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白灵的表演不认可。就是说剧中的白灵不是大家期待的白灵。
陈忠实心中的白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说,陈忠实似乎是忠实的再现了白灵原型的精神风貌。白灵的原型是张静雯(见下面的择要)。陈忠实如何看待白灵,应该涉及到作者如何认识上世纪初的那场大革命。可以这样认为,陈忠实并不完全赞成那场大革命,至少是持批评观念的。
白鹿原最后让白孝文,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当了滋水县的县长,占有了革命果实,而让黑娃,一个真心要“学做好人”的革命者,蒙受不白之冤,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陈老对那场革命的看法。
共产党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口号打倒地主,分田分地。然而《白鹿原》对于这件革命的重要成果并没有积极歌颂,而是消极的接受。白鹿原对地主(阶级)充满了同情和赞扬。这就是白嘉轩成为正面的主要人物的原因之一,虽然也对白的封建礼教那一套也持有否面批判的态度。
下面一段颇能反映陈忠实的内心。
[鹿兆鹏] 去拜望朱先生时就向先生宣讲共产主义。朱先生笑着问:“你要消灭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这话听起来很中听,可有的人甘愿叫人压迫、叫人剥削咋办?”
鹿兆鹏说:“世上哪有这号人呢?”
朱先生举出例证说:“在润河上背河的人算不算?你好心不让他受压迫、可他挣不来麻钱买不来烧饼。”
鹿兆鹏说:“人民政权会给背河的人安排一个被背河更好的职业。”
朱先生说:“要是有人背河背出瘾了,就专意想背河,不想干你安排给他的好工作,你咋办?”
鹿兆鹏急了:“人民政权就给河上搭一座桥,车碾人踏都不收钱,背河的人就是想背也背不成了。”
朱先生笑了:“你的人民政权的办法还真不少……”
陈忠实没有生活在那个大革命年代,但是他结结实实的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应该会从文化大革命中体会到多少年前的那场武化大革命。陈忠实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还能折腾到何时?”
那么除了有实际生活原型张静雯以外,白灵在陈忠实的心中的印象多少会有文革中红卫兵的影子。那么白灵的一些超常行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那些口号性,激烈对抗性,和敢于反抗自己父母的行为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当年陈忠实不可能放开了手脚,毫无羁绊的描写那些历史人物, 但是批评性还是会有的。
剧作家和导演是否理解了陈忠实当年的苦心,而有点放开手脚演绎白灵,在白灵身上既表现了革命进步的一面,又表现出一些批判性?我也不知道。
但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人为什么对剧中这个脚色很不认可,甚至是厌恶?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都是“在党的教导下”成长的。潜移默化的有了共产党“革命者”一些必须有的形象。当她和我们心中的形象不符时,就会厌恶。但是如果让前清遗老遗少来看,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感受吧。 这个如同在抗日剧中,如果日本鬼子表现的太过正面,我们也会反感一样。
***********************************************
《白鹿原》中白灵的原型:张静雯 (择录)
张静雯是白鹿原东南部的蓝田县安村乡宋家嘴村人,1911年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张静雯从小生就一种叛逆性格,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性格刚烈,好打抱不平,但对穷苦人家却极为同情。张静雯8岁入私塾读书,经常把家里的白馍拿出来送给穷孩子和讨饭的人。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个小商贩,存心欺哄一个不识数的妇人,在一旁的静雯小脸都气红了,二话没说,上去踢翻了商贩的担子,折断了秤杆。村里人都说:这女娃将来一定是个大材料的人物!
1924年,不耐富家小姐生活的张静雯被送到陕西省教会学校读书。张静雯参与了1926年末至1927年初的西安围城实践。1928年,张静雯考入省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张静雯参加了中共青团,于同年下半年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7月受省委委派,回蓝田传达省委指示建立党的组织。“九一八”事变后,时任女师任团组织和学生会负责人的张静雯,参与救亡运动,并参与了捣毁国民党省党部,火烧反动分子住宅的行动。
1932年4月,蒋介石派戴季陶,到西安兜售“攘外必先安内”政策。4月25日,张静雯等学生对戴季陶喋喋休的演讲,递条子提出质问,戴季陶吱唔搪塞的解答激起学生的愤慨,在一片高呼“打倒顽固派,打倒戴季陶”的口号声中,张静雯首先喊一声“打”!早已准备好的石头、砖块、瓦片直向戴季陶打去。戴季陶在军警的保护下逃离,愤怒的学生又烧毁了戴季陶的汽车。第二天西安各界学生发起驱陶游行大会,张静雯在同军警展开搏斗中遭到拘捕。后来当局要先放静雯出去,静雯坚决反对:“要放一起放,只我一个决不出去。”最后在地下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下,终于全部释放了被捕学生。
1933年1月,张静雯在蓝田以小学教师为掩护,与丈夫徐国连及蓝田地下党负责人白耀亭、林子屏等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四名教师被捕,徐国连去陕北参加了红二十六军。十月,陕西省委决定张静雯也去陕北红二十六军工作。张静雯一到陕北就受到刘志丹、习仲勋的欢迎。开始时分配张静雯搞宣传工作,带动了许多当地婆姨姑娘纷纷走出家门,参加了革命队伍。
1934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张静雯担任了苏区政府妇女委员长。苏区政府办起了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张静雯担任学校教师。她带领60多名学生垒土台,支木架,用窑洞做教室,自编教材,以地面当纸,以木棍当笔,开展苏区教学工作。1935年3月,张静雯丈夫徐国连在一次遭遇战牺牲。1935年秋,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接着在极“左”路线指导下,开始了肃反运动。张静雯也在这时被诬为国民党特务机关派往根据地的“奸细”遭到刑讯逼供。张静雯的据理反驳激怒了左倾路线执行者,他们终于对张静雯下了毒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这位巾帼英雄,被拉出去活埋了,时年仅24岁!1950年2月21日,在蓝田县城召开追悼大会,为张静雯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