“香护”实为“相护”,意为互相保护包庇,影射了张嫣和东林党读书人的关系。

      

       朱元璋自登基伊始,就修訂皇室家法,颁布《女诫》,“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規定後官不得干預朝政。可是我们看到明朝历史上违背祖训的公然干政的张嫣,不但没有被最是满口道德礼仪的东林党唾弃批驳,反而被东林党不断地赞誉称颂,更被称为“圣后”“贤后”!


  因为“杏花村”“稻香村”是先误国后又叛国的东林党的再造之母张嫣的居所,所以宝玉对众人齐赞的“杏花村”嗤之以鼻,“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黛玉的)‘有凤来仪’多矣。” 【己夹:公然自定名,妙!】”

  朱慈炤在第十七回为大观园题对额时,先写遍布翠竹的潇湘馆,而后紧接着就是杏花环绕的稻香村。唐代诗人钱起有一首对比杏花和幽竹的《暮春归故山草堂》恰好应景对题:“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如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写的是什么呢?春光消逝黄鸟稀,玉兰花尽杏花飞,在这百花凋零的春残时节,我那窗前的幽竹依然傲然葱茏,不畏春残。
随风飘舞的杏花与“不改清阴”的幽竹形成鲜明对比,宝玉不听人言,故意说到“不及(黛玉的)‘有凤来仪’多矣。”这是朱慈炤用“有凤来仪”的幽竹的不为俗屈的坚贞高洁,狠狠鞭挞着屈俗变节、趋时易变的伪君子杏花!




  不仅说李纨不及黛玉多矣,宝玉更是指出李纨的问题所在:“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

  宝玉的这番话是对误国又叛国的东林党的痛挞:“
李纨不及黛玉多矣!张嫣和东林党的圣贤忠良的贤名都是东林党自己依仗着著史权美化捏造杜撰而成就的。东林党亡国前没做过好事,亡国后也没做过好事,上不能为国分忧,下不能为民解难,怎比得了黛玉的高洁操守?

       可叹世人都被东林党所著的官修明史和野史所欺骗,宝玉这一番对东林党的揭露自然不能为糊涂的世人贾政所接受,被颠倒黑白的东林党伪明史所欺骗的世人不仅听不进去宝玉的大实话,反而要将揭露真相的宝玉叉出去”!


  杏花易色更盗乡,三百年来费思量,圣贤李纨东林党,怎及黛玉真凤姿?

 


      朱慈炤在书中写了“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什么意思?就是李纨天启皇后张嫣就是声称的“不言利,只言义”的标榜高德清流的东林党的宫闱代表。

 

      在诗社中作裁判的李纨私心喜欢宝钗,主动交好宝钗,不喜欢黛玉,比如黛玉作的海棠诗“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可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力排众议,评宝钗为首。

  这正是影射懿安为崇祯选妃的
历史,张嫣最后听取刘昭妃的建议,将排在最后一名的周后选为正妃。由于真正的原因拿不出手,于是做出一番冠冕堂皇的说辞来:“懿安见其丰容端丽,特拔之为信王妃。”




  但黛玉毕竟才高,李纨终究还是要做几分公平的样子出来的。所以第三十八回里推黛玉菊花诗为魁,黛玉考虑到上次的《海棠诗》落败原因,说:"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还是不够含蓄浑厚,结果李纨又有了新说辞:"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李纨的嘴实在是巧啊!但下一回还是又评了宝钗的咏柳絮第一。不管怎么说,毕竟周后是自己提拔的,又都是东林党背景,所以懿安太后张嫣还是更喜欢周后,这就是李纨喜欢宝钗却疏远黛玉的
历史真相!



  第五十回说李纨讨厌妙玉“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为何?因为“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妙玉是才女,自然难得李纨喜欢。妙玉是谁?妙玉其实就是才女田秀英的儿子----四皇子朱慈炤!红楼梦中写妙玉孤僻不喜与人往来,但朱慈炤不安排别人,却偏偏要实为懿安太后的李纨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却是大有深意。为何?

  田妃死前为保护儿子免遭周后暗算,将儿子托付给懿安太后抚养,虽然懿安太后与周后关系好,但懿安只是不喜欢田妃母子,而周后却是要置田妃母子于死地的! 两害相较取其轻,孩子呆在懿安太后的身边,周后就是动手也是不大方便的,田妃选择让两个儿子跟随张嫣。

  从书中惜春无人关心、李纨不理妙玉的描写我们终于了解到:懿安太后张嫣对四皇子朱慈炤并不关心,但是朱慈炤毕竟已经十岁了,于是小心翼翼的朱慈炤终于活了下来,可是他那个虚岁才三岁的小弟七皇子最终还是逃不脱早夭的结局。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xibeifenglai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凡高' 的评论 : 你说得对,朱慈炤能够逃出周后魔掌,没有步他母亲和三个弟弟后尘自然是极聪慧的,谢谢支持!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来破解这本书。
凡高 发表评论于
老大的分析有道理,朱太子写出这样的奇书,全是暗藏隐喻,看出他小时候在宫中凭超人的智慧掩藏着自己的聪慧并且存活下来。他把“藏”这个字发挥到了极致!老大加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