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爱》_108

我喜欢无聊的事情。而且,我只做我喜欢的事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

就是从这时开始,吴敏不再在讲话,只默默看着孔颖颖,听她讲下去,但已经知道这必将是自己一生之中最神秘的一次经历了。

孔颖颖说采访结束后,她回到杂志社,立刻开始在她的小格子里码起字儿来。初稿大体写完时,已经都很晚了。但她很兴奋。每当她写一篇文章时,都会这样特别兴奋,永不厌倦。她当然要把这首诗也放进文章里了。采访时,经济学家并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说是在网上偶然读到的。孔颖颖上网寻找,结果在一个博客中找到了来源,仍然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但显然这不是一个专业作家,孔颖颖直接,复制,粘贴,然后格式刷。诗歌就变成她文章的一部分了。回到家时已经很晚,孔颖颖的丈夫这个月出差在外地。她先洗了个澡,没有吹头发,而是用毛巾使劲擦干,然后,穿着睡袍,披散着潮湿的头发走出来,感觉浑身松弛下来了。孔颖颖坐进沙发,她又想起了那个博客。于是她蜷缩在沙发里,半躺半靠,打开了笔记本,上网,再一次进到那个博客,发现这个里面全部是纯文学的创作,有诗歌,有小说,有文学评论,但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照片、图画,没有音乐,没有视频,没有所谓的日常生活的记录,时事八卦,所谓的内心感悟,没有鸡汤。几乎不敢相信。她先读了一篇短篇小说。读完,感觉自己好像死了一样。可能是累了,没有力气感动了。于是又看里面的诗歌。点开一首,是题目吸引了她,《写作II》。一读是一首说写作的诗。在诗的后面作者还写了一小段文字,说写作是一个死亡的过程。颖颖在心里说:是的。写作就是一个死亡的过程。爱上写作,就是找死。但这位博主在文字里告诉颖颖:其实,不是你选择了写作,而是写作选择了你。那就是被死亡选中了。颖颖在心里对着那个博主顽皮地说:是被死亡的孪生兄弟选中了,当然了,如果是她的那位腰突的女同事,就要说,孪生姐妹,总之,一个很勤快,是太勤快了,谁也不会被它落下,另一个很懒,但是,它们两选上谁谁就死定了。第二首叫《了犹未了》,同样是题目吸引了她。诗很短,不知道他想说什么。颖颖又慢慢读了一遍,两遍,三遍,仍然不知道,但感觉诗很美。你想要告诉我什么呢?颖颖在心里问那个博主,突然间有想要哭泣的感觉,想到了“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可是她想,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一句诗呢?这和这首《了犹未了》有什么关系呀。第三首名字叫《遥远的诗歌》,孔颖颖读到最后意识到,这首诗是写距离的啊!她心中抽动了一下,再一次有想要大哭一场的感觉,但这时又困又累,哭不出来,于是,抱着笔记本在沉思中打起了瞌睡。不一会又醒了,这才合上电脑,上床去睡觉了。

孔颖颖告诉吴敏,她看文字经常会流泪,这很有些奇怪,因为有时那些文字在别人看来会觉得根本不应该流泪,可她看到了却就是想流泪,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触动哪根神经了吧。第二天,颖颖继续修改她的稿子。下午给那位腰突的女同事打了一个电话。她现在躺在家中的床上不能动。医生让她静卧硬板床两周。她告诉孔颖颖,她家的床不够硬。她想应该躺在地板上才好。孔颖颖建议她去看看中医,她听说中医有时是抬着进来走着出去呢。女同事说她不相信中医,中医是骗人的,然后,她给孔颖颖讲了许多中医的愚昧和耽误病人的事情,最后,让孔颖颖也不要相信中医,要相信科学。本来孔颖颖想告诉她那首诗的事情,但后来她没有说。打完电话,仍然继续修改她的文章,这一天又写到很晚。她告诉吴敏,她有文字控。回到家后,什么也没干就睡下了。第三天是周五,孔颖颖终于结稿了。下午下班回家。一进家感觉好幸福啊。周末啦,又是一个人,决定今晚要好好度过,就当成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夜晚。晚上,吃过饭,孔颖颖先躺在沙发里看书。在看之前,孔颖颖抱着书想,如果这真的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一个夜晚,那自己将怎样度过呢?她没有确定的答案。那么自己还能像现在这样安心的读一本注定读不完的书吗?孔颖颖于是想起了,一个共产党早期领袖,才华横溢,是一个才子,但36岁时,不幸被国民党抓住。在等待处决的日子里,他给党组织写下了一些文字。当年,孔颖颖在读到这些文字时,流下了眼泪。不相信在那样的年代,有人能写下那样的文字。于是知道了,文字有时是可以超越时代的。这样的文字往往是在生死之间,或者在某种爱的激情中写下的。那篇文字的名字叫《多余的话》。是啊,即便就要永远的告别人世,一走了之,即便知道是没有人喜欢的多余的话,他仍然想要把它们写下来啊。想完这些,孔颖颖才翻开书读了起来,很快就笑出了声。

