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13日电(评论员 彭念)近一段时间,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出现一些波动。先是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兴风作浪,引起中国的不满。之后又发生新加坡赴台湾进行军演的装甲车在香港过关时被扣押的事件。最近则是新加坡总统总理均缺席了5月份在中国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干扰下,中新关系的发展前景也被蒙上一层阴影。
不过,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G20峰会举行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共同推动中新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而此前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举行双边会晤时表示,李克强将访问新加坡。再往前,新加坡外长维文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也表示新加坡希望参与“一带一路”,并积极评价新中关系。经过中新双方的这些努力,中新关系此前的阴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清扫。展望未来,中新两国完全有充足的理由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而非相互掐架、各自受害。
首先,中新两国并无根本性的战略分歧,这是决定中新关系友好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事实上,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为数不多与中国不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这种非南海问题声索国的身份使得新加坡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拥有更多地优势。同时,中新关系也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南海局势波动所造成的影响。
不过,由于新加坡在东盟的重要影响力,以及与美国的紧密关系,其在南海问题中也时不时地扮演搅局者角色。这一方面是因为新加坡拥有强烈的东盟身份认同,其希望能够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声援那些与中国存在海洋领土纠纷的国家。此外,新加坡也希望通在南海问题上的发声来巩固壮大东盟,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在东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新加坡与美国的紧密外交防务合作关系也使得新加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南海政策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利益考量下,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并不像其他非声索国一样保持中立或者沉默,而是积极发声。但新加坡的这种说法毫无疑问地伤害了中国的利益,同时也给地区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贸然发声实际上是吃力不讨好。此外,最为重要地是,目前南海局势已经处于不断降温的发展轨道。中国与东盟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同时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谈判也在积极推进。在这种局势缓和的大环境下,新加坡自然没有了发声的机会。当然,精明的新加坡也不会主动去发声来破坏这种缓和的大氛围。只要双方在南海问题上达成默契,这根卡在双边关系中的刺就会逐步去除。
其次,从新加坡自身的国家利益而言,其自然希望与中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毕竟,一个不利的中新关系带给新加坡的伤害远比中国大。众所周知,中新不仅经贸合作关系紧密,而且在政治外交及文化交流领域也保持紧密合作态势。因此,对于中新两国而言,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度非常高。
这种高度相互依赖的关系属性限制了新加坡主动破坏中新友好关系的愿望及实际行动。换言之,在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双边关系中,一方主动恶化关系的成本与代价是相当高昂的。因此,任何一方都不会主动去破坏双方关系的友好发展大趋势。至多也就是在分配合作收益上闹闹小矛盾。
事实上,此前新加坡主动挑头在南海问题及两岸关系上做小动作,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尝到了不少苦头。正因如此,新加坡也认识到这种做法损人不利己,需要做出改变。在这个背景下,新加坡外长维文主动站出来澄清中新之间的一些误会,主动将中新关系拉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此后,新加坡又邀请李克强访新,以便进一步恢复中新紧密关系。近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又在与习近平的会晤中表示新中深化交流合作十分重要。基于此,我们相信,在新加坡回心转意的情况下,中新双方一定能够解除误会,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