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诗,我们便可以共鸣
读诗见情,读文见人,总在文字里品味别样风景已是我在网络的习惯。多年来沉醉于文字,在黑白里看雪,在红绿间寻香,随心所致,凭感觉而已。
懂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应该是一种智慧,陶醉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何尝不是品位?若能够坦然回归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种自然与闲然更是至高境界了。莺鸣版是朋友,只在文字找到一种感觉便够了……
我有时想,人生不过一场戏,扮演什么角色都不紧要,散场了,从精彩回归寂静,睡上一觉,过去了就过去了,什么都要从新开始,新的一天就是新的二十四小时,无需太在意昨日的辉煌,还是走好眼前的每一步吧。“物我青山外,春风有还无。”还真是如此呢!莺鸣柳岸或有共鸣?
在美国快25年了,每日和金发碧眼者打交道,在细胞里专注,与纳米离子探讨,科学别有洞天,兴味自也陶然。可是回到家里,最感兴趣的还是祖国的文化,若在古典诗词的精妙处豁然开朗,那是何等乐趣?不异于科学的发现!兴趣生沉迷,业余之外便是搬弄这些无量的方块。可诗词的垒叠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它需要知识,需要悟性,需要名师,惜秋叶自身不是诗人料,缺乏想象欠夸张,无法用诗的篇章累积自己的成长,懵懂几十年,还在学诗的圈子里惆怅,不知诗的南北,不懂诗的东西。真想找个老师点拨一下啊!
某年某日,随粒子的指引走进中华诗词诗坛,‘登堂入室’拜风那头的老师学诗, 却在迷茫中跌出界外(不知何因,当年再上不了这个网站),回到西方世界里打转,北美文学城,美华文学网,现代诗词网,中日交流网,到处网罗着我,自在方块文字里打滚。靠捧着尹贤的一本《诗词写作指导》慢慢品味,算是聊知一二地凑句,写“诗”变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如此多年,走了一段诗的小路,也算是经历吧?
偶然,重又走进中华诗词网站,惊见包德珍大姐仍是诗坛大姐大,梧桐顶上一凤凰啊!秋叶仰望,带着尊崇仰望,自顾自写了一首祝贺大姐生日的步韵诗,不曾想过惊动女诗人的,只是自己心事的表达而已,许是文字里的缘分,包老师在百忙中看到了路边的秋叶,竟捡起来了,叶底有心诗!这不蒂是在海洋里捡起了漂着的浮瓶?!秋叶相信缘分,投奔椰风习习的海南来了……没有什么,就是相信包大姐的人品,崇拜她的学识,又碰着热心的松林,饱学的慕白,殷勤的英子,还有如今的莺鸣版,都是善良人,都是有缘人,想与他们握手,是在诗里头握手,也许有缘人不曾握手已握心呢,网络进步,谁敢一定说“NO ”?
一时有感,多写了几句,最后还是献上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我不是诗人,也未想过成为诗人。写诗,只是茶余饭后,闲话生活的另种表达,若有人读懂我的诗语,乃是莫大安慰。因为有诗,我们便可以共鸣。
美国风中秋叶临屏
壬辰小年(2-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