那天孔颖颖看的是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历代大师》。书是合集,有100多个短篇和两个长篇,长篇一个是《历代大师》,另一个是《水泥地》。在看《历代大师》之前,孔颖颖已经先把书中的短篇看完了,每个短篇都很短,100来字,谈不上喜欢,又看完了《水泥地》,谈不上不喜欢。这时,她对伯恩哈德已经有所了解。孔颖颖认为,伯恩哈德是一个病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然后精神失常了。但很可能这种精神失常与战争并没有直接关系,没准更可能的是童年创伤。这种成天骂骂咧咧又富有才华的精神病人,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很不容易不被认为是深刻的。所以,尽管伯恩哈德尽情地侮辱了几乎所有的作家,艺术家,文艺官员,和普通民众,但他的奖一个接着一个地得。如果,梵•高地下有知,会气得再死一次的。(因为,梵高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憨憨的,好心肠,在做画家前,曾一心想像他的爸爸一样,做一个牧师。孔颖颖告诉吴敏,然后,笑着说,他因为喜欢妓女,就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人家。但他不知道妓女并不会喜欢他,他没有钱,画的画又没有名气。梵•高并不了解这个社会,所以他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一个人如果真的了解了社会,他就不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了。)伯恩哈德用这些奖金买了房子和跑车。不过,《历代大师》却很有趣,读得孔颖颖一直不住地哈哈大笑,她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玩了。

小说的主人公雷格尔,82岁,自称是一个“从事批评的艺术家,集画家、音乐家和作家于一身,”整部小说的场景基本上发生在博物馆里,在100多页的篇幅中,这位雷格尔先生就坐在博物馆里长篇累牍反反复复地抱怨着。所以,他更像是一位抱怨大师,一身的负能量,将历代艺术史中的大师尽情蹂躏个够。

“那些整天卖弄所谓通晓艺术的人天天到这里来,用他们那些艺术史的胡说八道充塞参观者的耳朵, 他们每天赶着十几个班的学生经过博物馆的展厅,用他们那些喋喋不休的蠢话去毁掉幼稚孩子们的一生。研究艺术史的人实际上是消灭艺术的人,他们鼓唇弄舌谈论艺术,直至把艺术谈论得寿终正寝……”

“海德格尔纯粹是德国哲学的反刍动物,一头不断怀孕的哲学母牛,被放牧在德国的哲学里,然后几十年在黑森林排泄一滩又一滩具有诱惑性的俏货。”

说到音乐更好玩: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着衬裙和内裤式的煽情。贝多芬的作品让人感到滑稽和笨拙,即使他的室内音乐也轰隆作响,气势磅礴的犹如愚蠢的进行曲,与其说是乐曲不如说是咆哮。”

这部小说读得孔颖颖心满意足。看到1/3,她舍不得一口气全部看完,于是起来去喝了一杯水,然后,收起书决定把它留着慢慢看。接着,她又看起了一部同事向她推荐的视频,名字叫《局部》,是陈丹青讲绘画的节目。颖颖从第一集看起。视频开始前在播放广告时,孔颖颖又因为刚才看的伯恩哈德的书而产生了感慨:自从文学流行之后,人们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按照小说里的人们的方式去谈恋爱,去生活,去思考,去定位这个世界。这是非常危险的。

