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翁憶「莎翁」之二:英倫之行
-樂翁-
這可是生平第一次出洋,三十剛出頭,意氣風發,自覺前程似錦。飛越了半個地球,來到既生疏又熟悉(因已讀了不少英國文學作品)的國度,好奇與興奮之情自不待言。「協會」安排在倫敦小駐兩週,以品嘗這座歷史文化古都的精彩面相。
「倫敦」真是個美妙的地方啊!可看可翫的太多了,令人神魂轉側,目不暇給。第一個週末,正逢「西敏寺高中」演出莎劇「暴風雨」,機會難再,我興奮地按時前往觀賞。
是一個秋日午後,演出場地就架設在「西敏寺」大教堂的中庭, 石階層層疊疊,迴廊曲折環繞,叢英掩映,群卉燦爛,秋日豔陽斜射而下,四處靈光閃爍,氣氛妙絕,觀眾環環圍坐,屏息以待。
突然!雷霆萬鈞,風雨驟至,一陣驚心動魄的暴風雨來襲,船桅猛晃,帆蓬傾盪,驚呼之聲此起彼落,一群人在台上奔來竄去,「暴風雨」就這樣上演了。這是莎翁晚年之作,已超乎「悲」「喜」之外,故事發生在一個荒島上,由叛離而復合,充滿了幻想與靈異,音樂與歌曲在劇中起了重要作用。
這一群英國中學生,本事還真不小,演出逼真,扣人心弦,旋即把觀眾帶入荒煙虛幻之境,隨著Prospero的呼風喚雨,小精靈 Ariel的飛來馳去,Miranda與 Ferdinand初見時兩情相悅的忻喜 …。看著,看著,不覺便神魂恍惚,迷迷茫茫,一時竟不知身在何處?
猛然,臨近「國會大廈」鐘塔上的「大笨鐘」(Big Ben)「噹!--- 噹!--- 噹!---」猛敲三響,嗡--- 嗡--- 嗡--- 回聲四散,撒落滿庭,才把觀眾從幻夢中驚醒。生平第一次觀賞「莎劇」,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兩週後,乘車西行,抵 Exeter 大學,入「教育文學學院」,展開了為期一年的研習。上課、實習、討論、參觀、旅遊,忙碌又充實,增長了不少學識與見聞,其中最值得回味的當然是「莎翁故里」--STRATFORD-UPON-AVON之遊。這座「阿舫」河畔的小鎮,因莎翁而美名遠播,令人嚮往,遊客如織,絡繹不絕。
一個初春週六上午,我們組隊前往,大伙乘著一台滿載的大型旅遊車,北行約五個小時,穿過無數幽靜寧謐的小鎮村落與田野,於下午三時前後抵達目的地。稍作調息,立即開始參觀遊覽。
據說,STRATFORD-UPON-AVON小鎮的人口,可分成兩類, 一半是居民,另一半則是觀光客,終年如斯。我們也就迅速投入了「觀光客」的行列,上上下下,磨踵擦肩,觀賞了許多景點。
莎翁的中學:位於鎮中心老街旁,上下三層,古木築成,上課的教室,室內的桌椅,桌面上(玩皮孩子)用小刀彫刻的字畫,都古意盎然,歷歷在焉。
莎夫人 (Anne Hathaway)的娘家故居:位於鎮郊不遠,一棟英式茅屋(茅草經過特別處理,厚重紮實,平逸美觀),上下兩層,花園圍遶,春卉齊放,曲徑通幽。導遊說,「不知莎翁與夫人當年在園中消磨了多少良辰美景!」
莎父老店:莎翁老爸 (John Shakespeare)在鎮上經營的店鋪,專賣手套及一些日用品(櫥窗內正展示著幾雙精緻的手套樣品)。
…。
次日下午三時,安排有「觀劇」節目,之前是「自由活動」時間。便與幾個朋友相約一齊散步郊遊,欣賞小鎮四野風光。我們沿著「阿舫」河南岸彎曲小徑而行,只見水光粼粼,漂漂閃爍,藍天白雲,反映波中,正有兩隻白天鵝悠游其間,向著我們嘎嘎而鳴。岸邊沿途,盡是一串串向天挺立的「指頂花」(foxglove),有白的、有紫的,ㄧ朵朵小鐘鈴,由下往上漸漸縮小似塔,煞是好看!壘壘峨峨的「莎翁劇院」傲然矗立於對岸。河對面的另一邊遠處,遙遙可見一座教堂尖頂,矗立於翠綠叢林之後。識途者說,「那便是『三一教堂』,保存有莎翁棺墓及肖像 …。」
繼續沿著河岸往前走,跨過小橋,再行不遠,便來到「三一教堂」,建築精美典雅,透花彩繪玻璃大窗鑲在壇頂,歷代文史名人塚(袞袞諸公的大名,順續排列彫刻在教堂地面的石板上)比比皆是,但要在堂內佔一席之地,談何容易。莎翁卻是堂內名人中之名人。壁上高處供有他的半身彩色胸像,兩眼炯炯平視,右手握羽管,左手扶紙張,作欲書狀。地下石版上刻有他的大名。一個「阿舫」河畔的中學畢業生,在鎮上教了幾天書,結婚生子 (女 Susanna 1583、雙胞胎 Hamnet and Judith 1584),於二十三歲 (1586) 溜到倫敦去打天下,加入劇團,二十多年後在戲劇界闖出一片天地,完成了三十八齣膾炙人口的戲劇與六種動人心弦的詩篇,最後是衣錦還鄉,名利雙收,購地置產 …,難怪會有人懷疑,「莎翁」會是他嗎?
