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成周洛邑
周公的政绩相当多,其中最大者莫过于平三监之乱,挽狂澜于既倒,否则崭新的西周可能突然提前二百七十年直接过度到东周,比王莽的新朝更“新”。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周公的最大政绩也许是个伪命题。设想一下:假如周公“践祚”得不是那么高调踩了三哥姬鲜的脚,那么还会有“三监之乱”吗?《管蔡世家》里说周公大权独揽(“周公旦专王室”),管叔看不下去,决定给这个井然有序的一言堂添点乱。
姬鲜乱得晚了点,其时姬旦已经在中央站稳了:西周最有权势的两个人都被周公搞定了,召公和姜太公一留一去,周公稳稳地成为周核心。“乱”成就了姬旦,毁了姬鲜。姬鲜走向断头台时,心里一定在想:如果有来生,额一定早些“乱”,比黑泽明的《乱》还乱。
姬鲜走得并不孤单,帝辛的儿子禄父与他共赴黄泉。殷商遗民怜惜禄父,谥其为“武庚”,所以禄父叫做武庚禄父,这个名字有点东洋风,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他复姓武庚,其实他姓子。虽功败垂成,禄父仍然可以无愧地面对他的父王帝辛:俺战故俺在,俺战不了了就来陪您了。帝辛柔情似水地拥抱着儿子,说是非成败转头空,生子当如子禄父。
干掉管叔和禄父这俩个首犯之后,尽管该死的叛军还没死光,姬旦不再那么紧张了,无首的群龙不过是体型庞大的蚯蚓而已,他开始玩起了赏与罚的游戏。按说这个高大上游戏的庄家应该是成王,可当时的成王只是个荣誉衔,真正的王是周公。
周公恨死了三哥姬鲜,如何处置他的后人史书里没有记载,但肯定没什么好果子,最轻的都是流放。流放到遥远的烟瘴之地,基本和死刑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死得慢些罢了。蔡叔便是死于漫漫的流放途中,“蔡叔度既迁而死”(《管蔡世家》),这个“迁”不是乔迁之喜,而是流放之丧。蔡叔被流放时,待遇还不错,配备车十辆,护卫七十人,可他还是死了。
管叔姬鲜的原有封地相当大,周公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封给自己的同母六弟姬封和禄父的大伯微子。这两个封国后来实力虽一般,但都相当有名,前者是卫国,后者是宋国。
卫国起初叫康国,后来叫卫康国,最后定格成卫国。姬封想必和姬鲜的感情不错,他以如此“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的方式,让三哥的封国得以“可持续性地发展”,因为管叔的封地管国也曾叫卫国。
微子想必对周公感恩戴德,原本已经心灰意冷的他以为自己将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混吃等死,没想到作为侄子禄父的替补,一夜之间成了一方诸侯。
《宋微子世家》里说:“(周公)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做《微子之名》以申之,国于宋。”,微子其实不是微子的名字,而是他的代号,他当初在殷商的封地叫微,故称微子,他真正的名字叫启。“微子开”就是微子启,为的是避汉景帝刘启的讳,大禹的儿子启在汉代也被迫更名为开。中国的皇帝当得真是孤家寡人,连名字都垄断。皇帝们这种莫名其妙的尊荣是儒家弟子们帮忙争取来的,因为皇帝贵为天子,凡夫俗子怎能与天齐名?逻辑缜密,没有商量的余地,可是尼玛谁告诉你皇帝真的是天子?!
当时周公为代理天子,“命”和“申”连个动词说明了他的派头有多大,而“被命”和“被申”的微子有多么卑微。《微子之命》的内容我没兴趣知道,不外是周公训诫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罢了。
微子不仅被老成的周公训,也被嘴上毛还没长全的成王训,《古文尚书》载成王对微子的训斥令,大意是“你要谨慎啊!……使我大周永远不要厌恶你。好生去吧,不要违背额的命令!”周成王的口气就像教训孙子似的,微子当时应该年近花甲,可一个丧失尊严的人谁又会拿他当长者尊敬呢?
《宋微子世家》按说主角应该是微子,可事实上主角是箕子。箕子在原本属于微子的“地盘”里高谈阔论,让微子成为一个多余的人。如果这是一篇高考作文,司马迁的文章不及格,因为他犯了走题的大忌。可是谁又知道司马迁是否故意走题呢?主次颠倒也是春秋笔法的台风之一。《竹书》更是直接无视微子,提都不提他被封于宋国的事。
几家欢乐几家愁,微子和姬封瓜分了管叔的地盘,“三监之乱”的从犯蔡叔地盘也被收缴了,但似乎没有封出去,只是暂时冻结,因为几年后蔡叔的儿子姬胡因为和父亲划清界线(“胡乃改行(念xíng)”)获得周公赏识,而重获封于蔡。周朝当时可能有类似国土资源管理处的机构,托管一批无主的封国,待价而沽,否则无法解释姬胡“复封于蔡”。如果某个幸运儿取姬鲜而代之,很快就被通知滚蛋,这个幸运儿也太倒霉了,周公怎么跟人交代?除非他牛到不需要和任何人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