视频一开始,播放的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然后,出现陈丹青的形象,他坐在一张桌子前拿着纸在念。孔颖颖突然哈哈大笑。她说,因为从片子的色彩,背景的布置,尤其是那个刮了光头,皱着眉,一脸苦逼严肃表情的陈丹青念稿子的形象中产生出的效果,就是让她禁不住地想笑。因为,所有这一切让她突然想起,这个演播室里像是在开追悼会,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在给文化艺术开追悼会吗!而且,孔颖颖还发现,几年不见,陈丹青老了。

这一集讲的是北宋年间的一幅山水画,《千里江山图》。这幅画现在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全画展开,竟然长达12米。作者名叫王希孟。陈丹青介绍,长卷画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这种画在过去观看的方式并是不像现在展览馆里全部展开放在展柜里让人们来看的这种方式。在过去,这种长卷画看时是卷起来的,然后一边展开一边收拢地观看。视窗里的绘画在眼前不停地流动。当然,这样就只有皇帝大臣和有钱人才能看到这样的长卷画。西方没有长卷画。虽然,很多宗教壁画在长度和画幅的面积上,远远超过中国的长卷画。但它们仍然是一目了然的,不可能卷起来动态观看。长卷画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观看方式的一种不同。同时,这种观看方式本身又体现出中国人对待时间的一种强烈的感知。中国人是具有极强的沧桑感的民族,他们所感受的世界和人生就如同在观看一幅长卷画,在不断地流失着同时又不断展开着。他们的生活里没有宗教,没有永恒的观念,只有世俗对长生不老的迷信。我们的哲学就是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在西方会经历几代君王去修建一座大教堂,而中国每一代君王最重要的工程是建造陵墓。哪怕皇宫都没有建好,陵墓是一定要按时完成的,皇帝的陵墓是不可能用几代人的耐心、意志与虔诚来建筑下去的。它必须在皇上本人死前完工。

《千里江山图》完成时,王希孟才18岁。当年,他十岁就被选入宫中学画。开始,他画得很一般,不能令人满意。但有一天,皇上看到他的画,认为“其性可教”,于是把他招来,亲自教授。结果,在这位独具慧眼的皇上的调教下,王希孟的画艺精进。政和三年,终于完成了这幅传世杰作。并由他呈献给皇上本人,时年仅18岁。

接下来陈丹青在视频里讲到了,历史上许多年轻人的事例,不仅涉及到文学,美术,音乐,科学,军事,还有杀人犯。陈丹青讲,他曾看到过史书记载,太平天国时,清廷缉捕两名杀人要犯,抓到后竟然发现,原来两个杀人如麻的匪首,还是16岁的孩子。在刑场上,两个孩子喝酒吃肉毫不在乎。陈丹青说这些孩子都天不怕地不怕,他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

然而,陈讲,他看波茨曼的《童年的消失》时十分感慨。作者认为成年人是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而逐渐形成的,童年概念的产生是在文字出现后。然而,电视,电脑,(那时还没有手机和网络,)这样的现代媒介,消除了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那堵用文字垒起的墙。现代影像技术用以24帧/秒的速度连续播放的影像,摧毁了由阅读培养起来的成年人的各种特质:对于延迟满足感的耐心,抽象有序的思维,想象的能力,关注历史的延续和未来,高度评价说理。电视文化把人培养成思维非常简单的有智力的消费动物,只能体验,感知和追求那些非常简单的快感。

看到这里孔颖颖不禁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个采访陈丹青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陈问那位年轻漂亮的女主持人,是喜欢他写的文章,还是他画的画。近些年来,陈已不再画画,而是写下大量杂文。这些杂文颇有当年鲁迅的风采,广受好评。但这位女主持人回答说,给她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陈早年画的那些人物肖像,而不是后来写的那些文章。所以,在她心目中陈仍然是一名画家,而不是文学家。在节目的现场,陈丹青就显出非常沮丧。采访结束后,他竟然失眠了。第二天,给那位美丽的女主持人写下了一封很长的信。

