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节看中西方悼念的不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清明又至。清明节对于久居海外的华人,已经越来越不熟悉了,不熟悉一来是因为媒体不会宣传,二来,也没有什么施展的场所,拜山、扫墓、祭祀那些,这里一概没有。十几年未过过清明节,如果不是听国内朋友提起,一不留神就会想不起这个日子了。

         不过虽然如此,对于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去拜山的情景,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记得那时每年一到这个时候,一大早全家人就要起床,扛着一大堆的祭品,转好几趟公车,来到郊外的一个墓园。一下车,那个人山人海拥挤沸腾,把我吓一跳!说真,第一次去时,觉着这情形与我想象中不同,我想象是去到远郊一个山头,空旷四野只有我们家先人的一个大墓碑…… 当然,后来才知道城市中的普通老百姓们,家里的人走了,也仍然是住“集体宿舍” – 就是在墓园中千百个小格子抽屉中占据其中一个,到拜祭时,就把那精致的骨灰瓶子从抽屉中取出,拿到户外的空地上。在那两天里,那片空地可谓是水泄不通,如能找到一块弹丸之地,就赶紧见缝插针占了。把报纸或布铺在开,将瓶子放在正前,摆上各种的祭品:烧肉、鲜花、水果、酒……然后就开始烧纸钱,边烧边与先人说话,告诉他们我们来了,这一年里家中又发生了什么什么事........完了,就一家人坐在地上,将带来的食物一起吃了,也寓意着与先人们一起共享一顿。临走,还会烧一串炮仗(好多年前禁了这一环节),一套仪式就算完成了。

        每每在那浓烟袅袅灰烬飘散的混浊的空气中,被呛得喉咙干涩眼泪鼻涕哗哗外流的时候,内心就会闪过一丝想法:为什么所有人要一起出来拜祭祖先呢,为什么不能每家每户在自己特定的日子来拜祭?这样就避开了人潮如涌的场面了......当然,既然这是一个传统,就不会往深处去疑惑了,更何况是一个节日,既然是节日,可能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是一个节日,家家祖先都等着那一天里与亲人们“相见”,如哪一家见不着的,一定会陪感失落了,这样想着,那偶有的不快也就抛去。礼数一定是要做足的,一年也不能落下。虽然一整天周車劳顿,不过还是开心的,因为那一天里能见到最多的亲戚,大家都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春节和中秋,就清明节能见到最多亲人了,所以我一直认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中秋节和清明节是三个最隆重的节日。

        出国之后已经十几年没在这个日子回去过拜祭了,但国内的亲人还是一年继一年地前往,尤其是哪家生了孩子抱了孙子,更是要带着一同前往,向先人“汇报”一声。清明拜祭,在我的眼里,除了是对祖先的怀念,更多的是中国传统中尽孝道的表现,也是家族香灯延续的一种承诺。

       古人对清明节的描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 在这整一天里的情绪,还是哀伤占主导,虽然在我从小跟着大人们去拜祭的经历中,并没有太多的悲悲戚戚,不过,也总是一件庄严凝重的事情,不能在这一天随随便便说笑,或流露出太多的欢乐的。

         那时只一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反正大人们也这样说了,只是到了自己年长,又有了些阅历,偶尔会想:为什么呢?生老病死不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吗?为什么要悲哀?当然“不舍”会有,只是如果年月远久,也该化作内心平和的思念吧。相比之下,洋人对于“亲人离去”这件事情,显得平和很多,甚至,还带点诙谐的幽默。

          第一次在当地参加的告别仪式, 是我在一家公司的CEO, 一个70多岁的白人,我们全体员工都出席了。大家都着深色西装,衣履整洁,仪容干净(这是出席这种场合最基本的礼仪),与逝者家属们见过面,说几句安慰的话,仪式就开始了。由他的三个儿子逐一上台说话,背景音乐响起来,是轻柔的,开始放幻灯片,是逝者生前与亲人们种种温馨片段的回顾,然后儿子们娓娓道来,述说父亲生前的种种趣事、乐事甚至窘事,幽默还带点俏皮,至少有两三次,在场听众阵阵爆笑。我有点惊讶,这与我想象的不同,无论是家属还是到访者,都未见深痛悲哀的,大多是平静而尊重,就连遗孀上台发言,脸上流露的,也是一种温柔的怀念,对丈夫一生充满骄傲和幸福回忆的甜蜜。仪式一直在祥和的音乐和气氛中进行,到结束时,大家与家属们或拥抱或握手,互道珍重。说真的,这次葬礼给我的印象挺深刻,也是头一次感受西方对离去亲人的悼念的方式。

       以前公司的老板, 50来岁,为人随和,穿衣服也随和,我们总是笑他,能见他西装革履很隆重地出现的日子,无非是这三个:1. 公司年会;2.公司圣诞晚会;3. 出席葬礼。有一段时间,他"西装革履"的日子好像特别多,隔一两个月就要穿上一次,有时上午与我们开完一个会,然后说:我出去一会儿。消失几个小时后再出现,继续工作,神色平静。出席这些场合的对象,有父辈的、同辈的,还有一两次是儿子的同学或朋友,回来后,只淡淡地说一句:可惜了...

       不知是不是人们普遍有宗教信仰的原因,总觉得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忌讳,没有我们从小被教育得这么多。这里的墓园都建在是市中心公园的旁边,或住宅区附近,里面绿草如茵阳光明媚,完全没有阴森诡秘的感觉;funeral house 也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旁边就是餐馆、商场或咖啡店;在富人区的住宅附近,往往会有一两间“善终院”(就是某些患有绝症并到了晚期的病人,医生决定放弃治疗了,就把他们送来这里度过最后的日子,一般是几个星期到半年),也完全不会影响这些房子的价格。有时候觉得,这种不畏惧和无忌讳,是不是更能体现对平等生命的尊重?

       当然,无论是东方的孝义,还是西方的尊重,都是对离去亲人们的一种思念,一种感恩,都值得传承。

 

 

 

 

笑薇. 发表评论于
那个美国人的仪式被称为celebration of life,和 葬礼,扫墓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去了美国人的葬礼就知道他和中国人的很相近,墓地没有柔和的音乐和笑声,也是哭声不断。
ahhhh 发表评论于
这就是有没有宗教信仰所表现的不同。宗教解释的是人从哪里来,死后到哪里去的事。儒家的思想只管今生,用孔子的话:不知生,焉知死。所以人死即使永别。当然会格外悲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