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又得诺奖,哪儿比老中强?多个耳朵?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今年日本科学家开门红,大隅良典在小日本放了一颗诺贝尔炸弹。今天,2016年10月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3日中午11时30分,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得到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消息顿时在横滨东京理工学院引起了一片欢呼雀跃,他徒子徒孙满堂,一个个成就非凡,在世界上比老板还要红火,更加牛皮,大会小会无处不在。不过,老师干得早,诺贝尔奖要给原创,所以他的弟子们全部回家看望老爷爷。由于笔者也参加此类研究,见过不少他的弟子。

大隅良典1945年出生在福冈学术世家,其父也是大学教授,自小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在1974 年东京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作了三年博士后,跟随1972年诺奖得主、美国生物学家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大隅良典决定了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之路,1988 年返回日本东京大学建立了他的研究小组。 2009年以来任东京理工学院的教授。大隅良典早在2006年获日本最高学术奖日本学士院奖,并一直被认为诺奖热门人选。

最近大隅良典所带领的研究小组(论文登载于“发育细胞”)宣布,他们成功探明了细胞自噬的启动机制。本次研究对预防和治疗由细胞自噬引发的癌症及神经类疾病有重要意义。自噬是细胞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的过程,细胞借此分解无用蛋白,实现细胞自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

上世纪80年代末,大隅良典曾用一种微生物酶,成功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内的自噬过程,但该现象的具体机制一直未能探明。此后,锲而不舍,1992年他终于解析到了自噬的机制论文登载于“J CELL BIOL--细胞生物杂志”,那时候,尚是冷门。与他有合作的DAN KLINOSKY(密西根大学)也在从事细胞泡的研究,可惜没有快速进入自噬领域,后来尽管投入巨力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控制自噬的基因,并主办>杂志,但是只能是后发制人得不到诺贝尔奖了。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大隅良典的发现有助了解细胞如何自行循环回收,研究人类身体如何适应饥饿和对感染作出反应。但年纪增长会令细胞自噬功能减弱,有关发现对研究脑退化症、癌症和帕金森症有很大帮助。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如何自行处理内部物质的过程,包括分解失去作用的蛋白质、胞器或入侵的微生物,再把这些物质合组作其他用途,可以比喻成回收细胞的垃圾,是细胞生长、发育的一个正常过程,
"自噬"一词可译为"自吃",科学家在20 世纪 60 年代首先发现它与细胞行为有关。1974 医学奖得主基督教徒德 · 迪铸在1963年提出自噬概念。当时,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可能把细胞成份运送到不同部位(溶酶体),从而将细胞内一部分成分或细胞器(比如线粒体)消化或降解。在大隅良典发现细胞自噬的关键机制之后,研究局面豁然开朗,相关论文发表量像火箭般的快速上升,全世界绝大部分生物医学家至少听到有关的知识,一点不懂自噬的寥寥无几。

说日本人牛,不是吹的。去年,诺贝尔医学奖一半给了爱尔兰的威廉 C.坎贝尔和日本聪大村为"他们发现关于反对由蛔虫寄生虫引起的感染一种新型疗法";另一半授予中国屠呦呦,奖励"她发现关于疟疾的一种新型疗法"。

回忆四年前(2012),英国的约翰 B.格登和日本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因为发现成熟的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可以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山中伸弥当时说:"因为我们已经开发的方法不需要胚胎,它可能技术上允许有化学改造皮肤细胞,甚至可能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产生人类皮肤细胞(或者其他细胞)"。

1949年汤川秀树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首次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他的成功鼓舞了战后日本国民的自信心。日本人曾获得了亚洲第一个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确实领取的和平奖。进入21世纪后,日本人的获奖次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此外,获得其他科学大奖的人数,也都是亚洲之冠。迄今为止,日本是欧美之外获奖最多的国家,共达25人,包括物理学奖11人、化学奖7人、生理学或医学奖4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日本鬼子在科学创造领域如此的傲立亚洲,得心应手,把其他亚洲人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绝不是他们多长了一个耳朵!

