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亦煊--自制红木耳机的小留学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7-06-11 陈哈妮 张西工作室 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25)

简介:金亦煊2001年出生,是个北京孩子,小学初中都在北京的私立学校就读,14岁就转到美国,成为一个小留学生,目前是十年级的高中生,明年就要准备申请大学了。虽然年纪不大,但是金亦煊第一次来美国就是一个人坐飞机来的。现在的金亦煊每天都把自己的学习和作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留学两年了,他说他在这里成长了很多,而这其间还包括了他的第一次成功创业。

14岁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坐飞机来美国留学了,而在留学的成长过程中,他还第一次成功创业。他是不一样的00后,小小少年金亦煊。——编者语

    张西:你只是名高中生,怎么想到自己创业制作耳机呢?

    金亦煊:记得在我上六年级的时候,班里有同学买了一副不错的耳机,大家开始热切地讨论,我就对它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起初是从百度贴吧、百科、知道这些平台寻找一些耳机的相关资料来了解,再后来就慢慢走进了耳机这个圈子,参加国内外品牌的新品发布会,参加相关自媒体开展的耳机发烧友聚会,加入相关的群聊,逐渐激起了自己尝试制作的想法。与此同时我也一直对创业有一定的兴趣,于是我就决定自己尝试制作耳机。

张西:喜欢听音乐?

    金亦煊:一开始是因为喜欢上了耳机,才会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来听。后来在听过形形色色的许多耳机后逐渐醒悟,发现音乐才是耳机的灵魂,只有学会欣赏音乐才有资格使用更好的耳机。从此我就一直在寻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并不断学习了解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文化。目前我正策划着写一系列古典音乐的乐评,明年在学校也选择了一门一对一的古典音乐作曲课。

    张西:于是你想到自己做耳机?

    金亦煊:去年圣诞假,我回北京跟爸妈还有他们的朋友一起吃饭。我聊到耳机的事,他们特感兴趣,并问了我一系列问题,比如问我声音是怎么区别的,什么样的耳机配什么样的乐曲,厂商有什么不同,我就都一一简单地做了介绍。在和亲朋好友分享玩耳机的经验时,我听到很多声音:既然你懂这么多,而且要买到自己喜欢的耳机又都特别昂贵,何不自己尝试做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耳机?

   其实不同的耳机有不同的音质,对音乐也会形成不同的渲染,真正爱好这行的人一听就能听出好坏区别。比如高频,就像小提琴、钢琴键盘上比较高的音阶,高频的准则就是不能破音,顺滑也要能听得清。有些耳机,比如苹果耳机,高频的音要么听起来很干涩,要么听着不太明显,存在感不强;中频包括人声,(就是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钢琴的中部,(C4键),还有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高音区,中频的要求就是要温润、饱满、有感染力;低频就是贝斯、鼓、低音提琴之类的,低频主要是要有力,紧致,有反弹不轰头,如果太注重于低频,那么就会把其他中频和高频掩盖掉,这样就不是高保真的声音,会非常的不好听。

张西:你对耳机的确有研究,业有专攻。

    金亦煊:耳机有不同的发声方式,发声单元也不一样,耳塞有两种单元,一种是动圈一种是动铁,市面上大多数耳机是动圈单元,想要做好动圈耳机就必须要先自己研制动圈振膜,而且动圈单元不仅是对单元本身有要求,而且还要求耳机壳的构造和材料是要有利于它的声音效果的,总之这样非常复杂也非常耗时,因此在我研发产品时这个方案并没有给予考虑;市面上的动铁耳机则相对容易生产 他的单元基本上就是由两家公司统一销售的,只是标准的单元里有不同的型号可以选择,这样的话我们在生产时就不需要单独研制了,可以直接选用标准的单元,再通过调整电阻分频器进行调音即可。

   带着这样的产品设想和自己制作的意愿,我回到了学校。高中第一年的第二学期,我和一位从韩国来的学长,一起开始讨论如何实际制做,使用哪种调音方案以及如何募集启动资金。这就是我创业的初期阶段。

    张西:你的韩国学长也对耳机感兴趣?

    金亦煊:他对科技类的东西都稍有涉猎,也听过很多不同的耳机产品,对这方面有一些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们有共同话题。

    张西:资金量大到多少?

