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的故事(七)

选一处可以自由粘贴文字的地方终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古代有四位美人。人们在传说她们的样子让人看了很致命,而且她们会与某些鸟鱼花虫有极强的过敏反应。其中的一位美人与一只大雁的死亡有关,她的名字叫做王昭君

对雁弹琴

不同时期的传说有些许的不同,不过大概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昭君在去往塞北的路上倍感无聊。有一天闲来无事就开始在马背上弹琴(还有别的目击证人坚持说弹的是琵琶,反正是弦乐),琴声时而婉转时而激昂,就在她自己如痴如醉的时候,一只大雁突然在她面前坠落。昭君惊魂未定之余一个劲儿辩白:不是我干的!这时候陪同出塞的汉使安慰她说这是偶发事件不要多想,并拿出笔记录下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雁闻琴音而低飞,见君容而自坠。

这个传说里面有多少铺垫以及背后有什么伟大意义我都不感兴趣,我关注的是大雁是怎么死的?或者说为什么跌落到地上?(肯定不是自然状态下的飞落到地上)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大雁在天上飞的好好的,怎么会突然飞下来呢?这是因为王昭君在弹琴,而琴声吸引到大雁注意力。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大雁有没有可能会因为喜欢琴声而飞下来呢?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许多的科普读物里面提到过动物,尤其是高等哺乳动物对音乐都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例如海豚会随着音乐的节拍摆动身体跳舞,还有奶牛场的工人在给奶牛挤奶的时候也会播放音乐以缓解奶牛的紧张情绪,所以这里说大雁能够听懂昭君的琴声,我觉得非常合理,也非常可信。

李白有一首《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里面有一句: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李白就认为大雁能听懂乐音,而且对燕歌非常喜欢。听到有人在唱这样的歌就会自动飞下来安静的欣赏。这里的燕歌是指燕地的歌,就是荆轲在易水送别的时候唱的那样悲壮的歌声,而不是燕歌行里的相思曲。李白觉得大雁来自北方胡地,应该喜欢自己家乡的歌。我猜想燕歌应该是节奏感极强的打击乐,像是高渐离拿手的击筑。据说筑是一种有13根弦的乐器,不过不是用来弹奏的,而是靠击打来发音。

钱起也写过一首《归雁》,在这首诗里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解读为什么大雁不愿在潇湘停留,非要历经千辛的飞回北方。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那是因为有湘灵总在月夜下鼓瑟,幽怨的曲调让大雁实在受不住了,所以才飞回北方。这首诗里有一个典故:湘灵鼓瑟。这个典故原出自《楚辞》,钱诗人对这个典故情有独钟,因为在他刚出道的时候就写过一首诗《省试湘灵鼓瑟》,当时是他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做的一首命题诗。这首诗写得非常漂亮,尤其是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简直是旷野杳渺,人声断祭。据《旧唐书》记载,钱诗人在少年游历江湖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听到门外有人吟诗,起身去看却不见人影,只听得最后的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结果钱诗人牢记在心,在考试的时候用上了这两句,终被人所知并称之为鬼谣

钱起在《归雁》诗里传递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大雁确实是能够听懂乐音的,而且情绪上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个信息就是大雁并不喜欢那种咿咿呀呀多愁善感的弦乐。我对古代的乐器并不了解,很久以来我一直认为是一种吹奏的乐器,像是一样。等到读李商隐的《无题·锦瑟》才知道瑟是一种有五十根弦的弹奏乐器。后来这种乐器又从五十根弦改成二十五根弦,据说是因为琴声过于嘹亮,过于扰民。

引用李白和钱起的这两首诗就是为了说明大雁是懂音乐的,可是并不喜欢弹奏的弦乐。那么昭君的落雁传说就可能与事实不符,但我相信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只大雁摔在了昭君的面前。只不过这只大雁并不是对昭君的琴音倾心,更不是被昭君的容貌所迷倒。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呼之欲出:伤弓之鸟。我估计昭君的琴音和弹棉花差不多,在空旷的原野上,琴音带着回响一遍遍的刺激大雁的心脏。终于这只受伤的大雁再也受不起惊吓,心脏病发作,摔死在昭君的面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