1:勤奋,超过头悬梁锥刺股。他们中的优秀科学家,非常投入,刻苦地钻研,为事业持之以恒的奋斗,那种执着除了德国人外还没有几个民族可以与之抗衡。所以,德国人和日本人有很大的相似性。1900到至1945年间,德国人拿到了五分之一的诺贝尔物理奖,三分之一的化学奖。一些对人类历史影响很大的发明和理论都是德国人完成的,比如合成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二战后的近几十年美国锋芒毕露,遥遥领先。不要忘记,美国人以欧洲移民(包括犹太裔)为主体。日本人认为有希望干成的大事,一定要干,不吃不喝不睡,也要拿下。听到的故事是为了抢发表一个基因顺序,有个实验室全面动员,日以继夜连续作战两个礼拜,完成了任务。

2:认真,一就是一不是二。严肃认真,把问题搞清楚为止,切忌似是而非、浅尝辄止。生物医学实验耗时间多,他们搞不出来就不愿回家,哪怕夜深人静,甚至通宵达旦,也毫无怨言。日本人的认真也是可能只有德国人才能可以和他们拚一拚。我认为这可能是日本人更重要的特质,甚至比第一点(勤奋)更为重要的素质。难道我们华人不刻苦,我们亚洲人(日韩华)基本上把实验室的苦斗奖包揽了。但是我们还没有他们日本人那么较劲,认真。因此我们还不能取得原创性的成果,里程碑似的发明。

 

 

3:土壤或文化传统。即日本人赖以生存和奋斗的优良环境。他们学习带着兴趣,充满热情,从小与大自然交友,培养了极大的好奇心和读书热情。家长是因势利导的培养。回头看看我们亲爱的功利主义的华裔父母们,尤其是虎妈虎爸们吧,我们争的是高分,名校,出名或挣大钱。是的,我们对子女充满希望,甚至于望子成龙,或恨铁不成钢。但是往往忽略培养优良的品质,对生活的热爱,扼杀创造性,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因此,可以读名校,可以出名成家,但是成不了卓越人才。由于不注意培育创造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大部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还是步人家的后尘,缺乏突破创新。

4:经济工业发展情况和人民富裕程度。其实这是相当重要的。日本人在二战后,靠美国大力支持扶持,迅速的恢复国力大力发展汽车和电器工业,赚了许多美国人的银子。目前中国在复兴,也有似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那时他们小日本也似乎离诺贝尔奖很遥远(已经诞生但没有今天这样如履平地-今年包揽物理奖)。所以只要加强我们国家的科研投入,改革教育方法,我们在20-30年后会有一个科研成果收获期。希望大家爱护生命,争取再活30年,有幸看看中国大量收获炸药奖吧。

5:注重基础学科的研究。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教授森康晃说,早在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就重视基础研究,并培育了大量的人才。在数学等领域却一直在进行独自研究,而且通过通商的荷兰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因此知识的长期积累,并非一朝一夕。诺贝尔奖获得者全都是国立大学毕业,很多人还获得了博士学位,属于研究型大学。中国有点急功近利,应用为主,应该改变这种状况。

6:保证科研经费。二战后,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举全国之力投巨资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学术振兴会”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的,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六成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还是那句话,日本科学家,好比一粒粒好种子幸运的落在肥沃充满阳光雨露的土壤里。咱们中国人,本来有优良的基因却不幸运的掉到了充满污浊烂泥地,只想成名成家,安于现状,贪图安逸。而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出对自己和对人类有积极意义的贡献。