    金亦煊:光一对单元就差不多要四、五十美元,再加上线材、木壳、支架等,而且不可能只做一个,要测试成功的话最少要制作10个起步。父母给我们投的资,但是我们想把它认认真真的作为创业的一个小项目,按照公司的运营标准来做。所以父母投资进来的钱也是按照正式的流程来走,占有公司股份的。

在说服父母投资之前,我们先把企划案做了出来,从介绍我们俩,到产品定位,产品内部构造介绍,需要多少制作资金,制作周期,再到成品描述,以及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对市场的分析,还有销售渠道,我们的目标受众群是谁,如何跟其他商家竞争,产品售价等等,最后连盈利率我们都进行了计算。然后,我们拿着完整的策划案给父母看,把他们当成投资人,在获得认可后,就把钱投入到原型机的研发中。

    张西:利用课余时间研发?

    金亦煊:学校的课业比较紧,课余时间不够多,学校也没有工具,所以我是春假在家里做的。

    张西:有技术顾问吗?

    金亦煊:正好外公在这方面略有涉猎,他是大学教自动化控制的教授,也懂声学和机械,就自然而然成了我的技术外援。我经常找他讨论,他也手把手教了我一些细节,比如怎样焊接,怎么对内部的构造进行规划,还要考虑哪些实际安装问题,等等。

    张西:制作过程难度大吗?

    金亦煊:不上手不知道,一上手才知道非常困难。耳机的腔体很小,纯手工焊接就要非常的小心,一个单元只有两个焊点,都必须要一次性焊到位,而且还不能让它在使用过程中脱离;有些时候是虚焊,就是看上去像焊上了,但实际放到腔体里面它就会松开,等于没有效果;腔体一旦封闭,就没办法把单元再拿出来,也就等于彻底报废了。在用胶水固定单元的位置时也要格外小心,因为胶水有绝缘的作用,不能让它碰到焊点,如果它把这个单元绝缘掉,就出不了声音了,所以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的去制作。

张西:首次试验做了几个产品?

    金亦煊:一共做了5个。前三个尝试了不同的调音方案,后两个是为了确认工艺的稳定性。

第一个方案是直接把单元放置在里边,效果当然不是很好;

第二个方案我们使用了一个纸的导管,就是用A4纸做了一个模拟,从单元的发声口,直接把声音通过导管引导到腔体的出声口,就是硅胶耳塞套那个地方,发现声音好了很多,但是声音非常的不稳定,因为那个导管没有进行固定

第三个方案我们改用了一个塑胶的管子,一端连接着单元的发声口,一端连接着出声口,这样声音直接从单元传输到耳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留和还原,再加上单元本身价格不菲,质量规格很高,这样就能百分之百地还原单元本身的声音了,我觉得这样至少达到了一个基础标准吧,毕竟它只是一个单单元耳机,调节电阻或者使用分频方案太不现实,因此我就决定用这个原汁原味的做法。

还有另一个特征是它的外壳,我请供应商用手工刻的酸枝红木做腔体。红木虽然昂贵,但因为选用的是做高级家具剩下来的边角料,价钱就得到了控制,以低成本获得了高质量的木质腔体。

    张西:试用效果如何?

    金亦煊:原型机做出来以后,我把它带回美国,到暑假结束之前一直在试用。试用期不仅是为了考察产品的质量,也是为了测试它的声音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变化。因为有一个说法,就是单元磨合之后声音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我原本最大的担忧就是它在日常使用当中出现质量问题。回到学校后,我也请了一些朋友试听我的耳机,结果大家对它的反响和评价都很好。

    张西:何时推向市场的?