在这个视频中,陈丹青一直捧着A3的稿纸在读,偶尔会放下稿纸解释几句。孔颖颖估计这稿子一定是他亲自撰写的。但当镜头移开,有时孔颖颖就看见放在陈丹青手旁的两只中华铅笔,那是画素描专用的,笔头磨得秃秃的。在节目里,陈丹青一直都皱着眉,眉毛很浓,孔颖颖感觉那两条眉毛好像是横在眼睛上方的两具尸体。而从始至终陈丹青都没有笑过。他有多少年没有像一个孩子一样地笑过了,孔颖颖想,他一定是把他的笑给丢了,或者是永久地遗忘掉了。

在视频的最后,陈丹青讲到:王希孟在画这件杰作时只有18岁。在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干的很多事情是不自知的。好也不自知,坏也不自知。他就这样在18岁的年纪画下了《千里江山图》,然后献给皇上。他肯定认为画是好的,但他并不知道,它有多好。他在无意间完成了一件再也无人能够完成的杰作。那年他18岁。用西方人喜爱的说法就是,这是上帝让他做的。他自己不知道!陈丹青介绍说,王稀孟幸运地降生在了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他的生命短暂,但在这个黄金时期,他只有18岁,永远只有18岁,一岁也不能多,一岁也不能少,他幸运地赶上了一位独具慧眼的皇上,这位皇上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画家之一,他就是宋徽宗。宋徽宗发现并亲自调教了王希孟。宋徽宗一定知道,自己是画不出这样的画来的。因为,这样的画只有18岁的孩子才能画出来。它需要的不是技巧,技巧精妙的画家多如牛毛。它需要的是一双18岁的观看之眼的清纯和18岁的孩子的激情。18岁的王希孟在画出《千里江山图》之后不久,就死掉了。

孔颖颖注意到陈丹青在这段叙述中说了很多次“18岁”。

最后,陈说:在北宋还有一位宫廷画家在大约同一时期完成了另一幅长卷画,《清明上河图》,长达五米。两部作品都是长卷画中的杰作。前者,歌咏了北宋年间太平盛世里的市井生活;后者,则是对大宋万世江山的锦绣自然的纯真吟唱。但两幅杰作完成后不久,北宋就亡国了。

看完这部视频孔颖颖去洗了一个热水澡。换上柔软的睡袍,披着潮湿的头发,走出来,倒了一杯红酒,点上一支烟,又坐进沙发里,边吸烟边看起安东尼的一部很长的片子。看的过程中,有好几次走神,不知不觉又想到了刚才陈丹青的那个视频。等片子看完,已经快凌晨3点钟,孔颖颖困得不行,就上床睡觉了。茶几上放的红酒还没有喝完,烟灰缸里倒插了好几支烟蒂,歪斜着聚成一小丛,四周散落了不少弹下的烟灰。

第二天,孔颖颖一直睡到很晚才醒。醒来时,再次感到幸福,并不是每一个星期六的早晨醒后都会感觉这么美好的。但今天她的确感觉很好,身体放松,心情平静。她先是在床上懒了一会儿,发呆,脑子里什么也没有,然后,才下床,走进卫生间,冲了一个热水澡。洗过澡后,孔颖颖开始收拾屋子,整理好屋子后,感觉到饿了,她出去吃饭。已经过了中午,外面有沙尘。吃过饭,回来时觉得浑身脏兮兮的不舒服,于是孔颖颖又去冲澡。冲时看见浴室的玻璃门被热气蒸得一片迷蒙,上面挂满了飞溅而来的水珠。孔颖颖注意到水珠滑下来时,轨迹是轻微的之字形的,开始的样子欲言又止,下落很艰难,时落时停,不停地改变着方向,好像走在一条无所适从的路上,然后,在某个时刻越过某一个点就突然直线迅速地坠落下去了。颖颖站在疾速喷洒的水锥中,伸出了手,擦抹面前的那块玻璃,水珠打在她的手臂四溅飞散,但那块玻璃仍然是模糊的,看不清楚,也擦不明白。颖颖低下头却看见了自己站在水中清晰的身体。洗完澡后,那种美好的感觉又回来了。孔颖颖环视自己的房间,房间里干净整齐。窗外是昏黄的,但屋子里仍然是明亮的,颖颖起床后就已经把全部的灯都打开了。而现在,她的身体也感觉像是充足电的手机一样的充实。直到这时,她才舒舒服服地一下子倒进了那张长沙发里,继续发呆。回想起了昨天晚上做过的那个梦。