老哥XD 发表评论于
GNZ48组合(国庆唱《我和我的祖国》的那个雏妓团)与日本AKB48组合的区别!
就是这么一回事 发表评论于
+1 有见识。
Angry小鸟 发表评论于 2016-10-04 07:05:20
想要在科学上取得顶类的成绩(比如诺奖),光靠勤奋和认真是不行的,需要智慧。在亚洲人(甚至全世界)中,日本人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日本人拥有更为敏感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代表着更深入的思考能力,求知欲与好奇心(科学精神)
Angry小鸟 发表评论于
想要在科学上取得顶类的成绩(比如诺奖),光靠勤奋和认真是不行的,需要智慧。在亚洲人(甚至全世界)中,日本人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日本人拥有更为敏感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代表着更深入的思考能力,求知欲与好奇心(科学精神)
匡吉 发表评论于
纠正一个小错误,是东京工业大学,不是东京理工学院。当然日本人也不是圣人,其最优秀的理科人才都是念医科,而医科毕业甚少有做研究,都做医生赚大钱去了。但架不住还有一些漏网的愿意做研究的优秀人才。
石敢当 发表评论于
总结得很好,总之就是历史的积淀和认真执着的精神。近代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连科学、共产党、法律、电话等等词汇都是从日本学来的,加上饥荒、战乱、政治运动,科学家哪里有平静的环境?中国科研全面步入正轨也只不过30多年,主要是跟在西方(包括日本)后面学(如863计划),面向经济建设,实用主义占上风。基础研究的较大投入也只是近20年的事,人才还是较缺乏。虽然科研论文数量大幅上升,但原创性的成果较少,要得诺贝尔科学奖还需多年的努力。
狸猫的爸 发表评论于
破棉袄:嗯,科学需要积累. 20年后,中国的科研就会大变样.
wangtora 发表评论于
破棉袄 发表评论于 2016-10-03 20:27:45
日本的若贝尔奖于1980代的日元升值,我1990年代在日本留学时,知道日本雄心勃勃的若贝尔奖计划,大量银子砸下去,30年后收获了。中国到2010年代才有银子往科学里砸,能坚持的话,也要等到2030年之后才后有收获。
-----------------------------------
那也得科学家能活到2030。像谢百三68就空气污染挂,就等不到71获奖了。本来他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泡沫的经济理论,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的。
sylphy 发表评论于
没必要连这个也喷吧?!
说白了因为日本人宅,行业间工资差距相对小,不用在乎生活利益上的得失而已。
中国的学霸们也宅,只不过为了糊口都去搞好找工作的专业,都去企业,在学校干也是搞赞助多的项目。等我们也发展到注重基础研究的程度,自然也会有诺奖井喷,虽然要等。

tina0 发表评论于 2016-10-03 19:07:21
得不了就是得不了,把诺贝尔奖当政治任务也没用。 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从来就不是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
破棉袄 发表评论于
日本的若贝尔奖于1980代的日元升值,我1990年代在日本留学时,知道日本雄心勃勃的若贝尔奖计划,大量银子砸下去,30年后收获了。中国到2010年代才有银子往科学里砸,能坚持的话,也要等到2030年之后才后有收获。
singuy 发表评论于
我认为还有重要的一点是: 他们掌握了西方的逻辑学和方法学
再比如,他们足球学了巴西 也很厉害
留连 发表评论于
日本人,德国人,世界制造业精英国,出诺奖获奖者不足为奇。我大中华帝国出获诺奖者则甚奇。
Armweak 发表评论于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人很少有人是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做学问是为了成名成家,学问做的好,最后结果是当官,当官就能发财,并且更有名,光宗耀祖,蓬荜生辉。

这种文化下,有谁会认真负责地做学问? 不当官,有谁能顺风顺水地做学问? 学不优则不能“仕”,不能“仕”,则寸步难行,还谈得上有条件有心情去做学问?

天朝几千年,这种逻辑关系什么时候不曾有效过?

狸猫的爸 发表评论于
其它领域俺不知道,但日本科学家在COMPUTER SCIENCE是很差的. 日本人比较执着,认真. 这些特点在有些领域可能有用.
tina0 发表评论于
得不了就是得不了,把诺贝尔奖当政治任务也没用。 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从来就不是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
czhz 发表评论于
首次获奖的日本人,出现于1949年,汤川秀树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是物理奖。
鬓微霜又何妨 发表评论于
工作中遇到的日本同事,确实认真。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中国走山寨兴邦的道路。目前还是有效果的。
老北京炸酱面 发表评论于
那都是三。四时年中国文革时的成就,不是现在,别着急
ingodwetrustforever 发表评论于
希望看到中国的诺奖,目前科技方面仅有屠教授,还是文革中的成果,目前的科技氛围还是要求急功近利,很难有大的突破. 二十年内难以看到诺奖大面积授予中国学者.
Blue-Crab 发表评论于
为什么要和日本人比?标准太低了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