    金亦煊:暑假回到北京后,我就去了一家耳机专卖实体店,给他们的工作人员听。他们给的估价是在六、七百左右。回来后我就在网上采购原材料,写了一份说明书,然后就开始预售了。我还设计了自己的Logo,做了自己的耳机包,开始批量制作。一个暑假,总共做了20副。每制作一个要用3到5小时,纯手工。也会有废品。

   然后我们在网上建了自己的公众号,做了营销页面,写了文案,配了图,表明了捐赠意愿,发布后反响很好,第一篇共有649个运营的点击量。我们第一天就是介绍有这个预售,第二天讲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要捐赠的对象。“天云听力”是北京海淀区的一个语言康复训练中心。耳机的适用对象都是听力健全的人,我们在想怎么能为那些享受不了我们产品的人也尽一点责任呢?我希望康蔻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

    张西:很感动你的社会责任感。

    金亦煊:我先去天云进行实地了解,跟他们的负责老师进行了沟通。天云是帮助一些有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我们通过每卖一个耳机捐赠100元的方式帮助他们,20个耳机每一个是699人民币的售价,一共捐赠了2000块。

    张西:怎么知道天云的?

    金亦煊:也是通过其他美高孩子在参与的公益活动。那个暑假天云组织了一场音乐剧演出,都是由这些听障儿童表演的。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排练了很久。当时正好需要一些赞助商,我就把2000元用于赞助他们的这个表演。我还特意去观看了演出,看到他们虽然听力上有障碍,但还能努力学习,积极生活,为大家带来欢乐和正能量,其实心里是很感动的。参与这样的爱心活动也算是我们的一个里程碑吧。

    张西:你怎么会有些慈善概念的?

    金亦煊:我大概5、6岁就知道了。父母亲以前在我们小区里组织过一系列的童子军活动。我记得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他们就联合其他热心家长把孩子们的生日会组织成一场社区慈善义演,孩子们表演才艺,家长买票观看认捐,全部收入三万多元全捐给了灾区。从那时候起我就对慈善公益有了概念。后来我也积极地参与了社区、学校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比如邻居们创建的光明基金、爱心助学项目、给玻璃娃娃(脆骨症儿童)的义卖等等,对这一块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张西:讲讲你的成长经历?

    金亦煊:我01年出生在北京,从小生活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里,父母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后来因为我妈妈的工作原因全家搬到了北京的南边,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在这里从幼儿园一直念到初二,完成了出国前的体制内义务教育。我的小学和中学念的是一所台湾企业运营的私立学校,非常重视品格教育,也是我受益一生的起点。

    张西:当时你父母没有想过把你也放到北京的重点学校吗?

    金亦煊:我们家住在五环外,距离城区比较远,父母可能觉得我年龄小,不想让我每天奔波过于辛苦。其实我的学籍原来是在海淀的,应该能去一些很好的公立学校。其实国内应试教育的风气还是很重的,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在重点学校读书,需要参加奥数课、英语课、写作课各种补习班。但这些理念不太符合我爸妈的想法,他们还是希望我拥有一个快乐童年,要有对生活的体验和觉察,所以他们就没有把我送到公立学校去,甚至从未上过任何与学科相关的培训班。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身边有些邻居家的孩子就出国了,然后我父母也开始考虑要不要高中就把我送出去,因为学校高中办学的计划迟迟没有获得国家批准,所以必须要尽早考虑衔接问题,要么上北京其他的国际学校,要么出国;还有北京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也希望我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希望我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张西:出国是你的意愿,还是父母的主意?

    金亦煊:其实我当时还是很喜欢出国这个主意的,因为身边有很多同学、朋友都在国外生活得很开心,看到他们在那边做很多体育项目,交很多新的朋友,语言也越来越流利了。当然父母更关注的是学科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形式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做了很多功课并与我讨论分享,并为了确认我是否喜欢、是否能适应,让我申请了五周的夏校项目。

    张西:你喜欢那次夏校?

    金亦煊:就是在我正式申请来美国留学之前那个暑假,我报名参加了号称美国第一私立高中的夏令营活动吧。我们上了写作课,陶艺课,戏剧课,运动课,反正都体验了一遍,当时就是想假如真的喜欢就真的申请,结果还真的挺喜欢的,所以就决定出国了。

    张西:怎么来夏校的?

    金亦煊:爸妈把我送到机场,自己背着吉他就飞过来了。遭遇了升舱的幸福,也有飞机故障自己处理转机的烦恼。当时在美国呆了五周左右,交了很多小伙伴。其实我从小都是受家里照顾,上夏校以后才变得独立了,而且我也很喜欢这种独立的氛围,所以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张西:14岁来美国读高中,爸妈有送你来吗?

