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十七号/SJ-17】和上面级分离成功。任务圆满完成。是一颗同步轨道新技术试验卫星,采用东方红四S平台,体重近4吨。如同一个“小型实验室”,试验的项目“高精尖”· 【实践十八号/SJ-18】2017年发射,这是长征五号的第二次发射。2017年底长征五号第三次发射任务是嫦娥五号。
作者:文生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37084/answer/129604157
来源:知乎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9月在文昌准备前期工作,现在回到上海,看到网易上交通管制的新闻,心潮澎湃。
有人在喷运载能力,有人却在前线为了火箭彻夜不眠,有人在喷不如国外,有人却在为了赶超而努力。基础工业,科技的差距岂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凡事都得符合事物发展特定规律,大量的资金,人才,研究工作才能取得一些进步。
愿大家能少一点戾气,多几分耐心,踏实工作,不耍小聪明,不用小手段,不赚不义之财,不贪小便宜,堂堂正正做事,华夏民族才能早日重返世界之巅。
至于CZ5的意义,媒体上都说了不少。我想来,国家能够有自信于做一些尝试,不再是闷声发大财,完成数量级别的跨越,就是最大的意义。
补充一下咯
转发纪实,兄弟们感受一下: 长征五号首飞任务纪实(谨以此献给所有经历了此惊心动魄、高潮迭起过程的兄弟姐妹们,精彩程度远超任何好莱坞大片):
(4)20161103 发射日。发射时间:18:00:00。发射窗口:18:00~20:40。
(5)10:30 左右,助推1、3疑似液氧泄露,01下达口令:“各号保持状态,暂不进入-7小时程序”。
(6)01口令:“重置点火时间为19:01:00”。
(7)17:36,一级循环预冷失败,01下达口令:“110暂停液氧排放,暂停煤油充填。各系统保持状态,暂不进入-1小时程序。”
(8)18:20,卫星表态,发射窗口可以推迟至21:00。
(9)19:02,01口令:“02,组织一级氦配气台1操作手返回操作岗位。”
(10)19:10 领导决策:若到19:30一级发动机预冷仍不正常,考虑进入终止发射流程。阵地开始进行终止发射流程准备工作,抢险人员到位。
(11)由于动力总指挥卓越的工作(接通D7吹除),19:33一级1分机氢泵轴承处外壳体壁温开始下降。
(12)01口令:“设定点火时间为20:40:00。”
(13)20:30 线路综合专业射前监测参数不再更新,软件显示异常。
(14)20:38 01口令:“暂缓进入-3分钟准备程序。设定点火时间为20:41:17。”
(15)20:39 01口令:“暂缓进入-2分钟准备程序。设定点火时间为20:41:56。”
(16)-90s 120口令:“转电。”
(17)控制主控计算机报错。
(18)约-1分钟,120报告:“01,终止发射。”(中国航天史上最牛逼的口令,没有之一)
(19) 01:“怎么搞得?”
(20)十几秒后,120报告:“01,稍等。”
(21)十几秒后,120报告:“01,可以了。”
(22) -10秒,01开始点火倒计时报数:“10、9、8……”制导专业报告:“还没有数”,姿控专业报告:“姿态角偏差还没有。”
(23) 120报告:“01,稍等。”01口令:“……7、6……”。
(24)-6秒,姿控专业报告:“有了。”120报告:“01,好了。”01口令:“……5、4,C3I重置当前时间为-10秒”。
(25)发射时间被置为20:43:04。
(26)01口令:“10、9、8、7、6、5、4、3、2、1、点火。”
(27)20:43:13.13998s起飞。掌声。
(28)卧槽,控制地面没收到起飞信号。
(29)182.173s,助推器分离。掌声。
(30)285.867s,抛整流罩。掌声。
(31)476.233s,一二级分离。掌声。
(32)832.449s,二级一次关机。掌声。
(33)120喊到:“我靠,这样也能成功?!”
