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教育并没有洗谁的脑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年龄,经历,教育背景的差异有不同的政治观点,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第一代移民辛辛苦苦地来到美国,现在事业有成,心情愉快,就是好事,如果当初第一代移民自己的父母,就是“负一代”,坚持不准你留学美国,非要说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美国是日薄西山的帝国主义,你也会嘲笑父母,说我觉得美国民主自由,我就是心向往之,他们说你偷听美国之音被洗脑了你乐意吗。你说现在我在美国不是好好的,给您添了孙子孙女,爱生多少生多少,前几天还投票选心仪的总统来着。

现在,子女的子女又有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以及世界观。有人觉得子女进了美国的大学变得非常可怕,好像那大学里生活着一群红毛绿眼的左倾份子,天天煽动洗脑,把孩子们忽悠得五迷三道,非要和旧社会决裂不可。

没有那么可怕。大学教授的政治倾向相对左倾,但基本的伦理还是有的,因为校规很明确,个人的政治倾向是不能在课堂上宣传的。这个规定是正确的,因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课堂不是私人骂娘的地盘。就像师生恋在中国文化里不但不禁止还好像很浪漫,而美国的校规是明令禁止教师和学生有romantic 关系的。原因也很简单,教授是掌握学生分数的人,你们俩倒是罗曼蒂克了,那老师你怎么给你的情人学生打分呢?你把分数也浪漫化了,别的学生怎么办呢?所以,大学教授自有政治倾向,也有骂娘的渠道,但是还不至于要在学生面前宣传政治。就算在中国,辜鸿铭可以留辫子,但不能在课堂上宣传帝制。一百年前中国大学都懂得的道理,美国人岂会不懂?

如果大学教授不在课堂上胡言乱语,也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胡言乱语,就课程本身而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医学预科,这些内容能有多少供政论和左派洗脑的?应该说是零。谁的孩子在这种课上受到政治宣传,完全可以去举报。

然后就是人文社科了。心理学的课程会分析食品和饥饿对心理的影响,这可能也带有社会批判。经济学除了引论,统计这些价值中立的课程以外,涉及贫困问题的课程是有社会相关性的。在这里,教授就极可能提及种族,性别,移民这类话题,因为讨论贫困必须涉及这些课题,也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分析贫困的根源。分析的后果,可能是学生对边缘,弱势,贫困人口产生道德上的同情,这里可能有教授的引导,也可能有学生自己的判断,但无论如何,假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对贫困的理解限于:聪明勤奋致富,愚蠢懒惰变穷,那大学也就没有必要去读,不如把学费省下来算了。

另外,很多白人学生对讨论黑人的遭遇的课程其实是非常抵触的。洗脑,没那么简单,像王朔说的—— “谁比谁傻多少”。

美国大学生现在流行学习环境研究,因为对环境问题有很大的关注。一种选择是技术层面的环境科学,包括环境工程,一种是偏文科的,主要是法规和政策,土地使用等。后者应该更容易引导学生产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

另外,现在美国大学校园一直在突破传统的学科藩篱,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很多新兴专业都是跨学科的,比如公共健康研究,社群和正义研究,女性研究,区域研究。如果说,社交媒体作为一种 “后现代”传播手段彻底突破了以电视,电台,和平面媒体代表的“现代”传播手段,而且在竞选活动屡奏奇功(台湾的民进党和非党派候选人也一样使用低成本的网络传播成功上位),那么,课程的重新整合,也同样带有后现代学习理念打破现代学科分类和建制的倾向。

早就过了温饱阶段,在这些课程影响下的学生,确实会越来越关注社会政治议题,包括性别,种族,环境,气候,残疾人权益,和寻求社会资源的合理和公正配置。如果觉得这些学科毫无实用价值,您的孩子该送去读技术学校。不了解这些问题,华人在美国社会将永远处在打工混饭吃的阶层和心态里。

当然,对公平和公正的定义始终是有争议的。比如,对歧视,discrimination,的人为刻意补偿会不会造成“逆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 都是可以讨论的。但逆向歧视并不一定限于族群之间,也会出现在性别之间。如果一定要实行在雇佣中的性别平衡,也可能牺牲一部分男性的机会,去满足女性就业的名额,或者甚至少量已经在职的女性雇员对性别平衡的需求——一个女人总和一群男人在一起工作和开会,也会不那么舒服的:我过去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直到女同事告诉我,这也让我学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当刻意雇佣女性的情形发生的时候,对符合资格的男性应聘者同样不完全公平,但受益的女性可能会说,谁让男人压迫女人几千年呢?同理,黑人也会说,谁让白人压迫黑人几百年呢?

我觉得,如果“逆向歧视”伤害了一个人的利益,他当然有权反对,但即使反对,也不能混淆“歧视”和 “逆向歧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不能把逆向歧视歪曲为歧视,因为是先有歧视,才有逆向歧视,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反弹。

另外,种族主义是特指基于种族优越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因此,黑人如果反感白人,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种族主义”,因为它的基础不是黑人的(并不存在的)优越感,只是一种自卫。同样,sexism( 性别主义)这个词的意思基本上是特指男性针对女性的歧视,而不是反过来。

两天前,我自己置身在一个和平,安静的抗议Trump 的队伍里。这个队伍没有暴力,没有疯狂,但是有恐惧,担忧,和眼泪。这个队伍的诉求是关于对LGBT, 黑,墨,穆 (暂时借用一下这个一揽子说法),残疾人,女性,移民的尊重和保护, 有一个口号是“No Human Being Is Illegal”。不参加的人也很多,没有任何人被洗脑洗得强迫别人去参加。

在现场,除了我本人,我根本没有看到一个亚裔面孔孩子,即使有人经过,也只是漠然地看一眼然后走开。或许亚裔根本就没有被任何上述社会议题“洗脑”过(所以忧心忡忡的父母根本不用担心),或许亚裔根本不认为这些诉求和自己有关。只要不影响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入学,亚裔很可能是对任何问题都漠不关心的。如果多元视角叫“洗脑“,”洗脑“能让亚裔多一点大的视野,关注,和格局,能让你的孩子走进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队伍,你应该感到骄傲。

二十世纪初,当现代教育进入中国乡村的时候,女老师,女学生,教材内容,没少被不习惯新式教育的老一代轻视和辱骂。农民觉得现代教育没有用,有的乡绅挖苦说,新式教育是在“教”“育”,学生是在“学“ ”生”。最终,骂现代教育的一代人逝去了,现代教育还是留了下来,而且不断发展。

我再来回应一个问题:媒体洗脑,爱国主义洗脑当然美国也有,很多美国学生对中国,对亚洲文化持负面的看法甚至敌意,就是媒体宣传的结果,但正是在这一点上,大学的多元教育在试图扭转媒体的偏见造成的误解。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