    金亦煊:也是我自己一个人坐飞机来的。之前有过自己飞来美国上夏校的经验了,我都那么大了,就正常的飞过来。带着两大一小的箱子自己到学校报到,入住。虽然也会有一点小小的失落,父母没有来,但其实我觉得也挺好,因为如果他们有跟着来的话,可能我会更依赖父母,甚至父母离开后我会更想家。所以一个人来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成长,前进了一步。

 

     张西:父母没空送你呢,还是你不想让他们送你?

    金亦煊:一方面是要3个人的机票价格会翻倍;另一方面我到了第二天就开学了,他们也不会在这儿待很久,不想让他们太累;再说学校有入学项目,会把我们安顿的很好,他们也没必要来,我还想趁这个机会离开家,多结交新的朋友呢。现在有微信、视频通话,也不会有问题。虽然我也想他们,但是跟他们讨论之后还是决定自己来。

    张西:平时与父母怎么联络?

    金亦煊:随时微信,随时留语音啊,基本上会每周一次视频通话,1-3个小时都有可能。我跟我爸妈挺像朋友的关系,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沟通。

 

    张西:真正出来之后,是你想像的那样吗?

    金亦煊:我出来之前有做一些了解啊,出来之后发现实际看到的跟我之前了解到的大体是一样的,比如说大家都很喜欢运动,会一起出去长跑啊,玩桌游啊,健康饮食啊,而且大家对知识也很热爱,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历史话题,感觉比在国内聊天会更有深度,自己也变得更有兴趣学习,更加热爱学习,而不是为了达到一个成绩的标准去死记硬背的学。反正感觉就跟我之前幻想的像电视剧《生活大爆炸》里的学生经历很像。

   当然我也遇到了一些我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比如我本来觉得,既然出来了就别再总跟中国学生扎堆玩,但来了之后才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和中国学生之间才有认同感。像我们学校其实讲究的就是集体感、认同感,包括和自己同族裔的人之间在异国他乡如何更好的相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和谐相处。我们学校这点做的特别好,比如大家也会一起探讨很多事情,会说一说课业,向学长学姐请教怎么选课,聊大学的去向,向学弟学妹传授一些经验,同级的学生互相玩的时候会聊聊年级里发生的事情,也会说说自己正在读的新书,看的电影,一起去吃中餐,一起聊回国去哪儿玩,特别是我这个年级,我们10年级这五个中国学生关系非常好。

    张西:你所在的高中中国孩子多吗?

    金亦煊:我们年级是5个,下一个年级有7、8个,再上一个年级有3、4个,再上上一个年级应该也有4、5个。我说的不只是中国国籍的,也包括国外长大的华裔。学校对国际生人数和比例有一定的控制。

   有意思的是,其实我们学校亚裔学生不少,黑人学生和墨西哥裔学生也不少,总体比例还是比较均匀的,并没有太多的种族偏袒。我们学校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学校,所以我们也会有很多同性恋或双性恋的学生。我们学校也会鼓励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讨论,因为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大熔炉。学校对女权主义的支持,对自我身份、自我认知的反省,以及比如对过于肥胖或者过于瘦弱或者是身体残疾的人的包容度和接受度都是很大的,就是说我们不可以因为体型、外貌、种族和性取向来议论一个人,所以我们学校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很自由很开放的集体,同学之间不会有歧视的现象。

     张西:包括早恋,都是接受的?

    金亦煊:对,我们学校对恋爱也没有太大的限制,只要不过分影响周围同学就不会有问题的。

   我们有一个生理与心理卫生课,每周一次,讲生理构造,性别界定,就是双性恋、同性恋的界定,还有关于避孕的知识,不同避孕措施的了解,性病的了解等等,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很系统的讲解,学生之间会有讨论,老师也鼓励问任何问题,包括不同的性行为,我们学校这点挺好,就是一边是贴近生活,一边就是给大家打预防针,告诉我们现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学校不鼓励但是给大家做好了所有的预防措施。

    张西:你们学校有人吸毒吗?

