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撤档,背后多少内幕?

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宣布撤档,引起舆论的大量关注。虽然有一些人怀疑冯小刚团队这样做是为了“炒作”,但是事情成了热点,还是因为有猜测认为,影片对那个年代文工团员爱情和命运的展示把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了背景之一,而那场战争中国影视作品已经很多年不去触及了。

这个电影已经过了片审,现在所有信息都指向影片撤档不是被禁,而是更换放映档期。冯小刚在记者会上坚决否认炒作,同时他几度哽咽落泪,这与他说自己心情“有些悲壮”似乎挺吻合的。冯小刚没有做延伸的抱怨。

已经过了片审、安排好档期准备上映的片子突然撤档,过去也发生过。这给市场的观感通常不会好,难免一些议论,所以能避免应该避免。不过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有自身的逻辑和线索,社会其实也在适应。

冯小刚是电影业的老江湖了,他是商业片导演中最善于在界限周边做艺术表现的,也是“有使命感”导演中最商业化的。正因为这样,他拍片的“敏感经历”一定少不了,为顾全大局而做某种调整应是他导演生涯的一部分,中国文艺界的成功者很多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摔打磨炼。

冯小刚去年上映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得影评界的称赞。在艺术上它并非没有争议,但是冯小刚有勇气触碰上访的敏感话题,而且有能力驾驭它,最终将它成功搬上银幕,形成了某种示范。虽然那部片子被指“叫好不叫座”,票房没达到预期,但毕竟创造了一个有意思的范例。

今年冯小刚又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他的三观以及责任感使他有可能较为恰当、准确地把握住这个话题的度。其实对越自卫反击战本身没什么敏感的,中国近年的文艺创作之所以不碰它,是因为中越两国有一个默契,双方都淡化那段历史,避免两国舆论相互刺激。那场反击战中的解放军英雄共和国永远都会铭记。

最近几年国内老兵的问题,也无需政治化。实事求是地解决它需要一个过程,相信国家和老兵们最终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好。

中国的敏感话题显然有些过多,而且敏感范围有扩大趋势。我们认为,把敏感作为社会治理中不断强化的习惯会有负面效果,去敏感化的探索和努力应当受到鼓励,这是维护社会弹性和活力不可或缺的一个方向。

脱敏做得好,少数刻意向意识形态管理碰瓷,以此对作品做自我炒作的人,就会失去空间。


艺术创作管理是有一条隐约的线的,离那条线躲得远远的,力求保险,与肆意挑战、突破那条线,我们认为都不可取。前一种做法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僵化,后一种做法的后果是造成失控,而有底线地放飞艺术激情,尽量扩大创作的领域和题材,这是艺术家们应有的努力。

最重要的大概是艺术家的“三观”,“三观正”是创作者的思想翅膀和锚,也是艺术家面对各种复杂话题的精神力量源泉。理想的状态是,敏感话题不是用来躲的,它们应当是塑造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值得尝试开发的位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