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故事:皇城皇气曼德勒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缅甸故事:皇城皇气曼德勒》


曼德勒(Mandalay)是缅甸第二大城,位处缅甸中部。尽管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现在都无法媲美仰光,它的辉煌历史却是远非仰光所能及的。


在缅甸殖民时期开始的1885年之前,统一过的王朝只有三个:蒲甘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它们的首都均在缅甸中部。


其中蒲甘王朝定都蒲甘(Bagan),现已“沦为”一个历史城市,并以古塔古寺著称,而且它离曼德勒仅180公里,其实也属于“大曼德勒”地区。而东吁王朝定都在东吁(Taungoo),现在只是个区级城市了。


惟有曼德勒,它是贡榜王朝的古都,皇宫、围城、炮塔、角楼等保存最为完整,且定位市中心,面积很大,依旧呈现一片皇城皇家气派。


不仅如此,在东吁王朝之前的二百多年间,缅甸还出现过多个“藩王”割据的小王朝,最出名的是“勃固王朝”和“阿瓦王朝”。而在那个阿瓦时期,曼德勒一带曾出现“实皆”(Sagaing)和“因瓦”(Inwa)两个小王朝,它们就在曼德勒西南20多公里的地方,也属于大曼德勒地区。


不夸张地说,曼德勒一带充斥着古王朝的“皇家祥瑞”之气,是品味缅甸古代历史的最佳之地。


我在曼德勒逗留了两天两夜。


第一天,我去游览市内著名的曼德勒皇宫及其围城(Moat & Fortress Walls, Mandalay Palace),以及北面毗邻的佛家圣地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还有山脚下的几个塔寺。


第二天,我包了一辆出租车,去“实皆”和“因瓦”两个古都,同时去了大名鼎鼎的“乌本桥”(U-Bein Bridge),以及它附近的马哈根达杨僧院(Mahargandaryone Monastery)。在出发离开市中心前,我还游览了著名的马哈牟尼塔寺(Mahamuni Pagoda)。


宏大壮观曼德勒大皇宫


曼德勒皇宫位于古城中央,方方正正,每边长达2-3公里。宫外有宽64米的护城河,宫内有殿堂100多座。二战时殿堂全部被毁。整个宫围四道主门,八个边门。宫墙上每隔170米间距就有一个兼具防卫和装饰功能的炮塔。


曼德勒皇宫在1989年重建,还不是太遥远的事。重建恢复了89座大殿,1996年重新开放。


大皇宫及围城和护城河的布局,很象北京的紫禁城。不过它占地大,宫内空地、树林、绿地面积也大,但是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远不及故宫的精美。


图1 曼德勒皇宫及护城河。有点像北京的紫禁城,但是远不及故宫的精美。


皇宫对外开放的只有东门。当地人不收门票,外国人收12000缅元。进门后还有几百米的步行路,才能到达主要宫殿。于是门口就有了摩托车载客的服务,可以“拉载”你一段,从宫大门到主大殿,收费2000缅元(不到2美刀)。


我挑了一位司机,谈了个“一揽子”交易:看完皇宫还去曼德勒山,以及山下的四个寺塔。他开价20000,我和他一一细算,他最后不得不承认10000才是合理的。他没想到我是有备而来的,哈哈。


图2 曼德勒皇宫前的加农炮。


图3 曼德勒大皇宫主殿。


皇宫内的各种殿堂厅所都是柚木结构,缅式风格。宫内建筑对外开放的有:召见群臣的大殿,王室人员的居室,嫔妃专用的后宫等。所有殿堂均为单层建筑,看上去却依然宏伟壮观。


图4 皇宫大殿里供着的敏东王和皇后的塑像。


皇宫里最值得一看的,是建筑群西面的瞭望塔。它有120台阶,33米高。登顶可以俯视整个皇宫建筑群,甚至遥望曼德勒的城市景色。


图5 曼德勒皇宫里的建筑。似乎有日式建筑的影响。


图6 从瞭望塔上俯视曼德勒大皇宫里的建筑群。


佛教胜地曼德勒山


曼德勒山是缅甸著名的佛教朝圣胜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山高240米,是整座城市之“最”。山顶、山腰、山脚分布着众多的寺庙、佛塔、僧院。上山有1700多台阶,也有公路可以乘车登顶。


