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一)

,写我真情,写我本意。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留下一点痕迹供后代们借鉴,让他们了解,原来我们这一代是怎样地生活,怎样地思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一)      穆迅

以下文字引自“维基百科”中有关后现代主义的部分节选。请耐着性子看下去,你会有一种体验。

    “为了挑战现代主义的极限,艺术与设计家于是以后现代主义来统称当代各种主义,如:女性主义、多元文化、解构主义、时间元素、媒体应用、物质主义等。这些观点强调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没有单一的、绝对的答案或标准,作者与完成品的情感脱离,且作者、观众、策展人(或展场)与环境(或现象)都是艺术作品的参与者,如此一来,艺术创作与鉴赏都变得非常多样。”

    “德里达首先提倡在文本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建立非必然的联系,其目的在于突显能指与所指搭配的任意性和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使所指脱离即定能指的依附从而扰乱固化的结构思想。”

    “与理性的斗争是后现代审美体验的核心问题,而具体的抗争行为又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内。首先,为了对抗理性的束缚,后现代审美倾向于沉湎在某种形式的‘前理性的自发性当中’ ”

看得懂吗?我也是连蒙带猜觉得我明白了他们在说什么。你们不是说看不懂现代艺术吗?当你看上面文章时的感觉和看现代艺术的感觉近似相同时就对了。其实它没那么深奥,保持这种朦胧感就是现代艺术的魅力。真的,他们都在很严肃地讨论一个问题,只是他们把真相锁在保险箱里,没有他们的密码你是看不到的。

说的悬乎了,人家以为你有多博大高深的理论肚皮。非也,我也是见了文艺理论就头疼的市井人。咱们还是回到凡间说点接地气的话吧。

所谓“现代艺术”只要听到这词儿脑子里立马翻出来的画面就是你以为是在欣赏艺术的地方忽然撞见一些有生以来从没见过、从没听过或者见过、听过却放的不是地方的奇奇怪怪的玩意儿。看不懂听不懂是这类艺术在观众中的第一反应。请不要不好意思,这是最正常的反应,连专家们都不敢保证他第一眼就能看懂作者在想什么。“看不懂的艺术”就是现代艺术。

不过有一点我不甘心,“看不懂的艺术”被冠之为“现代艺术”终究有失公允,凭什么它们独霸“现代艺术”这个称号?当下众多的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比如在电影、电视界里海量的影视产品就不是现代艺术?它们看不懂吗?它们不是现代最新的艺术产品吗?我个人认为“观念艺术”才是这类艺术最合适的冠名。所以下文提到的“观念艺术”就是指这类“看不懂的艺术”。

可是在你的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自称艺术的东西,拉大旗作虎皮,唬的那些缺少艺术经历的普通观众不知道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们是艺术吗?他们在说什么?怎样欣赏他们呢?

要想解惑,咱们就得兜个圈子从头说起啦。

大凡当今我个人认为艺术分为两大类,一是古典艺术或是传统艺术类,一是观念艺术类。

什么是古典艺术?这类艺术大众较为熟悉也习惯欣赏。说理论些就是一元化艺术,说通俗些就是艺术作品有公认的好坏标准,亦即有约定成俗的共识:作品要“美”而且这个“美”是观众一致认可的,是有美学理论为后盾的。音准和谐,动作到位,节奏流畅,故事真实,色彩舒适,画像逼真等等,都是每个古典艺术作品必须达到的要求。总而言之,听得懂、看的懂,从中享受公认的“美”,这就是古典艺术。比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的戏剧,达芬奇、米开兰哲罗的画,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雨果、托尔斯泰的文学等等已经被誉为全人类共同的“美”。现今我们接触的当代艺术作品,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的电影、电视剧、舞蹈、流行歌曲等也是属于古典艺术范畴内,它们也都在讲述大家习惯的、公认的“美”的故事。

古典艺术有了共识的标杆,可比性自然凸显无疑,艺术比赛就应运而生,什么歌曲大奖赛啦,钢琴比赛啦,舞林大赛啦,奥斯卡小金人啦,安徒生童话文学奖啦等等林林总总,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唱”折腾得全球艺术界好不热闹!不过这也好,当你一时无法确认在你眼前的艺术作品是属于那一“主义”时,查查它参加过什么大奖赛没有。这是判断它属性的应急方法。观念艺术是不参加大奖赛的。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已讲过,举办观念艺术大奖赛那是找挨揍的。

古典艺术还有另一个特性即技术性,也即想玩古典艺术你必须具备一定的表达艺术的基本功。要体现古典艺术的美是需要基本功训练的。基本功越高表达“美”就越自如。所谓“童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都是形容这类艺术的技术性的艰辛。表现古典艺术的器乐如小提琴、钢琴、吉他、琵琶、胡琴等,戏剧如京剧、芭蕾,声乐如美声,绘画如欧洲古典画、中国画,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

古典艺术必须具备基本功这个平台才能表达艺术美。有了基本功才有了欣赏和评判标准,有了欣赏和评判标准才有了古典艺术

目前由于商品市场的制约在艺术殿堂里古典艺术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席位。高额的艺术生产成本和馋涎欲滴的巨大古典艺术市场令艺术家们在走向观念艺术的道路上望而却步。他们知晓一旦生产的艺术作品老百姓看不懂,其结果必然是门前冷落,血本无归,只好喝西北风了。花几个亿拍一部谁也看不懂的电影,恐怕没有这种白痴投资人和电影公司吧?所以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街头舞等仍然沿袭古典艺术的老一套。

不是没人敢尝试观念艺术这“螃蟹”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人曾拍过一部观念艺术的影片叫“八又二分之一”片长只有二十分钟,看过胶片电影的人知道,影片开头或电影突然断片时出现乱七八糟的白带走片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内容。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可惜昙花一现,无人敢步其后尘。因为大家都明白,玩玩可以,指望拿它赚钱那是白日做梦。“看不懂”的电影从此绝迹。而“八又二分之一”这只“螃蟹”也仅仅在电影史里留下了脚爪爬行过的淡痕。

古典艺术自人类有文化始就占据了统治地位,千百年来画的像不像?唱的好听否?跳的好看否?故事编的真实否?这些写真美的审美标准已成了老百姓欣赏艺术的最原始习惯。今后它仍会以巨大的惯性推动着普通观众走进艺术殿堂去寻找他们喜爱的艺术作品。古典艺术的某些种类比如上个世纪以前的交响乐、舞台剧(包括芭蕾、戏曲)等虽然日渐凋零,但新兴的艺术种类如电影、电视剧仍然挥舞着写真美的招牌来讨好老百姓的审美习惯。

总之,一句话:古典艺术依然“风景这边独好”。

                                  2016/9/14 于奥克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