    金亦煊:我们学校之前做过匿名调查,吸毒的比率还是很低的,可是即便一个年级只有1、2个这样的人,学校通常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改进。学校会给我们介绍毒品和酒,然后告诉相关的法律。麻省学生群体里最普遍的是大麻,因为上课主要说的也是大麻,以及大麻的危害。

   我们学校有个制度,就是假如有学生酒喝喝到呕吐或者是吸毒这些情节严重造成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学校会第一时间把你送到医院,一切以你的健康为首,保证学生的安全,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假如是自我举报学校对你的违规行为的处理是很宽容,一是为了鼓励学生以健康为重 举报时不会因为心理压力而忽略了自身健康,而是为了鼓励学生反省自身。 我们学校的学生自律性也都很强的。

张西:学习氛围好吗?

    金亦煊:我们四年高中里没有专门针对考试科目进行的授课辅导,即AP课程,没有。当然我们也可以上加速课,但是我们四年的成绩都是按照平均分数来统计的,即GPA,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比较自由来安排学习时间,选择自己想修的课程,只要最后修到的综合分数达标就没有问题了。我们学校的学习环境非常自由,大家非常上进,同学之间虽然不排名,但大多数学生都在上很难的课,大家都希望继续前进。比如说我的室友,也是中国学生,他的数学就特别强,他这学期已经在上微积分C了,就是比普通的课程难了半个等级,我的数学就没有那么强,我还在上统计,下学期才上微积分B。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跟大家一样优秀,所以其实会有压力,还得努力的追赶啊。虽然学校不发奖、没有荣誉生,也不排名,但是同伴和自身压力还是有的。

   学校会从各个方式鼓励学生尝试新的领域,让我们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东西,让我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进行探索。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我的室友,他同时还上了博弈论,是一个自选的课,就是和老师一对一讨论研究,我呢是选了油画课,我们这个油画班也有一些高级别的学生,他们跟老师是一对一的上课,每个学生都在做自己的课题。又比如说以前我弹吉他,但是对古典乐没有任何的造诣,今年我就开始学乐理,而且我是第一年接触这个东西,明年我要上一对一作曲课,特别是古典乐作曲。

我们有一个春季的课程,一周选择上2堂课,可以自选,都是大家感兴趣但平常不会教的,像研究古典建筑啊,研究漫画啊,去医药公司看他们的实验室是怎么工作的,还有一些特别有创意的课程。我选了朝圣之旅和冥想的课,另一个是关于股票操作、基金操作和资本市场的课,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课,但是我上完这些课会特别有感触,就是做为兴趣来学,而不仅仅是为了修学分。我现在还在读一些佛教的经典书籍,然后我还想去走一趟朝圣之路;股票的话我也想找机会去进行一些投资和研究。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张西:你明年就准备申请大学了。

    金亦煊:我现在对经济学很感兴趣,我大学想报考经济学,我现在已经在做一些准备了。先是把自己的校内课业学好。我的很多朋友都开始学AP了,就是大学程度的课程,我今年就准备考AP乐理。大家都想考到4.0或者5.0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有这样的能力的;除此之外我还会准备开始做一些SAT的题。另外我还有规划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这个暑期我就申请了耶鲁的夏校。这些就是我目前比较简单的规划,到了明年秋天毕业之前,学校的升学辅导处会跟家长进行一些谈话,那时候可能各方面还会更清晰一些。                

    金亦煊去美国的时候才14岁,转眼两年了,他已经是十年级的学生,即将准备申请大学。想想时间过的飞快,这段时间也正好赶上金亦煊的青春期,他成长地很快,也给家人带去了很多惊喜。作为未成年人,金亦煊还是要受到监护人的影响,那么是什么样的家庭和父母培育了这样一个好孩子呢?而家长对孩子又有怎样的期许呢?张西也与金亦煊妈妈有一些访谈。——编辑语

    金亦煊妈妈:我们算是北京第一代移民吧。18岁从南京来到北京上学,后来分别进了外企,从事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孩子爸爸自己有过创业经历,现在在家SOHO,专职炒股炒汇炒菜,时间比较自由。我们也是希望尽量利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体系去影响孩子。

     张西:把孩子送出去,是否有点不忍心?