图7 遥望曼德勒山胜地。


步行上曼德勒山,是信徒的一种功德。在半山腰的一座寺庙里,从1923年直至二次大战,曾供奉过佛陀释迦牟尼的3块遗骨。战后被移至山脚下的一栋建筑内,不再对外开放。


在近山顶处,有一尊镀金的站立佛像,右手指向曼德勒大皇宫。它纪念的是一个传说:当年佛祖曾经来过此地,并预言佛教2400岁诞辰时,所指之处将建立起一座伟大的城市,佛教的教义将繁荣兴盛。


图8 曼德勒山顶的祈福许愿大殿。


在山顶的祈福许愿大殿南面,还有一个小佛塔,供着一个“Ogress”(食人魔),传说“她”最后为了佛祖奉上了自己的乳房!对于如此极端的供奉,佛祖专门预言/许愿道:“她”的来世,将重生为一位伟大君主,在佛教2400年诞辰之际(1857 AD),这位君主会在此山旁建起一座新城,并成为佛教的有力支持者。


我没有徒步上山,而是乘坐机动摩托登顶的,所以没在山腰处停留、看到那个镀金的站立佛像。在山顶平台祈福许愿大殿南面,我也没有找到那个特殊的“Ogres”(食人魔)小佛像。我只看到一个小塔台“群”,台下方有多个像似兔子、小公鸡或蜥蜴之类小生灵的塑像。代表着佛祖在“出生、受难、死亡、重生”的无穷循环中的不同层次。与我想象和预期的那个身后伴有军队塑像并向佛祖顿首膜拜的“King of Ogres”不尽相同。


和佛祖的预言巧合的是,佛教于西元前六世纪在古印度诞生,“2400”年后正是缅甸的贡榜王朝(1752-1885年)时期。


图9 曼德勒山上的寺庙。


图10 曼德勒山上的寺庙。


图11 曼德勒山上山下的寺庙群,点缀得优美无比。


图12 曼德勒山下的美景。


更有意思的是,贡榜王朝的敏东王(King Mindon)正是于1857年为曼德勒城市奠基,1858年迁都曼德勒。他对佛教进行了全面保护。缅甸佛教在东吁王朝达到鼎盛之后,在敏东王朝代继续兴旺发达。敏东王本人,俨然就是传说中的那个重生的伟大君主。


这些传说都使曼德勒山充满神奇与魅力。


二战期间,有“小拿破仑”美称的英国将军托马斯·温福特里斯(Thomas Wynford Rees)曾率英国第十四军的印度第19步兵师进攻曼德勒,日军的主要抵抗阵地就在曼德勒山,山上的塔寺僧院“蜂窝般”地布满重兵,布满机枪。山脚旁的大皇宫是另一个抵抗阵地,日军十分顽强,英军强攻不下,最后不得不采用空袭、炮轰外加曳光弹点燃汽油桶等战术,才突破了防线。


图13 曼德勒山仙气环绕。


曼德勒大皇宫当年的毁坏,是由于炮轰、空袭,还是敌人的有意破坏?历史至今未有定论。


敏东王的四大寺院


曼德勒山脚下还有几个的著名塔寺,它们相距很近,也非常精彩,而且都与敏东王有关。


图14 山达穆尼庙的这个大金塔里存放着加襄王的骨灰。


山达穆尼寺庙(Sandamuni Pagoda)是十九世纪中叶敏东王为纪念因一起未遂政变而遇害的改革派亲弟弟加襄王而建。寺庙中央的金色大佛塔据说存放着他的骨灰。大金塔四周围绕着758座白塔方阵,十分壮观。


图15 山达穆尼庙的758座白塔方阵十分壮观。


固都陶塔(Kuthodaw Pagoda)被缅甸人视为“全世界最大的功德佛塔”,也是个白色的佛塔群。这个佛塔名声非常大,是因为修建完成的1857年,敏东王主持了有中南半岛的2400位高僧参加的第五届佛教宗教会议,完成了佛经的第五次修订。


图16 固都陶塔被缅甸人视为“全世界最大的功德佛塔”。


敏东王决意要为后人留下点名垂千世的业绩,所以又将佛经全部纂刻在了729座云石碑上。后人更在每座石碑外围修起白色小佛塔,成为宏大、壮观、齐全的“世界最大的一本”佛经书。固都陶塔因此而扬名天下。


