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同事的不幸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老公昨天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广播节目里说仅仅今年前三个月内,城里的某学区就发生了5起自事件。 老公当然很upset,不过更令他吃惊的在后面--广播开放给听众call in,老公居然听到自己同事的声音! 同事是个四十多岁的白人爸爸,他满怀伤痛的述说他的儿子也在不久前自杀了!(不知道是不是那五个小孩之一) 才12岁啊,中学6年级的freshman,功课优秀,在乐队,好友众多,在人群中总是众人焦点,light of the group。。。 总之,父母无论如何想不通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我了断无法接受他已自的事实。

他等到晚上孩子们睡了才跟我说起这件事。 老公脸色凝重,眼睛都泛红了。 想起老公一边开车一边为这个同事心碎,一定受了很大的震荡。 我们想不通那些自杀的孩子们难道真的能把心事藏得那样不露蛛丝马迹,叫父母和朋友们完全没有一点察觉?  老公一直问我,我们家这两只总是那么兴高采烈的,我们到底了解他们的心事吗? 我努力回想,跟他保证,小朋友有一点点心事都不会隐瞒爸爸妈妈,而且他们很惜命。 可是我也有担心啊,随着他们长大,在朋友圈里跟其他人更多互动,或者以后加入social media,还会跟我们和盘托出每一点心事吗?

老公和我也忍不住猜度这些小孩自杀的动机。 是不是这些孩子们功课压力太大? 遭到校园里的凌霸? 或者网络暴力? 还是为情所困? 昨天还有另一位听众call in,说这几起自杀事件都发生在我们州的年度统一考试期间,很可能跟学业压力有关。 美国孩子很多压力点偏低,连我家贝贝五年级的同学都为这统考发愁到以泪洗面。 想起去年底我去教会的女生退修会时,我的室友,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她的工作就是接本地高中的生命热线电话,劝导疏通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们。 她说确实本地最出名那所高中的个案最多,那个高中的亚裔比例特别高,竞争激烈,压力最大。 当时我都被吓傻了,也暗自庆幸我们家要去的高中根本不在那个学区。 老公有时候怀疑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不够好,好几次提起是不是该搬家,又舍不得我们这些好朋友好邻居。 昨晚他枕着头沉思,“学校的课业压力真的这么可怕,叫他们连活下去的愿望都没了?就算想到自杀,又怎能真的下得了手?” 我们两个分别在美国加拿大读的高中,可那是二十多年前,高中课业特别轻松啊,就跟玩一样,真不了解现状的残酷。

最可怜的是老公同事这对父母。 唯一的小孩,唉。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ugar88' 的评论 : 是啊,不能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 同意樓上好幾位的建議,父母跟著孩子們成長。
Sugar88 发表评论于
也许孩子不该看这个电影但是一定要对这些疾病有个基本认识。孩子得心理疾病的不在少数的。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usagi' 的评论 : 謝謝你的推薦,一定跟老公一起好好看一遍,先做好心裡建設。。。 其實我不太敢給他看,他被歧視得蠻可憐,高中時實在被兩個同學欺負到受不了了,從家裡帶了一柄長刀去學校,亮給老師說,“你要是不幫我,我就得自己解決問題了!” 唉,老公這個禮拜在英國出差,等他回來吧。
usagi 发表评论于
我也在看13 reasons why, 我倒是觉得也许很多学区说不让孩子们看。But truth be told, the kids are gonna watch it no matter what.你越是不让他们看,他们可能就偏做。 家长倒是可以开诚布公跟孩子说,可以看,但是一定要和家长一起看。而且我也建议家长们看看这个电视剧,或者把小说读一下。 最起码对这种校园社交圈复杂的关系链有个自己的认知。成长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家长要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usagi' 的评论 : 是很可怕。 都不知道怎么对付社交凌霸。 现在他们还没有电话,就算有我也不让他们加入社交圈,至少高中以后。 如果有加入,我也打算尽力监控他们。。。 啊呀,需要一整套家长对付社交圈的功夫。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xyz' 的评论 : 是啊,我想每个家长都会这么做的。 有一个有趣的观察,通常我家小朋友回家,每天都是兴高采烈的,问什么都是'great!'。 但睡前的亲密时间才最容易打开心扉。 我特别珍惜这种亲密,每个礼拜都轮流陪他们睡下一两次。
usagi 发表评论于
我也是在美国上的高中,本人也属于神经比较大条的,当时没什么感觉

