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Op.57 (热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贝多芬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Op.57

钢琴:Daniel Barenboim

1. Allegro assai
2. Andante con moto – attacca (10:50)
3. Allegro, ma non troppo – Presto (18:20)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Op.57

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Op.57,作于1804至1806年间。其《热情》的标题由出版商根据此作充满激情、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之势而命名。这首作品呈献给布伦斯威克伯爵。伯爵女儿泰丽莎与约瑟芬,都曾是贝多芬的爱恋对象。

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这是一首值得一生去研究的作品。

列宁十分赞赏这一奏鸣曲,他曾经说每天都要欣赏一次本曲,从中获取无尽的力量。

还有另一个有趣的传说:一八七O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被鲁士军队包围已经三个多月,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枯竭”,因为 “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一八O一年六月二十九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乐曲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 很快的快板 f小调 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所拥有的庄严肃穆气氛,由于附加了《第五交响曲》的开头动机而加强。然后由第一主题的动机和激动的和弦,引出经过部,连续展开“命运”动机。第二主题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乐章反复强调“命运”主题与第二主题的对比,形式上很像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流动的行板 降D大调 变奏曲形式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这里用了淳朴的赞歌式主题,三个变奏之后,节奏逐渐活跃,暗示英雄的意志通过沉思又坚强起来,继续向苦难进行顽强的搏斗。其结尾有风雨欲来之感。

第三乐章 从容的快板 f小调 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与第二乐章之间不间断,以激烈地连敲减七和弦开始,第一、二主题都非旋律性,而是暗示了一种力度。呈示部结束时有动态很大的快速音群。尾奏为急板,最后就像是企图冲破所有障碍,有排山倒海、势如破竹之力度。

第三乐章是1804年夏天写的,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着一个曲调。他说:“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 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最后他对利斯说:“今天我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脱俗气质的《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就这诞生出来了。这里显示了沸腾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的气势,号角般的引子,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而成)

 

 
噢颜颜 发表评论于
喜欢,再次聆听贝多芬,每一次都是喜欢。
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