图17 固都陶塔里雕刻在石碑上的宏大、壮观、齐全的“世界最大的一本”佛经书。


金色宫殿僧院(Shwenandaw Monastery)是敏东王的寝宫,也是他驾崩的地方。整个建筑原本在曼德勒大皇宫内,后代君主避讳敏东王之“死”,才迁移到现在的位置,成了一座僧院。由于曾是君王的寝宫,其建筑要比一般寺院精美繁缛得多。尤其是大殿外围门墙窗柱上的雕花装饰,密麻重叠、眼花缭乱,极尽繁华之能事。而“金色宫殿”名称的来源,则是因为它内墙及屋顶原先涂刷的是金色。


图18 金色宫殿僧院是敏东王的寝宫,也是他驾崩的地方。外面不见金色,里面金色不再。


图19 金色宫殿僧院外廊的雕花装饰,精工细琢,极尽繁华之能事。


独特僧院(Atumashi Monastery)是我在曼德勒山脚下游览的最后一个寺院。它也是敏东王与大皇宫同时期所建,曾有“曼德勒最美的建筑”之誉。原为全柚木,1890年烧毁,1966年用水泥在原址重建,但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奢华,风格也不同于典型的缅甸寺院,反而类似于欧风大教堂了。它内部十分空旷,是诵经念佛的好地方。


图20 独特僧院曾有“曼德勒最美建筑”的美誉。


图21 独特僧院的内部十分空旷,类似于欧风(基督教)教堂。


朝圣贵地马哈牟尼塔寺


第二天去曼德勒郊外之前,经过市中心南的马哈牟尼塔寺(Mahamuni Pagoda),寺庙里有一座据称被佛祖开过光的青铜贴金佛像,因而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是缅甸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


图22 马哈牟尼塔寺有一座被佛祖开过光的青铜贴金佛像,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


图23 玛哈牟尼塔寺的“金字塔”形佛塔,在缅甸偏南部地区十分少见。


百年柚木浪漫乌本桥


大名鼎鼎的百年柚木浪漫老桥乌本桥,位于曼德勒西南约10公里处的季节性湖泊东塔曼湖(Taungthaman)上。整个桥体全长1200米,据说是世界上最长最老的木桥,全部用缅甸最著名的柚木做成。它始建于1856年,历经160年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图24 百年柚木老桥乌本桥.


乌本桥的建设归功于敏东王。他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信徒,在解决湖水涨落影响交通而建此桥的同时,他要求桥的结构也同样体现佛教的“六和精神”[注],为此在桥上专门加上了六座遮风避雨的休息亭。


图25 本地人外来人都爱来乌本桥。


乌本桥的名字,则来自当年具体执行建造该桥的市长的名字。所用柚木取自先前“因瓦小王朝”的皇宫回收的建材,所以均为上品中的上品。全桥总共有1086根“桥墩”耸立于水上,日久天长洪水的冲击,以及鱼类配种引起的湖水滞留,部分木墩已有损坏,现为水泥柱取代。


图26 桥上的情侣。


图27 桥上的僧侣。


图28 在桥下湖面行走。


图29 在桥下湖面行车。


图30 亲友家人来此休闲。


图31 佛家僧人来此唔道。


乌本桥现在每天人来人往,游客络绎不绝。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一睹老桥的不朽与神奇;双双对对的青年人在桥上体验“悬空、超脱”般的浪漫与飘逸;结队的家属亲友象赶集与郊游似地来此闲散悠游;佛门子弟迎对广袤的湖面与遥远的群山感唔大自然和上苍的禅意;摄影发烧友们则为这里的日出日落景观而倾倒痴迷。。


千人僧饭马哈根达杨僧院


就在乌本桥附近的马哈根达杨僧院,只有短短50多年的历史,却是缅甸最为重要的佛学院。僧人年龄跨度从12岁的小沙弥直到65岁的大住持,是全国僧人最多的,高达千人。


图32 千人僧饭的壮观场面。


图33 千人僧饭队伍中的年轻僧人。


图34 可爱的小沙弥。


闻名遐迩的“千人僧饭”景观,是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争相竞睹的焦点。它指的是每天上午约10点半左右,僧人们手持钵盂,排队去食堂打饭用餐前的一幕。在队伍拐入餐厅之前的一个院子里,有几十甚至上百的信徒们也会静候着给每一位僧人布施。整个场面和过程有条不紊、热烈平和,十分壮观难得。


