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经历看第一代和第二代华裔的心态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一代华裔中的白领一般是在成年以后来美国读书,基本世界观和国家,族群认同已经形成,真正的交流,信息来源都大量依赖中文的圈子和与自己背景,经历高度同质化而且相对简单的人群,大致如下:中国名校本科/研究生——美国的硕士/博士学位里中国学生扎堆的热门专业——华人扎堆的一些行业。

这部分人对“种族歧视”和“白人至上”没有敏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圈子里本来就没有多少白人。有一种情况,是白人是他们的雇主,但对于雇主,他们是感恩戴德的,认为是雇主赏了自己一碗饭吃,否则不可能实现“美国梦”,当然不可能挑战雇主,而且认为雇主如果歧视,就不可能雇佣你。但事实上,雇主和雇员之间仅仅是一种因为你有用所以他雇佣你的利益关系,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日常交往的对象。从雇主的角度来说,既然要雇佣一个有用的人为自己干活,还要费劲给你办工作签证,绿卡,自是你对他有用,而他当然不会傻到把种族主义的一面都暴露出来。地主雇长工还好吃好喝地招待呢。

但是,就连这种外表的客气,有的一代华人也觉得麻烦和虚伪,好像骨子里个个都是李逵,只要“排头砍去”就行了。

但儿童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儿童不同于成人,就在于成人会隐藏而儿童不会,一个成人,甚至某个七十岁老人,像个儿童一样口无遮拦,要不是没有头脑,要不是就是故意耍宝。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儿童从小开始,就会感觉到学校里的白人儿童是把自己当成异己看待的。比如,我儿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断地遇到其他白人孩子的,一定要把他和他们区别开来的那种表现,比如追问where are you from, 说他不是American, 还有更为恶劣的事情。

这对一个孩子的心灵的挑战当然大于对第一代移民的挑战,因为第一代移民在来美国之前已经认定自己是“华人”或者语言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其心理承受力的背后就有一个母国文化的支撑。就是为总统大选吵架,也是在中文网用中文和中国人互掐,还没有用英文在英文网站直接和美国人吵的吧。就是说,当第一代遇到认同方面的挑战的时候,被追问“where are you from”的时候,可以退一步,说,我就是Chinese,from China 怎么了,可以说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有自己的一个安全区域。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则是退无可退的,因为在他成长的环境里,他最初意识不到自己和一般美国孩子有什么不同,更无法回答“从哪里来”这个在他看来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当这种肤色,头发的“不同” 被其他美国白人孩子反复指出的时候,他肯定会陷入一种认同危机。这种危机就是: 我觉得自己是American, 从小在这里成长,英语也没有任何口音,为什么其他孩子仍然要反反复复地指出自己和他们不同?对父母来说,更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既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又以家庭的种族背景为傲,让它成为一种资本。

是的,为什么白人小孩会这样做?

其实,人,甚至动物,都是本能地会区别“自我”和 “他者”的。在白人小孩辨别“自我”和“他者”的过程中,假如遇到肤色不同的儿童,就必然从这里建立他自己的自我认同,并以一个异己的形象作为参照物。整个西方文明,也都是在一个寻找异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

第一代华人的经历是没有这个部分的,除非亲眼看到,否则无法想象一个人从小就被主流人种的孩子区隔开,看成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的感受。这种感受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越加强烈,因为双方的种族意识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最初的朦胧状态过渡到越来越清晰的界限。 

即使在被认为“洗脑”的美国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私下的友谊事实上也是大体以种族划线的。非裔学生的朋友更容易是非裔,西裔学生的朋友更容易是西裔。一个亚裔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可能最终还是发现,自己能留下来的朋友还是亚裔。

正是这种种族区隔(不是熔炉,是一盘沙拉)的现实,和自己被白人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自我意识和经历,让华裔二代对于歧视和平等远比视野封闭,经历单一,而且潜意识里还“感恩戴德”,“歌功颂德”的第一代更为敏感。他们会意识到,对所有少数族裔的保护,也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因为自己的少数族裔的身份,是不会因为父母的经济地位而改变的。

就真正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价值观来说,就了解自身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地位和利益来说,第二代的心理“经历”其实是远远超过那些从校门到校门的第一代“歌德”派的。和这种真正的经历相比,第一代只能说有一点年龄的优势,也就是一点数字上的优势,还有因为“付了学费”带来的气急败坏吧。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