昨夜,在梦中孔颖颖梦到了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正是写下博客里的文字的那个男人,身体结实,高高的个子,长得特别帅,就是她喜欢的那种类型!但孔颖颖记不清那个男人的模样,她不知道他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单眼皮或者双眼皮,是否戴眼镜,好像在梦里她虽然看得清清楚楚但又看不清他到底长得什么样子,或者说,是看不懂他的模样,但是,这个男人看起来非常伤感。以至于在梦里,孔颖颖一看到就想:他是一个多么伤感的男人啊!在现实生活中,孔颖颖并不喜欢伤感的男人。她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女人了。不喜欢小男人,而喜欢那些能给她带来安全感、满足感的男人,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是必不可少的,最好长得还要帅,有气质,在大学时是一定要帅,现在至少不能猥琐。而在她身边好像并没有什么伤感的男人或者女人。生活中有一些伤心的人,但没有伤感的人了。在孔颖颖的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她采访的对象。他们不伤感,他们通常离孔颖颖都很远,即使是在采访时坐在孔颖颖的面前,但仍然离她很远。他们都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成功的人,他们都快乐,忙碌,富有,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都是牛逼哄哄的,或许有些人会显得很谦和,但那气质在骨子里仍然是牛逼哄哄的;另外一些则是离她很近的人。他们都活得很现实,他们也都很忙碌,是非常累的忙碌,有时连叹气的功夫都没有,很烦,很累,有很多的牢骚。但他们也不伤感,相反,他们都很快乐。没有人伤感了!孔颖颖发现: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人伤感了。自从当上21世纪国际经济导报的记者后,那个曾经在大学校园里单纯,阳光并且忧郁的孔颖颖很快就不再单纯了,她也变得很烦,很累,一肚子的怨气,很多的心思,但她却再也不忧郁了。相反,她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人,她信仰了简单实际的快乐,然后发现,如今快乐无处不在。尽管她是记者,可她也不清楚这个社会现在是光明的呢,还是黑暗的?是充满希望,还是令人绝望?实际上虽然她是记者,可很多时候,她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些什么。或者,她根本不相信她写的那些。但她相信了简单的快乐。她,的确知道,我们的时代已经变了。现在是一个快乐的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只有快乐的世纪,而很快就再也不会有人伤感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就是这样以为的。

而现在孔颖颖又打开电脑看了起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和前一天的晚上一样,用同样的一种姿势跌落进同样的一张柔软的沙发里,半靠半卧,蜷起双腿,缩成了一小团儿,肢体柔软,腿上架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读着夏雨的博客,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缓缓地在读着,很慢但也很过瘾,那蜷缩的身体偶尔会展开,转动一下,但不久就又转回来,重新收拢成一团儿,直到外面天已经完全黑了,那天空一定是一点一点地黑下来的,但屋子里仍然很亮,因为颖颖在这一天的白天已经把整个房间里的灯全部都打开了啊,而这时,孔颖颖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整整一个下午,意识到了在这样的一个下午,时光仍然在一刻不停地残忍地流逝,但这是极幸福的流逝,意识到自己沉浸在这样的透明的时光之流中,像一只受了伤的小动物一样,蜷缩在自己的窝里,几乎一动也不敢动,只是一味贪婪地咀嚼吮吸着这些具有疗伤止痛作用的文字,仿佛永远也吃不饱的样子,现在在这样的下午,只有这些文字才能抚平她身体里所有的伤痛,把她从昏迷中唤醒,从一场大火里拖出来,现在,她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了,她感觉到自己的腰正在酸痛,背部僵直,她尤其可怜她的脖子啊,而她的胃正在亲切地呼唤着她,告诉她她的饥饿,她想要亲手为自己的身体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让她的口舌大肆咀嚼,让她的脏腑美美地享受一场食物的庆典,但此刻,她想要先去痛痛快快喝上一大杯矿泉水,可是又想在喝下这一大杯水前,要先去把身体彻底清空,变得一身轻松,而也就是在这时,她放下电脑,抬起头的一刻,才意识到外面的天,已经完全黑了,这一天之中的阳光已经全部散尽,夜晚降临。这样,孔颖颖就终于恍然大悟般地明白了,自己已经是多么深切地爱上了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文字,也爱上了这个未知而又亲切的男人,因为这些文字而爱上了写下这些文字的人,这爱简直是伤害,但是,她可并非是在此刻才突然间心血来潮似地爱上了这些文字和这个男人的啊,她感觉自己是走了很远的路才走到这些文字的面前,看到了它们,然后,感觉到幸福。她,于是在第一次进入夏雨的博客,打开他写的小说,读到了他写下的第一句话,顶多,如果别像那些陷入热恋中的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傻瓜的女人们那样夸张,是在读到第三句话时,她,就已经,一见钟情般的——完蛋了!我完蛋了!孔颖颖激动地对着吴敏喊道,眼睛闪闪发亮,面庞微微涨红,仿佛她是在昨天才陷入了对夏雨的不可思议的恋情。我完蛋了!我爱上他了!可我连他是谁,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啊!难道这还不荒唐吗?难道这还不神秘吗?吴敏看着孔颖颖,仍然什么说话也不出来。