图35 在僧人排队进入左侧的餐厅用餐之前,院里等待着的信徒踊跃布施。


图36 僧人用饭。好像也有大油大肉。


据说信奉佛教的缅甸家庭,男子一生须出家修行至少一次,时间短则几周长则几年,有的干脆终身为僧。马哈根达杨僧院和其他很多寺院一样,餐食以及日常用品,都来自信徒的供奉。而且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海外。


富丽娟秀古都实皆山


曼德勒西南还有两个历史古城,它们分别是实皆(Sagaing)和因瓦(Inwa)。实皆山是实皆王朝的古都(1315-1364)。同时是一个寺塔和僧院集中的佛教中心。山上的松乌蓬那信塔(Sone Oo Pone Nya Shin Pagoda)位于最高处,是这里最富有、最主要的寺庙。由于现金捐赠充足,寺庙装潢得富丽堂皇。大殿里释迦牟尼的巨型坐像十分醒目,脚下围放着很多捐款箱,按用途分门别类,这是此寺庙的一大特色。据说这个寺庙内有佛祖两颗牙齿的舍利,尤显特殊与珍贵。


图37 松乌蓬那信塔。


大殿外面是一个巨大的平台,眼前的伊洛瓦底江绕山而行,景色秀丽。实皆山上的另一个主要寺庙是乌敏东色寺(U Min Thonze Cave)。这是一座“非典型”的混合式寺庙,它的月牙形长廊独一无二,十分“另类”。长廊共有30个拱门,意寓僧人打坐的洞穴。寺庙的名字“U Min Throze Cave”就含“洞穴”之意。


图38 乌敏东色寺。浅蓝色的拱门共30个,一进一出相邻。


图39 乌敏东色寺内景。


在上到实皆山之前,我还去了塞特古国际佛学院 (Sitagu International Buddhist Academy)。这不是古迹,而是崭新的高等教育机构,专职培养佛学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它建于1994年,由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尊者”主持,以佛教的“三折”为目的,即:传播,修行,实现佛学经典。接受的学员有僧人,尼姑,也有非佛教人士。


图40 塞特古国际佛学院。


被人遗忘古都因瓦


“因瓦王朝”属于阿瓦时期,它的古都现已遭遗弃。去因瓦需要跨过Myitnge River,一条伊洛瓦底江的分支小河。包车一日游的司机只管送到岸边,并在河边等候。我得自己摆渡过河,每人来回1200缅元(约1美刀)。对岸有很多双人座马车在等候生意,每人收费5000,去游览四个景点。


这四个景点是:布嘎雅僧院(Bagaya Monastery),皇宫守望台(Palace Watch Tower),雅达那塔寺遗址(Yadana Hsimi Pagoya Complex),以及马哈昂美寺(Mahar Aung Mye Bon San Monastery)。


布嘎雅僧院建于1593年,柚木结构。1821年被大火烧毁,1992年重建。


雅达那塔寺遗址有三座露天佛塔佛像。随着因瓦王朝的瓦解及古都的遗弃,它们也成了“被遗忘的佛像”。


图41 雅达那塔寺遗址。


图42 雅达那塔寺遗址。


马哈昂美寺建于十九世纪上叶。贡榜王朝有一个国王叫孟既(Bagyidaw),他的王后为一位国师高僧作为住所而建此寺院。1838年大地震中被毁。该王后的女儿后来成了敏东王的王后,遂将之修复。它是贡榜王朝时期建筑的代表作。


图43 马哈昂美寺。


两天两夜的曼德勒之行,是我在缅甸三城三地的游览中,感觉最充实的一站。我从仰光去曼德勒时,乘坐的是仰光航空公司(Yangon Airway)的飞机,经过蒲甘。仰光飞机场的国内航站楼非常小,近十个航空公司各占一个小“柜台”办理检票和托运。对行李重量的限制检查并不严格。登机后发现飞机还是不小的,有70个座位,但乘客只有6个。


图44 仰光去曼德勒的小飞机,可载70人。


在蒲甘停留时只剩我一人还在原位。等待从当地新登机的乘客进站前,机组人员和我一起站在飞机旁闲聊。他们告诉我,法国的“空客”飞机便宜,但美国的“波音”性能好。驾驶员训练两年半,在一段航班的整体运行中,副驾驶需听从正驾驶安排任务,而非两人平均轮换。比如这次他们出勤共分四个时段,正驾驶会根据航线以及身体状况等来计划和调配具体任务给付驾。


