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愙齋集古錄》解題
《愙齋集古錄》,(清)吳大澂撰。
吳大澂,1835~1902,江蘇吳縣人,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愙齋。曾任湖南巡撫。著名銅器收藏家和彝銘學家。尤精篆書。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衡度量實驗考》、《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集古錄》、《愙齋集古錄釋文膡稿》等古文字學著作行世。
《愙齋集古錄》,二函二十六冊。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編號:2101/8。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登錄編號:180834~180859。無魚尾。版心上部刻書名,下部刻“涵芬樓影印”字樣。四周單邊。白口。寬21.5釐米,高30.5釐米。
上海圖書館古籍部收藏此書,索書號為:線善810736-39、線善848899-910、線善859750-51。
書衣頁題字用隸書:“愙齋集古錄”,落款用行書:“上虞羅振玉署”,有“羅振玉”、“羅叔言”私印二枚。書名頁題字用篆文:“愙齋集古錄”,並有一段文字如下:“愙齋尚書鑒別商周彝器文字,象形會意,研究靡精,所撰《古籀補》、《論語》等集,海內早已奉為圭臬。茲集巨帙,訥士宗台,將附印行,公諸同好”,落款用行書:“丙辰秋初屬,安吉吳昌碩書”。有書牌頁:“涵芬樓影印”。卷首有羅振玉、葉昌熾序。
其以“愙齋”為齋名,據褚德彝《金石學錄續補》中的記載:“得《周愙鼎》,文中有周愙及帝考字,謂是微子所作器。因是更名愙齋”。所收為三代青銅器,多有銘文,後三冊有部分為秦漢器。有器形圖,有尺寸說明,有釋文,有考證文字,有搨片。每幅搨片下多有收藏者印。其中,該書對《毛公鼎》銘文考證頗為詳細。並題有獨立書名頁:“周古遺文”。此書為晚清著名治金名著。
林鈞《石廬金石書志》卷八如是評價此書:
按吉金文字,自宋以來呂大臨、薛尚功、王俅各有專書,而呂刻、薛刻不甚精。王復齋《鐘鼎彝器款識》、阮刻雖依原搨本,而陰款覆刻,未能神似。阮刻、積古齋、吳刻、筠清館改陰款為陽文,仍未能纖毫畢肖。此編精印,視墨本不爽銖厘。上虞羅氏敘內推是書為盡美且善,確屬定評。
吳大澂為晚清治金第一名家。據褚德彝《金石學錄續補》中的記載:“言金文者,視為導師”。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另有《抄本愙齋集古錄》。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編號:2103/24~1。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登錄編號:556306。不分卷。寬26.7釐米,高15.3釐米。抄錄者為張人牧。卷前有曹鴻年親筆序,如下:
夫秦石壞則小篆窮,鄧浙極則疏愈下,於是朱椒堂、楊詠春、張菊如諸先生,初試毛筆,寫古籀。至吳愙齋先生而始著。吳侃叔、王石泉、陳子振諸先生始用鐘鼎文字入印章,終推陳壽仰先生為大宗。吾友張君人牧 嗜古成癖,對於鐘鼎彝器龜甲獸骨、以及鉥匋化布等搨片,博搜遍攬,復專精於篆刻,故所作見重於藝林。其所以致此者,殆非偶然。民國二十一年一月,嘗以所摹《愙齋集古錄》、《長安獲古編》、《陶齋吉金錄》、《攀古樓彝器款識》索題,余因欽其勵學之苦,無間朝夕之專,願為之序, 以冠諸卷首。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沽上松壽軒曹弘年。
此書函套題名為《愙齋集古錄(抄本)全一冊》,實則有誤。此冊抄本共涉及有四種書:《愙齋集古錄》、《長安獲古編》、《陶齋吉金錄》、《攀古樓彝器款識》。並非只是一種書的抄本。抄本極似正本,足見其用心之精。
吳氏曾祖吳承烈,祖父吳經堃,父親吳立綱。吳大澂兄弟三人,兄吳大根,弟吳大衡。外祖父韓崇亦為著名金石學者,撰有《寶鐵齋金石跋尾》一書行世。在《說文古籀補》一書序中,他自述;“篤嗜古文,童而習之。”可見,他治金文歷史開始自少時。當時師從陳奐。及長,又師從俞樾、吳雲等人。中年以後,得意於陳介祺、王懿榮二人處甚多。
《清史稿•吳大澂傳》中的記載:
大澄善篆籀,罷官後,貧甚,售書畫、古銅器自給。著有《古籀補》、《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恒軒古金錄》、《愙齋詩文集》。
《愙齋集古錄》書後有附錄二卷,全書共收商周銅器1048器。
在此書中,吳氏把青銅器按照先商後周的順序分成二十五類,即鐘、鎛、鐸、鼎、敦、尊、罍、壺、鉼、盉、簠、簋、盤、匜、甗、鬲、豆、盞、卣、觶、觚、觥、斝、角、爵。有些分類顯然有誤。如,《父乙尊》,實為壺,而非尊。又如,《父辛尊》,實為盤,而非尊。再如,器名問題。銘文中既然已經有了“中白作女姬簋”,則該器名應該是《中白簋》,而吳氏卻定此器名為《姬簋》。其他如《叔皇父盤》等也出現了如此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