孔颖颖告诉吴敏,那一阵子她真的陷入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像是中了邪,但更像是一个人漫游在一场白日梦中,但不是她自己的白日梦,而是一个正沉溺于,像是一个昏迷的溺水者一样地沉溺于,一场写作和爱情,是初恋少女般的爱情,编织而成的梦幻,痴情少女,阳光中玫瑰花瓣的雨,烟雾一样的蜘蛛网,五指张开的手掌,一种迷离的滋味,或者是一座迷失其中的陌生城市里的白日梦中。而那个少女就是少年时代的她自己!她说,于是她好像又回到了自己很小的时候,在那个年纪,她读到了天方夜谭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读到之后便经常幻想那个随着芝麻开门吧的魔咒而打开的神奇的山洞,她仿佛是在从洞口透进来的昏黄光线的照射下,沿着嶙峋的石壁向里走,一直走进洞中,越走越黑暗,光线在渐渐消失,然后就突然看见那里面堆满了闪闪发光的财宝。这个山洞对孔颖颖产生了持久的吸引。在她整个少女时代的梦境里,她反反复复地怀着恐惧的心情,被好奇心所驱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洞中某种神圣的东西吸引着,走进去。在过去,它就是孔颖颖的文学梦想,而那些闪闪发光的宝贝,就是无穷无尽奇妙的词语、字句,篇章,而现在这个山洞,就是那个陌生男人的博客,他就站在山洞的中央。

接下来孔颖颖说出的话让吴敏完全错愕。

孔颖颖说,后来,她见到了夏雨。

 

 

水宁 发表评论于
"自从文学流行之后,人们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按照小说里的人们的方式去谈恋爱,去生活,去思考,去定位这个世界。"
的确如此。可能像小孩子学习那样,人也需要先模仿,再找回自己。

"这样的现代媒介,消除了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那堵用文字垒起的墙。现代影像技术用以24帧/秒的速度连续播放的影像,摧毁了由阅读培养起来的成年人的各种特质:对于延迟满足感的耐心,抽象有序的思维,想象的能力,关注历史的延续和未来,高度评价说理。"
似乎每一代人都觉得下一代不如自己这一代。但最终只有时间决定胜者。

开始重读。翻到哪篇读哪篇。留个书签哈。谢谢。
发表评论于
故事爱好者

我是在酒肆中遇到他的。一个邋遢的糟老头,胡子搭在嘴边,上面沾着酒水,和食物的残渣。他的两只脚都没有了。这引起了我的同情。但是,当他给我讲完他的脚被剁去的经过后,我对他就颇为不屑,甚至有些厌恶了。我略带嘲讽的对他说:你得到了一块宝玉,这就足够了,又何必非要死乞白赖的让大王赏识呢?老头听罢却笑了出来。他仍然兴高采烈,不停地啰嗦着,他说:孩子,你太嫩了,你还不能理解。我想要成就的不是一块传奇的石头,而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然后,老头又告诉我:

“我是用我的两只脚,来成就这个故事的。”




2016/11/29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