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for healthcare
|| 推荐到群组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for healthcare: Life and death. As said,
從生命本身的觀點反思,「生」與「死」本來就是「生命」一體之兩面,「生」與「死」都是「生命之流」無法分割的一部份。換言之,吾人落在生命之大化流行中,「生」與「死」都是生命的「展現」,無「生」即無「死」;反之,無「死」亦無「生」。
You got cost to life and you got cost to death - Both are costy, if unexpected happens. Ideally, you can choose both proactively.
Having worked in Hospitals, I realized that Healthcare cost, a big trunk of it, comes from near-dying care - not well defined life of extension. Often, patients want to die with dignity - when they're aware of who they're able to decide how to ge to Heaven.
I's shocked when I read 贝尔奖得主 勒内·德迪 took physician-assisted-suicide (I don't like this term) - better to use "physician-assisted-end-of-life" as below.
((((诺奖得主德迪夫以安乐死方式逝世 曾揭示复杂细胞的起源
因发现溶酶体而获得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比利时生物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在5月4日选择了安乐死。他出生于1917年,在生命的最后几周,他给自己的朋友写信告诉了他们自己选择安乐死的原因,并在子女到齐之后执行了安乐死,享寿95岁。在比利时安乐死已经合法化。
信中提到:“在家中跌倒后,便决定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要说我不怕死,那是夸大其词,但我不怕死后的世界,因为我不是教徒。当我消失时,就是消失了,什么也不会留下。”))))
In Chinese culture, it's well known 出自《论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不能侍奉好,还谈什么侍奉鬼神?”“请问死是怎么回事?“生都不了解,还谈什么了解死?”
這段簡短對話的最後一句──「未知生,焉知死?」結果不但成了千古名言,也是千古的謎題與疑團,一方面不斷被後人引述,另一方面卻也一直被嚴重地誤會與曲解。
千古名言 千古謎題
國人忌諱死亡的心理,與避談死亡的態度,是眾所周知與公認的,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正好提供了一項權威的「理論根據」,因此每當眾人談論到死亡的話題時,就信手拈來,大加引述,卻很少追究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與確切意涵,彷彿是說,睿智聖明如孔老夫子者,都避而不談死亡,我們又如何能夠談論?
再者,大眾不斷地引述,又似乎意味著孔子的話(或是孔子的思想),無形中主導了國人千百年來的「只談生,避談死」生死觀。一句根本不具有結論性質的簡短回應,卻不斷被後世拿出來為國人避諱死亡的態度作背書,孔子被大眾如此這般地「牽拖」,恐怕是他萬萬始料未及的,我深深覺得孔子實在是冤哉枉也。
我曾經多次在學術研討會上聽到與會者斷章取義地引述「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終於按耐不住,我不能只是默默地為孔子抱屈,更要發聲為文替孔子申冤平反。為此我寫了一篇三萬四千餘字的論文〈《論語》之生死學義理疏論——以「季路問事鬼神」章為中心〉,收錄在拙著《儒佛生死學及哲學論文集》一書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其實孔子並未直接回答子路的問題,而是想藉由反問的方式同子路進一步討論,可惜子路沒有領會夫子的用意,以至於對話草草結束。因此,「未知生,焉知死?」根本就不能代表孔子的生死態度,希望大家不要斷章取義。
省思生死 展現生死
孔子真的是如大家所認定的,「只談生」而「避談死」嗎?這樣的論點有什麼具體的文獻佐證與理論根據嗎?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我可以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以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個大大的「NO」字!如果大家細讀《論語》全書的篇章,並且詳實地統計其文本中所曾出現「生」與「死」的次數,會有出乎大眾意料的發現,孔子非但不曾避諱談論死亡及其相關議題,而且著實還談得不少。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記載,孔子甚至於對自己死後封墳的方式都有所交代,而由學生子夏負責處理孔子的身後事宜。作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他的生命視野與生死態度,其實遠比一般大眾所認知的要豁達與開放得多了!
然則「生死可知乎?」針對此一問題,筆者個人是持肯定的態度。然而,「可知」並不表示吾人「已經知曉」,而是「可以」深入地省思與探索。其實,「生死大事」不但是可以省思的,而且是從人類有史以來即不斷地被人們思考與探索。從生命本身的觀點反思,「生」與「死」本來就是「生命」一體之兩面,「生」與「死」都是「生命之流」無法分割的一部份。換言之,吾人落在生命之大化流行中,「生」與「死」都是生命的「展現」,無「生命」即無「生死」;反之,無「生死」亦無「生命」。
因此,孔子之言「未知生,焉知死」,也可借鏡作為一種警語,即是不能離「生」而論「死」;反之亦然,我們也可以說「未知死,焉知生」,亦即不能離「死」而論「生」,而必須「生死並觀」與「生死並論」,才能徹見生死的奧秘與玄機。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23562
I hope Trump Administration can properly address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for healthcare: Life and death, only way to lower the cost for healthcare.
~~~~~~~~~~~~~~~~~~~~~~~~~~~~~~~~~~~~~~~~~~~~~~~~~
热度 1
Listening to Nobel Laureate Christian René De Duve (中文翻译见后) 聆听诺贝尔奖得主 勒内·德迪夫 Christian René, viscount De Duve is a 1974 Nobel laureate, honored for his discovery of subcellular organelles. ...2972 次阅读|5 个评论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ssisted_suicide
Assisted Suicide - The New York Tim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1029936.html
上一篇:Why does an old book (1949) sale go through the roof?
下一篇:不要和消耗你的人做朋友"Que Sera S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