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回京记录)

  回北京待了四天,赶上雾霾天。见不到明媚阳光的日子,让人觉得自己是株在室内打蔫的植物,整个人都萎靡,却还要天天赶场似的走亲访友见同学,说一些流水话,吃一些故弄玄虚菜。还没离开,我就已经开始忘记了说过什么,吃过什么。留下记忆的反而是听陌生人讲述的故事。就好像余华在《第七天》里写的,“浓雾里影影瞳瞳,我听到活生生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波动之水。”

  根据学者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从低到高,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我接触的都是市井小民,明显 “层次”不够。

  我每次 回国下了飞机,第一件事都是去找我们小区理发店的刘师傅修理头发。他在这家高校附属店工作了二十一年,一直是暂住证身份。刘师傅见我又来了,有点沮丧地告诉我,北京对外地人居住有了新的政策,他也许马上就要回老家了。我问那孩子上学怎么办,他说已经找到工作了了,在联想的下属公司,编程。刘师傅叹了口气,“总算进了大公司,以后还得努力。毕竟没有大学文凭。”我吃了一惊,怎么会这样?这个孩子从小一直在北京上学,学习成绩很好的,我以为今后一定上北大的。刘师傅说,也是因为户籍的问题,公立高中都不让考,即使他的成绩超出了分数线几十分。后来只好委屈在了职高。

   临走,刘师傅又补充了一句,“以后没事还是少回来吧。”

  出租车于师傅,虽然还不到五十岁,却已经有个两岁的孙子了。我坐在他的车上,听他挨项数,总共帮儿子结婚花了多少钱。把前半辈子的十几万积蓄全搭进去,最后户头上只剩两百块。还好有拆迁房,跟别人比,最大的苦恼解决了。现在天天跟另一个人倒班开车,给自己和老伴挣下半辈子的钱。于师傅觉得,如果当天堵车时间短,回去交车的路上还能顺路捡个活,那就是最高兴的事了。

 有一次我通过汽车公司叫车,第一个回应的是陆师傅。因为陆师傅准时,有礼,不打听,我以后坐了好几次他的车。陆师傅说由于私家车和各种打车软件的流行,出租车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他要向交警学习,天天有单,单单成交,不讲价不退货,天天有陌生客户,经常还有回头客。 

  陆师傅虽然是北京人,孩子却在河北上学,老婆陪读,他自己在四环和五环租一个仅供睡觉的地方,一门心思挣钱。他女儿十七岁,之前在北京某中职学校念书。因为孩子是农村户口,所以符合政府的“免费令”。有一次孩子搅入了一起跟当地学生的冲突事件,听上去不大点事,学校定性为“打架斗殴,滋扰闹事”,竟然被开除了。陆师傅只好给孩子转了学,希望明年能顺顺当当的毕业,找个工作。农村户口的孩子何其多,学校能心甘情愿自己承担损失,替政府做慈善,真正接受免学费生吗?

  这次回北京,我发觉像陆师傅这样爱聊天的出租车司机少了,甚至连交通台也不听,更别提关心国家大事了。昔日的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的劲头已成回忆。全程安静、专心开车的居多。经常是除了车窗外的杂音,就是车内时不时响起的叫车语音,“请抢单”,“抢单成功”。  

  有个亲戚的孩子在二线城市,今年要大专毕业了。毕业生最后一年不在学校上课,全都出去实习。他跟同学应聘到一家国内很有名的物流公司,具体什么职位都无所谓,反正到了这家公司所有的人都要先上一线做搬运工,装卸卡车上的货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的手指上缠着纱布,说是有次搬钢管,把手指砸骨折了。我问那这样是不是算工伤,他说可以算工伤啊,如果第二天就想被开除的话。还好现在还是学生身份,有在学校买的医疗保险。转正以后,公司提供五险一金,但买的都是外地的。至于为什么就要等专家来回答了,公司为了省钱是肯定的。

  他们每天工作时间说是早八点到晚六点,但是如果晚八点下班就算早的,干到晚十点是经常的。中间没有午餐时间,不是叫外卖,就是轮流出去吃。一个月休息六天,没有病假、事假之说。实习月薪一千八。可怜不到二十岁的孩子天天干重体力活,比当年上山下乡还苦,休息日全部用来睡觉、睡觉、睡觉,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读书、兴趣爱好、远大理想。

  当一个人每天为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疲于奔命时,他再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心别人、不能在乎是否自己被尊重。我忽然意识到,关心政治八卦也是一种奢侈。和谐社会其实很容易打造,只要让民众有足够的生存压力就行了。

  离开的那天,天晴了。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给LZ点赞,写得好!国内老百姓过的日子就是这样,我回国看到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发小们,过着为儿孙买房,做他们不花钱的保姆,为年老的父母忙碌的日子,都挺不容易的。上过大学的人则忙得没时间停下脚步享受一下生活,为出国的儿女挣学费。老百姓的日子,特别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百姓的日子,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不容易。
sanny 发表评论于
有助于了解国内生活,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