图45 正副驾驶员。左边肩头三条杠的是正驾驶,右边二条杠的是付驾。(中间那位没参与谈话,不知哪冒出来的)


图46 去曼德勒途径的蒲甘机场,非常简单。


到达曼德勒时,机场出租车摊位很多,一字排开,价格完全一样:包车进城12000缅元,三人分享每人4000。他们竞争激烈却出奇地文明友好。最早和最耐心接待我的,最后意外被另一摊位将我与另一位老者“配位合租”,而成功夺走生意,年轻人依然笑容满面祝我一路顺风。这个过程给我留下很好德印象。


图47 曼德勒机场的出租车竞争激烈,价格完全一样。


在第一天游览大皇宫时,偶遇两个女孩,其中一位在入口处就主动与我打招呼,会说中国话。原来从她爷爷来缅已经三代,父亲是中国人,母亲缅甸人。在宫内参观时,她特意过来告诉我说,那边角落处的观望塔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全景,千万不要错过。


图48 曼德勒大皇宫偶遇中国血统的热心女孩。


图49 第二天在马哈根达杨僧院等待“千人僧饭”一幕时,聊到一对老夫妇,男厦门人,女来自四川。两位均已70多,依然神采奕奕。各人一台高档相机,俨然一对摄影发烧友,哈哈。


我在浪漫乌本桥上溜达时,听到传来的中国话音。回头时恰与一男子双目对视,就此开始了小聊。他们共三位,在越南做生意成功已有五载。为首的曾姓湖南人,合伙的河南卢姓,还有一位缅甸华侨,正打算将薯条小吃生意扩展到缅甸。我问他们随身有无样品?他们拿出样品照片,看着不小的包装,仅卖200缅元,不到10美分,非常便宜。曾姓的领头人一脸书生气,温文尔雅,给我印象深刻。


图50 乌本桥上偶遇三位从越南来缅甸扩展生意的中国人。


虽然逗留的时间不长,我在曼德勒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给我留下了热情友好、温柔谦和、坦荡大气的感觉。真不愧为曾经的皇城根下的子民后代。


如果说,缅甸第一大城仰光是瑞大光金塔的一支独秀,有的是大都会的当代城市气息;那么皇城曼德勒则是缅古怀旧、皇气充斥的历史古都。从佛家圣地曼德勒山到仙风飘逸的实皆山;从大一统的贡榜王朝到本地藩王的实皆王朝和因瓦王朝;从殿堂丛丛的曼德勒老皇宫到人去寺空的因瓦雅达那塔寺遗址。。大曼德勒处处飘逸着古代缅甸、尤其是以贡榜王朝敏东王为标记的缅甸历史遗风。


曼德勒皇城皇气犹存,是个值得细品回味的地方。


[注]佛家的“六和”是:“戒和”同修(法制上人人平等);“身和”同住(行
为上不侵犯他人);“口和”无诤(言语上和谐无诤);“意和”同悦(精神上
志同道合);“见和”同解(思想上建立共识);“利和”同均(经济上均衡分
配)。


《曼德勒景点及本人评分》(1-5星)
皇宫围城(Moat & Fortress Walls)5
老皇宫(Mandalay Palace)5
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5
山达穆尼寺庙(Sandamuni Pagoda)5
固都陶塔(Kuthodaw Pagoda)5
金色宫殿僧院(Shwenandaw Monastery)5
独特僧院(Atumashi Monastery)4
马哈牟尼塔(Mahamuni Pagoda) 5
乌本桥(U-Bein Bridge)5
马哈根达杨僧院(Maharganyone Monastery)5


《实皆》(Sagaing)
塞特古国际佛学院 (Sitagu International Buddhist Academy) 5
乌敏东色寺(U Min Thonze Cave)5
松乌蓬那信宝塔(Sone Oo Pone Nya Shin Pagoda)5


《因瓦》(Inwa)
雅达那塔寺遗址(Yadana Hsimi Pagoya Complex)4
马哈昂美寺(Mahar Aung Mye Bon San Monastery)5

万里路-万言文-天下事)

coppertown 发表评论于
非常特别的地方,仙境也只不过如此了。谢谢分享,码字上图辛苦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