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涯随无涯

早就听人說庄子是中国古贤哲中第一等头脑。当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正式翻开庄子,进去一看,顿觉云山雾罩,不到半个时辰,一头雾水地出来了。暗自思忖,我半个时辰阅字近千,能明白意思的屈指可数,其效果近乎猪八戒吃人参果,庄子果然是第一等头脑。

转念又一想,我就这么出来了,岂不显得我的头脑不入流? 混不上一等,至少也得够上三等,否则,今后在外面如何招摇? 于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再次进去,如旧时孩童习三字经一般,含躁忍烦逐字逐句地往下抠。

渐渐地入戏了,能读出批庄之人所批的意思了,遂感觉自己的头脑的确不是下流,不过,仅三等也不好意思,怎么也得拼个二等吧? 于是,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戴上哲学批评的老花镜,忍痛继续往下读去。

二十几篇读下来,我产生了疑惑,第一等头脑怎么经常说一些幼儿园小朋友都懂的大白话?

《达生》里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翻译成白话,意思是,明白生命真谛的人,不会去做对生命无用的亊。通晓命运根底的人,不会去做智慧无能为力的亊。

这个理儿幼儿园小朋友都懂,这好比说,中国人民要是知道将来要移民美国,在幼儿园里就不会大量玩猴皮筋,而会好好学英语。美国人民要是知道寅吃卯粮会引发经济危机,就不会过量借贷,而会向中国人民学习。日军要是知道南下会战败,就会北上,那样,就不会有盟军与苏军会师于易北河,而会是德军与日军会师于窝瓦河。信徒们要是知道上帝不存在,就不会信教,不过,要是不信就没有喜悦,他们还是会选择信。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也愿意做。问题是,谁明白生命的真谛? 谁通晓命运的根底? 圣人何在?

《大宗师》里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翻译成白话,意思是,水塘干涸,鱼在陆地上互相挨着,靠互相呼出点濕气吐出点泡沫苟延残喘,这肯定不如回到江湖谁也见不到谁好。

这个理儿幼儿园小朋友都懂,这好比说,自己能喘气比什么都强,即便是天天换美女做人工呼吸也没有人愿换。抗战前期,假如有人按庄子的思路,给蒋委员长献策说,苦撑待变不若有大批美援,肯定会被蒋某人骂得狗血喷头,娘希皮,这等没油盐的话还用你说? 有大批美援,我还苦撑什么?

再比如,《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翻译成白话,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追随无限,找死。明白这个道理还求知,死定了。

这个理儿幼儿园小朋友都懂,这好比,蹬着小三轮追大汽车,肯定没戏。很明显,天下求知的人都死了,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且庄子是先死的。

如此说来,羊倌谷下人臧与吾,我们三人也是第一等头脑。正欲出外振臂一呼,我也是第一等头脑,忽然心生疑虑,在一个人人追名的环境里,七分的阅历给了我十分的警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每当自己觉得堪与大家比肩的时候,这时多半是自己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若真是那样,这个人可丢不起。于是,在自尊心的驱使下,我把这一浅薄的念头压了下去。

提庄子而立,为之四顾,众人熙熙,皆为名来,众人攘攘,悉为利去。求名的,求利的,求知的,求权的,求寿的,求美的,求技的,求艺的,......,哪个不是以有涯随无涯? 人类仿佛在用行动嘲弄庄子,庄周老矣,观念朽也,我实在找不到为之踌躇满志的感觉,于是,善庄子而藏之。

后来,接触到布劳维尔的直觉主义思想,遂又想起庄子。

布劳维尔否定传统逻辑中排中律的普遍有效性,他认为,排中律是从有限事物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如果人们忘记排中律的有限来源,将其用于无限的场合,就会犯错误,譬如,集合论悖论。

排中律(LEM,law of excluded middle)可简述如下,对于任何命题 P,(P ∨ ¬P) 为真,换言之,命题P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圆周率π是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假如有这样一个命题,圆周率π的小数表达式3.1415926...中有七个连续出现的5。我们称之为命题P。试问,命题P是否成立?亦或,命题P是真,还是假?如此一问就危险了,因为,这是明显的以有涯随无涯。

人类目前的计算手段是有限的。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发现 (或证明) π的小数表达式中有七个连续出现的5,因而,不能断定命题P成立,也不能断定命题P不成立。这就导致了对排中律的拒斥。

布劳维尔对排中律的拒斥简直就是数学版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遂感叹,庄子这第一等头脑果然不是浪得虚名。于是,提庄子而立,为之四顾,为之心悦诚服,复庄子而读之。

提到以有涯随无涯时,庄子是在讨论求知,我们不妨顺着庄子的思路,考察一下现代人的求知。

第一,求知的年龄越来越早。幼儿园早已不是儿童的乐园了,名副其实的小学预科,在不少人群中,早期教育已然延伸至母腹。如今,快乐的童年听上去象童话。

第二,求知的时间越拉越长。抗战时,五年私塾都算小知识分子,如今,硕士博士都和白菜一个价了。各种老年大学名目繁多,美其名曰,活到老学到老。

更有甚者,某君快五十了还在读博士,这是他的第二个博士,此前,断断续续工作过二十年,读完准备回中国发展。如果此君以此为乐,倒也无可挑剔,问题是,他并不情愿,生存环境使然。如今中国五十五岁就可以安排内退,如果此君活到八十寿终正寝,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相当于他一生做功的时间可能少至二十五年,其余时间都是在耗费社会资源,或曰,制造污染。

我们看到了一幅未生已学死而后已的画卷。海德格尔如果活在当今,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学也会象烦一样,具有本体论意义。他对在的情态的阐释可能会是学烦畏死四位一体。学而一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再习之,不亦烦乎? 学而三习之,不亦畏乎? 学习复学习,其言也善矣。

当我们对人生的意义和文明发展的终极目的问一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会再次发现,庄子这第一等头脑真的不是浪得虚名。我们看到,

有涯的人力应付无涯的内耗,有涯的生活充满无涯的烦恼。

有涯的牧师讲解无涯的上帝,有涯的信徒追随无涯的耶稣。

有涯的收入图谋无涯的借贷,有涯的资源充塞无涯的贪婪。

有涯的环境遭受无涯的污染,有涯的发展召唤无涯的毁灭。

按庄子的说法,人类这是在找死,明知还故为,死定了,而且发展得越快,毁灭来得越快。当学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时候,人类就处在毁灭的边缘了,届时,学将不是为了谋发展,而是为了活下去。

于是,提庄子而立,为之四顾,为之悲欣交集,欲罢庄子而不能。

若干年前,读到王小波的东西,其中有这样一段,六十年代初饥荒,大家都饿得浮肿,某日王的父亲搞到一截香肠,王的弟弟激动得跑到阳台上大喊,我家吃肉了,结果被他爸拖回家一顿胖揍。看到此,我会心一笑并暗自庆幸,三等头脑幸亏没有跑到阳台上大喊,我也是一等头脑,否则,见笑于大方之家是不可避免的,说不定还会招徕一顿胖揍。

生就的三等脑袋,何必要将其削尖,混充一等? 况且,智慧出有大伪,安知脑袋削尖后生出的不是智慧而是大伪? 不过,若闲来无事,求知能取乐,又何乐而不为?

若有机会与庄子对话,我会这样问他: 吾生也有涯且有闲,而知也无涯且无所谓闲不闲,以有闲随无涯,何哉? 庄子会说,这还差不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