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湖南(3)-韶山

观宏察微,由心入意,千川万水,化我之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到湖南来红色旅游,当然要去韶山。“韶”乃虞舜时乐名,“箫韶九成,引凤来仪”。韶山据传是舜帝南巡时,奏韶乐之处,故名。



韶山的气场在去韶山的路上就开始感到了。从长沙过去,接近韶山时,路上的招示牌就开始提醒你马上就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了。





到了出口收费站。更有电子广告牌告诉你这里是“领袖故里,文明韶山”。 收费员是“伟人故里收费员”,“我是主席家乡人,我为主席家乡添光彩”。





出了高速公路就进入了韶山的地盘了。原来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还是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韶山现在是个县级市, 地方不小,有好几个去处。







顺着标记来到毛泽东广场。广场占地极广,有10万平方米。中有毛泽东的全身铜像一座,高10.1米,象征着“10.1”建国。铜像背衬松柏,平台两边红旗飘飘,后面是韶峰。



这里人气旺盛。穿着红色T 恤衫的团队带来一个又一个花圈。更有不少人在那里举行仪式。广场服务处不仅出售花圈,还提供司仪。慷慨激昂的声音和进行曲式样的音乐交错在一起,令人有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回到了文革的年代。





来“朝拜“的还有不少穿着革命服装。



倒是毛氏宗祠那里安静了许多。毛氏宗祠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那时已距毛氏迁韶有370多年了。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创办的第一所农民夜校即用了此地的族校课堂。

这里列有毛泽东家族23代的世系表。毛泽东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孙子一个,曾孙一个,后面是两代单传了。





毛泽东纪念馆和毛泽东图书馆。毛泽东纪念馆里介绍了毛在各个时期的活动。毛泽东图书馆不知陈列了什么,没有进去。







毛泽东的故居在韶山村,坐南朝北,“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1929 被毁,1950年修复,1951年对外开放,196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门上额匾"毛泽东同志故居" 是邓小平在1983年题。

韶山故居参观的人一直很多, 据说在1966年11月文革时每天平均有3万人以上来参观,以至昼夜开放。现在这时也不是什么特别时候,却也是排队的人一排接着一排。进屋时又是分批放入,所以在外面排的时间特别长。里面倒不算太挤。不过和刘少奇故居比起来,这里的人气强,那里却更清静。







毛泽东1893年出生后在此故居生活了17年。1910年秋起外出,1925-1927 年回乡搞农民运动。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此后一直到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才回到韶山,一别32 年,留下了《七律·到韶山》一词。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即出自此词。

故居屋前也有荷塘。还有几株飘曳的杨柳。让人想到“我失骄杨君失柳”那一句。不知有没有这个意思。上面说到1925年2月毛泽东回韶山组织农民运动,办夜校,就是和杨开慧一起去的,并居住在这故居。



前文【湖南(2)-宁乡)】说到”吃毛家饭,喝刘家酒”是游韶山,花明楼时的一种独特体验。这次行刘家酒没有看到,毛家饭是吃了。实在是到处都是毛家饭店。



我们去的那一家比较远一点,好像是个干部培训点。外面的招牌没有那么招摇。但进去后也是眼睛一亮。来吃毛家饭,就是毛主席的客人了。



著名的毛氏红烧肉,传说是伟大领袖最喜欢的。估计每家毛氏饭店都有这道招牌菜。味道还是不错的。



纪念品店里没有看到刘家酒,但看到了毛公酒。是一种浓香型的白酒,52度,口感还可以。装在这个通常是放威士忌的不锈钢罐子里,印上了毛公像,挺漂亮的,由韶山市毛公酒厂出。毛公酒三个字是邵华题的。邵华应该就是毛公的媳妇(毛岸青之妻)的那个邵华。这一听125 ml,才30 来元人民币,可以说是不算贵的。



不知是韶山景点的布局安排,还是来参观的人们的心态,还是历史的影响,还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感觉这里充斥着一种朝圣的气氛,有一种骄傲,但又有对这些历史性的东东商业化的倾向。在花明楼那里这种感觉少很多,追思的情调却是更为单纯。

也许中国人在毛泽东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愿望。几十年前人在的时候山呼海啸,现在人走了好久了,这种愿望在被物化的同时,也带上了现代的口号。

登录后才可评论.