(34)1422.440s,二级二次点火。掌声。
(35)1779.010s,二级二次关机。掌声。
(36)1821.010s,级间分离。掌声。
(37)热烈祝贺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圆
央广网文昌11月4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晚,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重要一步。
跨越1.65米,成年人只需一两步就能走完。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芯级直径从3.35米变为5米,却用了整整10年。无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2003年的神舟五号,还是2007年的嫦娥一号,都由火箭送入太空。这也就是说,火箭有多大推力,就能把多重多大的物件从地面送上太空轨道。
而昨晚成功发射的“长征五号”,也被航天人们称为“胖五”,一举将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8吨级提升至25吨级。
昨天晚上8点34分,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大厅里,灯火通明,警戒线内,专家们很多都不在贴有自己名签的座位上,而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指着有各种密密麻麻数据的LED大显示屏低声交谈,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盯着前方。
“6分钟准备”
此时,大屏幕上方仍然延续了一小时前的显示数据,预计点火时20点40分,零一号指挥员胡旭东的声音再次出现时听起来却让人一愣。
“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3分钟准备。”
大屏幕上方也出现变化:预计点火时变为20点41分,随之而来的是,指控大厅内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电话声,1分多钟之后。
“107继续倒计时”
人们开始松了一口气,3分钟倒计时重新启动。
“各号注意,3分钟准备”
时间继续推进1分钟。
“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2分钟准备”
第二次推迟的口令发出前后,大厅内的人们脸上就像盛夏的天气,从艳阳天瞬间变成了阴云密布,而大屏幕上方预计点火时已经变为20点42分......终于2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的口令声再次响彻大厅。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十几秒后,眼看火箭就要腾空而起。
“倒计时停”
在“倒计时”三个字之后,零一号指挥员明显停顿了一下才说出“停”字,虽然只有四个字,仍然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好消息在25秒之后到来。
“1分钟准备!”
很快,口令声密集起来,50秒、40秒、30秒......人们的焦虑程度也在一点点变小,时针指向20点43分。
“明白!9、8、7、6、5……点火”
点火口令发出9秒后,长征五号8台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台液氢液氧发动机终于达到1060吨级的推力,火箭发出了震天的怒吼、喷出橘色的烈焰、一飞冲天,海天之间放佛瞬间升起了一个太阳,白昼再次降临。
约30分钟之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总指挥长王经中宣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正常,将上面级和卫星组合体准确输入预定轨道,各系统工作正常,现在我宣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最后十分钟的经历让人感到长五的发射颇为不易,事实上,不仅是最后十分钟,整个任务都称得上险象环生,8点43分火箭的发射已经是发射窗口的最后边缘,也就是说,如果8点43分,火箭还没能发射,那么,当天火箭就没有机会再上天了。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坦诚,他在航天领域工作了30年,参加了很多次的发射,而这一次是最扣人心弦,也是最激动的一次。“太震撼了,太高兴了,太爽了。发射过程确实惊心动魄,险象环生。进入发射程序以后,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发射的预定窗口,窗口时间是晚上6点-8点40分,我们刚好卡在了窗口的后沿,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发射。”
从6点发射一直推到了8点40分,这其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是火箭的四个助推器,在1助推和3助推氧气的排出管道方面,遇到了一些技术方面的困难。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独家透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火箭从6点的发射窗口推迟到了7点。
娄路亮说:“火箭助推上的产品出了一些小问题,经过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后面的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花了一点时间,当时就决定,在窗口上还有将近三个小时的时候,占一个小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一个问题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管路进行预冷的过程中,温度降不下来,这是本身就被称为“冰箭”的长征五号无法承受之“重”。当问题出现后,或许正是航天人们的这种敞亮、直面问题、临危不乱的态度,帮助他们最终把握住机会、度过难关。赵坚说:“你可以想象,启动一辆车,怎么踩油门,就是点不着,这挺危险的。而且后面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我们必须在预定的窗口把它发出去。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真的很伟大,遇到这个情况临危不乱,非常紧张,但是全体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精心地工作,最后一刻我们抓住了,我们把问题解决掉了,通过合理调整我们的技术参数,使我们的温度降下来了,保证了我们的低温火箭的工作条件,最后能够点火,在我们的窗口的后沿,就是20:40分把我们的火箭发射出去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或许就是地面与天空的距离,然而,当我们有了火箭、有了宇宙飞船,天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中国而言,60年前,从零开始,到今天长征五号成功发射,中国正式进入大运载火箭时代,实现全新的“航天梦”,这一切都是我们身边看来普普通通的中国航天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长征五号科研人员郭宏告诉记者。
记者:发射成功后第一件事你想做什么?
郭宏:说心里话吗?
记者:对,说心里话。
郭宏:好好睡一觉吧。
记者:多长时间没好好睡一觉了?
郭宏:两个多月了。
中国航天队伍有多“可怕”?这是一个门类完整、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世界最年轻航天团队,6.7万名航天工程师、技师、科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6周岁,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轻15岁,33周岁以下工程师占到全部人员的66%。探月、北斗组网、高分专项、载人空间站200余个子项目、子课目、子系统千余名总设计师、总建造师、总工程师,70后占比44%,80后占比31%,最年轻的分系统设计总师仅30周岁。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航天团队,正在铸就中国航天的世纪大梁,书写航天事业后继有人、代代接续的辉煌与希望。
毋庸置疑,有了这支世界最年轻、“最可怕”的航天队伍,2020年前后,中国航天四大战略目标都将如期实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航天高科技、高技术将引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继续走向世界领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