    金亦煊妈妈:这是一个好问题。其实造就孩子出国通常都是好几个因素促成的。首先说我们家长自身吧,我和他爸爸以前都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读书,在整个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它算得上是一个出国神校。我们上学那会儿就有同学申请去美国深造了。那会儿人还不算多,而现在南外一年就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出国。这种环境熏染下,我们自然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要出去拓展眼界,虽然原本的计划是让他大学再走。我们比较重视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也感觉到他在这方面还挺有天赋的。

   孩子从小是在家附近的民办学校读书,非常遗憾那个学校的高中部一直没有开办起来。考虑到后面的衔接、北京的雾霾污染、和国内教育一系列的问题吧,不得不把原本的计划提前了。再有就是这几年的留学热,身边有不少孩子念美高的案例,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我们感觉也许高中出国,孩子将来的适应力会更好。我们就尝试七年级暑假让他去体验美高夏校,结果回来他很喜欢,于是就这样开始申请了。金亦煊是八年级直接申请九年级,没有复读,所以他在年级里比其他中国孩子小一些。现在,像我们一样心路历程的父母有很多。

我认为走什么路径还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毕竟高中就出去的话,孩子还小,如果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孩子很可能因整体竞争力不够强而选择了去走读学校、住在寄宿家庭。不是说走读学校不好,但一般情况下境遇会比较复杂、不可预测,比如生活习惯和文化融合问题、独立与寄宿家庭的成年人交往沟通的问题,多数孩子都要遭遇寄宿家庭的更换,这会让家长很难放心吧。我们之所以敢让金亦煊那么小就出国,也是因为他申请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寄宿高中,能够受到更严谨的教育和管理。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果他不能申请到一个学术条件好、并且生活上有保障的学校,那我们宁可在国内再待一待,毕竟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总的来说金亦煊的整个留美求学过程还算比较顺利,所以我只能说我们家儿子只是很幸运而已。

    张西:你对孩子的影响都正面的。

    金亦煊妈妈:现在中国的家长都是处于非常焦虑的心态,包括我自己,也泡在很多群里,不管是国内参加高考、还是送孩子出国留学,家长们都在急于拼命学习,然后把自己获知的信息强压传递给孩子。

   相对而言,我算是比较理性的妈妈。我们家更多的是培养孩子自己来拿主意,他也喜欢自己拿主意。就比如说耳机创业这件事吧,其实耳机只是一个切入点,我们能够感觉到,在整个过程中,他是有很大的感悟和提升的。他现在不仅是喜爱耳机,更沉醉于耳机传递的内容。也因为受到这个影响,他主动选了乐理课,自己在组乐队、写歌词、谱些民谣曲子。这些是我们在国内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虽然他小时候学过一些乐器,但早早就放弃了,也没有作为特长来培养。但是因为去了美高、开始喜欢耳机、又慢慢回归音乐,而且他还能够去不断拓展,通过耳机这一个产品,带起他对整个市场营销的兴趣、对管理的兴趣、对领导力的兴趣,他对这些领域开始有了了解和学习,自然就收获了很多心得。他现在讲起一些产品、管理、和营销的东西,感觉还挺专业的,我们也能给予反馈和指导,能就这些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很高兴看到他的成长。

   昨天我问他:“你申本有没有什么目标?” 他说:“我想学经济,我已经开始在看相关的东西了。”我觉得耳机虽然只是一个切入点,但就是一个小小的爱好加上好的引导,是能带动孩子去继续探索,并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以前可能父母的话,他就只是当个耳旁风,现在真的让他在一个项目里头开始跟真正的市场打交道,开始理解成人的世界。我们也非常乐意让他自己在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最终有所收获。

亦煊妈妈的画

   孩子出国的这两年里头,我们看到了他很大的成长。我们虽然在时空上有一些距离,但心的距离却更近了,亲子关系非常好,他很喜欢说自己的故事,能跟我们有亲密的沟通,尤其是他正处于青春期,却没有太多的对抗和逆反,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金亦煊还是个小小少年,但是他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让我们对他很是赞赏,这跟他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关,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孩子到底应该在多大的时候选择出国留学,才是最合适的年龄呢?我想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金亦煊来说,他出来的不早不晚,而且适应的刚刚好; 我想,我们需要给孩子相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空间,才能让他们健康的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编者语

张西工作室网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张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张西工作室

 

 

XL彩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支持:)同赞我的好友张西大才女!!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彩虹的朋友真是有才,系列做得真好,父亲节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