现在主要霸凌很难防备就是如今的电子信息技术太强了,导致很多灰色地带,而且对此,真正在法律上的诠释和定义几乎是完全空白的。以往,学校有人欺负你,回到家,把自己房门一关,还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喘息的时间。可是现在,这些人可以上网,即使回到家,关上自己的房门,只要打开手机或者电脑,这些东西很可能在孩子自己的社交圈子里铺天盖地,自己最后的避风港也没有了。再加上学业的压力,不敢想像。
cxyz 发表评论于
所以让孩子知道父母爱他很重要, 要让他知道, 不管发生了什么, 家永远是他的依靠。 放学回家的孩子,养成问一问学校这一天发生了什么的习惯, 高兴的事, 不高兴的事, 让他说一说, 防范于未然。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为写而写' 的评论 : 哇噻,这么惨啊,还没看我已经有点害怕了。
其实我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没有很严重的凌霸,也可能那时候自己比较神经大条,而且交了很多好朋友,有很多人罩着。 老公比较惨,他在一个超有钱的高中,过的很郁闷,所以才提前一年毕业。 老公受了不少委屈。。。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边走边看66' 的评论 : 惜福姐说的好中肯,我好多ABC朋友现在都四十多了,晚上还做噩梦,回到中学的cafeteria,找不到人一起吃午餐。。。
为写而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epton' 的评论 : 我觉得你们都有很小的时候在北美上学的经历,应该比我们这些大学之后才来要更熟悉这里的校园文化。里边有一个镜头是Hannah的妈妈在躲在学校的卫生间里哭,陡然看到厕所间挡板上那些污秽恶毒的语言非常崩溃。这么说这个情况应该是一代比一代恶化了...
边走边看66 发表评论于
这样的事几年前也发生在我的一个女友孩子身上,我也难受了好长时间! 美国的孩子也不容易,有很多social 上的pressure, 都想popular,很多时候心里是脆弱的,家长的引导是很重要的,美国的学校风气我有时不喜欢的。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我觉得美国孩子没什么锻炼机会,日子太安逸了,都不知道从何给他们压力。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为写而写' 的评论 : 那我得好好跟老公一起看。 老公和我正商量,等贝贝下学年上中学,给她一支电话。 可是我们要常常监控她的社交圈谈话。 操心不止。
雪中梅 发表评论于
回复 'undefined' 的评论 : 所以父母要关心孩子们的平日生活,培养孩子的处事能力.平安是福.
为写而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epton' 的评论 : 是的,孩子最好还是不要看,要“传染”的,是说家长应该看看。我也觉得我们做父母真的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大了以后更是不再会什么都跟爸妈讲了。看着片子里Hannah妈妈心碎的样子真痛啊~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为写而写' 的评论 : 我们学区特别写信叫学生不准看这部片呢,怕他们学自杀啊。
qi91856 发表评论于
说说是文革压力大,还是几千万人下岗压力大?
为写而写 发表评论于
我这两天在看“13 reasons why”,netflix上有,就是在讲校园自杀的事情。也是想防患于未然,想多了解这边的年轻人文化。这不是我们的本土文化,没有直觉上的把握,只有靠多学多了解了。另外,前不久看了the tipping point,里边讲到,青少年自杀是有传染性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城里,会突然有多起自杀事件。
诚信 发表评论于
"要怪这个教育文化", 非常对。

另外,public school teachers 绝大多数完全背弃自己作为 educators 的 commitment, 转变成 entertainers, 孩子们脑袋空空,大脑严重缺乏锻炼,无思考和逻辑能力。 就像缺乏体育锻炼,导致四肢无力,一样道理。

谢谢分享.
super-7 发表评论于
东西方人有生理上的差异。
文革那样的事,如果发生在西方,估计有一半的人会疯掉。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我胖我的' 的评论 : 是啊,但在这个直讲鼓励的教育体系,没有‘失败’的说法。 前次带我家弟弟去math pentathlon比赛,600多个小孩,一对一比赛五组数学游戏。 我一直期望我家弟弟能输一下下,经历一次失败是个好经验,结果他小人家居然全赢了。 我这当妈的,当他最后一组赢了跑过来报喜时,整个脸都僵在那里,旁边的妈妈们都笑出来,叫我应该为他高兴才是。 当天无数的孩子们因为输了一场两场,在赛间冲出去狂哭。 不过最后就算全输了,还有奖牌呢。 唉。美国这个win-win.
我胖我的 发表评论于
哈哈,量子,你让我想起一位新加坡同事,有一次对我说:“我先生要买甲壳虫,我对他讲,不行的,你大只人坐小只车,很好笑的。”我当时就告诉伊:我看你是很搞笑的!

给孩子压力真是学问,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学习。说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经历:有一次一个大一的男生交作业,用邮件交来,居然说:Professor, This is really a great paper. Enjoy! 我下巴都掉下去了:哥哥,您先让我看看,再自己夸自己行吗?

其实从小被夸到大的,不一定抗压、抗打击能力不行,从小习惯竞争的也不一定有超强的抗打击能力。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给孩子机会体会失败,从中学习怎么面对。
lepto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我胖我的' 的评论 : “我们家这两只”是亲昵的称法啊,:-)
美国孩子都是鼓励又鼓励,永远都是win-win,没有输的时候。 想给他们压力,都不知道从哪里给啊。
我胖我的 发表评论于
“我们家这两只”?量子啊,这是什么说法呀?

说到美国孩子压力点低,我真是要点头,再点头。这个不怪孩子,要怪这个教育文化。我一直主张,鼓励孩子不能表面化——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把孩子夸成天才,说不得碰不得,你永远是最棒的,这样以后怎么弄?孩子的自信不是通过自我感觉暴涨培养的。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国内那种永远激烈竞争的也不行。但是抗压是一种能力,必须通过经受压力来培养。
blueflame 发表评论于
以前一个同事的儿子drug overdose死了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太可怜了,无论父母还是孩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