這是題外話,休說也罷,還是繼續再往前走吧!
沿著河之北岸折回,向著「莎翁劇院」走去,一路上見到好幾棟魅人至極的英式茅屋,屋前花園精心設計種植,滿園春花齊放,水仙、風鈴子、鬱金香,一叢叢一簇簇,彩卉繽紛,美豔極了。
路過「莎翁劇院」,稍作遊覽,見劇院四周,有水池、噴泉,錦繡花圃團團,莎翁全身彫像高高崪然兀立圃中石柱之上,許多莎劇人物則一 ㄧ環伺其間,有憂思滿面的Hamlet、秀麗愁苦的 Ophelia、 高舉王冕的 Henry V、大腹便便鬍鬚滿腮的 Falstaff、 詭計騖遠凶狠無情的 Lady Macbeth、風中雨中狂吼不止的 Lear、玩皮飛逸來去無蹤的 Puck 等等,讓人百看不厭,留連忘返。
步入小鎮,用過午餐,閑坐街邊,等待觀賞三時開始的莎劇演出,一邊也游目品賞過往遊客的美姿,男男女女,歡歡喜喜,來自世界各地,多盛裝而行,各具特色,如同觀賞世界性時裝表演會一般。
之後,按時重返劇院觀戲。
所觀何戲?
「考利歐雷諾斯」(The Tragedy of Coriolanus)也,一齣莎翁晚期的(據考証應完成在一六〇七年以後)羅馬歷史悲劇,既不出名,且鮮上演,這可是機會難再呀!
劇裡強調的,不在轉述這一段羅馬史,而是描繪其中的主人翁「考」氏,「一個受有特殊教養的羅馬貴族軍人,勇敢,高傲,自負,遇上政客挑撥,民眾愚闇,於是由民族英雄而變爲流囚,由憤恨而投敵而再進攻祖國,但是由於禁不住母親妻兒的哀求 (V. iii. 1-209) 終於在陣前軟化以至死於敵手 (V. vi. 129-153)---這其間有錯綜矛盾,形成了高度的悲劇性。」(13, 考利歐雷諾斯,梁譯)
考利歐雷諾斯最後向敵眾揚聲大吼 (V. vi. 111-115):
「把我切成碎塊罷,伏爾斯人,成人和少年們,用你們的劍來戳我罷。孩子!說謊的狗!如果你們的歷史是記錄實情,裡面必定記載著,我像是鷹入鴿窩,把你們的考利歐里的伏爾斯人都嚇得心驚膽戰:而且我是獨手隻拳。孩子!」(186, 考利歐雷諾斯,梁譯)。
言畢,考利歐雷諾斯便悽慘地死於敵眾的亂劍之下。至此,人性的矛盾與悲愴,在劇終掀騰迴盪到最高潮,讓觀者深深爲之震撼驚恐,唏噓低迴,久久無法釋懷 …。
考利歐雷諾斯悲劇的場景仍一幕一幕在腦海中翻滾沸騰,欲罷不能,昏昏矇矇然登上旅行車,奔向回程,午夜時分,平安抵舍,結束了「莎翁故里」的兩日之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