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语闲聊: 中餐吃辣还是吃鲜?

喜欢逍遥自在的码字,兴趣广泛,常常有感而发,并不拘泥于什么主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本猫和朋友同事一起出去吃饭,最怕去川菜馆,因为本猫没有吃辣的本事。如果仅仅是嘴上辣,哪就猛吃米饭,狂喝冰水也就可以过去了,但问题是在吃完饭以后,那胃部的火辣灼痛却是令人极其难受的。朋友们都说,川菜馆也有不辣的菜。但是,对本猫来说,那川菜馆的炒菜锅都是辣的,所以,不加辣椒的菜也是辣的哈。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辣味菜系风靡中国。就连在美国的中餐馆,好像也是川菜馆林立。那么,为什么近些年来那些以辣为特征的地方菜会盛行呢。

有这样一种蛮合理的解释。首先是吃辣比吃鲜的成本要低。而且,在食材的时间成本也更低,因为辛辣可以掩盖食材的新鲜度。从效用上说,辣是调味品中最具有遮蔽性的味道。它确实是所有追求丰富细致味觉菜式的敌人。但如果想弱化食物中不喜欢的味道,大约找不到比辣椒更便宜高效的办法了。第二,要品出鲜味,还需要食客有一种悠然从容的心情,这在当下一种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这显然是一种相当奢侈的要求。

其实,看中国大陆,人们越来越流行嗜辣,本质上只是大众饮食文化传播的一个普遍现象。大众饮食文化的传播和流行方向,总是劳务输出地区向劳务输入地区,而劳务输入地区的饮食却很难在劳务输出地区大面积流行。

移民深刻改变本地原有口味最好的例子,就是上海。上海原处于口味清淡的淮扬菜和浙江菜势力范围,但我们熟悉的上海菜却以浓油赤酱,口味较重著称。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上海是外来移民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来自重口味地区的大量底层移民,改变了上海菜原本相对清淡的底色,比如苏北菜和安徽菜相对淮扬和浙江菜,明显要更为重油重色。

从传播角度来说,特征越是单一,鲜明,强烈的东西,辨识度就越高,越容易在同类中获得更多注意力。辣或许是我们能感知的味道中辨识度最高、刺激性最强的,以辣为特征的菜系很容易优先获得人们的注意力。川菜的口味特征可用麻辣来描述,贵州菜可用酸辣来描述,湖南菜则可用干辣来描述。

中国民间对口味偏好的功能解释很容易上升到文化高度。有一种说法叫“吃辣防潮去湿”,其实是折射了中国传统哲学。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在湘川云贵地区,更有人高呼口号“不辣不革命”!

在今天,“重口味”已经在高端西餐中无处可寻了,西餐评价体系又一次回归到了极简主义的烹饪哲学。甚至对于神户和牛、鲷鱼刺身等高端食材,烹饪流程已经被全盘抛弃,生吃才被认为是对这等食材的起码尊重。

然而,中餐的整体评价标准似乎与西餐评价标准的变迁并不同步,而且中国并未出现显著的口味阶级差别。换句话来说,如果只吃中餐,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里,月薪三千和月薪三万的人,吃的东西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二三线城市那就更是如此了。

如今的中餐面貌和格局,其实只是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中餐业的从业主力是职业规划极不稳定的流动人口,这几乎就把中餐行业变成是一种民工文化,有名菜概念而无名厨概念。在这种情况,要想味道,最大的帮手只有调料,而调料中效果最显著的,当然是辣椒。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中餐就是吃便宜,不对吗?
费城加菲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桉桠' 的评论 : 谢谢桉桠的喜欢和点赞!
费城加菲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说得有道理。
费城加菲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上海人生' 的评论 : 没办法哈,上海外来打工的人太多,可能很多餐馆的主厨都是外来的,他们习惯用香菜,而不是葱花。
费城加菲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6ba6' 的评论 : 很喜欢这句评论 “辣菜根本上不了台面,只不过随着民工打工流行中国罢了”,呵呵。
6ba6 发表评论于
"......换句话来说,如果只吃中餐,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里,月薪三千和月薪三万的人,吃的东西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二三线城市那就更是如此了..."
差别大了去,一个精致海鲜大餐;一个地沟油干锅肥肉小龙虾猪下水。辣菜根本上不了台面,只不过随着民工打工流行中国罢了。中国喜欢逆向淘汰,呵呵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辣就是成本低,鲜可不容易。鲜可以吃sushi
上海人生 发表评论于
现在上海到处都是外来菜,口味太重有一次吃豆腐浆竟然放香菜而不是葱花
桉桠 发表评论于
角度新颖,思考有趣,言之有理!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